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来源:测品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卷第3期 2006年9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9.No.3 Sep.,2006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钟敏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问题令人担忧。本文拟从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当今 大学生诚信缺乏现象及其原因,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认知践行,使 诚信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使诚实守信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厚实 根基。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法律规范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2006)03—97—05 2l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交通信息高度 发达,经济贸易十分繁荣,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 社会问题。在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 等的重要,特别是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和家 庭期待的大学生,他们的诚信教育更显重要,诚 信之德的倡导践行,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做到: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 人们普遍的关注。如何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 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已成为众多教育工 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们更多地 从道德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不妨再从道德 与法律相结合的角度对此问题加以思考。 一弄虚作假、不搞欺诈伪善,做事做人都应“问 心无愧”。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的深入进行,我国社会的结构、等转型,中 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网络等传媒的发展引发 校园信息流的加快,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生活 方式等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 在道德的认知和行为的选择上往往处于困惑或悖 离的境地,突出地表现出诚信知与行相悖的现 象。孔子说过“人无信而不立”,由于无诚失 信,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对个体人生和民族大业都 极为有害的双重人格。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是以诚信为本的国度。 社会崇尚“人无信而不立”,曾子杀猪、尾生抱 柱的故事至今依然激励着人们。当今经济全球 化,WTO规则包括的公平交易、透明性原则, 在更深层次上蕴涵道德人格要求,没有信用,就 没有竞争的资格,没有道德践行就等于同灾难打 交道。 1.价值取向上既认同奉献、重义的倡导, 又信奉索取、趋利的行为。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念 中对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以奉献为主,索取为次, 许多大学生也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崇尚 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又受到功 利、实惠、互利、个体本位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 的影响。价值目标取向趋于功利化、短期化,不 反对无私奉献,但也主张等价交换。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纲要》,首次把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概 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 自强、敬业奉献”,这是我国道德建设中的一件 大事。“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仅在“爱国守 法”之后,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把“诚信”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可见,诚信是何 2.集体主义原则上既崇尚先公后私、大公 无私,又奉行自我中心,主观为己。集体主义是 [收稿日期]2006—02—21 [修回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钟敏真(1961一),女,福建漳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8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9卷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 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是思想道德教育长盛不衰 的话题,在处理公与私,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 系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先公后私甚至 崇尚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但在他们的道德实践 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顾,索取不愧,甚 至主张先己后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 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大学生受了“个人至 上”的腐朽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自由,以个 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 3.道德知识、意识尚好,慎独、笃行堪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既是调节和约束 人们的行为规范,又是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有 效机制。绝大多数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认 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 人格。但在竞争合作中,往往困惑于金钱万能、 追名逐利、权钱交易等势力行为与中华民族倡导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之间。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道德知识观念并不模 糊,但道德信念、意志不强,缺乏内省自讼的精 神,尤难做到慎独、笃行。个别甚至无视社会公 德,不守底线。 4.在人生观上,既推崇开拓进取、成就事 业的雄心壮志、又向往于物质享受、安逸勿挫的 人生之旅。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 强,但若教育不当或个人努力不够,就可能出现 人生态度的两面性。比如,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认 真,学习热情高涨,课外为了增加社会适应能 力,注意拓宽知识面,对外语、计算机以及新兴 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考取各种证书,从中提高、增强各种竞争所需要 的知识和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又表 现为成才的欲望急切而进取,奋斗的过程弱化, 用学生的语言说:“雄心万丈,躺在床上。”他 们渴望将来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实又往往缺乏脚 踏实地的行动意志,几乎难见成就事业而能够坚 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 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 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 练等,是大学生人生目标定位与人生过程进取之 间的普遍矛盾表现。 二、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道德本身具有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 一的特点。而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从理论到 实践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完成的,必须要 以道德情感和意志为中介,道德情感起内驱力和 催化作用,道德意志起克服困难与坚定方向作 用,情感和意志是知行转化的内部条件。大学生 接受了一定的道德理论,经过主体选择形成了自 己的道德认识,并将其付诸实践,需要情感的支 撑和意志的坚定作用。情感和意志的任一弱化或 出现困难,都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 使道德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征。 1.道德本身的知易行难特性和社会转型变 革等客观原因使然。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 会变革使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震撼。致使传 统的道德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新的调适和 生长点,旧的被打破后,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善与被自觉接受践行, 这就出现了道德传承、建设的空场。