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来源:测品娱乐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刘承俊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moony >

【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它的伦理思想,儒学就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文

化和各种现象都含有正负两面性一样,儒家思想也有其精华的方面和糟粕的一面,并且儒家伦理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很

高的价值因为儒家文化步及的方面颇为广泛,仅仅就精华的方面也不可能全面阐述,本文从儒家思想对于个人理想的形 成、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两千多 年的智慧,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在 具体方面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儒家文 化对十我们民族心态的形成乃至全世 界的发展和变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1.儒家伦理思想和个人理想的 形成

中国从计划经济发展到现在的 商品经济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 极大改善,很多人思想变得浮躁,丧 失了前辈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出现了 精神危机,功利}一义急剧恶性膨胀。 现在甚至有一此中学生、大学生出现 了炫耀比窗心理,好像自己吃的比别 人好,穿的比别人好就觉得有了值得 骄傲的资本。作为祖国希一望的年轻一 代,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饱有这种思 想,我们国家的末来何在?我们应该 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宝贵的精力 用在有意义的事情卜。儒家思想的创 始人孔子曾经说过:三军口]以夺帅, 匹夫不口]以夺志,要克己、慎独有理 想。人若没有理想,就失去了生活的 航标,得过日_过,做一天和尚幢一天 钟,这样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会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节约资 源,也包括节约个人脑力资源,儒家 文化中的“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是 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一个国家只有 佣有具有较高理想,较高素质的人才

能水远前行,才有立十世界民族之林 的希一望。现在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进步 的标志不是人口数量而是人口质量。 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 理想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 人。

2.儒家的“仁者,爱人”对于 现代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孔了- 说:“仁者,爱人”。只有爱人才能 得到别人的爱,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社会 卜亿万家庭的和谐对十一个社会来说 至关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两人是 家庭的核心,夫妻的关系与家庭的幸 福休戚相关。今天的离婚率逐年增 长,固然一方面显不了人的自由,但 是对十社会的长足发展来说有很大的 影响,要想佣有和谐的家庭,发扬儒 家的修身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孔了- 说的“己所不欲,勿施十人”,“仁 者,爱人”等思想对十夫妻关系同样 有益。对十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儒家

}一张父慈、了一孝。其实父了一关系中, 父亲作为长辈,也应该尊重子女,不 能家长,自己要修身、以身作 则,给孩了一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中 的婆媳关系历来不容易处理,孟子}- 张“老音老以及人之老”,要把自己 配偶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一样孝

顺,对一个家庭的和谐也是不口J}决少 的。

“以身作贝{{,正人正己”,这 是儒家讲究道德教育有效性中反复强 调的一个方面。孔了一提出正人正己的 观点,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 百姓”,(《论语·宪问》),“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论语·了一路》)强调教育 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带动他人。荀 了一也十分注重“正己”和“修身”, 特别指出“}一者,民之唱也;卜者, 下之仪也”。从卜行下效的角度说明

正人正己的重要性。在现代思想教育 中,我们仍然卜张教育者必须高度 重视自身形象。教育者的自我形象如 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其一番一 行,一举一动,对受教育者都是一种 暗不,口]以引起他们的效仿意向,也 口]以引起他们对教育本身的抵触。现 在有此思想教育活动效果不好,也往 往是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或其所 为与其宣传的“大道理”相去甚远。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是儒

家消德教育提倡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先立 人,己欲达而先达人”(《论语·雍 也》),“己所不欲,勿施十人” (《论语·卫灵公》)。这种推己及 人,将心比心,充满尊重、理解和宽 容的心理换位法,有助十实现教育者 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增强教育的针对 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以双 方平等、真诚交流为前提条件的。如 果教育者自以为是,凭空妄测,强加 十人,无疑会阻断双方思想和情感的 交流。因此,现代思想教育应提倡尊 重人格、理解情感、宽容异己,将自 己置十教育对象的心理位置卜,去观 察体验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 矢的开展工作。

对十社会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修身思想,“仁者,爱人”思 想同样重要。另外孔子卜张过犹不

及,要给对方留i} iIll足够的个人空间。 《论语·季氏》之中{一张交友原贝{{有 三:首先,朋友说活时,不要抢活 说。其次,不要有活不说—香及之 而不香谓之隐。再次,要有眼色— 末见颜色而香谓之瞎子。即“知之才 谓之智”,交友就要对人有所了解才 行。

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 的发展才能有和谐的氛围。 之事,不谋不义之财,“不义而亩日_ 贵,与我如浮云”,“亩与贵,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赞扬“君子喻十义”,批 评“小人喻十利”(《里仁》)。我 们搞社会{一义市场经济,是要获取利 润的,做生意是为追求亩裕生活的, 但一定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要遵纪 守法,以正当途径和于段来监利,而 不能唯利是图,搞假rnH伪劣、见利忘 义,坑骗消费者利益。

儒家的这种见利思义的道德观 念对我们建设社会{一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仍有现实意义。在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的当今社会里,我们不仅应高 度重视个人利益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状 况,同时也应该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 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一义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乃是中国现 代社会的唯一出路。现在有L人在 义和利的天平卜失去了平衡,只讲 私利,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当日不是一心做人民的好公仆,而 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把权利当作 肥己的于段。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不 是以民为本,不懂荀子所说的“水 贝{{载舟,水贝{{覆舟”的道理,损害 群众利益,一定会阻碍国家的发 展。

3.儒家义利观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

传统义利观是儒家伦理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道德教育 的核心内容。“重义轻利,以义制 利”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孔 子认为,“君子以义为卜”(《}泪 货》)。他{一张一要“见利思义” (《宪问》),“见得思义”(《了 张》),要以“义”来制约个人的礼 欲。一要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 勇也”(《为政》),三要不做不义 4.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学派认为人不能脱离大自 然而生存,认为天、地、人同源,并 提出“天人合一”学说。这里所说的 “天”是指大自然等客观存在及其发

展规律,“人”是指人类社会,“合

一”是指人类对以“天”为代表的大 自然的认识与适应,人类的活动应该 符合自然界的规律。这就是“天人合 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朴素的辩 证唯物的观汽,在当今社会,仍有其 不口厂占量的价值。

多少年来,人类一味的强调“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总是无节制的 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 重破坏。现在大气臭氧层的消失已导 致出现了臭氧洞、气侯的逐年变暖已 导致南极冰雪覆盖面积的减少,以及 无节制的排放废气、污水已严重的造 成了大气、河流的污染等等,这}L已 经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如果再不引 起人民足够重视的活,社会的口]持续 发展将成为一句空活。

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应该 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人们必须把自 然界是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 变为人与自然是不口J于割的有机整体 的现代环境意识。只有这样,社会才 有实现口]持续发展的口价LL性。 综卜所述,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 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应该不断 挖掘儒家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的有 价值的思想,使其更好的为现代社会 的发展服务,为现代社会做出更大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一一孺 家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2J龚天平孺家伦理精华及其现 代价值简论[fJl,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1999(2): 42.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4J程昌明《论语》注[M},远方 出版社,2007.

