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

课堂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

来源:测品娱乐
ValueEngineering·285·

课堂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

ViewsaboutConstructionofClassCulture

严苏凤YanSufe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714000)

(WeinanTeachers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摘要:任何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文化基础之上,教育变革的内容与方式都反映了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现代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

智慧文化观是现代课堂文化变迁与生成的根本原因。异质情境性、主体间性、合作系统性、智慧生成性是现代课堂文化呈现的主要特征。要建构

合作技巧和心理文化,价值引领等。主体意义的课堂文化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其专业的自主发展、

Abstract:Educationisbuiltonthebasisofcertainsocietyandculture.Contentandmethodsofeducationalreformreflectedtheculturalvaluesofagivensociety.Democratization,informatizationandwisdomandculturaloutlookofmoderneducationistheunderlyingcausesofthemodernclassroomculturalchangesandgeneration.Heterogeneouscontext,intersubjectivity,collaborationsystematicandintelligentgenerationisthemainfeaturesofmodernclassroomculture.Toconstructthemainsignificanceoftheclassroomculture,teachersarerequiredtoattachimportancetotheautonomyoftheirprofessionaldevelopment,cooperationskillsandmentalculture,andvaluestoleadandsoon.

关键词:课堂文化;民主教育;智慧生成

Keywords:classculture;democraticeducation;wisdomgen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85-02

0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公共议

学者分别从文化、建构、教学范式等各个领域都做了题。教育专家、

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但社会各界依然有不同声音,质疑、挑战,甚至抨击依然此起彼伏。这正是文化在选择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如何理性认识这场文化变革,使其良性发展,就需要我们从文化建构的主体,从构成文化的内容来分析、引导,帮助那些在变革中困惑的人们找到钥匙,打开质疑渠道,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拟从现代课堂文化的生成,从师生课堂沟通、交流的情境,寻求教育从自在世界向自为世界转变的支点,探讨构建主体生命意义上的课堂文化。

1现代课堂文化生成的土壤对生活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

“类”的选择。“人的发展不只是集中程中寻求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

[1]

与个人的成就,而文化具有一种集体的方面”任何教育改革总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内容都深刻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价值。

1.1民主教育是现代课堂文化重构的基础当教育不再为某个服务而属于民众时候,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必然发生改变。经济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人才多元化、生活多元化都使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转变成“使他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人”。课堂教学中更多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处理,传统的以控制型为主的课堂管理逐步转向以人为本民主型的课堂管理。而由此带来的教学传输变革和教学范式的改变掀起了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支撑其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民主政治这场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现代民主教育的产生,为我们实现人的价值,使教育真正回归于“人”提供了一种可能,为现代课堂文化重构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1.2信息化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信息化带来社会价值

———————————————————————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0902202;陕西省教育

《地方高校支持型教学评价模式研厅2010年专项科学研究课题:

究》项目编号2010JK101;渭南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文化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0YKS019;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科研项目:《支持型教学评价—地方高校教育力提升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1YKP003。

作者简介:严苏凤(197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教

育管理与教育哲学。

观念及其生活方式的转换,袁振国在其《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曾比喻,“如果把这五千年缩短为一个小时的话,那么,信息技术是在这

深刻改个小时的最后几秒钟才发现的。可是正是这最后的几秒钟,

变了并更加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使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变得唾手可得;使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都与电脑和网络相联系;使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取胜的最重要的法宝和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也发生着相应的

[2]

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首先是知识传递的多样化和网络化。在一个班级课堂组织中,信息以怎样的方式在教师的个体和学

“类”的地位构建自己的知生同伴之间传输?每个学生个体又以怎样

识体系?这些都成为现代课堂面临信息化、网络化寻求发展的现实问题。

1.3智慧文化观是现代课堂文化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以占有和积累更多的知识为终极目标,即知识文化观。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知识更新的蜕变,知识巨量的递增使知识文化观的教学受到挑战。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已不是拥有和积累更多知识,而是如何能创造世界,用智慧之手为人类知识的殿堂增加新的文化动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是要培养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和文化的创造者。智慧文化观要求学习者在对知识占有的同时,能够化归为己创造性的产生新的知识和见解。是学习者主体从“是其所是”引出“是其所不是”,是一种对于人的智慧

[3]

本真再现的课堂教学观。没有最后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这是开放体系下知识传授发展的本真转变,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2现代课堂文化的特征

现代课堂已不是一个只仅仅通过某人讲授和展示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而是一个由教师组成的学习社群和学习者之间的次社群之间的交流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文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异质情境性传统社会,其价值观取向是单一的,课堂中呈现为一元文化的同质情境。体现的是由社会主流赋予的教师强势文化,对多元文化持有否定和排斥态度。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体现为外在赋予的知识技能传授,教师很少考虑其自身文化和学生的文化差异。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使课堂文化则呈现多元的异质情境[4]。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超越,个体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课堂交往过程中角色不断被创造和生成,教师的强势文化由于社会文化的异质情境的冲击而被弱化,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被赋予,而是在情境互动中需要被认同和理解的一个引领者。教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主体间的双方之间互动的过程,

