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 9卷 第1期 2 0 0 3年 1月 Vo1.19,No.1 Jan.,2003 文章编号:1000—8934(2003)O1—0041—05 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 吴 炜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达到确定性、精确性,获得客观的、与文化价值无涉的纯知识,一直是西方哲学不懈追求的理想。以数理 逻辑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似乎使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科学哲学对精确性、客观 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启蒙时代文化理想的现代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排除文化和价值因素的渗透和 自㈣ S 影响。任何哲学(包括科学哲学)都是某种文化价值的产物,绝对与价值无关的、中立的所谓“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的。 然 历史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 ,手 沣D 关键词:科学哲学;文化价值;启蒙理想;价值无涉;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征k 法 o 自从哲学产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难以在重大 哲动,哲学的改造和科学化成了这一运动(尤其 是它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派别逻辑经验主义) 研 的哲学问题上取得共识,无论在哲学的基本原则上 a 究 e 还是细节上都是如此,争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哲学 派别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进程,以至用通 常的标准很难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在进步的结 的口号。这一派的哲学家相信,只有采用他们创造 的这种逻辑分析技术,哲学才能成为像科学那样精 确而成熟的学科,才会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而只 论。与同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相比,这种状 况令哲学家们感到特别的尴尬。于是,在大多数人 (包括这些哲学家自己)看来,哲学不是科学而是思 辩,它不可能达到象科学那样的确定性,确定性、精确 性对哲学家而言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莱 布尼茨——那个集数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千古绝 伦的大智者”(罗素语)似乎对此状况绝不甘心,他要 发明一种普遍化的数学(他称为万能数学)以便用计 算代替思考。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 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象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一样进 行推论”,“万一发生争执,正好象两个会计员之间无 要采用这种技术和工具,许多古老的、令哲学家们感 到烦恼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这一运动的一个 重要代表人物莱欣巴哈甚至自豪地宣称:“哲学思辨 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 还不具备逻辑手段解答它们的时候”,而新出现的分 析哲学或科学哲学“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 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因而现在,“哲学已从思辨 进展而为科学了。”【2】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生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这 种变化在哲学史上确实是巨大的、全新的。不过,莱 欣巴哈的上述说法并不全面,甚至没有抓住问题的 须乎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 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假如愿 实质。实际上,对科学哲学而言,这一从近代向现代 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现代哲学拥有了一套解决问题 的、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而且意味着一种哲学模式 的转换:从作为传统认识论核心的主客体二元对立 到抛弃这一模式,意味着对传统认识论问题和认识 论兴趣的放弃,甚至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的可能性, 一意,有朋友作证):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l】。 莱布尼茨这种“普遍化的数学”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由弗雷格、罗素等人加以实现,他们创立了数 理逻辑,莱氏本人被看成是这门新学科的先驱者。 