[5]牟钟鉴孺学价值的新探索[M}, 齐鲁书社,2001.

[E]杨明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

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l,齐鲁学 }}1,2002(}):24.

责编、校对/韩江 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 一兼论批判继承儒家伦理的方原则 邵龙宝

(同济人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儒学的研究正在改变民期以来只有知识性的儒学,而无实践性儒学的局而,应川儒家伦理构建公民适德

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刘一儒家伦理进行解构,儒学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i}想,又是人学理论,它小是一般的知识系统和

逻辑架构,而是指i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哲学;它有宗教、伦理政治三者交融一体等特征。问题的关键是,应在马

克思卞义的指i下将儒学的实践品质与宗教性的精神转化为)’一人民众的立身处事的信仰支撑和德性。本文论述

了如何应川儒家伦理构建公民适德价值观体系的方原则及其具体构想。 关键词:儒家伦理;公民适德价值观体系;方原则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 20051 01-0179-OS 儒学的研究,在世纪之交的儿年中呈现出一种 极好的势头,即I I,在开始摆脱精英文化与民众生活 之间的状态,I I,视民众生活的要求及其演化;开 始走出专家学者的小圈了,而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发 生实质性的影响;II,在改变长期以来只有知识型的 儒学,而无实践型儒学的局面。本文的思考,奢望能 在推动这一势头中起到绵薄之力。 一、对儒家伦理的解构

儒家伦理在塑建、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历 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无论是 世代日耳相传、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中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铸于钟鼎拍一帛纸墨等的文 献典籍,或者外化为工艺器物、营造为建筑雕塑的各 种物质文化,都渗透在广裹中国大地各领域、各层面 并规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制约着社会结构和社会 组织功能效应的发挥,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历代 儒者也多能够居常而思变,通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来 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儒家伦理一向以人伦价位 为中心,它在原本意义上并不是某种一般的知识系 统和逻辑架构,而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析学 它之于当代公民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就如它在公民道 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样,“是一种根源性、母体 性、基础性、前提性、不可回避性和勿庸置疑性的文 化资源及其背景的角色’,}‘]。问题的关键是它自身 应随时代脉搏而与时俱进。

在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之前,首先要

对儒家伦理作一番解构工作。按照李泽厚的观点, 儒学具有“半宗教半析学”的特征,目宗教、政治、伦 理二者交融一体。他认为元典儒学“来自巫术礼

仪,在这种远占礼仪中,对原始民族首领品质和人格 的宗教要求与社会政治要求就混在一起”I -I。无论 策仲舒构建的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宇宙观 图式,还是朱熹构建的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 本体伦,都否认人格神上帝,却又以天人感应、阴阳 五行或天人合一的道德律令来统辖、卞宰、支配、制 约社会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由此可见,儒家伦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宗教性道德 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 一”,并提升到宇宙论(阴阳五行)或本体论(心性) 的析理高度来作为信仰。“教”在这单既是人文教 育,又是人生信仰。其中宗教性道德由孔孟到宋儒 发展为个体人生境界的儒道(释)匀_补的准宗教性 的追求,社会性道德则由孔了而苟了与道家法家和 阴阳家合流b.补,而成为一整套儒法b.用的伦

理一政治的规范、法则,支配了中国历史两丁‘年。 在我看来,儒家伦理不是宗教又胜似宗教。它 没有宗教的礼仪形式却有着宗教精神的实质。所谓 宗教精神的实质,在玛友兰那单,就是他一方面否认

儒学是宗教,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境界”之上标立一个“天地境界”。儒学作为一种实践的析学,是指导

人们行为的伦理、生命的智慧,丁‘白一年来一直是中国 人的信仰基础。信仰就其实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 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才有意义。尽竹眼下中国人在 敬业精神、公德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匀_尊重与友 善方面都远不如某些发达国家,但我们绝不能说中 国人己彻底丧失了仁爱与友善的人之为人的基本信 仰。而造成道德衰退的一个卞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割 裂了传统,怀疑以致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的这一信仰 基础,使这种美好的东西受到了持续的批判,而封建 卞义的糟粕却出来大行其道。问题的关键是,儒家 伦理的这种宗教性的精神是否能够转化为广大知识 精英立身处世的信仰支撑,这种信仰支撑能否与马 克思卞义的指导思想相匀_融合,而目在马克思卞义 指导下,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能否使这种根源于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I}J理n、 a}常道”,中国特有的 信仰与精神,通过知识精英走出}弓斋,对普通白姓发 生实质性的影响。

解构儒家伦理,我们还可通过对其理论结构的 剖析入乎。可对锐语期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经 典进行五个层面的解析:元典儒家伦理的核心层是

仁学思想体系。孔了收徒讲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儒学的卞要特征是伦理与政治的结合,因 而靠近核心层的第一个层面,是有关治邦的政 治伦理。比起汉儒与宋明儒,元典儒学较多仁民爱 物的民卞性思想,较少代表统治者愚弄白姓的 权术。与政治伦理相对应的是,士大夫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朝政的批判性伦理,所谓“从道不从君”的儒 学精神,这是第二个层面。第四个层面是,关于个体 人生境界与心性修养方面的伦理。第五个层面是, 既蕴含人际交往的伦理规范又涵盖了社会公共生活 道德规则131。

因而,在解构儒家伦理时,不仅要把作为个体的 内心信仰、心性修养的情感性的宗教性私德与作为 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的社会性伦理规范区分开来, 而目应将元典儒学与汉儒、宋明儒以及“五四”以来 的新儒家的发展演化既联系又区别开来。不同时 期的儒学的发展形成了渊源流长的儒学传统, 都有自身的时代印记,这单不作详论。这单想 要强调的是元典儒学因未能“用世”,所以较多 地表现为士大夫劝谏君土批评朝政的思想,较 少受到封建卞义的压抑与束缚;较多体现 为人之为人的生命智慧,实际上是关于人性、 人道、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格修养、人的尊 严、人格平等、为人之道的人学思想体系。 二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方原则 (一)指导思想与参照系

