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

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

来源:测品娱乐
第34岱第2』fJJ 2013 4 J] 大连大学掌报 、,OI.34 NO.2 Apr.2013 J0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 张 恒 f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摘 要:大连走入英美人士的视野已有150年历史了,其间他们以书籍、杂志和报纸等形式发表了大量关于大连的 丈字。利用丈本分析法,对大连城市形象进行探讨,发现不同时期的英美人士分别突出了5方面特征:现代化、西 方化、布局科学、人居环境美和最具活力的满洲城市。正如其他城市形象的形成一样,大连城市形象的背后也隐 藏着英美人士“本土化”的认知心态。尽管如此,大连城市形象的梳理,对今日大连社会发展和进步仍有重要借 鉴意义。 关键词:大连形象;本土化;建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B834.2 收稿日期:2013—0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2—0066 06 基金课题:2011年度大连市社会科学院支持项目f2011DLSK0961 作者简介:张・ ̄(1980一),男,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形象学研究。 人连走进英美文本最早可以追溯 ̄1861年,一 位曾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军翻译罗伯特.斯 为深刻的是人和旅馆(The Yamato Hote1) ̄H电 游 网fThe Electric Park)。 大和旅馆是个总称,是 ,e1 ..t,-到1945年『f1J改 在南满铁路沿线城市、巾满铁经营管理的高档.连 锁酒店,共有7座,位十今天人连r1 t 1 Jl 中1I  I广 场的大连宾馆就是 时大连人和旅馆的…址。 温霍(Robert Swinhoe)于 年6月出版了一本战争 忆录~《华北战记》,他在书中用了一整章39页的篇 幅详尽地记述了他在金州地区的见闻,涉及到当 地的自然和地碑环境、民风民俗、市井生活以及政 府的行政管理等 1J’部分中译文现收录在《大连文 20世纪20年代来到大连的安达锦之助fAdachi Kinno— suke)下车伊始便用“・ 吲”、“砖 结构”、“文艺复 兴建筑风格”、“最现代化”和“漂亮火方。’’柬形 眼前这座豪华现代的旅馆,“即使足I 海最顶犬的 史资料(第 辑)》 。侄这支英伍中,还有 位见习军官后来成为英围皇家海军驻中国总司 令的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爵十fSir Edward Hobart Seymour)他_'f 1911年4月出版了《我的军旅牛涯和见 闻》,该书的第8章开头部分也略为提到了今天的大 连,还解释了“ 瑟港”(旅顺)名字的来缘 一旅馆比大和旅馆也至少落后20年。就连东京新建的 帝国旅馆与她相比,也 不过足什仿制品。”【3]詹鲥 斯.金.斯蒂 ̄jQJames King Steele) 《浪迹天湃》l 则详细地记述了旅馆的豪 内景。作者刚到旅馆, 就被这个“远东的奇迹”所折服,走进大¨ ‘‘顿觉 这样的地方只有在美 的 藩市干¨ 约才nJ一找刮, 而不应当在满洲。迎客人厅既宽敞义清凉, 的 、大连城市的文本形象 (一)现代化:现代化是大连城市形象r 最为 突LfJ的‘个侧面,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基础和 乐设 施 方嘶。在基础设施方面,宽阔和精心铺设的街 道、现代化的电灯、电话、无线电报、自来水、煤 气、排水系统、有轨电车、邮政系统以及公园、银 行、医院、学校、旅馆、购物中心、教堂、剧院等 电梯、服务员还有迎 } 的布 都足世界・流的, 且都似曾相识。走进客房,发现早 的儿样东曲, 即使是在美国的旅馆中也找/1 见,像那宽敞的走廊 ……还有足足有‘个小型卧窜那么大的洗澡问。客 麻俱伞,还有高尔夫球场、棒球场、保龄球馆以 及各种俱乐部等 时世界上最为时兴的娱乐设施也 房装修豪华,古铜色的床、梳妆台、厚厚的地毯还 有 一人多高的穿衣镜。下楼吃午餐时,楼F还有少 见的日本管弦乐团的演奏……而位丁t楼层的舞J丁 都应宵尽有。在众多现代化设施中,让他们印象最 第2期 张恒: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 67 宽大的舞台,是各种晚宴和娱乐活动的首选之地。 之后我们还去了游乐厅,像台球这样的室内运动应 不当之处,但总的来看还是成功的。”[ ]对西方 文化的兴趣和渴望还体现在当时大连人写的~ 有尽有。为了俯瞰大连全景,我们乘坐电梯来到了 旅馆顶层的屋顶花同,我敢说这个花同在全亚洲是 同类型之中最大、最先进的。”