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3分)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卖炭翁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1分),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第一,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第二,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
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4、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写卖炭翁烧炭运炭之苦是为下文写宫市(或炭被抢夺)之苦做铺垫。烧炭运炭固然辛苦,但卖炭翁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炭能卖个好价钱,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是炭被宫使抢走,希望就彻底破灭了。通过层层铺垫,揭示了宫市的黑暗。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解析:“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石壕吏
一、重点字词:
暮:晚上 投:投宿 吏:差役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请:请让我 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二、译文: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三、整体把握:
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
果腹。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四、思考探究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
★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如:“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九、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十:《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十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