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略论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来源:测品娱乐
·理论探讨·

略论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潘玉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客观价值理论;卡尔·门格尔;主观价值理论[摘

要]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秉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

·门格尔则提出了程中劳动的投入赋予了商品价值,因而商品的价值内在于商品之中。而卡尔

主观主义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同人类的某种需求发生了特定的关系,从而较为成功地埋葬了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主观主义理论本身也面临着“主观主义”所带来的问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6-0156-03

经济学家对价值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客观价值理论到主观价值理论的转向。客观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有其客观的根据,因而于人们的判定。而主观价值论把市场交换率追溯到消费者对经济物品的主观评价上。

一、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

古典学派的共同观点是:可以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作为价值的尺度,而这样的尺度只能蕴含在商品本身当中才会具有确实性,而商品又是被生产出来的,所以它的价值必定是在其生产过程中被人为的注入的。那么这个被注入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们相信是劳动。

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而我们将看到,古典经济学事实上无力解决这个“价值悖论”的问题,当然,也无力解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作为一个学派,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像后来的奥地利学派那样试图解释市场上边际(即增加量)评价的存在和意义。至于亚当·斯密,他仅仅要解释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及其在整个时间的变化。

亚当·斯密试图通过劳动来解决价值的问题。因此,在国富论中,他开宗明义的指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这个观点,即以货币或

1、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作为古典学派的开

山人物,亚当·斯密在探讨价值问题的时候却得出了一个“价值悖论”。他按照下面的矛盾条件提出了价值的问题: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用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叫作“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刚钻

以商品购买的东西是以劳动购买的观点,似乎是亚当·斯密从他的朋友大卫·休谟那里获得的,虽然同一看法也由斯密的另一个先驱威廉·配第表达过。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何以劳动赋予了商品价值,或许他认为这一点是自明的,因为根据经验似乎的确如此,人们付出了“辛苦和烦恼”,于是就有了商品。

在此,如何比较不同商品中投入的劳动呢?亚当·斯密以及所有的劳动价值论者都遇到了一个几乎不可克服的困难,面对这一困难,亚当·斯密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却不是用劳动来衡量

[作者简介]玉萍(1966-)女,江苏宜兴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思政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埃克伦德、罗伯特··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张凤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①转引自,[美]小罗伯特·BF社,2001年版,第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江苏商论2011.6

●156

·理论探讨·

的。确定两种不同劳动数量之间的比例常常是很困难的。”③因为不同的劳动,消耗的时间、艰难程度和需要的技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抽象的劳动无法得到具体的量度。但是,亚当·斯密经过思考后认为,没有什么比劳动更适合作价值的尺度,因为:(1)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一种商品(比如金银),决不能成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2)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按他各方面的普通状态,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

不足以用来决定他物的不同价值之后,自己又选定了谷物或劳动作为媒介,而李嘉图则正确的认为这两种媒介同样是可变的。他首先分析了谷物的可变性,随后又区分了劳动在何种意义上同样是可变的。“亚当·斯密曾说,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表示某种特定商品的效用;有时则指占有此种物品所表示的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⑦后一种含义即指一种商品价值在于它可以支配或购买得起他人多少劳动的数量。而李嘉图认为,这就是斯密含糊的地方。“……他有时又把劳动作为衡量标准,这里所说的劳动,不是指投放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量,而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得到的劳动量。好像这两种说法等同……但是两者并不相等,前者在许多情况下是正确表明他物价值变化的不变标准,而后者会受与之相比较的商品的波动的影响”。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购买力。

那么李嘉图如何解决劳动的量度问题呢?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投入其中的“相对劳动量”,只要这种劳动要与现有生产效率标准相一致。他以工作小时作为劳动量的度量标准;(2)他没有忽视劳动的不同性质,但是他相信,在很久以前,各种劳动的价值在市场就已经大致确定了,而且此后很少发生变化(这一点亚当·斯密也提到了)。但我认为这两点都没有什么说服力,而第二点简直有些荒谬了。

这里,斯密相信存在

某种普遍的人性或是自然的齐一性,即作为人类必然具有某些共性,而这些就保证了劳动之间一定程度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劳动之间当然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但只要是人类的劳动它们就有着高度的同质性,相对于其他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它们是最稳定的,因而最适合成为商品价值的尺度。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许多早期的经济学家都坚持一种劳动成本价值理论,而且许多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把这同一理论归因于亚当·斯密。但他的解释实际上是另一回事。他所确定的是,价值的真实尺度,按照实际条件,是劳动时间,而所坦然承认的另一件事则是,价值来源是生产每个商品所必需的成本。简言之,亚当·斯密感到劳动价值学说只对原始社会有效,在那里劳动代表生产的主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要素。