I4] 些英文招牌上,像“Rarber”,“Bar Ber”,(“理发 店”,barbershop),“High Barber”,“Royal House Hair Cutting”(“高档理发店”,High—grade Bar- bershop),“To Sell Flesh”和“Meat to Sell 日俄战争后,由“南满铁路公司”投资兴建的 “电力游同”(旧址在大连中【lJ区大公街的中心裕景) Shop”(“肉店”,butcher’S shop),还有“Boot and 是大连又一个城市地标。除了常见的游乐设施之外, 还包括图书馆、音乐厅和料理店,是一个集多种经 Shoemakea”(“鞋店”,shoe store)。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大连还拥有自己的英文报纸一《满洲每日新闻》 营和娱乐的综合性游乐园。这个当时亚洲最现代化、 最时髦的游乐园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其中就包 括美国的理查森.L.莱特(Richardson L.Wright) ̄H巴 西特.迪格L ̄(Bassett Digby)。两人合著的《横穿西 伯利亚:一个正在形成的帝国》再现了百年前“电 力游同”的独特魅力,“日本人在城西的蓝色海湾上 建造了一一座娱乐胜地,那里有射击场、保龄球馆、 音乐厅、旅馆、溜冰场、各种动物还有从美国科尼 岛的电力游同引进的原版旋转木马……但日本人所 独有的审美力却把科尼岛上的那股粗鲁和乖戾之气 统统洗去,让大连的‘电力游园’清新无比。在东 面的山坡上,日本人还养了猿猴、仙鹤和狗熊,由 竹栏和粟秸围成的小径若隐若现,穿过百花丛和布 满青苔的矮树丛,曲曲折折伸向远处。”[ 】 (二)西方化:相对于大连常见的英文译名,有 的英美人士更喜欢“Great Connection”,因为它更 贴切地表明了大连在交通东西和接受西方化上的优 越性,这首先体现在大连便利的交通上,“大连,虽 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南满铁路的终点,却是那些想 做环球旅行人们的起点,因为从这儿上车你可以直 到圣彼得堡,还可以乘船到达美国和欧洲任何一个 港口……这样的环球旅行能让你身处巴黎、伦敦, 也会让你感到无比顺畅和舒服。”[0] 其次便是城市发展内涵上,许多国际知名 公司的接踵而至,像巴特菲尔德(Butterifeld1、 太古fSwire)和塞缪尔.麦克格雷格(Samuel Mac— gregor&Co.1【7]M0,和“各国已经建成的各类工 厂”Is] 体现了大连城市发展日益明显的西方 化内涵,而且1906年以来,英、美、法、德、苏等 十几个西方国家先后在大连设立了领事馆。这 些新鲜事物的到来都极大地拉近了大连人和西 方世界的距离,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基 督教,而且还“开始接受盎格鲁一萨克森人的说 话方式,学着穿他们的衣服,尽管时常会有些 (“Manchuria Daily News”1,该报从组稿到发行 “每个程序都做地十分出色,上市及时,而且整个 出版过程均由西人完成。”[s】249对大连鲜明的西方化 倾向,莱特和迪格比却有着不同的观察,他们这样 写道,“从表面上看,这家书店(一家日本书店)比 任何传言都能证明大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接受着西 方化,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书店里的这许多的英 文书都是以日本人的方式印制的,”【 】249更有趣的 是,“尽管大连经历着快速的西方化,但是日常生活 的方方面面却充满着奇异的不协调,这让西方 感有趣。一天早上,我们从一群中国苦力身边经过, 一个身穿英式服装的日本人正在监工,为一座煤场 修围墙”,在美国人看来,这点工作本来可以在很 短时间内完成,“但是苦力们和他们的监工却慢条斯 理,完全沉浸在一种久远的本能中,就像他们的祖 先在三千年前修筑他们的防御工事一样。”[5】250 最后是大连自由化的发展趋向上。这座远东 “自由港”和“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所奉行的“门 户开放”,指的“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由港制 度,向全世界贸易敞开自由的大门,”[9]还指一视同 仁的移民,大连“对世界各国的人都抱欢迎态 度,甚至还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他们可以在这里 自由买卖,这在人控制的其他地区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也同样受到人欢迎,他们对待中国人要 比其他外国人更友好些。”Ilo]漫步在大连街头会发现 “人、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还有其 他国家的人”,…更让英美人士吃惊的是“向来 的人”在城市管理上却表现得十分民主,“市政 管理机构一市政厅是由全体纳税人选举产生的,”但有 的人却认为这样的民主只是表面的,因为“市政厅 里人必须至少占两个席位,而中国人和日本人 最多占得两个席位,而且手握重权的也由 沙皇直接任命。”