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韵文和散文、诗的本质、律诗

韵文和散文、诗的本质、律诗

来源:测品娱乐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丐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节选内容包括(韵文和散文、诗的本质、律诗)曾编写《国文百八课》第三十九讲韵文和散文普通文章的写作都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现在我们写语体文,纸面的文字几乎同口头的语言完全一致,固然不用说了。即使我们写文言,大体也还是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不过词汇的选用和造句的小节目不同而已。这样写下来的文章统称为散文。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孩子爱唱的儿歌,各地民间流行的歌谣,就是口头的韵文。韵文大都每句句末叶韵或间句叶韵,每句字数又有,吟诵起来容易上口,听受起来也容易记熟。一篇散文,读过几遍未必背诵得出,但是一首诗歌,念了几遍就挂在口头了。这是通常的经验。所以韵文的传布力、感染力比较散文来得大。各民族的初期,往往文字还不曾制定,口头的诗歌却已经发生了。就因为诗歌有着上面所说的实际效用的缘故。什么叫作叶韵呢?这先得明白什么叫作同韵字。现在小学校里出来的人都学过拼音,知道每一个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那只要一句话就明白了:凡是韵母相同的就叫作同韵字。例如楼(lóu)、州(zhōu)、流(liú)的韵母是“ou”和韵母“iu”,这三个就是同韵字,山(shān)、闲(xián)、间(jiàn)的韵母是“an”和韵母“ian”,这三个也是同韵字。把同韵字放在相当各句的末了,这就叫作叶韵。现在来看看以前读过的韵文。像《梧桐》里的一首诗叫作古体诗,形式上除叶韵和每句字数均齐以外,不再有什么。这是五个字一句的(并不一定是文法上所谓“完成一个意义”的句),叫作五言古体诗。梧桐李渔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念,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十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古体诗不尽是五言,又有三言、四言、七言、九言的,也有一首里头错杂着字数不同的句子的(但仍不出上面所举字数的范围)。像第二册选的李白的四首诗叫作七言绝句,那就多一种了:必须顾到每个字的平仄。现在用〇标记平声字,●标记仄声字(包括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把《望天门山》这一首写在下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外还有个格式是●●〇〇●●〇(韵)〇〇●●●〇〇(韵)〇〇●●〇〇●●●〇〇●●〇(韵)作七言绝句就得依照这两个格式。不过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有时是可以通融的,平声字、仄声字都不妨用;又,第一句的末一个字也可以不叶韵而用仄声字。至于“故人西辞黄鹤楼”是“●〇〇〇〇●〇”,“问余何意栖碧山”是“●〇〇●〇●〇”,那就是拗句了。绝句也有五言的,四句二十个字,同样得顾到平仄。绝句和限定八句,也得顾到平仄的五律、七律统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起于唐朝,因为“绝”“律”两体是当时的新体。前面说起的古体诗,就是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像第二册选的李煜的四首词也是韵文。词也起于唐朝,原来是有曲谱可以歌唱的歌曲。譬如《虞美人》就是当初有人写了歌辞、填了曲谱预备歌唱的新歌。第二个人另写歌辞,曲谱却还用着旧的,也就叫作《虞美人》。所以“虞美人”“浪淘沙”“清平乐”“相见欢”都不是题目而是曲谱的名称。如第二册选的《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题目,它的曲谱是《念奴娇》。到后来曲谱渐渐失传了,词没有人会唱了,就只能依据着旧词的字数、平仄以及叶韵处所写词。因为词本是可以歌唱的东西。讲究的人写起词来不但顾到平仄,还要顾到四声(平、上、去、入)。对于每句的每一个字,从前人用什么声的字也就用什么声的字,所以词的比较近体诗更严。像第一册选的《三弦》和《一个小农家的暮》是起来得不到二十年的体裁,叫作新体诗,也叶着韵,所以也是韵文。字数极随便,语句大体合乎语言的自然腔调,这是和以前诗、词不同的地方。但新体诗也不完全如此。又如第二册选的《画家》并不叶韵,虽也是诗歌,却不是韵文了。诗歌以外,也有用韵的文章,散文里包含一部分韵文的也不少。画家周作人可惜我并非画家,不能将一枝毛笔,写出许多情景。——两个赤脚的小儿,立在溪边滩上,打架完了,还同筑烂泥的小堰。车外整天的秋雨,靠窗望见许多圆笠,——男的女的都在水田里,赶忙着分种碧绿的稻秧。小胡同口放着一副菜担,——满担是青的红的萝卜,白的菜,紫的茄子;卖菜的人立着慢慢的叫卖。初寒的早晨,马路旁边,靠着沟口,一个黄衣服蓬头的人,坐着睡觉,——屈了身子,几乎叠作两折。看他背后的曲线,历历的显出生活的困倦。这种种平凡的真实印象,永久鲜明的留在心上;可惜我并非画家,不能用这枝毛笔,将他明白写出。第四十讲诗的本质从前的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韵文,与音乐有着关系,而广义说起来也就是诗和词也是韵文。除叶韵而外,又有字数、平仄等。这样看来,似乎凡有这些的统是诗了。其实并不然。试看“四角号码”的《笔画歌》:一横二垂三点捺,点下带横变零头,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字数均齐,第二、第四句叶韵;但一望而知它算不得诗,只是一种传习用的歌诀而已。再试看第二册选的《画家》,既不叶韵,字数又极随便,可以说完全没有;但一般人承认它是诗。所以,诗的成立不专在叶韵、字数、平仄等形式方面,还靠着它的本质。我们常常听见人家在看了一篇散文之后说:“这篇文章很有点诗意。”有时,一个人说了几句话,大家说:“这几句话含有诗趣。”批评绘画的人往往说:“画中有诗。”这所谓“诗意”“诗趣”以及画中所表出的“诗境”都指诗的本质而言。可见诗的本质不但凝结而成诗,也可以含蓄在别的东西里头,正像糖和盐不但凝结而成粒粒的结晶体,也可以融化在液体里头一样。现在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的本质。