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说课稿
湖北省阳新县宏卿中学 乐发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从学生实际观察、接触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并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它又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平移、轴对称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了探索平移、轴对称性质的方法,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初三的学生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仍相对薄弱,需要教师引导其有感性旋转的认识到探索旋转的规律及性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确旋转变换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
二、教法分析
为了说明什么是旋转及其性质,我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体验、观察、操作、归纳、讨论总结概括出旋转的定义,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它的特点,我通过一定的例题加以巩固,既能发现学生对旋转性质的掌握,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和交流。逐步加深对旋转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四、教学流程 活动1 感受旋转
活动2 实验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 活动3 知识应用 活动4 内化小结
五、教学过程
感受旋转:展示生活中熟知的运动变化图片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观察实例(教科书图23.1-1,23.1-2).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 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2) 巩固练习
①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传送带的移动;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的转动;钟摆的运动;荡秋千运动.
A.2 B.3 C.4 D.5
②教科书第63页练习1,2,3. 活动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请大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然后围绕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移开硬纸板.(教科书图23.1-3)问题:(1)线段OA与线段
OA′间有什么关系?(2)∠AOA′与∠BOB′间有什么关系?(3)ΔABC与ΔA′B′C′形状和
大小有什么关系?
活动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如教科书图23.1-4,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Δ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巩固练习:①随堂练习1,2,3.②教科书第页1,2,3. ③动手操作:请设计一个绕一点旋转6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活动4: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总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1)旋转的概念以及确定因素(2)旋转的性质;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是动手操作、观察、探索图形的旋转关系
[反思]对比平移、轴对称两种变换,旋转变换与另两种变换有哪些共性与区别? 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23.1第1~4、9题.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