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的经济赔偿问题以及其构成要件和与侵犯名誉权的区别。所涉及的经济赔偿金额没有固定数额,犯此罪通常不超过5000元。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法律分析
一、关于的经济赔偿问题
所涉及的经济赔偿金额并没有固定的数额,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通常不会超过5000元。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此罪的,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二、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
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
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
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
4.主观要件
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和侵犯名誉权的区别
1.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要件不同。在侵害名誉权中,不法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而在中,不法行为人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2.侵害行为的情节不同。构成要求加害行为情节严重。
3.危害后果的程度不同。的危害后果较严重,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侵害名誉权则不要求一定要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
结语
的经济赔偿金额没有固定数额,但犯此罪通常不会超过5000元。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和侵犯名誉权的区别在于侵害行为的情节不同,构成要求加害行为情节严重,危害后果较严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法官的职业保障第五十六条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总则第五章其他规定第一百零一条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正):第三章人身和人格权益第二十妇女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
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通过广告、商标、展览橱窗、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形式使用妇女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