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
深圳市文锦中学 万士杰
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应从完成提出的某一 \"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应具有以下特性:
1、真实性。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比如:做出某种实际作品或“产品”,或者分析和解决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趣味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比如:WORD绘图工具一节的任务可以设计成为画一面国旗,或设计一张富有诗意的贺年卡,还可以是为画一幅小猫捉老鼠的简笔画等形式。
3、可操作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接受有适当难度的任务,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这就要求“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
4、整体性,
任务应从整体出发,把所要学的知识、技能与比它们更大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建构主义主张给学生一些完整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任务,学生要自己去分析需要哪些知识和方法,需要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这样的任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操作不只是技能练习,而与日常学习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比如:Excel的图表的一节的任务可以设计成为统计某年级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及格、不及格人数的百分比。
5、层次性和开放性
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6、科学性和人文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如WORD中图形的插入与编辑一节,任务设计可以是编辑一篇介绍国画的文章。
7、整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地学会某一操作、某一软件的使用。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之后,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设计任务时,要适当引入其它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意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
8、开放性和延伸性。
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的成果也可能是多姿多彩的。达到了上述要求的研究性学习,才可以叫做“任务驱动”。它用“任务”为中心来促使学生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任务并不是学习
的终点,在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许多应用软件都有丰富功能,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同时,应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要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务的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
四、“任务”课例
笔者曾听罗湖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陈前永老师的公开课,它讲述的内容是Excel图表的制作,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图表的操作之后,陈老师设计了一个任务,利用Excel图表功能制作Y=X2的图像,并在屏幕上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图像。
这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有趣的,学生一看就想跃跃欲试。学生利用已经掌握了函数计算和Excel简单图表的制作的技能。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函数的曲线。但这个任务中有两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利用什么形式的图表,能够达到平滑曲线的效果;二是坐标轴的标识问题。这两个难点,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的过程中,是可以解决的,具有可操作性。这个任务把数学学科的内容引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增强了任务的真实性与整合性。在任务完成后,学生很容易将任务延伸到其它数学函数曲线的制作,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如何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