西方的各种 思潮和道德观念随着开放潮流一并涌入,迅速填 充着空场并顽强地侵入人们的头脑,出现了各种 道德价值观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观、价值观的 碰撞冲突现象,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 体系的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当代大学生道 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分离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与 投影。 2.当代大学生自身不成熟是知行不一的主 观因素。大学生的主观因素颇多,从心理上讲, 处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心理闭锁、逆反 较强,不容易接受自认为不好的观点;再从成长 的环境讲,他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特 别是学校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碰撞的中心, 使他们有更多地机会接触良莠难分的文化并受其 影响;从成长的道路上讲,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环 境的摔打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单一的学校生活使 得他们难解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心理耐 挫性差,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的奋斗 精神。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往往使他们在政治 上缺乏辨别方向的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是非 的能力,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心理上缺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钟敏真: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自强能力。这种种不成熟性极易导致道德认识出 现偏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 用和能力,道德行为就显得变化不定、无序 而为。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还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 没有完全成熟的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普遍接受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务观念,忽视 甚至否认商务道德的合理性,使商务活动的不道 德行为,失信于民众最终危及经济领域和其他各 个领域,这已成为全社会推行诚信的最严重障 碍。大学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污染和影响,社 会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以不诚信的行为伤害了 这些教育对象。 4.学校诚信教育实效欠佳。大学生诚信教 育内容陈旧,针对性较弱。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 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学 校教育担负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使命。在新形 势下实施诚信教育,首要问题是转变教育价值取 向上的功利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获得知识和完善 道德人格之间相分离的状况,积极探究如何使行 为主体在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强化实 践,促进道德发展。 总之,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反映了 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 渴望践履知行统一;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摆脱 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难于把自己的认识坚定地 付诸实践。尤其是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 道德超功利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在部 分大学生的认知中,社会道德只不过是写在书 上、讲在嘴上的空洞教条,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的 行为表现,经常可以看到有教育没教养的现象, 在学校表现为纪律松弛、学习懒散、胸无大志、 不思进取、损坏公物、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在家里表现为不知勤俭节约,无视长幼辈份,娇 生惯养,唯我独尊;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为见利忘 义,行为粗野,不知尊老爱幼,不讲文明礼貌, 不守公共秩序,不顾社会公德。更有甚者,抽烟 酗酒,偷摸盗窃,打架斗殴,善恶易位,荣辱莫 辨。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否 则势必影响大学生一代的整体道德素质。 三、实现大学生诚信的具体对 策——道德与法律相统一 要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着眼于使受教育者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种种意识、品质与行 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它具有等价交 换、公平交易、自由贸易的特点,但作为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则主张在公平竞 争中强化团结协作精神,反对竞争中不讲道德的 思想行为,强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意 社会效益,不允许以牺牲社会主义的道德为代价 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要使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 学发展观,大学生必须具备有理想、有道德、有 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广博的现代科学文 化知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 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等。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既植根于 中华文化沃土之中,又体现吸纳世界一切文明智 慧结晶,保持德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使大学生 养成以诚信为重点的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为 此,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诚实守信的法 律规定。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 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 重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旁听、课堂讨论、辩 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教育,使学生详细了 解我国已经建立的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 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属于 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从而使他 们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 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许多违反诚 信的行为不但是违法行为,甚至构成犯罪。从而 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 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使更多 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2.重视大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培养。 反思过去的道德教育,其最大误区表现为道德知 识传授多,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实践及养成关心 得少,造成大学生知多行少,说多做少,其直接 后果之一便是诚信的实效性低。根据大学生人 格、品德形成规律,知是道德认识的开始,行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o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9卷 道德教育的效果,知行统一并训练有素,方能达 教育之目的。而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形成中必不可 少的重要因素,情感一旦投人,就会积极地调节 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人的某种道德行为起加速、 延缓、中断或持续作用。要注意诚信情感的培 养,以实现诚信的知行转化,培养大学生的诚信 情感,(1)要以理育情,诚信不仅是传统熟人 社会中个人修身立世应有的道德,更是陌生人社 会中融入市场经济实现人生追求之必需,因为陌 生人社会不能靠熟人相知的人格担保,靠的是诚 信待人处世并参与竞争,失去诚信显然等于同灾 难打交道。所以,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 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2)以境育情,情感是 不能靠灌输产生,要依赖一定的场景熏陶和潜移 默化的影响,培育诚信情感。