[12] (三)布局科学:大连的城市布局给英美人士 68 大连大学掌报 第34卷 留下的总体印象是“集便利、美景、极度美感和整 市因为被相互交叉的街道网分成了许多小块,所以 有趣的是,如果没有熟悉这些奇怪街道分布的人的 指引,你会很难顺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4]248 (四)人居环境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别致的 城市风貌是大连城市形象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部分。 莱特和迪格比在游历大连后这样写道,“大连很美。 四周皆山,山并不高,常是些锥形的小山丘,站在 体高效于一身,”“是足以与维也纳、巴黎、伦敦、 华盛顿和波士顿这些世界名城相媲美的新兴城市”, 【13】是世界城市建筑和设计史上一个“百年方得~一见 的”[14】经典案例。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连功 能清晰的四个分区:行政区、商业区、欧洲人居住 区和中国人居住区,以及以大广场为中心,主干道 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分布的车轮形状的布局设计。 市中心的街上便可一收眼底……海水纯净无染,令 人愉悦。岩滩上摆满了各式渔具和其他稀奇古怪 另外,威廉.亚瑟(wmiam Arthur) ̄发现大连火车站 与市中心的位置关系也很特别,“一般来说,火车站 应当靠近市中心,而且应当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联合 车站。但是的设计师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 两者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也为将来城市的发展 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拥堵做好了预案。以车站周围为 中心形成的辐射道路网比起让乘客肆意穿插在不同 的人群和车道之间的安排要好的多。”【l51ee 这也让很多西方城市设计师将大连的城市设 计方案看成英国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J:(Sir Christopher Wren)城市设计理论在遥远东方的一个 近乎完美的体现,“根据雷恩的城市设计构想,一座 城市应当在适当之处额外设立几个区域中心……这 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商业区建筑的商业价值。还可 以进一步加强那些已经形成的区域中心的作用,这 样一来在整个城市格局中它们便可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这方面,大连的城市设计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纵横交错的主路和辅路相互交叉形成了许多区域中 心……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位于整个城市的中心的 一块宽敞的圆形空地,十条主干道从不同方向汇聚 于此,而且它们之间都由街道连接……在圆形空地 四周矗立着十座主要的公共建筑物,其中有银行、 剧院、俱乐部、邮局和电话局,还有位于的市 政厅[14】¨ 。”雷恩爵士设计的伦敦城、皮埃尔.朗 方(Pierre L’Enfant1的华盛顿还有新兴的大连则常被 看作该设计理念下三个最为经典的案例。 然而,也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察,美国的《建 筑实录》认为,“近几年来世界上诞生的‘模范’城 市好像没有一座取得了全面的成功……而大连,尽 管有着充满了艺术气质的城市设计,但也并不令人 满意。所谓的‘花园城市’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小渔 村罢了。”_l6J 5詹姆斯.金.斯蒂尔则对大连“中心辐 射”式的城市布局提出了一些批评,“作为一种理论 L的构想,大连的设计没问题,但实际上它却失败 了,因为它极大地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整个城 的东西,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芳香,来自于海风中夹 杂的浓烈的腥昧,海藻,鱼还有挂干的渔网……锯 齿状的岩石,浸在人迹罕至的小海湾中,巨大的石 板披着层层的绿色伸向远处,趴在上面的或白或 粉的牡蛎还时不时地闪着光。三英里开外是th,东 边是太平洋,黎明时分,海面一片银色,到了阳光 浓烈时,则幻化成一片深蓝,而到了黄昏不经意问 降临时,又变成淡淡的紫色,海面上蓬松的白雾也 缠绕成一个个花冠。”