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归有光《先妣事略》这个话活画出无知的孩子死了母亲的惨痛情状,孩子只是跟随大家哭泣罢了,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刻遇到了最大的不幸,睡在那里的母亲是永远不醒的了,他们自己将永远是无母之儿了。这里头含蓄着很深的悲哀情绪,耐得人一回又一回地去想。如果让这个话起来把它放在诗的形式里,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因为这个话含有诗的本质的缘故。又如:我心中怪难过,暗想先生在此住了四十年了,他的园子就在学堂门外,这些台子凳子都是四十年的旧物,他手里种的胡桃树也长大了,窗子上的朱藤也爬上屋顶了。如今他这一把年纪明天就要离此地了!我仿佛听见楼上有人走动,想是先生的老妹子在那边收拾箱笼。我心中真替他难受。——[法]都德《最后一课》(胡适译)这几句话也含有诗的本质。先生的园子、台子、凳子、胡桃树和朱藤都将留下,而先生自己却不得不离开了几十年来熟习的环境,于明天离开这里;楼上先生的老妹子匆忙收拾箱笼,她一壁检点衣物,一壁看顾室内,大概会簌簌地掉下眼泪来吧。这里头含蓄着很深的悒郁情绪,使人家这样想了更可以那样想。又如: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沈复《闲情记趣》这传出一种闲适的情操,同时使人觉得大有诗趣。又如: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鲁迅《秋夜》这表出一种窎远的想象,同时使人感到所谓诗意。从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看来,可以知道含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就含有诗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诗的本质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了。现在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苏打水是用焙用碱做的,把一种酸液加到碱上,使它发放所需的气体。后来用酸性碳酸钙代焙用碱,因为这东西价贱,而结果是一样的。——《科学丛谈·苏打水》这里头没有情绪、情操,也没有想象,当然谈不到什么诗趣、诗意;所以不能算是诗。必须是一个含有诗的本质的意思,用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才是“诗”。第六十二讲律诗我们已读过许多诗,除新诗以外,有七言绝句,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关于诗的平仄的格式,也曾在前面讲过一种七言绝句的。这里我们要讲到律诗。律诗是用八句构成的,有七言的五言的两种。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完全是七言绝句的重复,前回所讲的七言绝句的平仄排列共有两个格式,任何一种反复重叠起来,就成七言律诗的平仄。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由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重复而成。五言绝句的平仄,也有两种排列方式,如下:〇〇●●〇或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或●●●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五绝平起)(五绝仄起)五言绝句用四句构成,上面两式中,任何一种重复起来,就成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但第五句概不用韵。(七律亦同。)律诗和绝句同是近体诗,律诗的比绝句更严,除平仄字数的外,还有其他的须遵守。绝句可押仄声韵,而律诗通常只许押平声韵。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八句之中第三第四两句和第五第六两句须讲对仗,叫他各自成为对偶。还有,在一首律诗之中,已经在某句里用过的字,他句不准再用。这些格律如果违犯,就认为不合格。律诗之中,除由八句构成的五律七律以外,还有累积至数十韵(两句叫一韵)的,叫作排律,也称长律。旧诗之中近体诗比古诗严,最受束缚的要算律诗了。我们现在的新诗,就是从这种束缚出来的东西。词四首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图画蔡元培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体之感觉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益以绘影、写光之法,而景状益近于自然。图画之内容:曰人,曰动物,曰植物,曰宫室,曰山水,曰宗教,曰历史,曰风俗。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图画之设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而西人更有油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迄今盛行,其不设色者,曰水墨,以墨笔为浓淡之烘染者也;曰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不设色之画,其感人也,纯以形式及笔势;设色之画,其感人也,于形式、笔势以外,兼用激刺。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虽名山水之图,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中国之图画术,托始于虞、夏,备于唐而极盛于宋;其后为之者较少,而名家亦复辈出。西洋之图画术,托始于而外,多以意构;虽名山水之图,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中国之图画术,托始于虞、夏,备于唐而极盛于宋;其后为之者较少,而名家亦复辈出。西洋之图画术,托始于希腊,发展于十四、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画人伙颐;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间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