在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时,要充分认 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各方面条件 等基础状况,以此来确立我们应有的信念、理想和标 准。理论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将价值 观引入社会卞义的本质。他将社会卞义本质概括为 “二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卞义价值观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同志的

“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世纪中国公民道德价 值观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应参照纵横两个坐

标,以上的解构工作属于纵的坐标,日的是要了解我 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而搞清我们未来的走 向、自己文化的价值问题,本质上是历史观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认识论问题。仅仅停留在认识论的范 围,很难揭示出价值概念所蕴涵的复杂而深刻的社 会历史内容,很难揭示出价值问题的实质。横的座 标是要把我们的构建活动放置在整个世界的全球大 环境中,不仅去评判诸如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现

代性等世界性的现象对我们的影响,而目要探讨中 国人在新的世纪单的发展、成长、日标及意义,探究 中国人的需要、利益、尊严与价值问题。

综上所述,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参 照系有二个:一是发达资本卞义国家进入现代化过

程中,在思想理论价值领域所获得的经验教口11和各 种文化资源。一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其中最卞要的 无疑是儒家伦理给我们的影响。二是我们11,实践着 的中国社会卞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环境。唯有将 这二个参照系结合起来加以考量,才有可能使所构 建的中国公民的道德价值观不至于仅是抽象的理 论,而目能成为指导实践的价值理想。 (一)方原则

应用儒家伦理来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应 以全球化语境下的时代精神作为批判继承转换的 “参照系”。儒家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卞体是属于 过去的东西,作为文化传统则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 开放的过程。一方面它与新的“参照系”相摩擦,而 使自己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又由于它的偏执性,力图 使自身永恒化。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就是对传 统作出新的解释,不断用新东西来充实和发展传统, 使它的积极因素适应新世纪中国公民参与全球化进 程中的价值观体系的要求。以时代精神作为继承转 换的“参照系”原则,强调构建公民价值观体系必须

以马克思卞义、思想汉仔小平理论和的“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将占今中西

不同价值文化的积极因素加以综合,它的核心是马 克思卞义与中国伦理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 应用儒家伦理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 就是将传统与现实有机联系起来,根本途径只有一 条,那就是实践,这就需要首先要注意满足广大公民 的各种卞体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确立起有利 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相匀_利益关系以善恶 评价为形式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离开人们存在的 物质条件空洞地谈论道德价值理想。一个忽视经济 条件的道德价值体系只能束之高阁,必须立足实际 条件和实践操作来构建公民道德价值体系。

道德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实践领域。道德价 值的善恶界定体现一种精神意志。意志的力量就在 于行动。道德价值虽说是一种观念形态,但它以向 人们传达“应当”的命令来实现自身。它的意义离 公开人的利益、愿望与理想的实现。构建的源头活 水是人们的实践,动态中形成的精神理念又成为人 们行动的指南。

应用儒家伦理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 还应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其一,是可以具体 继承的便具体继承,可以抽象继承的便抽象继承,不 要再用有色眼睛和“左”的观念来看待儒家伦理。 其一,构建中诊释儒家伦理的方不能采用简单 的一分为一法,认为批判就是弃去糟粕,而继承就是 吸取精华,其实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简单的两分法 忽略了结构的整体性和作用的双向性。其二,构建 中批判诊释儒家伦理的方原则又是科学的唯物 辨证法。这就涉及到应怎样看待我们自己,怎样看 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搞清 在儒家伦理的文化传统中究竞于}一么是仍在阻碍我们 民族的优良吐格,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因素,于I一么是 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可以成为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 观体系的精华。

三、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时,如何应用 儒家伦理的文化资源,涉及到二个问题:一是儒家伦 理在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一是 儒家伦理在具体的构建中的应用问题,二是实践操 作层面的问题。另外,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还 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真理观和价值观、 历史观相结合,超越性与现实性相联系,层次性与整 体性相统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的方原则。 (一)儒家伦理在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中 的定位问题

公民道德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相匀_对待的 道德,它与日常伦理密切相关。现代中国公民道德 价值观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现 代质素,同时绝对少不得流淌于中国人文化血脉中 的儒家传统,它是当下中国公民渗透在思维方式、行 为方式道德价值、生命样态、处于自发而非自觉的 状态。应用儒家伦理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实 队、上i1:是将人们的这种自发状态提升为自觉状态; 使儒家伦理的负面效应被人们自觉克服,而使种经 断裂、朦胧遗存的“良知良智”得以开发出来,成为 人们生活信仰中的一部分。

日前我国的价值体系的基本观念是:为人民服 务。卞要表现为:马克思卞义、集体卞义的匀_助意 识,爱国卞义的泰献精神,社会卞义的民卞法制观 念。具体由二个层阶构成:第一个层阶是与社会卞 义本质相一致的最基本价值观,它是全体公民都应 当服从、具有的最起码的价值观,包括生产力发展观 念,以保障人的生存为首要原则的安全观念,以权利

与义务平等为卞要原则的社会公i1,观念,以4_助4. 爱为基础的集体卞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 德观念,以自治和参与为基本内容的民卞、法制观 念,以认识、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教育的观念。第 一个层阶是充分体现社会卞义本质的高级价值观, 卞要是对先进分了和党员的要求。第二个层阶 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儒家伦理卞要是在第一和第一两个层阶中居于 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同时又是第二个层阶中最 基本和基础的建构的资源。人们一直认为儒家伦理 是爷人道德,前文也论及过它的半宗教半析学的性 质,其实,它是完全世俗化、实在化、具体化了的道 德。无论经典或历代家)i1、家教都是阐明、教导人们 洒扫应对举止言行、日用伦常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准 则、价值取向。占代中国社会之所以形成一种超稳 定结构,伦理道德的价值信仰体系起着一种强大无 比的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形成了一种制约和约束 占人的无所不在、无时不能的道德感召力。如果要 总结中国历史上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的原因,那么, 除了其缤密细致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社会构架原理的 一致性外,更应当首推道德的世俗范式。这种世俗 道德与爷人的道德理想匀_为表单,融为一体。 市场经济以一种无可抵挡的物质力量将人们的 视野引向世俗生活。现代公民的道德价值观的确