[ ]251走进市内,只见“绿树、 灌木、鲜花排布在宽阔的街道两旁,”【17】528还有精 心管理、随处可见的“公园以及大片的花园和草 坪”,[18]530~53 遍布其问的砖石结构的风格多样的 欧式别墅,和当地居民自如舒适的生活状态,这些 都让年轻的大连在“繁荣、美丽、和谐”中散发着 挥之不去的魅力,成为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中国 上一片难觅的“世外桃源”[19]19z。大连宜人的 气候也让人们流连忘返,1902年来连的克拉伦斯.凯  ̄JJ(Clarence Cary)这样写道“大连的气候,除了仲 夏时节持续一段时间的倾盆大雨之外,其他时候都 是绝好的;即便是冬天凌厉寒凉的风也会给人一种 十分舒适的感觉。在不久的将来,以其凉爽温和的 夏日,必会成为那些身居亚洲热带地区人们的梦寐 以求的度假胜地”[1o] 93。 正如凯利所言,1906年4月26曰的《纽约观察 家》登载的一则广告就让大连旅游开始崭露头角, 之后像《美国旅游科学手册》、《中国商务手册》和 《名利场》也刊登了大连的旅游广告,其中1919年 的《中国商务手册》更是辟专栏从旅馆设施、最佳 旅游时节、陆海交通以及旅客的准备活动等方面详 细介绍了大连的旅游业现状。每年的春末和秋初是 大连迎来送往最繁忙的时节,世界各地的游客齐聚 大连,在沙滩阳光中享受着悠闲,“午后,(度假村 里)半圆形的沙滩闪着金光。远处的大海蓝得如同 地中海或蒙特雷湾一般……紧挨着沙滩的是一人片 第2期 张恒: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 69 花园和草坪,车道蜿蜒其间,再配上美式和日式的 小屋,一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可人……沙滩上,散落 着许多洗澡房,一群群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遍布 其问……在高尔夫球场周围,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 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有来自上海的法国人 和西班牙人,还有几个英国人,三个日本人,两个 美国人,还有一个人,因为这里是中国北方最 棒的避暑胜地,在身居上海和各大沿海城市的外国 人中间很受追捧。”[4】2 0—0 0 (五)最具活力的“满洲城市”:大连的城市活 力自从诞生起便显露无遗,许多英美人士惊讶地发 现,这座伟大的远东城市几年前还是“一个破败的 小渔村【2o]”,“商业上的禁地[21]”和“一片名不见经 传的蛮荒之地【221”,短短几年间,她就以“魔法般 的速度”一夜崛起,成为令人神往的“黄金之国[23】” 和“东方女皇”[24] 63,和“满洲地区的金融和商业 中心[25]”,是“20世纪国际商业发展潜力的象征,标 志着世界各国在东方开拓事业的巨大进展【24】 63”。 那时的大连为人们展示了“世间所有的可为可观之 事,这绝非外人的溢美之词。大连有很多精美的商 店,市面上世界各地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 不暇接,像毛皮、丝绸、珠宝和古董这样的奢侈品, 以及各色日用品都应有尽有,满足着当地日本人和 中国人的需要。而宽敞的码头上则停泊着来自世界 七大洋的商船,正往岸上卸载各种货物[4】252。”此 外,大连的大豆出口贸易也让许多英美人士大感羡 慕,“大豆使得满洲蜚声海外,更让人心生羡慕。堆 积在大连码头上的成千上万袋价值不菲的大豆制品, 主要是豆饼、豆油,正等着装运,数量如此之大,不 禁让我们心生好奇和疑问。但是这些疑问顷刻问便 烟消云散了,因为大豆产业在当地是绝对居于主导 地位的,这就像美国南方的棉花,美国中西部的玉 米,加拿大大草原的小麦一样[4I2 0”,那时经由大连 出口的大豆和豆制品“行销到美国、英国、法国、瑞 典、荷兰、丹麦和埃及,以及周边很多国家。”[26] 在克拉伦斯.凯利看来,大连的活力则更多地体 现在她光明的发展前景上。他在《达里尼,一座敕 建的城市》中断言,“即使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明 眼人也会一眼看出,作为南满铁路的终点和国际商 贸的主通道,大连不久便会具有远比现在人们所想 的更多的重要性,而且前途也会日益光明,”[1o]485这 是因为“大连,凭借其特许权,必会保持其自由港 的状态,还会把关税尽量降到很低的水平,而这在 许多港口来看却是应得之利,这必会促进船舶和制 造业的发展。优势还不只这些,还包括大连先进且 齐全的设施,良好的天气条件,便利的交通状况, 还有价格低廉的燃料和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大连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移民,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仅 可以摆脱政治的纠缠,受到善待,而且自身的 安全以及切身利益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一切都 让大连光明的未来近在咫尺。”