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第1期 l31 《伤寒论》汗法新探 胡渊龙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北安事处下疃村 山东省青岛市 266200) 摘 要:汗法是《伤寒论》太阳病的正治法,历代《伤寒论》注家一直认为其机理是通过汗出而祛邪外出。笔者认为汗法机理的关键不在于汗 出,而是在于营卫与气机,药后的‘微 ’为药物起效的指标。 关键词:太阳病:发汗:营卫调和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7)01.0131.02 前人言‘太阳主一身之表而统营 ’,‘为六经之藩篱’。对于邪在表 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论仲景治 法本在阴阳。故探究伤寒论汗法应从阴阳气机角度出发,从营阴卫 阳与气机升降角度出发,方可探得仲景本意。 3.2汗出为病解的外在体现:汗法为太阳病的正治法,纵观《伤寒论》 可见汗法有发汗与得汗之分,发汗之法多从调理营阴卫阳人手,而得 汗之法多从调理气机升降人手 】。 1 汗法内涵的经典认识 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仲景论述病机往往从营阴卫阳的关 遍观历代《伤寒论》注解,其观点皆是外邪随汗而出,如金代成无 系人手,所以讨论发汗之法的机理应从营卫人手。外邪袭表,营卫失 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到‘‘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明代喻 谐,或卫闭营郁而不汗出,或卫强营弱而汗出。《汤液本草》言麻黄、桂 嘉言在《尚论篇》提到“与发汗驱出阴寒之 ’,清代柯韵伯在《伤寒来 枝‘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剪’,即麻黄、桂枝的药理机制体现在对 苏集》提到‘汗已遍身,则邪从汗解”,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所著 营卫的作用上。如麻黄汤中麻黄助卫阳,逐表邪,桂枝解肌祛风,两 《经方实验录》也赞同此观点,‘可知一切毒素(包括外来之病原微生物 者合用以解卫闭营郁之难;桂枝汤中桂枝可助卫阳,桂枝和芍药相配 及内壅之排泄物),已随此畅汗以俱去,此所谓法当汗解是也'’。刘渡 可和营阴,两者合用可去营弱卫强之势。营卫和谐,自然病愈。营卫 舟先生在讲课时也有‘髓着汗出就把卫分之邪解除了”之语[1】。 和谐即营卫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正常的功能。此时,不正常的汗 2 经典认识中的疑点 出现象消失,出现所谓的‘药}干,’,即‘‘遍身浆裂’的微汗_6l。此处的微 2.1祛邪之疑:如果我们以《经方实验录》观点来解释汗法的机理,即汗 汗是营卫和谐的标志,即为病解的外在体现。如此看来,所有营卫不 法是通过发汗来祛除‘L切毒素(包括外来之病原微生物及内壅之排泄 和导致的疾病都属于汗法的治疗范畴,如罗岱霖 治疗神经性皮炎。 物y’,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疑问之处: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发汗并不能 得汗之法多用于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失常之证。如五苓散通阳化 祛除外来的病原微生物,汗液有抗菌作用但无‘排菌’作用。再者,祖 气以逐水饮之邪,方后注中提到取效的标志为‘多饮暖水,汗出 ’;小 国医学所说的‘外邪’无法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原微生 ’。 柴胡汤辛开苦降,调理气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 其次,第53条自汗证采用桂枝汤“复发其汗”来进行治疗,属于 然汗出而解’。此时的汗出为气机通达,水液运行正常的标志。 ‘‘i千 ’的范畴,但此病的病机并非邪气侵扰人体,而是营卫不和。此 3.3微汗为起效标准:至于为何取微汗,笔者认为‘微j千’’做为一个起 时以原有经典认识中的汗法内涵无法解释这里的治疗机理。 效的标准,一是一定要易于观察,二是不能加重疾病,若仅仅为了观 2.2司外揣内之疑:司外揣内源于对自然观察的启示,是通过观察事物 察到效果而汗出‘如水流潸’,以致损伤正气,外邪内陷,变证丛生,反 外在的征象,揣测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 而得不偿失。如张隐庵在《伤寒论集注》言‘覆取微似汗者,膀胱之津 的理论依据 】,是祖国医学方特点之一,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 液随太阳之气运行肤表,由阳气之宣发而后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 ‘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在这个方的指 之溉,如大汗出,则津液漏泄 ’。 导下,先民发现汗出总是与病解相伴出现,自然就认为两者有联系,故 为达到取微汗的目的,《伤寒论》中根据药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法。但司外揣内的 服用方法。如只配伍二两桂枝的桂枝汤服用时需‘韫覆’’,还需‘啜热 方有一定的局限性【3】,医家往往对事物内部细节的了解失之笼统 稀粥一升”;配伍三两麻黄和二两桂枝的麻黄汤服用时只需‘韫覆'’, 只注意到现象的存在而忽略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按照这个思路, 还不需“啜粥”;而配伍六两麻黄的大青龙汤只需‘韫服”,若汗出过 ‘因为汗出所以病解”和‘因为病解所以汗出”这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的 多,还需‘温粉粉之’’。 通,并无矛盾之处。但是从因果关系上来看,两者又确实是矛盾的。 4 结论 2.3辛凉解表之疑:伤寒论第6条提到风温病不可用汗法,后世《温病 综上所述,仲景《伤寒论》汗法的内涵的关键并非在汗出,而是在 条辨》也有‘韫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 营卫调和,气机通畅。而《伤寒论》中提到的服药后取微汗是药物起 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I,’之论。 效的外在表现,是 镝解”的指征。营卫和谐,气机通畅,必然津液代 而现代方剂学也将辛凉解表归于汗法之类,若依然以汗出以祛邪外 谢正常,自然就汗出正常,故‘镐解”与‘ 干出”的关系应为“因病解而 出,恐怕有失妥当。 汗出”。所以《伤寒论》太阳病汗法新内涵的完整表述是通过调和营 3 汗法新论 卫,调畅气机以达到逐邪外出的目的,并根据药物药效大小采取不同 3.1治病必求于本:天地本乎一气,一气可化阴阳。《素问・阴阳应象 方法取微汗做为起效指标的治法。 大论》中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参考文献 ,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给出的治法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而仲景 在《伤寒论》中依然将汗法做为太阳病的正治法。汗法内涵的经典认识 是表邪随汗而解,即所谓通过出汗的方法来祛邪外出,但笔者认为‘扦 出”与‘病解’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汗出仅是表象,并不是因为汗出所以 病解,而是因为病解所以汗出,这两种观点体现出的机理并不相同。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誊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1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f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辨证论治其本应在于阴阳。 【2】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 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提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 生出版社,2004:538—539. 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3】张岚,刘春强.中医诊断学“司外揣内”思维浅析【l1.中医杂 论》,合十六卷”,仲景辨证论治谨守古训‘饴病必求于本’’,伤寒论中 志,2011,52(11):982—984. 论述疾病的大多涉及阴阳的角度。如论述太阳中风证病机时。 【41郭小青,刘智斌.浅谈“司外揣 ’与“黑箱’、“白箱’、‘恢箱’理论【I1. 用到“阳浮阴弱”的表述。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引《内经》“调治之 河南中医,2002,22(4):10一l1. 132 【51杨学,孔祥亮.汗法探微U】.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18—21. 药.2015,33(9):13—14. 内蒙古中医药 【7】罗岱霖 调营发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验案举隅fJ1.湖南中 2016年l2月24日收稿 16l蔡志敏,田苑,秦玉龙.《伤寒论》药后汗出规律初探LJ】 四川中医 医,201 a630 ):83—84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任志欣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摘呼和浩特010020) 要:中西医结合已经有百余乍的历史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iX-iR ̄0各自的优 势,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新的医学 沦体系,即中西医结舍。