与此同时,意志伴 随亦非常重要,要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活生生 的素材进行诚信教育或通过设置诚信行为冲突环 境、受挫情境等意志锻炼与磨练,以增强感染性 和耐受力。 3.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整体功能。对大学 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法治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本身 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必须结合整个 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各 种资源,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全方位对 大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是知识和情意结合发展的过程,行为教育与情感 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是践行知行统一的重要方 法。在探索中,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学生处在心理与 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晓之以理则可以正确地引 导、帮助大学生对诚信行为意识既知其然,又知 其所以然,从而完成“要我做”到“我要做”。 因此,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教育与训练、 养成与矫治的关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 生心理生理的接受规律,从而达到激发情感、规 范训练的目的。(2)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在 诚信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促进内化。大学生身 边榜样示范中的真人真事真典型,有感召力、有 说服力。若能加强实践,增强情感体验和理性认 同,则能激起其做有信之人的美好向往。而对不 讲信用的人或事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启发让他 们感到羞耻而后悔,达到“有耻且格”。(3)师 长必作表率,巩固诚信教育。家长、教师的诚信 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形成。“其身 正,不令而行”,教师首先做到严谨治学、爱岗敬 业,才能要求学生做到,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不 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教师实事求是,表里如 一,信守承诺,学生才能不说大话,不轻易许诺, 才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算话。 4.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制定诚信教育的 德育目标。德育的本质应该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 辩证统一,由于我们以往一贯偏重德育的超越 性,因而在确定学校德育目标时,往往特别强调 目标的远大性,忽视学生践行的锻炼,忽略目标 的具体化。因此,正确把握德育的本质,确定学 校德育目标时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的关 系。高层次、远大的目标要有,相应的现实、具 体的目标也应具备,也就是在强调目标方向性的 同时,应关注目标的层次性,以克服以往德育目 标中常见的笼统、模糊、空洞现象,使学校德育 目标更具体、明确,接近大学生个体的认知,真 正引导、激励大学生的践行活动。对正在成长中 的大学生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 能否将认知转化为践行,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诚 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道德知 识是否具有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可行性,换句 话说,只有是可行的才是能实行的。道德评价应 该成为促进大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导向和 激励力量,而不单纯是判断品行优劣的标尺,而 且个人道德的完善不仅靠外在的影响,更要 靠个人意识的觉醒。教育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放 在指导大学生自我评价上,使大学生在自我评价 中学会自知自明,成为一个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 不断完善自己社会道德形象的知行统一的人。 5.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大 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信须自律,自律主要应是 通过学习、锻炼、修养的途径,积极清除头脑中 的错误观念和外界的消极影响,变外在的规范为 内心的需要。道德自律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实践 的基本形式,行为的他律主要是指主体在外部条 件制约下,遵守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是维 护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他律的特点与自律不 同,它不是内在的自觉,而是外在的约束,是对 个人自由的一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培养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钟敏真: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lO1 要依靠严格规章制度的外力制约,又要依靠自省 自觉的个人修养,做到内外协调互补,相互促 进。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 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中,规范大学生诚信行 为的具体法律规范也才能尽快健全和完善,并真 正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 度约束,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是, 对大学生来说,只有把外界的约束转化为自觉行 为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真正实现诚实守信, 他律只是手段,自律才是目的。只有以目的为导 出版社.2001.153—175. 向,以切实可行的手段来落实,才可能使他律与 [2]时中.“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成圣之教[J]. 自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 社会科学战线,1994(6):90—93.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诚 [3]吴昌凡.以知导行知行舍一——对“以德治国”的 新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信的制度化、法律化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如在我 (4):16—19. 国新的民法草案中,首次为信用权立法;教育部 [4]宋希仁.伦理与人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制定和修改相关规章和决定,也注意进一步加强 社.2000. 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制度和规 [5]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 范等。这种制度化、法律化的规范和约束,与道 2o04. 德化、法治化的教育和倡导相互作用,“自律” [6]展明锋,陈勇.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 与“他律”的相互配合,对于提高大学生诚信 论[J].道德与文明,2002(3):37—41. 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从立法、执法、 [7][日]岩崎,允胤.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 守法、司法、法律监督的不同环节,从经济信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的不同领域,从、 [8]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经济法、刑法等不同法律规范,全面加强和完善 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只有在这样 Credibi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0NG Min—zhe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Zhangzhou,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redibility is a worrying problem.The paper,in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and law,analyzes college students’lack of credibility and its causes.Based on the present—day social realit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students’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thus making credibility their second I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ir passport towards the society,and making credibility the firm foundation of the advanc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credibility education:law and regulation (责任编辑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