·286·

不仅具有个性化意义,而且具有主体间的普遍意义。因此师生在其课堂交往的沟通中常常因其个体的文化不同而出现复杂的情境因素,个体的文化背景常常会成为决定课堂中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

2.2主体间性传统的主客模式把丰富复杂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简化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接受关系,展示的只是一个“科学世界”,而

[5]

“生活世界”。当代教育的民主化、生活个性忘却了作为人存在的

化、信息多元化,使个体存在的价值在教育中逐渐开始受到重视。课堂中师生交往也开始呈现双向和多向交互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行为之间,平等的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与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取得理解、认同,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课堂不再是教师进行某种理念传输的场所,而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即“我们”共同探索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之间(师

师生、生生等关系)的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等,师、

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活动,是师生之间人

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灵感、启发、完格、

善人格和提高学术,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但由于受情境及师生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主体间性是现实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尤其是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2.3合作系统性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使每一社会文化变迁都必须通过教育变革为基础,在一个信息多元化,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总是随文化变迁出现反应性更新。现代课堂的交往关系要求教师要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其教学系统中表现为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师生合作共同体、生生合作共同体,以及人机合作等。其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是构建其他教学合作共同体的基础,师生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文化建构的核心,主体间的开放是合作共同体建立的前提。

2.4智慧生成性一元文化中,课程资源更多是一种外在赋予,教师成为资源的权威者,异质文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使课程资源呈现开放与多元化趋向,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超越,个体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课堂交往过程中知识不断被创造和生成,课程将呈现出文化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单纯的书本知识接受达到对个体智慧启迪,使教育由记闻之学向慎思明辨之学转化,使学生学会“思考如何思考”。没有最后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这是开放体系下知识传授发展的本真转变,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3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变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改变,无论这种变革的动力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最终的改变都将成为一种自为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背后,是师生在课堂交往行为的改变。这种变革不仅有来自外部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和压力,也有内部自身需要提升的动力。教师专业的孤立自主逐渐被打破,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面临着全新的范式挑战。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

3.1自主发展的趋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专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自主发展),这是由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所决定的。教师的自主发展长时间处在停顿的状态,受到苏联模式与科技理性的影响,教师通常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充当的是教学工具的角色。因此,教师的职业化也由于这种角色的

其主存在受到了质疑。为什们哈佛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的一流大学,

要原因就在于哈佛认为大学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就是推进知识的进步,大学中的教师就要发挥出推进知识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传授传统知识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进行更新的时代,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其本身的具有时代的知识体系,着就使得

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通常有以下几教师的自主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点: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念。其中教学理念贯穿在教

价值工程

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促进教师本身不断的深化专业知识,进

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3.2合作的技巧变革的实质最终需要变革主体的个体来完成。当教师处于困惑需要帮助的时侯,寻求帮助的资源一般是同事,

主体间性课堂决定了教师首先必然后是学校领导和其他外部资源。

须是一个课堂中人的管理者,管理的核心是合作。开放系统下的现代课堂,要求教师既要要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教师专业的孤立自主性,决定了教师对其教学具有高度的选择权,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情境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眼里常常是一个遗憾而不完美的过程,是一个需

预设,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个体要不断反复斟酌、

发展,最终需要通过教师自我的不断反思和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提升。在反思中积极与同伴交流、沟通、合作,达到提升自己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作出合理选择,成为合的目的。

作学习中的教学领导者。

3.3重视文化心理趋向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多元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向,也使学校成为多元文化冲突并存的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该对不同文化中的人有所了解,并场所。

留意他们的需求,同时引导共识。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们积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会相处,并设法创设彼此交流的环境,引导他们对各种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担当课堂交往中的协调者。[6]并努力

在这里教师的权威更多体现促进课堂中的一些人扮演教师的角色。

在他是一个文化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从而也使教师职业转变成一个不仅是高智商的工作,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人的求知欲的高情商者。

3.4价值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无例外)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造潜力。”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发现潜能的地方,能够成

所有的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自己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的工作中,

改进都是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展开工作。即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也要不断对学生的文化行为加以引导,使学生文化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并成为主流文化的引导者。

“我们的信仰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则会产生深远的后[7]果”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周边社会文化系统对其影响而产生的独特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教育变革热潮,教育何去何从,还要从课堂文化建构的主体对文化的选择中寻找答案。以往的教育理论更多注重主体意识的呼唤,却忘记规则本来就是主体间相互选择的结果。新旧事物更替中尝试、退缩,前进,接轨不亚于“鸟巢”在修建过程中的艰难历程。主体间的自为选择成为停滞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最简单的水平上,它涉及如何将独语世界转变为一个富有生机的开放的系统。因此教育要实现个体理性的自我发展,必须从文化的建构主体间寻求工具与人文发展的契合;从师生课堂沟通、交流的模式转变中寻求教育从自在世界向自为世界转变的支点,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富有生机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M].1998:7.[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003[3]孙迎光著.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5月第一版:196.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专业———基于一元文化与多元文[4]李森,李纯

化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7):27-31.

[5]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

[6](Bobmoon,PatriciaMurphy编,陈耀辉,冯施钰珩,陈瑞监译.环境与课程[M].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260.

[7]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M].199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