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 礴矗 保障民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徐丹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生源扩大和 公务机关或者是企业或事业的领导层,这 自1998年开始至今,劳动与社会保 就业形势的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也 部分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是十 障专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各个开设专业 日趋激烈,因此许多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劳动 分广阔。例如,毕业生想要进入劳动 的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招生规模,使得 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新兴的跨学科、文科性、 保障部门就要参加公务员的录用考试,而 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 应用性强的专业已经开设了十余年,随着该专 我国公务员的录用名额十分有限,针对劳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滞后,政 业毕业生的逐年增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往 届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稀缺”与“过剩”并存的 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岗位就屈指可数,这 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处于部门精简阶段, 就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虽 本身就存在富余人员,许多单位都开始实 然从总体上该专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 行“只进不出”的。即使存在用人需 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 2.专业认可度较差 求,单位和机关部门也实行“凡进必考”的 供需矛盾。本文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和现状,并通过分析劳动与 社会保障专业就业问题的根源,认为该专业的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在此基础上从社 会供求、、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 相应的对策建议。 原则。针对专业知识的局限,毕业生多是 虽然从1998年开始就开设了该专 应征管理类职位。企业的用人需求多是 业,然而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 劳动密集型职位,对管理阶层的需求较 少。 关键词:公共管理;就业形势;供需矛盾; 认可度都偏低。一方面由于宣传的不到 2.宣传力度不到位 位,从、企业到普通民众都对该专业 对策分析 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招聘目录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1998 很少招考该专业,即使有的招聘岗位与该 的专业,专业建设还不是很成熟,人们对 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 专业很吻合,也没有列示该专业。另一方 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极低。许多劳动力市 学校的知名度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场上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岗位人才的时候 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面,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党和国家 因素。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 很少将该专业作为专门招聘的专业。其 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和法规,较牢 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就业市场还 原因大多是用人企业和公务部门对 不清楚专业的专 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 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导致就业情况并不 这个专业的来了解较少,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 理想。 业知识基础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总的 来说,就是和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宣传 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 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有100 3.专向性职业缺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以进 力度还不到位,没有提高专业影响力。3.就业方向不明确 根据对开设了该专业的各院校网站 多所,其中3O多所高校具有硕士点、7所 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 高校具有博士点。著名的有武汉大学、中 理部门、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 国人民大学、财经大学、复旦大学 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 所公布的公共信息进行统计,目前各院校 等。辽宁省里开设该专业的有辽宁大学 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定与组织管 的专业方向定位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 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随着劳动与社会 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 要由以下几类:(1)以经济学为依托,尤其 如武汉大学、首 保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源范围的扩大, 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 偏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 一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 都经贸大学等;(2)依托社会学的,如苏州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吉林大学等;(3)具有公共管理特色 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 大学、阔。这些开设专业之前的优点,一定程度 或有公共管理学背景的,如山西财经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专业就业率偏低 南京财经大学等;(4)以工科为主的院 上也导致了对于这个专业的对口职业极 学、少。 校,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由此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人数 连年增长,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每年就有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供求不平衡 见,开设该专业的众多高校对于专业的定 向各有不同,那么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也 近万名该专业的大学生会投入到就业市 场上。但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国家 不尽相同。因此从总体来看,该专业的就 业方向并不明确。 一73— 保障民生 搿薯I黛蕊 的方针和的宣传,不断进行化的 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4.自身素质不完善 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对该专业 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劳动与社会保 的观念。在校期间,学校要加强对即将毕 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而对于实践 障,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影响力。开设 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虽然劳动与 方面的经验几乎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业的院校加强与招聘企业的合作交流, 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导向大多是机关和 专业作为管理学类的专业更注重对理论 在沟通的过程之中使用人单位了解专业 企事业单位,但是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就 灵活的应用,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毕业生 的知识技能和该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业心态,不能一味地想要进入高收人高福 就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要。另 对社会公众,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或电视广 利的用人单位,有很多社会保障领域的工 一宣传专业的办学特 作内容和职位并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方面,有不少的毕业生面对当前并不乐 播等大众传媒的方式,观的就业形势,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 色以及人才的培养,使社会大众更好的了 性质的。对于刚刚步人社会的毕业生来 态,会出现对极其不ca信或是“高不成低 解专业的相关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 说,自身的综合能力还不足。只有提高自 不就”的现象。 力。 3.明确专业就业方向 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更有竞争力。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规划专业办学规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要适应 表达能力,不断地巩固专业知识,打下扎 不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的基本功,一步步达到理想的职业目 因此该专业的定位应该在培养应用型的 标。 各高校应该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 社会服务型管理人才上。除了培养少数 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应该提高本专 专业方向的学术型人才外,更要大力培养 参考文献 l】姜丽美.劳动-9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存在的 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另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 【一方面对已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进行专业 的培养目标应定于企业和基层的服务岗 问题及改革【D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 l(16):37-38. 评估,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其办学资格。根 位。专业的培养定向应当体现学生的就 据近几年该专业方向的就业需求合理的 业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操作快, 宏观估计学校自身的招生规模,防止出现 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 管理与法学院) 毕业生人数过多从而面对稀缺的职位就 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 2.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价值判断 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目前整体的就业形 应当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 (上接第72页) 消耗带来更大的产出,提高企业生产效 境责任意识。企业责任不只是创造社会 『J1.2006:108一l1O. 4]张春英.、地方、企业关于环境 率,从而缓解企业的环保压力。另一方 财富,增加财政收入,更应当履行相关的 [面,治污技术的进步使得治污成本大大降 社会责任。在环保意识和法律保障制度 低,甚至变废为宝从治理污染中获得收 日益进步完善的当今,企业必须意识到污 污染的博弈分析【J】.2008(6):71—74. [5]赵海霞.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 究fD】.2006:15-20. 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就会去主动 染环境的行为不但使其得不到可持续发 治污。 [6]完世伟.中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博弈分析 『J】.2009(9):92—94. 展,经济效益不会持久,同时也会受到社 能。企业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 落后生产工艺,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 会的谴责与排斥。雾霾天气是污染排放 [7]张学刚,钟茂初.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 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恪守与环境、 社会和谐发展的双赢理念,才能真正达到 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1.201l(2):31—3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对原始资 源的开采,力争尽快把包括PM2.5在内的 污染排放绝对量降下来。此外,对于污染 参考文献 企业,还可以通过推动兼并重组、实施技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1.上海三联 术改造、清洁能源替代、危化企业调整等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措施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而控制 [2]朱顺泉.经济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 污染,进而缓解并治理雾霾问题。 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的环 [3]孙米强,杨忠直.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