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优势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 ̄i5-:B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的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丰富了中医学的内 容,后又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基础深厚, 学科多元,理法方药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 马时期,是经验自然科学,是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对人类 医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医与现代科学技术 紧密结合,以疗效快而迅速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显示出强大的 活力。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医以较快的速度传人中国,继而出现了 中医和西医并存的局面,历时已有一百余年。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 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 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和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 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口J题的科学…。 l 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她认为人的身体、健康是自然的统 一,受环境、气候等的影响,从功能、变化的角度去把握生命规律。她 认为自然界变化对人体影响很大,治疗疾病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 脚’,治疗以整体治疗为主。首先,她强渊人体是一个稳态系统,如果 这个系统失常(如气血失调,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病变 就会发生,故以调整疗法为主。捌动人体自身的积极性,从而解除病 邪,恢复人体正常稳态系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辨 证分型是中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体上, 辨证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医把人体分为许多种型,如阴 虚型,阳虚型,血虚型等。譬如,感胃这一常见的疾病,中医可以将它 分为六种类型,即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阳虚,每种类型治疗 方法不同。但是仁f1医的这种思维方式难免会出现思辨多于实证,直 观性多而客观性不足等缺憾。 西医是在还原论思想的指导下,以微观研究为方向的实证医学。 西医认为,疾病是『打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 发生的病理改变,后采用各种榆测手段,查明病变部位,定性定量的 确诊, 此,有针对性的给予治疗。而人体是{一分复杂的,脏腑直接 的相互作用远远复杂于形态结构上的联系,西医学把人体分解开来 研究,必然具有局限性。 由此可见,中西医各自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差异,都有自己的 局限和不足。全面认识中西医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二者进行 比较,我们才能清楚看 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 新理论体系下的医学。 2 中西医目的的同一性 无论中西医背景如何,二者的日的都是一样的,都足以人体作为 客观研究对象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都是在继承和发展世界 医学的基础上来为人类服务。不会因为各自医学体系的不同I 仃所 改变,因此,注定二者具有相通之处。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 L-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与中医整体观理论吻合。如西医研究发 现,肾脏即可以生成尿液和维护内环境稳定,又参与体内维生素D3的 文章编号:1006.0979(2017)01.0132—01 活化,对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从而促 进骨髓生成红细胞,所以慢性肾功不全者可出现贫血和骨质疏松,符 合中医理论的肾主骨生髓。又如,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可提 高对疾病、机体的整体认识和对亚临床、亚健康状态的重视,又使I临 床诊断更具细致、全面,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 虽然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科学,二者建立的理论和诊疗方法都有 不完善的之处,但二者都应该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要轻 易否定。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二者自身的发展.中两医将互相 结合、渗透形成新的医学体系。 3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中医学足一门经验医学,更足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西医 发展 过程中主要是・门实验医学。然而,从中西医发展来肴,中医是一种 以整体观念,辨汪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西医是生物、心理、社 会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医学发展趋势更要求我 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 ,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之上的新型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重视中 医理论彳F临床诊疗时对西医的启发;中医要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 术理解人体内外变化的必然联系,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这 样把现代科学与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的统一起来。众所周知, 一些有影响利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中西医结合的 必然性。例如,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的“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 床应用’『2_,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恤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等。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 的合用,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 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两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医两化,而是通过比较中西医两种医疗体系 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长处,在实 践中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 面,可以有效的提高疗效,扩展视野,同时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 性,优越性和创新性,展示了中两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走向。中 医和西医在各自发展中存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必然性,最终将会 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医学体系来服务于人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 的认识到中西医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f11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定义探析IJ1.江苏中医药,2(1(15,26,(11:6 I2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和实践一中西医结合研究 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和西医互补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I】中西医结合 Ca?脑血管杂志,2O05,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