立,是以关注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为前提的,是 从世俗生活现实出发,在经验世界中反思、提升自

己,一步一步向神爷高尚迈进的。儒家伦理作为上述二个层阶中最基本、最起码的中国人人之为人的

道德价值资源,这一地位决定了它优先于第一和第 一层阶的道德理想。抽掉儒家伦理作为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印记,它更多地具有公民个体或社会公共 理性的一般内在规定性意蕴,具有更多的一般性的 价值意蕴、公共秩序与公共价值的特点。它可以与 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所共存,它能够在人类发展过 程中世代传承,更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 德价值观体系服务,表现出强烈的价值属性。 (一)儒家伦理在公民道德价值观构建中的应 用

在应用儒家伦理来建构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观体 系时,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再也不能用静止的甚或 “左”的眼光来臆断它仅仅是属于过去世代的封建 卞义的东西。儒家文化既是一个断裂中的传统,但 却又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观念体系,它具有一种开 放的自我更新的机能,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调

整充实自我。儒家自上一世纪20年代以来,虽历经 “五四”与“文化大”两次彻底的批判,形成文化 上的断裂,但在80年代直到迄今,己为越来越多的 人们所理解和认同,儒家伦理的研究i1,在从理论向 实践走去。所以,今天的儒家伦理在动态中与马克 思卞义和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己经注入了许多新的质 素。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公民的道德价 值观体系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在个体道德行为取 向上,y持张扬个性与崇尚集体卞义的统一;在人格 理想的日标上,y持自我实现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 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日标上,y持智性修养与德 性修养的统一;在人际关系与经济生活中,y持义利 并重;以义驭利的统一。

L个体道德行为取向上,y持张扬个性与崇尚 集体卞义的统一。儒家伦理重整体、轻个人,社会 的整合卞要依赖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 来实现。所以,传统社会私德非常发达,而公德相对 较弱,个体修养的理论非常发达,但讽刺的是,个体 人格却挺立不起来。这一影响非常深刻,以致当代 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大多遵循安分、唯上、从众和守

己,在公平和i1,义面前,中国人普遍考虑的是,自己 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身 份。凡是从特有的关系序列中通不过的,许多人只 能泯灭自己的良心,把公平与公i1:压抑到内心,在行 动上表现出的实践品格则是非伦理与反道德的性质 与效用。确立张扬个体卞体性和崇尚集体卞义的价 值观取向,对i1,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尤其重要。在 构建中应做到儿个方面的整合与创新:其一,梳理儒 家伦理肯定人格和“从道不从君”的文化资源; 其一,辨明伴随西方资本卞义发展过程中个人卞义 的历史价值与缺失,其二,弘扬战争年代与社会 卞义建设时期集体卞义价值取向的优良传统,同时 批判这一价值取向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相 脱节,而引发的各种缺失,其四,积极吸取近、当代中 外思想家在个人与集体价值析学方面取得的丰硕成 果。事实上,儒家伦理的这一价值观念在一代又一 代思想家和学者的努力下,一直在动态中演化,而近 些年来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情状。在近白年 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这一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相当 程度上扬弃了历史的局限,使之对个体的卞体性、独 立性有了更大的包容性,i1,在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 聚力的动力源。

2、在人格理想的日标上,坚持自我实现与实现

完满社会的统一。儒家的整体卞义价值观在传统社 会使“自我”无法生长,创造力难以得到培养和释 放。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层面起着作用。 但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最看重人的尊严,强调人人把 人当人,把人当日的而不是乎段,强调为仁由己、道 德自觉;儒家强调智仁勇二者兼备,关切的是对人性 的一种整体的理解。就此而言,儒家伦理不仅仅是 一个成熟而完备的人格价值理念传统,而目是中国 人文精神最经典的表达。儒家的“为己”是指自我 的完善,“为人”指迎合他人而获得外在赞誉。这种 价值理念是现代公民自我实现的i1:确方向和内在动 力。如果把儒家伦理对这种卞体力量所抱有的乐观 态度与对现代工具理性精神的崇尚结合起来,就可 以整合成中国人特有的自我实现价值理念。过去这 一价值理念种被卞义所扼杀,今天则完全可以 获得生机。不断向文明与民卞进程发展的中国特色 的社会卞义制度,为儒家伦理的人文资源提供了发 挥效用的广阔舞台。儒家对实现完满社会方面的人 文资源汗牛冲拣,诸如经邦济世、乐群贵和、民胞物 与、天下为公等,这些对社会性和超越的关注,可以 给当代人人为物役、单面人、单向度人提供一个精神 的憩息地,这些价值理念是西方现、当代思想家建构 的“共在”、“卞体间性’,、“共生’,、“关系性自我”火 新的人格理念深层次的德性资源。

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日标上,y持智性 修养与德性修养的统一。儒家注重德性修养同时也 注重智性修养,不过儒家的智性缺乏对宇宙奥秘的 求真的执着,其表现就是工具理性的缺乏,因而没有 地创造出现代化文明。西方文化自占希腊思想开始就充满了对工具理性的热望,充满崇尚科学的

理性精神。然而,这一缺失早在“五四”时期就己被 许多知识分子看清。这一智性文化的缺失,己经在 八十余年的历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上给予了充分补 足。试看当今全球各国还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否认中 华民族崇尚科学、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技,并 在事实上迅速跟上和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事实?现 实的状况恰恰是,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德性文化的继 承和弘扬,忽视了我们文化中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 相匀_依存的生命智慧。例如,儒家的“知止而后能 定”,是人之所以能成就功业的一种生命智慧。不 能淡泊明志,不能节制欲望,心神怎能安宁,智能怎 能开发?儒家卞张以德御智,这意味着儒家对道德 追求进行了十分周密的价值预测,并揭示了道德是 如何制约着智能的的心理运作机制。儒家认为人性

中有先天的善的价值,所谓“性即理”和“心即性” 这种先天的善的价值,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的自我 实现的需要,需要陶冶和涵蕴人节制欲望的功夫和 能力。德治和教化就是要开发人的善良之心、善良 之念、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4、在人际关系与经济生活中,y持义利并重、以 义驭利的统一。在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辨中,儒家表 现出道义论倾向,但他们并不一般地否定利,即使程 朱,也并非一般地否定利,但割裂了道德理想与物质 利益的联系。张岱年先生说:“孔子对于中华民族