[10】487,489,491但是大连 的前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凯利看来大连未来可能 面临的问题主要在“城市管理的混乱和权责划分上, 还有急功近利心态下不必要的投资”,以及军事管制 和周边的激烈竞争。 二、“本土化”认知心态和 形象的建构功能 对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市形象稍加分析 便会发现,这系列形象适用于当时许多英美城市, 并没有多少大连所独有的个性特征,她之所以得到 了大多数英美人士的一直好评,并不是因为大连所 独有的身份,而是因为大连自建城起就一直符合西 方文明对城市发展的评价标准。与其说他们是在赞 扬大连,倒不如说是在为西方文明能在落后的东方 中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而喝彩。其实,以认知者母 文化为标准对异域文化形态中的某城市或地区进行 “本土化”认识和评价在文学形象学中也是一种普遍 的文化认知心态,在这方面英美人士眼中的大连城 市形象绝非特例。尤其是在两种异质文明的初次接 触和碰撞期,两者对文明间的巨大相异性尚缺乏成 熟和理性的认知标准,因而此时的彼此认知必然会 借助各自母文化的现成尺度实现形象的构建,也就 是在“异乡寻找故乡的影子”,像美国文学中的“巴 黎形象”、林语堂笔下的“美国形象”以及清末《求 是报》中的法兰西都是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结果。由 此看来,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中西文明尚处 于激烈碰撞的时期,尽管大连从文化根源上说应当 是一座地道的中国城市,但英美人士眼中的“大连 形象”的主成分不会是他们尚缺乏全面客观认识的 中国文化因素,而必然会是母文化形态下英美城市 所共有的某些特性。 由于这种“本土化”的认知心态大多出现在异 质文明间交流的初期,因此很多时候会包含许多偏 见、歧视和固执,这也体现在英美人士对大连城市 形象的构建上。尽管当时大连的中国人居住区与日 70 大连大学学报 第34卷 本人的近在咫尺,但是在英美文本中却很难找到关 r中国人和其居住区的文宁,中西文明之间巨大的 相异性很大程度f:阻碍了英美人十对中国人的生存 fF1J给 全面而客观的认知,而理性认识的缺失往 析,也可为今Lj大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启 示。在许多英美人十眼坦,人连是‘ 具有多样文 化形态的“摩登都市”,各种肤色和图籍的人纷纷 : 聚于此,西方、 本和中国本士文化也带着各自鲜 明特质融进大连都市文化的肌体之r}1,二种文明的 优势互补和相互融合成为大连 夜崛起的文化 冈。 伴随而来的是充满歧视和偏见的“套语”,因此在 “大连形象”中会发现,即便偶尔有 关涉中国人居 住L父的文字,也 是些约定俗成的惯性认知,毫无 今U大连应当延续多样文明共融共牛的发展传统, 为外来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保有 ‘定的自主生存和 白f}1发展空间,并积极引导与当地文明的相互理解 全【面_客观可言,像夏洛特.C.达文波特(Charlotte C. Davenport)在短诗《满洲》中这样描写中国人居住 ,“我们急忙穿过中国人的居住区,根本没有时间 细看/ LI见饥肠辘辘、肮脏不堪的狗,还有倒悬在中 人背上的那一条条辫子/那 不知水为何物的中 国人,素以老鼠为美味肴”[27]49。相对于几乎完全 被忽视的中国人的生存空间,日本人的居住区却受 到了英美人十=的特意关注和充分肯定,在他们眼里, 日本人届住区文明进步,舒适整洁,一派欣欣向荣 之景,而相对于英美人士笔下浑身散发着异味、终 ¨做着苦 [的中围人,日本人也是下净卫生、彬彬 有礼、乐观向卜、思想前卫,但是对殖民者所固有 的蛮横和残忍却鲜有提及,这种评价上的巨大差别 归根结底还是“本土化”的认知心态在起作用,英 美人十对日本人赞誉有加,不光因为他们是大连的 实际学控者和英美两国现实的国家利益,还因为他 们比起中国人来与西方世界的距离更近,更早也更 彻底地接受了西方文明,是西方文明在古老东方取 得成功的一 个范例。 与对H本人及其居住区的评价一样,英美人十 笔下的南满铁路公司也体现了这种带有很强文化偏 执的“本t化”认知心态。作为当时大连城市的实 际管理和经营者,在多数人眼中,南满铁路公司给 大连和整个东北地区带来了文明、进步、繁荣和巨 变,足“远东地区的一大奇迹”[28] ,厂大]为它在大连 和东北地区不仅建立了许多工,r,还大力兴建学校、 医院、商铺、旅馆以及科学实验室,这些都极大地 加速了当时大连和整个东北的西方化和现代化进程, 但是对满铁在文明进步的外衣下,进行的殖民掠夺 和搜刮却视而不见,这不仅是闪为在满铁管理大连 期间所一直奉行的“自由港”给英美各国带来 的现实国家利益,还由于不管是满铁的运作方式还 是经营理念都是西方式的,是加速东北地区西方化 进程的 一股强大力量。 