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新课程目标采用了崭新的思路,即突破过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注重单一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而根据教学的实际,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
"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语文教学不能只有知识和技能,更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口号下 ,为追求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死记硬背或在"熟能生巧"的旗号下搞机械训练,重复训练,而应该从三个维度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定和落实三维目标,我在讲授《一双手》这篇课文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描述 一,导入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把数字报出来,看看谁的手大.
生(积极地拿尺子量,报出数字):17,10,2;18,9,1.5;16,10,2;.......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很积极,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也为我们介绍了"一双手",请大家看一看是谁的手,找一找他的手长,宽,厚分别是多少,比一比,哪个手大
生:张迎善,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大
师:那么,他的手仅仅是"大"这么一个特点么 请同学们放声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横线填上合适的词,并说说理由.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因为他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
生: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因为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以致手指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生: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因为......
二,细读课文,解读这双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双大得,神奇的,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刻画这双手的呢 请同学们相互协作为这双大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展示投影)
手感: 手的肤色:
手的纹络: 手的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手的特点:
(生相互讨论,完成档案)
生: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呈木色;手的纹络: 又粗又硬,一道道黑土色;手的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
生: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生: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手的特点:大,粗燥,硬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手的描写段落,并做一些批注,看看这双手是怎样体现一位林业工人的特点的.
生: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这句话中"苗苗"充分体现了林业工人对待这些小树苗就像对待幼婴,百般呵护,精心照料.
生: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这句话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血肉胜过钢铁,充分体现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生: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这双手由于长期的栽树而变得干枯的样子.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批注也做得非常好.从刚才的表述中,我们感觉这双手从外形的美感上来讲,是怎么样的
生:丑
师:那我想再问一问造成这双手外形丑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
生:他每天要载一千多棵树,他的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双手从外形上看让我们害怕,但在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手丑么 (生齐答:不丑)我们都知道刻画手是表象,最主要想通过这双独特的手来表现这样一个人,通过我们大家的阅读感悟,思考一下,作者是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的人.
生: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人.
师: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好.张迎善同志,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他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我相信如果在现在他也一定会被选上,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文中的信息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老师给同学们两个例子:(投影展示例子)
《感动中国》 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感动中国》 2007年度人物获奖者"李丽"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生:一双手, 并没有什么寓意 但是像半截老松木样的人你见过么 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灾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才筑成的.这些事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却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看是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
生:......
师:同学们真心地赞美了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那么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请同学们用眼去观察观察他们,动手去写写他们,由衷地去表达我们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吧.
反思:在新课改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帮助.我进行了尝试,从而得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住文本,让学生听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一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双手,让学生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请同学听一听,并且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致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转变,让过程与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为"手建档案"这一环节,同学们一听档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关档案的信息,从而也激发了他们找答案的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让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心实意的"教"并且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参与和体验情感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再通过仔细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 让学生谈感受,还认为"手丑"么 学生在入情入理的读书感悟,交流后,学生的情感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一双手, 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双奇特的手,他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由衷地想要去赞美他,所以在颁奖辞这一环节,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拓宽开去,看看还有哪些人和张迎善是有一样品质的,同学们自然会去观察,会去感恩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同学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