的精神文明有重大的贡献,强调I I德,但对于利用、 厚生重视不够。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儒家义利 之辨中的迂阔思想,在文化大中表现出它的负 面影响,物极必反,改革开放以来,加上市场经济以 利益制导为泪L制,现实中的中国人津津乐道于凡利 必争、见利忘义。普遍流行的现实卞义、实用卞义、 商业行为往往重利轻义,容易破坏法纪破坏群体利 益、破坏公共秩序。儒家的义利之辨在新世纪的中 国社会卞义市场环境中,应得到新的阐发。“君子 爱则,取之有道”与双赢匀_惠有内在的契合。中国 公民在人际交往和经济生活中确立利并重、以 义驭利的价值观,崇尚以自己的实力、才能、辛勤的 劳作和创造性的工作获取最大的利益,以推动社会 在可持续中加速度发展。广大公民都在道德价值

上,认可I I,当的利润追求就可转化为一种社会心理, 这与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I I,当谋利观念没有于}一么区 别。儒家卞张“足食足兵”、遂民之欲、足民之求、兴 民之利、去民之害、洋溢着对庶民物质利益的关心与 人道精神,这种精神I I,在由我们的各级在实践 中发扬光大,并以更崇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二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义利并重,以义驭利的 价值观不仅应成为中国公民的道德价值观,而目完 全有可能成为21世纪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公共道 德准则的基础。

道德价值观体系涉及的面很广,还有诸如工具 理性与日的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性与欲 望、幸福与成就等一系列问题,儒家伦理既有某些方 面的缺失,又有深刻而独到的思想。更加可贵的是, 儒家伦理有一整套完备的教育理念以及用于指导人 的行为的实践操作性措施与解释系统。一个家庭、 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形成一种卞 导性的共同价值观念,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一整套 实践操作乎段或措施,没有对这一价值理念的解释 系统、实现途径,不仅这种价值观的理论只能束之高

阁,实际上失去了讨论和构建它的意义。 注释:

O士行杜威、麦金太尔、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为走出由现代性带 来的个人}_义的困境设计的种种方案。 参考文献:

11}召陌龙宁.孺家伦I}I!.在公民逝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IJI} n济人学学报一2002 ( 6).

I 21李泽厚.论语今谈121.安徽文艺出版社一lyys.

}31 n}龙宁.孺家伦理的理论结构与伦理思想的积极因素I JI n济人学学报一2001, ( 6).

I 41郑家栋.断裂’}’的传统}MI.,},国社会利学出版社一200L 4.

I 51唐凯麟一张怀承.成人与成圣}X21.湖南人学出版社- 199y 1.

I 01工殿卿.东方逝德研究(第3辑)IMI}'I’华工商联合出版 社_199y 5.

I }I玛天瑜等.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逝IMI.人民出版社- 199y 1.

I }I丁厄之一工钧林一刘小范.孺家逝德的重建IM I.齐竹书社 出版发行_200L 4.

(责任编辑尹邦志) 照格尔,经说过,我们之所以是 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我们是历 史(传统i的产物。我们不能恢饭过去. 也不能取消过去,现实中就有过去。一 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如同影子 一徉。始终尾随于现实的脚后、这是任 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人们可以 通过一次社会〔如辛亥)的神 头上的辩子。但是历更和文化传统的 ”辫子’,却是任何都不能完全剪 掉的,因为它洛化在一个民族的而液 里,根.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对十 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只能正视它、分析 它、改进它。完答它.从而超越它, 以孔子为代表的擂家沦理思想是 我国封艘仕会的,方统治忍想.也是

中国伦理思.L-}! }t展史上形响炭大的学 派。肠家伦理思想深深积健在中华民 族的遭德意识和遭德心理中。至今仍 然影响,华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井 波及盆个东亚俄家文化圈。深人f}究 .家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时中国现 代化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现rt化有,>t

要的意义。

候家伦理堪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产物.是跪立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和 政治制度蒸础之_L并为其服务的封趁 伦理。它与现f}工}!r文明,与吐会主义 商品经济、fi场经济和仕会主义民主 政洽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冲突 的。这神冲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第一等级观念、人身依附观念与 现代平等眯则和民主摘神的冲突。现 代平娜派}}1和民主挤神是现代社会的 ,要特征。让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 i5 r、民主政治.呼唤平等原则和民主精 神;离开了社会主义平称原}}J和民主 精神.发展让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 济和建设桂会主义民主政治只能是一 句空话。然而,佩家伦理反映的是自然 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刃调的是“林卑 有序,贵效不衍’的原则。孔子说„ 般不衍,所调度也“.’贵欢无序。何以 为国?’。宋代程叮ii;}“夫上下之分明. 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官 治.民志不定,夭下不可得而治也„ 拐家伦理这种区分上下资鼓的娜级砚 念与现代平等限则和民主褚神是水火 不柏育的。

第二,人治传统与法治吐会要求 的冲突。建设法翻社会是中国在现代 化进程中孜孜以求的让会目标。在注 冶社会中,权}}f与义务是统一的,国 家、团体和个人.不仅对于社会以及与 它发生关系的时象拥有一定的权利. 而民负有一定的义务.任何社会组织 和个人,娜在这种统一的权利义务规 范中进行活动和生后。然而摘京伦理 鼓吹君权神授、天授,.里帝口出法 防“.并且把赞人政治绝对化.国家的 兴衰主要,是否有个品德高尚的好里 帝。在这种传统的人治社会里,治国的 根本大法是拐学提偏的’三纲,,但时三纲”只规定了权利,没有义务,而且 就整个社会而言,权利和义务是完全 分离的。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把自 己的命运寄托于“好皇帝”上,并且

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懂得权利与义 务的区分,这不能不说与儒家的人治 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儒家的人治传统 与现代法治社会以每个个体权利和义 务的统一为根基的治世原则是格格不 人的。