这种新型逻辑随即被作为工具和手段用于改造传统 哲学,从而造成了作为20世纪标志的强有力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2—04—16 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这种新的哲学中,再 也找不到象“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这样的传统哲 基金项目:本文为王志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项目批准号01JA720034)“社会系统复杂 性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玮(1961一),四川成都人,哲学硕士,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l9卷第1期 学的概念,“心灵是否可能以及怎样真正地认识世 摧毁形而上学本身而不仅仅是形而上学的种种具体 界?”这样的传统哲学问题也已被“获得知识的条件 表现形式。在这点上它确实更像那个被他们奉为祖 和过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所替换。于是,探究的 师爷的,最先点燃焚毁形而上学火炬的休谟,而不象 逻辑取代了发现的心理学,对作为信念的表达方式 那个在摧毁了旧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喋喋不休地述说 和知识的描述形式的语言的关注代替了对认识本质 着“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正像逻辑经验主 的兴趣,一句话,方的内容涵盖了现代科学哲 义所一再强调的,它们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具有根本 学,科学哲学差不多被等同于科学方。 不同的元哲学的性质,与其说它是一种新的哲学,不 “拒斥形而上学!”这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如说它是哲学的哲学更为恰当,因为它不是以一种 也是新产生的科学哲学的标志。按照孔德的说法, 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形而上学,以一种未经证实的 人类智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即 信仰反对另一种未经证实的信仰。它不像一切传统 神学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或抽象阶段、科学或实证 形而上学那样企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宣称自 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人们总是在经验之外去虚构 己的体系是最后的、绝对的真理。相反,它只满足于 一个什么“万物的本性”,并努力探索这一本性,要么 做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一件小事物的“孤狸”,即力 认为“超自然的主体”——“神”是万物的本原,是经 图使概念清晰和精确,建立一种精确而无歧义的科 验现象背后的“动力因”和“目的因”,要么认为“抽象 学语言,以便对各门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加以详细地 的实体”——物质或精神是经验现象背后的“动力 阐明。这种“在互相批评的基础上自我纠正的方法 因”和“目的因”。但在第三阶段即科学或实证阶段, 论系统”使得科学哲学与近代以来的经验科学的根 人们放弃了虚构和思辨,不再以超自然的实体或抽 本精神互相一致,难怪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一 象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 再声称自己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他们确实比其 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 他哲学更有理由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 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 哲学的理解还颇有些后来很久才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哲学恰 文化或罗蒂所谓“后哲学文化”的意味呢。 恰在孔德之后不久兴起,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孔德关 这种企图通过构建中性的方构架或科学语 于哲学史三阶段的划分,并非完全是虚构和杜撰,而 言以便使哲学科学化的新哲学立场特别明显地表现 有其一定的哲学逻辑的依据。 在逻辑经验主义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看法 事实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并非始自科学 上,可以说这种看法为他们的上述方主张提供 哲学。在它之前一个多世纪的休谟和康德已经举起 了形而上学基础。从康德开始,事实和价值、事实判 了反叛的大旗。康德通过其“哥白尼式的”所表 断和价值判断逐渐被人们看成是截然对立的。康德 明的是:人类知识只能触及现象的领域,我们永远不 把哲学分成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认为自然哲学探 可能拥有传统形而上学所希冀的那种关于经验之外 讨“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应该怎样”的问 的物自体的知识。知识并非像传统形而上学所认为 题。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李凯尔特更是明确地 的那样是对存在的世界的先定结构的揭示,而 把事实和价值问题分开,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客 是人类的一种构造和发明。而与科学哲学有更深渊 观的知识,与纯属主观性的价值毫不相干。逻辑经 源关系的休谟对形而上学所作的那些毁灭性批判也 验主义的创始人石里克则更进一步认为,不但自然 表明,心灵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关于在我们面前独 科学是“价值无涉”的,而且,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 立存在的世界的可靠知识。更为致命的是,“休谟摧 ——伦理学也与价值不相干。