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7期2007年7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V州.28No.7Jul.2007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审美素质教育钟云萍1袁海峰2(1,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2.永州一中湖南永州425100)摘要: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素质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却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针对审美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审美素质教育在当前所处的尴尬境地,文章提出语炙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07)07—0i52—04经过多年的宣扬与贯彻,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业已深入人心。且不管素质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旄,单就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事实,已是很值得思考。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急需重视和加强审美素质教育。下面主要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弥补德育枯燥、抽象面代之以形象化和愉悦性,提高道德情操,健全人格。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方面,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前进。”审美素质教育是智育顺利成功的催化剂。美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开发人一审美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和能起的作用美育是美学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审美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五年寒窗固然船培养出工程炳,但学会傲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审美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否定的作用。(一)审美素质教育是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全面入的发展,发展全面的入,亦即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完美而的人格。“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1,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审美教育也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郝分。英国美学学会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说:“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ISI。”审美素质教育是德育大厦建设的原材料。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美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收稿日期:2007--03—20作者简介:钟云萍(1968一),女,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袁海峰,男,湖南祁阳人,永州一中教师。】52的智力。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大相径庭,而在实质上,在深层结构上,它们都是相通的,这就是它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力、高度发达的创造力。列宁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幻想,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用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没有徼积分。”121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审美素质教育是体育健康发展的驱动力。健壮端正的体格,优美匀称的体型、丰满结实的肌肉,红润光洁的肤色,轩昂饱满的气度,都使我们领略到了一种充实、壮丽、和谐的美感。同时,在体育运动中的速度、力量、技艺、造型等方面显示出来的节奏、旋律、协调、柔和的优雅或爆发、快速、强劲、翻腾的雄壮美,都能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此外,在体育运动中还能体现出勇敢精神、顽强意志和蓬勃朝气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和谐、友善的精神和高尚风格,都使我们领略到一种超越子感性的入体美、动作之上的精神美,在美中体现了善。反过来,以审美的眼光来指导体育,则能促使人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地培养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能推动体育与体育美不断地向前发展。(二)审美教育是培养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手段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必须注重在素质教育中大力贯彻审美素质教育。美育万方数据 和德育一样,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引导青少年理解并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美育是在熏陶、感染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作用。美育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从而造就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很多大科学家都指出,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往往是靠一一种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美育比智育更具功效。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已见端倪的今天,美育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智育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三)审美教育是完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这种功利性的目的,遏制了审美冲动;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代替想象,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缺失,打不动学生的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显然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00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正如有人所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股富有活力的矿泉水”。2004年全面推进新课改,增加了文学作品的选修课,其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说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l圳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更说明审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使语文教学改革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四)审美教育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山东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商品的审美价值正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万 方数据目前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审美品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许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高广大专业人员和劳动者的审美素质,已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因此,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二审美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尴尬境地“私生子”之于“嫡系儿”,审美素质教育难以获得正确理解。不可否认,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必要的今天,许多人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人们似乎过多地注重了从物质、功利、技术层面来谈论它,而较少从精神、审美、人文的层面来探讨它。依然是重德、智、体几方面素质,而轻审美素质;只求培养出最能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器人”,而无视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往往是重思想轻情感、重智力轻审美、重实在轻想象。且不说在德、智、体等非美育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审美的内容与手段,单就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以及极具人言语性的语文教学而言,审美教学也往往被“涮了羊肉”。即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于是美术课和音乐课就成了仅止于分析作品主题思想,介绍艺术史基础知识,练习静物写生或练唱几首流行歌曲的课。语文课也就成了仅止于介绍时代背景、作家出身或分析句子成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课。于是乎,把玩维纳斯雕像被当成不务正业;执迷蓝色多瑙河被视为假意清高;体味黛玉葬花被贬作无聊之举。鲁迅所说的“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这句话,用在艺术审美上也是多么地恰当呢!“小羔羊”之于“大灰狼”,审美素质教育难以抵抗社会心态的熏染。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迅速到来,随着.技术工业的突飞猛进,社会上很多人的心态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对现代高科技的崇拜与迷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过去我用拳头打天下,现在我儿子用电脑打天下”(小霸王电脑游戏机广告语),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于是,“发展是硬道理”就被人们以急功近利的・1、2'理解释成“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而人格、人文精神、终极关怀,则不在发展之列。于是,“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海德格尔语)不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而拼命地累积财富、拼命地满足感官欲望,“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王朔语),拒绝深刻与崇高,拒绝对意义的追寻,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生活原则。