第三,家庭本位、忠君、孝亲与个 性全面发展的冲突。社会现代化的重 要内容之一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按照 马克思的说法,整个社会的基础,正是 要以每个个体的真正和个性的全 面发展为前提的,反过来,每个个性的 全面发展又为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创 造着前提和提供着基础。但是将家庭 血缘宗法关系规范化的儒家伦理首先 强调的是孝,把人们的视野首先 在家庭范围内,然后由家庭推及社会, 家庭的扩大就是国家,君主是这个扩 大之家的家长,忠不过是孝的社会化 和延长。儒家讲的孝和忠突出的是依 附和服从,“家”与“国”的利益也就是 个人全部利益之所在,完全否定人的 个性价值和权利,这与要求个性全面 发展的现代化事业是背道而驰的。 第四,崇古意识与创造需求的冲 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的一个 基本要求是开拓和创造,只有在全民 族的开拓和创造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 式的现代道路。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 员都应该以创造为自己的责任,从而 形成整个社会创造新生活、开拓新道 路的潮流。但是儒家伦理强调的是崇 古。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孟子说:“(诗》云:不想不忘,率由旧 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④ 古代儒生做文章立论的习惯,往往是 言必称“三代”(夏商周)、言必称“尧 舜,’;立志改革之士为了使自己的主张 得到大家的拥护,一般也都打着古人 的旗号阐述自己的观点。儒家伦理的 崇古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民族 循古习惯和保守心理与现代化的开 拓、创造要求相矛盾,是不利于推陈出 新的。

第五,中庸信条与竞争原则的冲 突。倡导竞争已成为全世界现代化进 程中的普遍口号,原因就在于竟争是 与现代文明的探索、追求、力量和速 度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现代快节奏生 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在现代化进 程中同样提倡竞争,只有竟争才能焕 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促进整个社会高 速发展。没有竞争,就会死水一潭, 导致贫穷落后。但是,儒家伦理倡导 中庸之道,把不偏不倚、不过又能及 的“致中和”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中庸思想的浇灌下,形成了民族性 格中的安稳、求中,以及一种东方式 的妒忌心理,有一个人成功了,不是 想办法超越他,而是想办法整掉他。 中庸原则与现代社会的竞争原则是不 相容的。

第六,贵义贱利原则与物质利益 原则的冲突。人们为了生活,必须首先 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问 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物质利益 原则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它与法治、道德教育并行,是现代化建 设之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但 儒家伦理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 小人之所为,大谈性命义理,要人们 “存天理,灭人欲”,此所谓“君子谋道, 小人谋食”。儒家伦理的“贵义贱利”原 则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利益原则是 完全对立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儒家 伦理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尖 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并没有随着中国 民主的完成而结束。这是因为中 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 段,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人 社会主义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反 封建的政治任务完成了,反封建的思 想任务还没有完成。再加上中国经济 落后,小农经济依然存在,从而使封建 思想有了得以延存的土壤。今天,等级 思想、家长制作风、任人唯亲、有 法不依等不正之风的盛行,都与儒家

伦理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的思想联 系。摒弃儒家伦理的糟粕,克服儒家伦 理的消极影响,仍是思想战线上的一 个重要任务。

我们在研究儒家伦理与现代化的 冲突时,也要看到儒家伦理经过批判 改造能与现代化相契合的积极因素。 儒家伦理在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 展,凝聚了无数志士仁人的智慧,提出 了不少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处 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有些已经成为 世代相传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并 且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华 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 伦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以及经 过批判改造能与现代化相契合的思想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儒家 伦理十分强调对社会的道德责任。这 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外化成一种对于民 族和民族文化兴灭继绝的感情和以社 樱国家为重、以民生民虞为怀的抱 负。孔子就以弘扬殷周以来的传统文 化和平治天下为己任,不辞辛劳地周 游列国。孟子把“行天下之大道”作为 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宋代张载提出

自己的志向是“为天地立,L,\",为生民立 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 为万世开太平,必须有公而无私的思 想,因此张载提出:“君子于天下,达善 达不善,无物我之私。”⑥在(礼记·礼 运)中,为公与实现大同理想联系在一 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只有这 样才能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以及盗贼不作、户而不闭的大同理 想。这个理想成为历代志士仁人的执 着追求。直到近代康有为写《大同书》, 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无不以此为 思想渊源。毫无疑问,这种以天下为己 任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 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孔子 重视刚毅,他说:“刚毅木呐近仁”。⑦

《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卜三不朽”强调人生 的价值在于积极的创造和贡献。孔子、

孟子都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知其不可而为 之”,。足迹踏遍列国,还准备“道不行, 乘抨浮于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各种艰难困苦,都不能使 君子退缩。孔子主张君子要有“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 神,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臼。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弼(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在他看来,只有历尽各种 心灵痛苦、肉体磨难,方可承担天下之 大任。这种刚健自强的伦理精神,对中 华民族起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今天,我 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仍然需要这种刚 健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我们面 对现实,奋起直追。

第三,重情神境界、重气节情操、 重修身。儒家伦理认为,在人的一切需 要中,道德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孟 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 儒家看来,道德和精神境界是最重要 的,当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就应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们十分重 视气节、情操、理想、信念,认为“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张人 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真正的君子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怎样才能具有 崇高的精神境界呢?这就是修身,通过 自己的努力去求善,“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伦理的这 些思想对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和 爱国意识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很多 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第四,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爱人”思

想。在儒家看来,伦理价值的最高标准 就是“仁”,就是“忠恕”。“仁”就是“爱 人”,就是以“爱”来对待他人。“忠恕”,就 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 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伦理的 仁爱思想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相处,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使中华民 族形成谦和礼让的道德风貌,而且至今 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五,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 意识。孔子主张“宽政”以“保民”,“修 己以安百姓”,。孟子认为:“民为贵,社 樱次之,君为轻”,。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荀子也看到庶人的重要作用,他 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并引 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宋代程颗、程颐提 出“民谁邦本”。。朱熹认为“天下之务 莫大于恤民”。.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 “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这 些都表达了儒家伦理的民本意识。当 然,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是为维护 封建制度服务的,是王权主义的 一种补充。但是,经过黄宗羲的发展, 经过谭嗣同、严复等人对封建君权的 批判,“民为邦本”的民本意识发展为 近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并成为 近代中国的优秀传统。

第六,求是务实精神。懦家伦理重 视人事和现实,崇尚实际经验,远天而 近人。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认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 生,焉知死”。。《论语·述而》 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 且,据((ie语)记载,孔子不依个人 主观意志揣测事物,不绝对肯定事物 会怎么样,不唯我独是,即“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汉书)称 赞刘德的治学态度,说他“修学好 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 写与之,留其真”。。唐代颜师古注 日:“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儒 家的求是务实精神,是我国古代优良

