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与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过程与方法: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启智探究】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学生1:1+3+5+7+9=52。 学生2:1+3+5+7+9+11=62。
教师: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教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2,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教师:那看来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反馈矫正】
1.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 1+3+5+7+9=( ) 1+3+5+7+9+11+13=( ) 教师请学生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 请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拓展运用】
1. 下面每个图中最外圈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32 -1= 8 52-32=16 72-52=24 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红色小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照这样画下去,第5个图形最外圈有( 40 )个小正方形 112-92 =40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
教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数与形
1+3+5+7+9 = 52= 25 1+3+5+7+9+11+13 =72 =49
发现: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
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