因此,

李嘉图明确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投入到商品中

2、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之于

斯密可以说是“在一个严密的分析体系里使斯密的广阔思想规范化并得到了发展”。⑥他注意到了斯密理论中的含糊不清之处,因而力图澄清并使之规范。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相对收入份额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变化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当然,地租的决定是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每个收入分配理论都必须依赖于一个价值理论,而且李嘉图为了他自己的应用而开始修改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非常恰当的指出金银这类可变媒介

3、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缺陷。自洛克以降

到19世纪初,大部分政治经济学家都视劳动价值理

论为自明之理。可是随着经济学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因为它越来越明显的缺陷而抛弃了它。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所谓“价值悖论”外,古典经·熊彼特济学关于价值理论还有很多的困难。约瑟夫在评述作为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古典劳动价值理论“工作得非常之坏”,原因是:(1)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2)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的,否则它决不会顺利地起作用。

③[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埃克伦德、罗伯特··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张凤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⑤[美]小罗伯特·BF

年版,第91页。

⑥[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⑦[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⑧[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⑨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李嘉图是马克思的老师,见[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7-9页。

江苏商论2011.6

●157

·理论探讨·

正是因为劳动价值理论有着这样的致命伤,再加上整个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理论登上了经济理论的舞台。

二、卡尔·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

哈耶克认为,近代以来科学和知识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更热烈的拥抱主观主义为前提的。这一点在经济学领域也不例外,面对古典经济学因坚持客观价值而产生的困难,另一批学者开始从新的主观主义角度考虑价值问题,卡尔·门格尔是其中的先驱者,他的主要理论如下。

性,因为他预先假定了稀缺性。简言之,即商品的价值来自于它的效用对人们需要的满足量,而这种满足量则来自人们的主观评价。

3、门格尔主观主义的一贯性。主观主义显然是

门格尔的主要观点,但他并没有贯彻始终。他的著作中的矛盾最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第一章,这里他介绍了“想象中的商品的可能性”。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门格尔对物品的区分:“无用之物”,即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有用之物”,是指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一件有用的东西想变成商品,必须具备门格尔所谓的“因果关系”(即物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并且必须能够从物质上获得这种商品。门格尔的体系论证出色,逻辑上无懈可击。美中不足的是,他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因果关系。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人的客观劳动出发,将人的劳动作为衡量物品价值的基础,从而为后来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批后来的政治经济学家都将它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纯粹主观主义者的思路则是,他们认为物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实际特点或需求,而是取决于主观感受,从而干脆排除了存在着想象中的商品这种可能性。其理由是,主观感受足以解释一种商品价格的出现,而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要解释的事情。门格尔在坚持这种主观主义的同时,还认为存在着想象的商品,并希望“文明的进步”将会逐渐减少它的数量。对于他这种有关文明进步的乐观主义可以提出质疑,但是只有那些信奉最纯粹的主观主义形式的人才会断定,想象的商品暴露了他的体系中存在着不一致。

[参考文献]

[1][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著,杨玉生、张凤林等译.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

1、物品与有用的东西。门格尔思考经济学问题

的一个方法便是他的“主观主义”。“主观主义”一词有多种含义(Boehm1982年)。

11

就这里的背景而

言,它是指个人对于他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做出的主观评价,这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门格尔对主观主义的信奉,体现他对商品的定义中。他将商品与其所称的“有用的东西”相区别。一种东西要具备商品的性质,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1)它必须能够满足人的需要;(2)它必须具有使它有能力引起与欲望满足间的因果联系的各种特性;(3)人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因果联系;(4)必须支配足够的这种商品来使它满足需要。

12

如果这些条件中有一条得不

到满足,那么某人拥有的只是一种有用的东西。

2、经济物品及其价值。在对物品进行了非常详

尽的分析之后,门格尔在可利用的供给和需求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说明人们如何将可利用的商品数量导向最大可能的满足。在门格尔看来,人类经济的起源与经济物品的起源是一致的。经济物品被定义为那些对其需要大于可利用的供给的物品,与此相反,非经济物品被定义为供给超过需要的物品,比如空气和水。而且,门格尔此处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论点,即财产的基础是对经济物品的所有权的保护。当然,在物品本身中并不存在必然使之成为经济或非经济物品的属性,其性质可随供给或需要的变化而变化。门格尔同时认为,如果经济人认识到某种物品具有效用,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就能说该物品具有价值。效用的某种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是物品属性的先决条件。门格尔谨慎的指出,非经济物品也可能具有效用,因为关于使用与需要(例如,人对空气或水的需要)间的主观定价是与特定的数量有关;使用价值只是经济物品的一个特

2007.

[3][英]大卫·李嘉图著,周洁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4][奥]门格尔著,姚中秋译.国民经济学原理[M].新星出版社,2007.

[本文已经通过中国知网检测]

⑩[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0页。

11转引自[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9页。

·埃克伦德、罗伯特··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张凤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美]小罗伯特·BF

年版,第245页。

江苏商论2011.6●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