传统,它在中国当代现代化建设中将 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儒家伦理经过改造能与现 代化契合的积极因素,绝不仅是上述 这六个方面,这里只不过是做一些初 步的概括,并就儒家伦理与现代化的 关系做一些初步探讨而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伦理的 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并不是截然分 离、黑白分明的,而是优劣纠缠、良荞 混杂、精华与糟粕共居其中的,往往同 一思想观点就具有两重性。比如儒家 伦理中“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从其 维护剥削阶级道德规范,主张通过修 身成为圣贤,进而成就为统治阶级效 劳的“外王中业”来说,是不可取的。但 是从其主张道德自律、严于责己,以及 孜孜以求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来

说,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儒家伦理中, 类似的情况很多,如群体本位、中庸之 道、贵义贱利、修己爱人等,都具有这 种两重性。应当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 析,吸收一切对现时代有价值的积极 因素。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继承儒 家伦理的积极因素时,也不是简单地 继承,而是要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结 合现时代情况予以创造性的转化,使 之成为现代伦理的健康成份。 【注释】 ①《左传》。 ②(周易程氏传》。 ③《论语·述而》。 ④《孟子·离娄上》。

⑤《张载集·近思录拾遗》。 ⑥《张子正蒙·中正篇》。 ⑦(论语·子路》。 ⑧《左传》。

⑨《论语·宪问》。 ⑩《论语·公冶长)。 ⑧(论语·宪问)。 0(论语·述而》。 0《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上》。 ⑥(论语·子罕》。

⑩(孟子·滕文公下)。 ⑥(论语·泰伯》。 ⑩《论语·里仁》。 O(论语·述而》。 ①(论语·宪问》。 ⑧(孟子·尽心下》。 ①《荀子·王制》。 ⑥《文集》卷五。 ⑧(宋史·朱熹传》。 ⑧(周易外传》卷二。 ①(论语·雍也)。 @《论语·先进》。 ④(论语·子罕》。 ⑥《汉书·河间献王传》。

(作者系北京党校副校长、 教授)

贵任编辑姜长苏董玉整 建设现代道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建设现代 道德中,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 传统。而儒家伦理,作为历史地存在着的现 实,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以至在世界历史 的变化变革中,都起过长久深刻的作用。今 夭我们要建设现代道德,它仍然有着可供利 用借鉴的价值。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儒家伦理的基本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 参与社会,主张通过自身内在的锻炼和外在 的求索,完善自身,贡献社会。为达此目 的,首先要立大志。(尚书·周官)云:“功 崇惟志,业广推勤。”立志是成功的前提。 (后汉书·马援传)说:“丈夫为志,穷当益 坚,老当益壮。”人不可无志,更不可易志, 失志。(周易·乾)要求人们:“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这些思想为历代儒学者所 发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 动。立什么志?如何立志?(礼记·大学) 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夭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简洁地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要立之志。如此,则能达“内圣外 王”境界。

我们建立现代道德,就是要建立一种积 极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就是一 种承负现代化建设责任的道德。我们的志向 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三步走战略,把我国 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为此,我们每个人都 负有历史的责任。只有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观,才有可能负起这个责任。那种消极无为 的人生态度,不负责任的混世态度,都有害 于现代化建设。从积极的意义上汲取儒家伦 理中提倡积极的人生的思想,对于激励我们 树立理想、确定志向、自强不息、献身现代 化建设是很有益的。尤其是在当今有人不要 理想、得过且过、只顾自己不负责任的时 候,提倡这一点更有现实意义。可见儒家伦 理中要求个人对社会负责从而有益社会的思 想,在今天仍有相当的价值。 以义取利的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道德活动中 的中心问题之一。儒家伦理重义轻利。<论 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从对义利关系的处理区别君子与小人。汉代 董仲舒进一步要求人们“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将

义与利对立起来。此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实,(礼记·大学》中即已有此思想:“德者, 本也;财者,末也。”宋明新儒学更把对义 利关系问题的探讨当作重点讨论间题之一, 展开了持久的义利之辩。

应该肯定地说,把义利关系对立进来, 把人们引导到忘利弃利的所谓义,是失之偏 颇的。正如同志在1978年底所指出 的: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实质是 唯心主义。我们今天从事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心任务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这是我们解 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重义轻利甚 至忘利弃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些人见利 忘义甚至根本不讲义,掉进钱眼里出不来, 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金钱至上,成为拜金主 义的忠实信徒,进而成了不讲道德没有心肝 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只能是现代 化建设中的破坏因素。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

经济。我们既不能重义轻利,也不能见利忘 义,而是应该在义与利之间寻找最佳结合 点,使其保持必要的张力。弘扬爱国主义和 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鼓 励人们为现代化之义而生活,为现代化之利 而劳作。在批判儒家伦理重义轻利思想的前 提下挖掘其中某些可供利用的因素,对于批 判拜金主义,使人们面对繁纷的物欲保持清 醒的头脑、正确的观念,或许有些矫正的作 用。

以和为贵的人际观 “和”,是儒家解决人际关系的重要概 念。(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当作“礼”的具体体现,当作实现 “礼”的最佳途径。“和”的主要内容有三: 一是主张夭下“和”。《论语·颜渊)说:“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夭涯若比邻”更是家喻户晓。 二是主张群体“和”。(汉书·东平思王刘宇 r}>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 莫大于内离。”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邻里 之间要和睦相处,家庭成员之间还是要和睦 相处。即使发生了矛盾,也应“和解”。宋 儒张载在其名著(正蒙·太和》中说:“有象 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 而解。”和气才能亨通、顺达,才能生财。 三是主张夫妻“和”。夫妻要相敬如宾,对 感情要专一。(诗经·风·柏舟)有“之死矢 靡它”的名句,赞扬人们对感情的专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 里,人们忙碌奔波,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关 系显得很外在,具有功利化的特征。科学合 理的竟争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可是, 有的人信奉个人主义,因为要竞争而完全抛 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情。同志之情,朋友 之情,父子之倩,夫妻之情,等等,都变成 了竞争场上的筹码。于是,人成为经济的奴 隶,金钱的工具;人变成了非人,变成为肉 体存在的运动着的物,变成为机器。这正是 人的悲哀。我们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更应倡导 “和”,要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物质经 济活动具有精神的情感活动意味。这样,我 们的经济活动就不会是使人成为物的基础, 而是使人更有德性的动力;就不会使社会变

