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责任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提高质量,对自己的产品就放心、踏实。如果质量意识淡薄,疏于管理,引发产品质量安全缺陷和问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更加损害企业的质量信誉。因此,产品质量安全可以说关乎企业存亡。
标签:质量责任 认识原因 落实方法
一、生产经营者的质量义务和责任
作为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着多层次的责任,如产品质量责任和社会责任等,而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产品质量责任,既然生产经营者系生产产品售卖给消费者,他们就应当对产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性负责,亦即他们就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产品与服务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用质量信誉取信于消费者,这就是生产经营者的质量义务和责任。因此,生产经营者要切实做到:安全为先、诚信经营,自觉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抵制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建立企业自我规范的约束机制;切实承担起产品与服务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
二、关于社会中对质量责任认识不清的原因
国家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企业是产品质量的法定第一责任人,并构筑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近年来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中可以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虽然千差万别,比如有不法企业的见利忘义;有行业的所谓“潜规则”;有产品设计缺陷;有生产把关不严;有产品安全标准缺失;有检验手段不够……但是,所有这些问题最核心的关键是:这些企业都忽略了安全是消费者对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企业对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这个根本。
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意识上也存在着一种依赖理念,一出事,就习惯性地找解决。“这是在转型时期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能量没有彻底释放,并且存在大量国有企业之前,消费者有一种天然的心理暗示,就是一切由买单,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企业的认识。
企业赚钱了,纳税了,做慈善了,就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吗?“纳税是一个企业按照一个国家法律要求,最基本的遵纪守法的行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定义,企业公民应该包括四个价值递增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产品的质量;随后才是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但是,在一些人的眼中,却出现了错位和偏差,盲目追求社会影响,如此连合格的产品都无法生产,伤害了无数消费者,怎么能够谈得上是负责任的企业?“有项针对企业责任的调查,在消费者眼中,对纳税、公众安全、品牌美誉度高,创造就业等内容进行选择时,消费者最关注的还是产品质量与公共安全。因此,亟需解决
的是令诸多企业提高其质量责任意识,不然何以生?
三、如何加强落实质量责任
1.认清形势,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当前的市场形势和法律规定也要求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因为眼前效益而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把握,缺陷产品及其生产者终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所鄙弃和淘汰。而国家更加会采取多种手段对生产企业强化监管,如市场抽检、公告和处理缺陷产品及其厂家就凸显了监管部门的决心。所以首先强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意识。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质量责任
如何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我认为从管理层面可以建立质量责任分解和追究制度,一方面强化全员质量责任意识,把质量责任分解到部门和具体执行人,把复杂的理论通俗化,符合工人的口味,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把握得了;另一方面,加强追溯把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要在完善各类管理文件上下功夫
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是生产管理的灵魂,应注重分析和研究并建立适合的质量体系。杜绝机械地照搬标准的做法、杜绝不加分析地套用他人的作法;杜绝形式上符合而与实际脱节的内容。
在研究质量体系时,首先,应研究制订能够充分满足本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质量体系文件,进而确保质量方针的贯彻和质量目标的实现,这是我们研究质量体系的重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求企业将质量方针目标的检查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目标的逐步逼近。其次,应该研究质量体系文件的接口问题,一是企业综合管理文件与部门分项的接口问题,排除互相矛盾或不协调的内容。二是各项管理文件与操作文件的接口问题。三是操作性文件与记录性文件的接口问题。着力解决不协调、不融洽,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和内容。其三:应该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质量体系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的核心。因此,要围绕生产合格产品这一要务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要在质量改进和自我完善上下功夫
俗话说不进则退,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保持高水准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亦即持续改进。特别是一些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情绪,只看重一纸证书,管理还是老模样,归根结底还是意识淡薄。为扭转这一状况,
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者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推行管理。而质量改进,不仅表现在对不符合项举一反三延伸整改,还要向管理资源配置、管理要素的功能发挥有效控制和延伸。要进一步加强自我监督的力度,在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在全面自检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对质量形成有关键性影响的要素上,如: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不合格品的控制、生产质量记录的规范和生产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等方面。牢牢抓住“不符合项报告”和“整改措施”的验证落实,以及持续改善等工作,防止自检工作流于形式或简单化。
(3)要在建立健全质量责任上下功夫
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控制机制,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责权利的明晰和奖罚手段来调动全体职工参与质量体系运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系、运行、监督、控制是生产质量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而控制是决定生产质量体系运行效能的关键,对生产质量体系运行实施控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定奖罚分明的有效措施,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全员的质量责任意识,从而保证生产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4.通过培训调动全员提高质量意识
企业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如:“生产质量管理文件培训”、“生产技术培训”、“岗位操作技能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等等,通过有计划的、坚持不断的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的质量氛围和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进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光靠在监管上实现人海战术在执行层面上不现实,更需要依靠企业自律。将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视其为社会责任。只有在每一个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主动把住安全关时,产品质量安全才有真正意义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房维廉,赵惜宾.《新产品质量法释义与问答》.工商出版社,2000年版
[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刘静.《产品责任论》.中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李昌麟.《中国经济法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刍议.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