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情感关系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催化剂 【日期:2004年4月2日 作者:《福建教育》2002.12 阅读:454】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实验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情感关系难以令人满意,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非常普遍,师生之间关系过于严肃, 缺少亲和力,常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缺乏一种积极的情感,而且极少得到真正的关注,它不仅使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动力源泉。那么,怎样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重新构建温馨与感人的良好师生情谊,是新课程实验中师生关系的现实要求。
一、真情呼唤新课程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良好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碰撞、沟通和交流,是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的共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共鸣的沃土。它应该具有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新课情呼唤的是一种全新的师生情感关系,它需要全体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更需要教师们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全程努力。(1)改善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宽容、尊重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感受丰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2)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有效途径就是交往,如果离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那么,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必须尊重与承认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纯化师生关系,创造
有利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创造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使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使之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二、 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十分形象地比喻为“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这种尊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行为的接纳与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个体,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在我市小学一年级的新课程研讨课上,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室里没有了讲台桌,老师从讲台前来到学生中间,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常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老师就像学生的大朋友:“你还会表扬别人,真棒!”“你的想法太好了。”“让看看,大家是不是精神多了。”老师及时给以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尊重,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悄然形成。透过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感人情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飞扬。
三、要关注学生,用“心”施教
“关注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理念中,要把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成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和学习信心的强化程度。(2)理解知识进程中,以其乐融融的一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3)运用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这种关注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们必须用“心”施教,关爱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
感体验,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只做知识体系的传声筒。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真正的教师是能够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欲望,与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是师生之间独有的经验与表现方式进行心灵的对接、看法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动态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创设一种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与互惠的教学关系。
新学年伊始,我市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启动,切身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置身于温馨的课堂里,看到的是师生互教互学、情感共融的生动场面,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开始逐渐地影响与改变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师生良好情感关系的显现。课堂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意识增强了,他们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现在,教师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谁有问题请站起来说吧?”,“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艺术课上,老师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制作各种小动物。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许多同学一边做一边自言自语:“我得站起来拍橡皮泥。”“这是可爱的小白兔。”“嗨!这只小狗想吃肉骨头了。”“我要是给它加上小贝壳,一定非常漂亮。”仔细观察每位学生,他们是那样的专心致志地制作着。老师说:要是我做到兴奋处,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声音来,我们怎能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由于对学生的关注,用“心”施教,老师更多地理解与关爱了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融洽了。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和学生共同品味成功的喜悦。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改进教学活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与活力,这是优化师生
情感关系的策略。其次,教师要完善个性,以自身内在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学生,让自己拥有的真诚、热情、宽容等优秀品质感染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育艺术及教育机智的应变能力。使之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
2、 李建平著.《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余文森编.《教育思想 教育智慧 专业精神 专业人格》.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5、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