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古诗鉴赏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古诗鉴赏

来源:测品娱乐
古诗鉴赏专题

虹口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别州民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 12.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2分)

A.沉郁顿挫 B.含蓄隽永 C.平实质朴 D.清新俊逸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 B.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 C.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 D.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 14.赏析本诗中的形象。(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③②

12.C

13.D(尾联的“唯”字,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对杭州刺史白居易而言,虽然他曾于钱塘湖修筑堤坝,疏浚六井,预防旱涝之灾,但人为之祸难凭一己之力改变,是以这一“唯”字,包含着诗人的无奈,同时还有谦虚之意。)

14.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黄浦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塞上曲

(唐)于鹄

行人朝走马,直走蓟城傍。 蓟城通汉北,万里别吴乡。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2.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咏史诗 古体诗 B.边塞诗 古体诗 C.咏史诗 近体诗 D.边塞诗 近体诗 13.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 B.“发”“度”二字用比喻比拟手法,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 C.作者善用叠词,描绘中原与塞上的春日景色,具有音韵美。 D.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刚劲凝练,慷慨激昂,奇诡瑰丽。 14.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5分)

12.(1分)B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声色结合,寓情于景,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战争之悲。全诗调动多种手法突显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

青浦区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8分)

诉衷情(宋)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注】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2.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1-2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上阕3-4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下阕1-2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下阕第3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13.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清婉自然 B.深沉含蓄 C.凄清落寞 D.空灵深沉 14.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B. (2分) 13. A. (2分)

14.“晚”交代了特定的时间背景——“春天的晚上”和“很晚了才回到寺院”;由于这个特定时间带来的特定的情境——“独自一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漫步西湖欣赏清丽的美景;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静安适、从容自在。(4分)

杨浦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2.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 。(1分) 13.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 )(3分) A.苍凉萧索 B.欢快明朗 C.旷达豪迈 D.宛转低回

14.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12.古体诗(1分) 13.C(3分) 14.(4分)

诗中多处运用顶针,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1分,除“城头”外须再写出至少两处连接),

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1分,须与举例匹配,写出至少两点), 还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1分), 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

宝山区二模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 14 题。 (8 分)

临江仙·寒柳 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 美心。③灌 (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2. 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A.4 B.5 C .6 D8

1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14. 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4 分)

12. C (1 分) 13.D (3 分)

14.“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停”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 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4 分。正面描写 1分:侧面描写 1 分:修辞或写作手法1分:效果1分)

普陀区二模

(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4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淑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蘋:一种多年生水草。 12. 对这首诗所属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酬和诗 B. 怀古诗 C. 五律诗 D. 近体诗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3分)

A. 精巧生动 B. 质朴平易 C. 委婉含蓄 D. 典雅庄重

14. 王夫之认为,画线部分没有融情入景。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内容作分析。(4分)

12. b

13. a(选b得1分)

14. 情感概括1分,景的特征提炼1分,情景关系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建平中学2月质检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概括暮春郊外榆槐吐嫩,春色满原,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B.颔联紧承“春光”展开,远山积雪,近处溪流垂杨,画面生动。 C.二、三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表现春景的特点。 D.二、三两联对仗工整,遣词精当,足见诗人推敲锤炼之严谨性。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哀婉含蓄 B.雄奇瑰丽 C.高亢豪放 D.清新自然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12.A(错在“暮春”) 13.D

14.首联通过对比手法,树色泛出嫩黄,写出郊外早春来到,点明题意,暗含欣喜(1分)。

颔联、颈联寓情于景:远山婀娜,峰顶积雪美不胜收;春水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柳;暖阳照耀之下,黄莺儿啼啭似人欢语;风吹过草地,送来芳香。画面美丽色彩鲜明,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作者的无限喜爱赞美之情(2分)。

尾联笔锋陡转,直抒胸臆,用“疑”字直接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却又难觅其踪”的茫然与惆怅(1分)。

(而这种怅然的感触,更让人倍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