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来源:测品娱乐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思路

  1�北究纹�幅较长,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课文的难点。课堂教学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和“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两部分内容。

  2、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不同,并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使学生体会到,周恩来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以“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分别出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再一次出示周恩来不明白的问题并指名读,在这里学生也自然理解了词语:疑惑不解。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已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和同学一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听了资料介绍后,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再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这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其次是抓对比,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与围观中国人对妇女不同的态度,以评促读、以读促悟,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利用过渡段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