成情感的荒漠,而是使社会真正成为人的家 园。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情感关系,是 社会安宁和人们生活幸福的基础,也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社会保证。竞争有利于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合力,推动社会前进。 但是,只有当竟争有利形成和巩固社会中和 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情感关系时,它才会 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要发挥竞争在社会发 展中的积极作用,就一定要自觉地以和睦、 和谐为前提。可见,以和为贵的儒家人际观 思想,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广泛的 价值。和睦、和谐、和平,正是我们的共同 目标。

杀身成仁的人格观

追求人格的和完善,是儒家伦理的 一个重要特色。“仁”是儒家伦理的中心概念,杀身成仁也就成了儒家伦理人格的座右 铭。《论语·卫灵公》说:“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 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还说:“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受这种思想的 教导,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祖国和民 族的利益,战死疆场而义无反顾。这一思 想,也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性格中的有机 因素,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使中华民族凝 聚力更加深刻久远。

相比之下,当今社会一些人为了金钱、 地位或者别的什么,全然不顾做人的尊严与 价值,出卖灵魂,践踏良心,崇洋媚外,唯 利是图,在人格上是多么的下贱、渺小。在 他们眼里,什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都是虚无,什么朋友的友谊和家庭的亲情, 都是多余。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的利 益,不顾其是否合法,是否合情合理。如果 市场经济建设不能阻止并逐渐消除这种现象 的话,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建设是不成功的; 如果市场经济建设必然要出现这种现象的 话,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建设压根儿就是反社 会的。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 脱贫困,为的就是使人更有尊严,更具人 格,而决不是相反。我们所提倡的是要大家 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的人,不要忘记自 己是生活在正在建设现代化的国度里的一个 大写的人,一个有着丰富人格意味的现代

人。我们所提倡的就是要人们真正理解和把 握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作为中 华民族的儿女,其尊严、其人格的无比价 值,从而努力提高自己,努力工作,为国争 光,为民族作贡献。 天下一统的社会观

追求以天下一统为内容的“大一统”, 是儒家伦理的社会理想。孔子编<春秋), 就是力图通过“微言大义”来阐发自己的大 一统思想,表达自己恢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国家—西周之礼的社会愿望。(春 秋》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 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孟子 也以实现大一统理想为己任。当有人问“天 下恶乎定”时,他回答“定于一”。“一”, 就是大一统的国家。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两宋时儒家特别重视《春秋》学,出 现了一大批专研(春秋》的大儒,写出了一 大批专研《春秋)的论著。原因就在于<春 秋》的主旨就是大一统。两宋时,国家领土 的完整和民族的统一,屡遭破坏,严峻的现 实打破了儒者的社会伦理理想。大批儒者研 讨《春秋》,目的就在于研究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大一统思想,追求民族统一,反对民族 ,达到天下一统。在儒家伦理看来,道 德的生活有赖于道德的社会,而道德的社会 有赖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国家领土的完整 和民族的统一,是伦理道德实现的前提和保 证,也是人们伦理道德生活追求的社会目 标。维护和巩固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统 一,是正义的,道德的,应当受到称赞,而 破坏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统一,则是不 义的,不道德的,耻于国家和民族,应该受 到遣责和诅咒。比如,岳飞爱国献身永垂史 册,秦桧求荣遗臭万年。在几千年的历 史发展中,追求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深深地 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为中华 民族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心理结构,长久内在 地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是集中精力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和平的国际环境、祖国 和民族的统一,则是我们顺利实现宏伟目标 的重要保证。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需

要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国的统一,符合全中 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 同愿望。顺应历史潮流,早日实现祖国统 一,便是道德,便是善;反之,则是对中华 民族利益的破坏,便是缺德,便是恶。追求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我们

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最终实现祖国和民族的统一,这是任何力量也阻 挡不了的。

为政以德的政治观

儒家伦理强调德治,这是与法家重视刑 治的重大区别。(论语·为政》说:“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以德,一是说,应把道德教化当作施政的根 本;二是说,施政者只有自己是有德之人, 才能使民众臣服,实施政要。所以,为政者 必须一日三省,检点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 德性之政者。古时不少为政者自觉自己为民 之父母,为民作主,两袖清风,仗义行事, 都与此伦理思想有关。封建制度延续了二千 多年,其对官吏的“德”的要求,无疑起了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时代,我们选拔干部的标准 是德才兼备。这里的“德”,就是自觉地为 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改革开 放的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自 觉地维护大局和整体的利益,并为之不懈地 奋斗。这里的“才”,也就是适应现代化建 设需要的才华和技能。我们已进入了法制的 时代,以人代法的人治时代已经结束。但法 律不是万能的。严明的法律只有和高尚的道 德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道德 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形成自觉。我们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要人们成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 有”新人。将法制与道德结合起来,我们的 社会就安宁了,团结了,就必定进步。同 时,我们要狠狠惩治。同志曾严 沫时昔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 ”(《文选》第3卷,第379页)。 是什么?就是一种缺德。只顾自己 的利益,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由人民的 公仆变成人民的老爷,把人民当作鱼肉,没 有一点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古人云: “政者,正也。”正人先正己,方为正。抛弃

官为民之父母的观念,儒家伦理注重政治生 活中的德行,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跨世纪的领 导千部,深入开展反斗争,都有积极的 参考价值。

儒家伦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有大量 过时腐朽的成分,也有在今夭仍有部分价值 的因素,在现代道德建设中,或多或少还有 这样那样的作用。那种一概视儒家伦理为腐 朽、反动而毫无价值的观点,总是幼稚的, 其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贵任的不道德行为。我 们也不同意把儒家伦理当作现代道德建设的 起点,因为这必将意味着倒退。我们也不赞 成笼统地提用一分为二来评价儒家伦理,因 为这会使问题简单化。我们主张对儒家伦理 进行现代化的背景更改和意义转换,从总体 上来审视和把握其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价 值。因为,儒家伦理在总体上是为封建制度 服务的。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 今天仍然有着反封建的重要任务。现代化建 设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反封建的 任务完成得是否彻底。我们是在高举反封建 的旗帜下研究挖掘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的, 我们是以现代建设为标准来审视和阐发儒家 伦理的现代价值的。我们在批判的前提下弘 扬儒家伦理中优秀的东西,同时,我们又在 弘扬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批判儒家伦理中腐朽 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建立起来的现代道 德,才会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才会产生巨大 的历史威慑力,才会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 力的一个突出表现,从而,我们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就必将快速、稳定、健康地发 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社会科合会 贵任编辑:吴灿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