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病残学生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如何提高病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应给予重视的问题。应以选择适合病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项目,改进体育教育方法,提高病残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样也是对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残疾、体弱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病残学生 教学模式
由于国家对弱势群体的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社会助残意识的增强,许多高校相继开始招收残疾生入学。而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这些残疾生不能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毕业和学位的获得。大学中病残、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正是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应给予重视的问题。选择适合病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项目,改进体育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样是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残疾、体弱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对病残学生应专门开设保健课,开展医疗体育。”目前,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院校开办了保健课,有些还实行了对残疾大学生的单独授课,针对不同种类残疾的大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体育锻炼指导方法和康复手段进行体育教学。目前,普通高校所开放的大学生体育保健对象,归结起来有两大类:(1)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无法完成正常体育课所授内容;(2)因为身体某些器官的严重疾病,机能水平的低下,无法承受正常体育保健课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
一、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原则: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应加大力度改革。一般来说病残学生比健康人对体育的需要更迫切,但由于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没有确定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获得具体目的。首先,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必须转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提高病残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中心,激发病残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树立终身体育观;其次,教学中应以健康为核心,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要以人为本,突出病残学生为主体;第三,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有所改变,都要认真地去思考、去解决。第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中的选课方式,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选课方式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残学生的选课要求,使学校体育课
程资源有效地合理开发与利用。
(二)增强病残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由于病残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常感到消沉和自卑,有时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要通过病残者自己的振奋和努力来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病残学生体育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当他们克服困难,进行锻炼时不仅会为自己所从事活动而感到兴奋,而且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他们将意识到,自己仍可以象正常人那样从事体育活动,那么,他当然能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确定教学重点,选择适宜的强度进行教学
病残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应有别于健康大学生,应以养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侧重养护。加强养护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应是普通高校残疾生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运动实践课则应选项多样化,应以简便易学的轻运动量的项目为主,如简化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初级剑、养生、练功十八法、健身跑走、乒乓球、羽毛球等等。恰当合理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可以培养残疾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残疾生一旦出现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学习就成为其自身的需要,其主观能动性将得到较好的发挥。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兴趣
1、动机激励原则
不同病残类型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略有差异。首先所有病残学生渴望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其次:以扩大社会交往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其三;以康复、调整情绪为目的。体育锻炼也日趋被病残学生所接受和认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逐渐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学校在发动病残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们不同的需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病残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与普通学生之间喜欢体育锻炼和很喜欢体育锻炼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调动病残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堂体育教学活动,指导病残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康复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要创设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残疾学生的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强度适中。由于残疾生一般均有较强的自卑感,因此体育教学应把他们和健康生分别编班或编组。分组时,既应考虑残疾生的实际水平,又要结合其残疾程度、心理特点及爱好,视各组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分类指导。教师应制定个别教学计划,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残疾生个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表扬、称赞、肯定等良性语言信息反馈于学生,使其清楚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其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残疾生的实践教学还不应同健康生在同一场地进行,以免给残疾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其体育动作的正常完成。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加强残疾生体质、机能水平、运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二、病残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深入调查,掌握情况
对病残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随时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要建立在医学检查、医务监督的基础之上与校医院建立必要的联系,要了解和研究病残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和技能。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进行保健课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全面锻炼,适当安排活动项目,要建立必要的档案材料和健康卡片,以便于总结经验。
(三)区别对待,合理负荷
对患有慢性病学生的体育锻炼以中等负荷为宜,最高心率达150-160次/分,平均心率为100次/分,运动密度为15%左右。运动后休息10-15分钟心率恢复正常即为合适。这尤宜适用于心血管、代谢障碍等慢性疾病。
(四)心理教学,贯彻始终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学生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
早日康复奠定基础。合理科学的身体锻炼能磨练意志,增强肌体抗病力。因此必须把心理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随着向所有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不断完善,保健课的开设,对解决病残学生有计划的进行体育课的学习,接受体质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2、当前各高校没有开设残疾、体弱学生的专门体育课,主要还是跟班上课,所以为他们制订系统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著适宜的体育教育教材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3、残疾、体弱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体育设施、怕人讥笑、不懂练习方法。
(二)建议
1、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
针对这群特殊群体,以往我们教学中都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制订计划进行教学的,我们必须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特殊的教学计划,采用运动处方这种教学方式,配合医疗,辅以体育疗法、运动处方,并考虑到身心的相关性,辅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状况进行有效的锻炼。这样有目的地教学,有目的地学习,有目的地辅导,有目的地锻炼,使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比以往要好。
2、注重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趋向成熟的不稳定时期,在进行以增强体质为目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锻炼过程中,相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高。为此,我们在考虑运动方法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残疾、体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运动场所,保证足够的体育器材,并研制一些适合各类残疾、体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用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