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A中不含有乳酸 C.人体细胞中完成过程c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2.如图表示一段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纵切面,①为轴突,②为髓鞘细胞(髓鞘细胞是一种绝缘细胞,它包裹着轴突,轴突膜被它包裹的地方无机盐离子难以通过).髓鞘细胞间的空隙称为朗飞氏结,Ⅱ、Ⅲ表示轴突膜内胞质中的特定部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都是可兴奋的细胞
++
B.兴奋部位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①内的Na通过Na通道扩散到膜外
+
C.适宜刺激时,K从Ⅱ处流向Ⅰ处的同时从Ⅲ处流向②
D.若相邻的两个Ⅰ间能形成局部电流,则朗飞氏结能加快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
3.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 C.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D.生物变异的有利性是相对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bbb
C.一个基因型为AaX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Y、Y
3232
D.一个不含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
32n
中含有P的DNA分子数为2-2
5.某班学生以新鲜菠菜叶为材料,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四种不同层析结果。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甲可能将层析液没及了滤液细线 B.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 C.丙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D.丁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
6.下列关于胰岛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CO2:细胞质基质产生→细胞膜→细胞外 B.R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C.胰岛素: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细胞外 D.葡萄糖:细胞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7.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2)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3)孟德尔对9:3:3: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的假说有哪些? (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的内容? (5)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哪些?
二、综合题
1.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 。
(2)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 增加。
(3)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和输出量均 。根据图1图2信息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是 。 (4)下图为在适宜光强条件下,棉花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30℃时,棉花净光合速率是
molmg叶绿素·h。
2.西葫芦的果皮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绿、黄色三种色素在果皮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呈白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由色素转化的①过程可知,该基因是通过控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颜色为 ,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可能是 。
(3)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比例为白色:绿色:黄色 = 。让F2的全部白果皮西葫芦与绿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3,则F3中黄果皮西葫芦占 。
(4)某同学发现在某个黄果皮西葫芦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发生突变的是 (B、b、T、t )基因。
3.乙酰胆碱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细胞③通过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 (填代号),物质B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下图曲线A、B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a-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答题卡相应)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的线型按
A、B线型)。
4.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获得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
(1)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①样地选择: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块样地(距约30km),测得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则为12只/hm2。
②捕获与检测: ,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 (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 。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密度约为 (取整数)。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 。
山东高三高中生物高考模拟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A中不含有乳酸 C.人体细胞中完成过程c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完成a过程不一定伴随H2O和CO2生成,如无氧呼吸,A错误;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 c是ATP的水解过程,细胞内所有吸能的反应都伴随着ATP的水解过程,如合成物质;主动运输;大脑思考等,发生场所较多,而线粒体主要进行的是b(ATP的合成),C错误;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如图表示一段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纵切面,①为轴突,②为髓鞘细胞(髓鞘细胞是一种绝缘细胞,它包裹着轴突,轴突膜被它包裹的地方无机盐离子难以通过).髓鞘细胞间的空隙称为朗飞氏结,Ⅱ、Ⅲ表示轴突膜内胞质中的特定部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都是可兴奋的细胞
++
B.兴奋部位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①内的Na通过Na通道扩散到膜外
+
C.适宜刺激时,K从Ⅱ处流向Ⅰ处的同时从Ⅲ处流向②
D.若相邻的两个Ⅰ间能形成局部电流,则朗飞氏结能加快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②为髓鞘细胞,包裹着轴突的地方无机盐离子不能通过,因此不能产生兴奋,A错误;钠离子在细胞外液的浓度高,因此钠离子可以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若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则需要钠钾泵,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会形成动作电位,原理是钠离子内流,而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是钾离子外流,C错误;郎飞氏结的电阻较小,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该传导称为跳跃传导,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加快了传导的速度,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 C.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D.生物变异的有利性是相对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B错误;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生物变异的有利性是相对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bbb
C.一个基因型为AaX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Y、Y
3232
D.一个不含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
32n
中含有P的DNA分子数为2-2
【答案】C
【解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错误;基因型为
AaBbCcDdEe的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B错误;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后期含有A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后期含有基因a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C正确;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为2n,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染色体组、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某班学生以新鲜菠菜叶为材料,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四种不同层析结果。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甲可能将层析液没及了滤液细线 B.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 C.丙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D.丁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
【答案】C