尽管英美人士眼里的“大连形象”并非纯粹的 历史记录,但透过文化相异性的形象构建和形象分 和交流,在文化的共存共荣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极力避免意识形态和“本十:文明中心论”的十扰和 影响,为新时期大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文化 动力。其次,白1899年沙皇颁布自由港建设敕令后, 半个世纪以来“自由港”一直是大连最显著的城市 标识,几乎每一个英美人十人都会 门留卜一些观 察和评论,这也是大连迅速崛起的经济主冈。今卜1 大连要在与周边港口城市的竞争中 得先机,须在 发挥“自由港”传统和利用现有保税 和开发区的 基础上,进 步密切与东北腹地的经济联系,加速 实现向国际“自由港”转变,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 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最后,在许多英美人十惊叹j 大连一夜崛起的成就时,更令他们惊口义的是,大连 在进行快速城市化推进的同时,城市的人届环境小 仅没有成为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牺牲品,反而有 机地融进了整个发展进程中,成为大连‘张经久小 衰的城市名片,因而今日人连在推进快速城市化进 程的同时,应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致,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将不断提升 城市居 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作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终极H 标,让“优良人居环境”这张大连延续百年的城市 名片在新时期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SWINHOE R.Narrative of the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M].London:Smith,Elder and Co.,65,Corn— hill,1861:14—52. [2]SEYMOUR E.H.My Naval Career and Travels【MI. New York:E.P.Dutton&Company.1911:86—87. [3]KINNOSUKE A.Manchuria,A Survey【M].New York: Robert M.McBride Company,1925:138. 【4]STEELE J.K.Wandering Feet:Along well—known highways and unfrequented byways of China and Japan fM1.San Francisco:A.Carlisle&Co.,1923:249,248, 第2期 张恒:近现代英美文本中的大连城vh-形象 252,258,259,253. 66. [5]WRIGHT R.L.Bassett Digby.Through Siberia:An [16]Building Prince Rupert(RI.New York:The Architec— Empire In the Making[M].New York:McBride,Nast tural Record,1908:75. &Company,1913:251,246,249,250,251. [17]KENNAN G.The Story of Port Arthur[R].New York: [6]A Russian City[N].Auckland:Auckland Star,1903:3. The Outlook,Vo1.LXXIX,1905:528. [7]KEMP E.G.The Face of Manchuria,Korea,Russian, [18]A City That was Made to Order[R].New York:Cur— Turkestan cMI.New York:Dufifeld&Company,1911: rent Literature,Vo1.XXXII,1902:530—531. 