因为,只要是科学,不 毁了传统形而上学在使用这些概念时通常运用的构 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与价值无关,即使像 架,特别是摧毁了运用这些概念提出认识论问题的 伦理学这样的道德科学也是这样,否则就不是科学。 方法”。【3】休谟和康德的不同批判都共同表明了这 他说:“伦理学只给人以知识而不给人以任何别的东 样一个观点:超验的知识是不可能获得的。 西,它的目标只是真理。”“对一个伦理学家来说,最 与其哲学前辈相比,科学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 大的危险就是从一个伦理学家变成一个道德家,从 的反叛更加自觉和明确,更为激进和彻底。它喊出 研究者变成说教者【4】。逻辑经验主义不仅希望在 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砍倒了形而上学的旗杆, 自然科学中排除价值因素,而且希望,通过把传统的 但并不打算换上另一面只是颜色不同的旗帜,它要 “规范伦理学”转变为价值中立的“元伦理学”这样的 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 方式和途径,在像伦理学这样的与价值问题总是纠 “重估一切价值”的强烈呼喊。但也许是由于卢梭和 尼采等人不是纯粹的学院哲学家(如罗素就把卢梭 和尼采归入浪漫主义运动之列,卢梭被看成是浪漫 主义运动之父),他们对启蒙价值和理想的批判和声 讨在20世纪以前并没有在一般哲学研究中激起多 缠不清的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里把价值因素彻底清 除出去。总之,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 的观点是:科学是中立的,与价值无涉的,真正的科 学哲学(实指他们的“科学的哲学”)也应是中立的, 与价值无涉的。 大的反响,他们的批判和警告被看成是诗人的多愁 善感和浪漫情怀,所起的作用至多是一种精神休闲 和调剂,以便放松一下人们在奔向启蒙理想的漫漫 征途中过分紧张和疲倦的神经,因而追求终极性、确 然而,这种哲学模式即看待和解决哲学问题的 方法的转换,这种新的所谓“元哲学”真的像那些科 学哲学创始人所宣称的已彻底地与传统决裂?已一 劳永逸地驱散了古老的形而上学幽灵?已完完全全 定性基础的形而上学渴望仍然是各种哲学体系难以 地割断了与文化价值相联系的脐带?答案是否定 遏制的冲动。科学哲学尽管打出了“拒斥形而上学” 的。公正地说,无论科学哲学表现得多么激进,多么 的旗号,它也一再否认自己是任何形式和意义的体 超脱于传统,但在它根本的工作前提上,在它所追求 系哲学(它无意于,也不屑于建立任何体系),它声称 的“终极”目标(“终极”两字也许会遭到科学哲学家 自己只不过是力图用一种精确而无歧义的科学语言 们的)上,在它的“文化潜意识”深处,仍然深深 代替那意义含混不清的日常生活语言。但正是在这 眷恋着传统的,构成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核心的所谓 一点上科学哲学表现出它与传统的剪不断、理还乱 “启蒙文化价值”。 的联系。它放弃了启蒙时代以来的绝对知识和绝对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匿在黑暗之中, 真理的旧理想,而代之以绝对精确的科学语言的新 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则一切就有光明!” 理想,但这只不过是旧的绝对性理想的借尸还魂;它 这是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一句名诗。它表 异常自觉地排斥价值因素,给世人一种科学哲学与 达了世人对牛顿的伟大贡献和伟大人格的景仰,对 价值无涉,是绝对客观、绝对精确的哲学的强烈印 牛顿所建立的经典物理学辉煌大厦的赞叹和敬畏。 象,但它要构造一种精确的科学语言的计划不过是 确实,牛顿力学的成功,使“整个世界的过程都可以 企图为上个世纪之交以来一直处于文化危机和生活 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拉普拉斯语), 动荡中的人们提供一种绝对的东西,提供一种安全 如果有一个“神圣计算者”或“高超的精灵”,那么只 感的形而上学冲动的表现,尽管这种冲动不像传统 要它知道了世界上一切物质微粒(原子)在某一时刻 形而上学的冲动表现得那样迫不及待,那么跃跃欲 的位置和动量,就能相当精确地计算出整个世界的 试,那么宏伟和令人激动,但是,这种企图为哲学,为 全部过去和未来。这种“拉普拉斯妖”的设计所表现 科学“从而也为一切文化建立永恒的、中立的构架” 出的追求精确性和明晰性的科学理想和把整个世界 的冲动仍旧不折不扣地是一种形而上学冲动,“只是 的全部秘密一览无余地囊括在一个数学方程式中的 使哲学占据康德曾希望它去占据的那个位置的另一 企图,无论在当今“后启蒙时代”的人们看来是多么 次企图。”l5 它在前门放逐了形而上学,却又让它从 地幼稚和狂妄,却是那个至今仍然令人激动不已的 后门钻了进来;它似乎远离了价值,却仍然脱离不了 时代的人们的真实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它还远远地 那个伟大的、富于宏伟理想的启蒙文化传统。 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而成为启蒙时代的普遍文化 作为一种外表上显得十分新颖和别具一格的新 理想和文化追求,牛顿的科学模式就这样成为人类 的哲动,科学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确立一个 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和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 永恒中立的方构架,在这一构架内,一切分歧经 “科学主义”这个词是20世纪才出现的,但文化的科 过仔细的推敲将被发现或者是意识形态的而非真正 学主义基本模式其实早在启蒙的年代,早在启蒙运 认识论上的分歧因而不值得在哲学上加以认真讨 动的领袖和旗手伏尔泰把牛顿力学带到自己的祖国 论,或者是真正认识论上的分歧,但只是暂时的,可 的时候就已铸造成形了! 以通过对话和继续讨论加以解决的。可以看出,这 对启蒙文化理想的反叛虽然早已开始:还在启 不过是坚信存在着认识或知识的共同或最终的基础 蒙理想凯旋行进的年代,作为启蒙运动一员的卢梭 的古老的基础主义认识论理想的现代形式,是本文 就认为科学、文学、艺术是道德最大的敌人,科学与 开头提到的那个莱布尼茨的“普遍化的数学”梦想的 美德是势不两立的。100多年后,尼采更是发出了 现代版本。