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系列模块 《美术鉴赏》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分析
课题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课时 执教人 1 课时 教学对象 课题 版本 教材 分析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第六课“独树一帜——古 代中国画”中的第二部分“咫尺千里——山水画”的内容. 高中美术鉴赏涉及了很多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知识。可见,古代山水画在高中美术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讲解的时候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古代山水画的类别、笔墨技法、空间表现方法和意境等。让学生通过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学习鉴赏中国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 体会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美和构图美,品味山水画的笔墨美,感受意境美,并对作品 形成评价。 学生 分析 介于高中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了解尚少,兴趣也不是太浓,虽然学生已经通过人物画的学习了解了一些中国画的特点,但介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自身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选了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展开来讲,试着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尤其意境描述在表达上的不可言传性,学生初接触不容易通俗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在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深入,逐步引导学 习本课。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类别;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远法、分析 构图的形式美感、笔墨的技法和意境美。 通过对山水画作品的鉴赏,理解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初步掌握鉴赏 山水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陶怡情操,热爱度、价值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观
第 1 页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
设计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要求在这个模式的指导下寻找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切入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达到有效教学。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相互促进。要让学生在引起关 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课程。 教学重 难点 教 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古代山水画的观察方法,构图以及笔墨技法 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教材 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 (展示一把折扇) 一把折扇引入课题 学生回答折扇上的画是 什么 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 二、师生探究 视频展示《富春山居图》 学生谈一下感受
第 2 页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
感悟新知 提问“画尾是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字”让其说明原因 学生通过题跋了解作 品的一些信息 自然导入画作 鉴赏《富春山居图》 “一幅作品是先看画还是看题 跋啊”引出题跋这个知识点并 介 绍 题 跋 中 蕴 含 的 信 息 提拔中的“巧取豪夺”引出《富春 学生了解《富春山居图》 山居图的》收藏历程并介绍作 者。 出示实景与作品的对照图 的分与合,并谈感受。 古代山水画的观察 方法 学生观察山石位置有什 对比法更容易 么不同 让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以致用 引出 移动观察 散点透视
第 3 页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
1.作品分析山石的引出大小、 1. 学生讨论观察回答问 前后的关系关系, 引出“竖画 题 古代山水画的 空间追求 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 体会咫尺千里的感觉。 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体百里之迥” 的空间感从而引 2. 出示三幅图 3. 出示《富春山居图》 2. 学生判断三远 3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 古代山水画的构图 1.对比《子明卷》与本作品的区 别引出留白并深入到疏密起伏 的节奏美、韵律美———经营 位置(构图) 出示图片研究物象之美、笔墨 之美 勾、皴、点、染 焦、浓、重、淡、清 播放视频主要讲解披麻皴、斧 劈皴、荷叶皴。 《富春山居图》的三远1.学生对比,发现《子明卷》的多处题字影响 了画卷本身的美感。 学生观看视频并上讲台 学生体验感受 体验笔墨 新知 三、展示提升 自主探究笔墨技法 四、拓展提升 再品山水 播放视频 再品《富春山居图》引出山水意境美 学生品鉴《富春山居图》再品山水让学体会意境之美 生感受《富春山 居图》的真实美
感 【五、板书设计】
第 4 页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初品《富春山居图》
1. 题跋
二、再品《富春山居图》
意境美
2. 观察方法 移动观察 散点透视 3. 空间追求 三远法 4. 经营位置(构图)
【六、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比较大,并且学生并没有去过创作作品的实地,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需要大量的对比照片,所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升华,用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发生移情,与山水画作品发生共鸣,由内而外的感悟出画中之美,消除学生心中存在的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通俗观念,学生在感受了画面之后有感而发,用 语言描绘出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意境”这一抽象的知识点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