【解析】甲没有色素,可能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A正确;乙中色素的量较少,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导致研磨不充分,B正确;丙、丁中表示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低,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而导致部分色素被破坏,C错误;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关于胰岛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CO2:细胞质基质产生→细胞膜→细胞外 B.R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C.胰岛素: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细胞外 D.葡萄糖:细胞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答案】B
【解析】胰岛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不能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转录过程,本质是蛋白质,因此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进入细胞质基质,由细胞质基质从核孔进入细胞核催化转录过程,B正确;胰岛素的运输途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C错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葡萄糖只有在细胞质基质中酵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D错误;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2)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3)孟德尔对9:3:3: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的假说有哪些? (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的内容? (5)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2)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1)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因此可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2)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4)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析】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2)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1)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因此可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2)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4)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有丝实验和生物多样性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综合题
1.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 。
(2)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 增加。
(3)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和输出量均 。根据图1图2信息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是 。 (4)下图为在适宜光强条件下,棉花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30℃时,棉花净光合速率是
molmg叶绿素·h。
【答案】(1)逐渐下降 28 (2)淀粉和蔗糖的含量
(3)减少(降低) 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叶片中积累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4) 100
【解析】(1)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逐渐下降.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为不去除棉铃植株,由图1可知,其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28。
(2)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增加,因为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淀粉和蔗糖的输出量降低,在叶片积累。
(3)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和输出量均减少。根据图1图2信息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叶片中积累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4)分析曲线可知,图中实线表示光合作用的放氧量,即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图中看出30℃时,棉花净光合速率是100μmolO2•mg-1叶绿素•h-1。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西葫芦的果皮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绿、黄色三种色素在果皮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呈白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由色素转化的①过程可知,该基因是通过控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颜色为 ,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可能是 。
(3)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比例为白色:
绿色:黄色 = 。让F2的全部白果皮西葫芦与绿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3,则F3中黄果皮西葫芦占 。
(4)某同学发现在某个黄果皮西葫芦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发生突变的是 (B、b、T、t )基因。 【答案】(1)蛋白质(1分) (2)白色 bbTT或bbTt (3)12: 1: 3 2/3 (4)b 【解析】
(1)据图可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颜色为白色,由于B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B抑制白色色素转化为绿色色素,T基因控制酶T的合成,促进绿色色素转化为黄色色素,所以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可能是bbTT或bbTt。
(3)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bbTT杂交得F1,其基因型为BbTt,F1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分离比为白色:黄色:绿色=12:1:3。让F2的全部白果皮西葫芦(1/3BB--、2/3Bb--)与绿果皮西葫芦(1/3bbTT、2/3bbTt)杂交得F3,则F3中黄果皮西葫芦占1/3×1+2/3×1/2=2/3。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乙酰胆碱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细胞③通过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 (填代号),物质B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下图曲线A、B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a-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答题卡相应)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的线型按
A、B线型)。
【答案】(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化) (2)⑤ 内环境
(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a-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2分) (4)(对一条曲线给1分,共2分,批改时注意核对线型及曲线的高度)
【解析】
(1)由以上分析可知,①是吞(巨)噬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③是B淋巴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过程产生⑤浆细胞和④记忆细胞。
(2)在图甲的①-⑤细胞中,只有⑤浆细胞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物质B为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其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内化境。
(3)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图乙可知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进而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4)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烈,且此时的抗体数量多,因此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如图:
【考点】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获得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
(1)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①样地选择: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块样地(距约30km),测得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则为12只/hm2。
②捕获与检测: ,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 (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 。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密度约为 (取整数)。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 。
【答案】(1)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 hm2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2分)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解析】
(1)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根据公式N:M=n:m可知:样地3高原鼠兔的数量约为N:26=17:2,N=221只.由于样地3的面积为10hm2,所以密度约为221÷10=22只/hm2。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或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考点】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