140. [19】MISSELWITZ H.F.The Dragon Stirs[M]_New York: [8]EVENS R.D.An Admiral’s Log[M].New York and Harbinger House,1927—29:192. London:D.Appleton and Company,1910:161. [20]The Russo—Japanese War[R].Springfield:The Chau— [9]DUNLOP J.G.Port Arthur and Dalny A Year after tauqua,Vo1.LXI,The Chautauqua Press,1905:552. the War from f R1.New York:The Missionary Review [21】MINAMI MANSHT.K.K.Manchuria Land of Op— of the World,Funk&Wagnalls Company,1907:97. portunities[M].New York:South Manchuria Railway, 【10]CARY C.Dalny,A Fiat—City[R].New York:Scribner’ 1924:43. s Magazine33,Charles Scribner’s Son,1903:486,493, [22】WHIGHAM H.J.Manchuria[M].New York:New York 485,487,489,491. Times,1904. [1 1]DEVINS C.E.Westward Around the World— [23]Lorrimer C.E.Port Arthur[R].San Francisco:Over— XXVIII[R].New York:New York Observer,1905:143. land Monthly,Vo1.XLIV,1905:454. [12】MAXEY E.Russia’s Metropolis in the Far East[R]. [24]Editorial Notes[R].San Francisco:Overland Monthly, New York and London:The Anglo—American Maga- Vo1.XLII,1903:463. zine,Vo1.VII,Anglo—American Publishing Company, 1902:397. [25]Wood A.C.The Story of Dairen[R].Honolulu:The Mid—Pacific Magazine,Vo1.XXIV,1922:269. [13]WOODRUFF C,R.etc.The Report of the Seventh Annual Convention[R].Buffalo:The Ofifcers of the 【26]A Modern Manna-The Manchuria Soya Bean【R1.New York:Vanity Fair,Vo1.XVII,1922:22. American Park and Outdoor Art Association,1903:28. [14]ROBINSON C.M.Modern Civic Art or The City Made [27]DAVENPORT C.C.Manchuria from A Round-the— Beautiful[M1.New York and London:The Knicker— World Jingle[M].Boston:Thomas Todd Company, Printers,1918:49. bocker Press,1904:115—116. [15]ARTHUR W.Our Home City[M].Omaha Neb,191 1: [28]A Free Port.The Outlook,Vo1.LXXXIV[R].New York:The Outlook Company,1906:57. Dalian Images in Modern Anglo-American Texts ZHANG 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Dalian entered into Anglo—American’s observa tion,during which they published a great number of writings about Dalian in the form of books,magazines and newspapers.The research of Dalian images with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glo—Americans in various periods highlight five images:modernization,westernization scientiifc ur— ban design,excellent environment and the most vigorous Manchurian city.Like the formation of other cities’ images,Dalian’s is also driven by Anglo—American’s localization attitude.However,to straight out Dalian’ s city images is of signiifcance in promoting Datian’s social progress today. Key words:Dalian images;Localization;Constructive signiifc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