这种基础主义认为,存在着某种我们在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l9卷第1期 确定和说明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 这样一来,所谓科学(一个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是“科 和特征时可以而且必须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 学的”),所谓知识和真理,就没有什么普遍有效和永 础或框架,没有这种基础或框架,对知识的说明和辩 恒中立的方规则来加以鉴别,而只能依据当下 护将是不可能的,怀疑主义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基 的“标准”进行判断。此时此刻,惟一有效的方 于此,为知识大厦寻求绝对可靠基础的信念支配着 准则是:怎么都行! 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家的头脑,近代以来的西 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表 方哲学史(甚至全部西方哲学史)充斥着这种对“基 现出一种超越正统的、狭义的科学哲学而走向非正 础”的探求。如笛卡尔的“我思”、斯宾洛莎的“实 统的、广义的、带有显著人本主义色彩而与科学史和 体”、莱布尼茨的“单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科 科学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文化哲学的倾向,他们的科 学哲学对先验的方构架的寻求仅仅是在这种对 学哲学研究已日益与价值问题相融合,价值成为他 “基础”的探究的历史史增添了一笔,这一笔从许多 们的学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库恩的“范式”和 侧面上看虽然有些异样,甚至使人眼前一亮,但可以 “科学共同体”,不再是早期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 说是在遭到后现代主构之前基础主义梦想的最 义)那种冷冰冰的纯逻辑的概念,而是包含着文化价 后的回光返照。 值,甚至主要是一个文化价值的概念(如库恩认为范 对基础主义(这里首先是指假定存在永恒中立 式是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带有相当大程度的非理 的方构架)的解构或摧毁首先来自科学哲学内 性的信念)。他甚至指出,科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部。作为具有完全不同于第一代科学哲学家(逻辑 事业”, J‘‘解释归根到底必然是心理学的或社会学 经验主义者)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科学史和社会学) 的”。 J另一个历史主义者劳丹虽然不同意库恩、费 的新一代科学哲学家,库恩非常注重对科学史的考 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而力图坚持理性主义,但他 察和研究。他从科学史的教训中得出了“不可通约 深知,对科学理性的说明绝不应再回到逻辑经验主 性”这一惊世骇俗的命题:不存在解释和说明的共同 义那种非历史的、与价值无关的、僵硬的逻辑理性上 基础,因而我们不能够合理地说一个解释和说明比 去,而应该以科学史为基础,把理性和价值统一起 另一个解释和说明更好;也不存在认识的共同基础, 来。他提出了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试图把价值 因而就不可能在共同话语的基础上建立中立的方法 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之中,以便更好地说明科学的 论构架,不可能为科学理论的选择构建一个普遍有 合理性。这表明,“价值无涉”的旧的哲学理想已被 效的中性的规则系统。这种“认为不存在人类研究 放弃,价值已自觉进入科学哲学,从而使当代科学哲 和历史的戏剧可在其中扮演角色的那种永久中性构 学日益走向一种价值哲学和文化哲学。 架的观点,导致这样一个必然结论,即对某一文化的 参考文献 批评只可能是零敲碎打地和局部地进行的,绝不可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9. 能‘参照永恒的标准’。”(同上书,第155页)没有什 [2】莱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 【3)沈铭贤,王淼洋.科学哲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么非历史的、“基础”的东西,随着范式的“格式塔转 226. 换”,不仅原有的对事物的理解发生了改变,科学革 [4】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命前的“鸭子”变成了后的“兔子”,而且客观性、 619. [5】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1987.5. 合理性的概念,甚至连语言和逻辑规则也改变了。 [6】[7】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建人民出版杜。1981.326.286. Scientific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d Value WU Wei (Zho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Gangdong 510275,China) AbStract:Searching for certainty and。bjectiVity is laways a ideal。f weste1TI phibsophy.Scientific philosophy is a m0dem fom。f the idea。f period。f enlightenment・But philosophy is a product of culture and value,it can not be value-free.The rise of historici跚proveS this. Key words:scientific phflosophy;cuhure and value;enlighten ideal;value-free;Inetaphys (本文责任编辑 刘新民)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