因其如此,在学校教学包括社会宣传中原本就比较缺失的审美素质教育,一旦浸入社会生活这个大染缸,就更形同虚设,“雷锋”“洪战辉”等人的事迹固然感人,但在商品、市场经济社会里,享惯了清福的人们又有多少愿意去做“雷锋”做“洪战辉”呢?怪不得有人说“三年的教育抵不上社会生活的一171熏染”。“纪小岚”之于“韦小宝”,审美素质教育难以获得“皇帝”“公主”的宠爱。我们平常看到,不少青少年虽然也喜欢读小说、听音乐、看绘匦作品,但是他们读不懂“红楼梦》,153更难以欣赏《等待戈多》,却为了猎奇取异,快意于心而对“地摊文学”爱不释手,听不懂《春江花月夜》,更无法对越剧曲调产生情感_|_:的共鸣,却为了“刺激刺激”,“过一把瘾”,而对搔首弄姿、声嘶力竭、浅薄媚俗的流行歌曲如颠似狂。看不懂中国写意山水画,更无法理喻西方的抽象派、立体派绘画艺术,却为了满足低级趣味而对裸体油画、人体素描趋之若鹜。因为独生而娇惯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辨别美与丑的基本能力或素质,甚至在其自身的仪表着装、言谈举止等行为方式上亦是以丑为美或求美反丑。不少青少年盲目模仿港台小说、影视剧中的人物,满身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以为这就是美的形象;满嘴嗲声嗲气或污言秽语,公共场合与异性朋友勾肩搭背、拥抱亲吻,以为这就是美的风度;整天地豪赌狂饮、醉生梦死,以为这就是美的生活。凡此诸种现象,莫不令有识之士为之忧虑。三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现代心理学表明,青少年正是性格的形成期,意识强,有排斥理论说教的倾向,在其对自身的仪表着装、言谈举止等行为方式美丑不分的情况下,仅靠外界的思想灌输或强制力量恐怕是难心奏效的。我们应当通过开设适当的美学课程和运用恰当的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思想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熏陶功能,强化作品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赋予了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品词析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产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旬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诸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微风过处飘过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如果不从引导学生从美丽的忧伤和喜悦的哀愁中去体味作者真实的心境,如果学生面对一塘花香能产生的只是莲子煮汤的味觉想象,那岂不是对作者诗一般流动的情思莫大的亵渎。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揣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154万 方数据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创设一种形象可感的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从而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时,配上有解说词的泰山人文风景图,让学生目睹泰山的绮丽风光,感受泰山丰厚的文化内涵,就更容易产生“过泰山而不登,象欠下悠久文化史的债”的共鸣,使之快速形成作品的整体印象。3、剖析形象,诱导学生从精神上追求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干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进而在精神上对美形成一种惯性的追求。如:在学习(<守财奴》时,可通过让学生以改编(包括改写、续写、表演等)再现的形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角度,剖析葛朗台贪婪吝啬、蛮横自私、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这一形象的,引起对这一丑恶形象的憎恨和厌恶,从而促成一种反面的高尚的审美追求。4、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学习《赤壁赋》时,通过抑扬顿挫、急缓有致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在“喜——悲——喜”中微妙转化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把握“豪迈的感伤”这一较为隐藏的审美情感。5、加强沟通,训练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美统一于科学的各学科之间本来就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而语文科作为工具性基础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应该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中发挥联系沟通的作用。通过各学科间的互联性“立体”地感受美,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素质。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二泉映月》《蒙那丽莎的微笑)>《掷铁饼者》之类的艺术作品和形象,用语言文字加以生动传神的描绘;在体艺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归园田居》《滕王阁序》《故都的秋》之类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境,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再现。(二)借助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媒介,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多媒体教学,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更赢观,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问,引发审美心理。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将相对僵化的文字化成生动可感的形象,更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例如在教《山居秋暝》这首诗时,将雨后青山、莲中渔舟、林问喧妇等乡居情景,以灵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则更能引起对清新恬静、清淡闲适的山居生活的“王孙自可留”的共鸣。而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生动、形象的动态化情境,大屏幕播放中呈现出的良好视听效果,极易将学生引入跨时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既加深了审美体验,又对具体的艺术风格在美术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宏观的把握,为创造思维的开启打下良好的基础。141利用信息技术,能更真地再现艺术作品审美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美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功能,再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来。例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章时,在展现“第一个”徒手勇闻激流画面形象的基础上,接着播出“飞人刘翔”在奥运会上的慢镜头跨栏动作和“神六英雄”费俊龙、聂海胜走出返航仓的微笑镜头,沿此思路启发学生对“第一个”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思考,可引出学生关于“第一个”的更多的创造性思考:“我要做村里第一个博士生”、“做我省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做我校第一个航天员学子”……(三)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1、在礼仪活动中展示形象美。中国是一向是个礼仪之邦,儒家之礼尽管有其不好的一面,但其中有些传统的礼节对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的。学校要借助一些经常性举行的礼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展示自我。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成人宣誓仪式等,在不同的礼仪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礼仪形象,如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语言礼仪、尊师礼仪、同窗礼仪等等。2、在校园环境中感受空间美。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万 方数据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霞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建设标准化教室、语音室、电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地、学生公寓及餐厅等硬件设施,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觉得爽心悦目,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还要于恰当之处开辟文化长廊、读报栏、宣传栏,在教室内外粘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校洲班训、办公牌、班牌等,营建校园的文化文明氛围,让学生时时感受美的熏陶。3、在劳动卫生中塑造整洁美。校容校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环境卫生的整洁,而整洁的校园环境是通过学生每天的整理和维护实现的。因此,合理安排日常卫生劳动,确立恰当的卫生考核奖惩机制,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也是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创造美、体现美、认识美的较好途径。另外,组织学生参与适当的勤工俭学劳动,在劳动生活中体验创造的快感、协作的好处、给予的快乐。4、在竞技活动中展现内在美。有益的竞技活动能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又可让学生学有所用,施展才华,在获取成就感的同时,也就对美有了良性的追求。如五~、五四、十一、元旦等节El的各种竞赛活动,艺术节、运动会、赛歌会、演讲赛、书画摄影展等,都对学生对美的体验有促进和加深作用。“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自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但在贯彻审美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霞视和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实在不该再让审美素质教育“独步后行”。特别是在美育课程和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只有将其纳入与德、智、体同等的基础地位,共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入的生存质量,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我们的面前才能展现出的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参考文献:【l】鲁迅.集外拾遗・诗歌之故[AJ.鲁迅全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cJ.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王茜.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5).(责任编校:王滨海)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