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来源:测品娱乐
2010年6月 留一 j善学筠学松(哲社版) 第26卷第2期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10 Vo1.26 No.2 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刘海霞提钟谟智 400031)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外国哲学研究所,重庆要:亨廷顿基于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 上的差异,未来的世界将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被亨廷顿视为对西方文明构成潜在威胁的中华文明,却在倡导 “文明共存”、“和谐世界”,这对推动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平共处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明冲突;文明共存;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87(2010)02—0021—04 on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 /JlU Hai..xia ZHONG Mo..zhi Abstract:Huntingt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fter the Cold War,puts forward the world“clash of civilizations”.He believes that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 in the world is not ideological but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world confront will“clash of civilizations”in the future.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seen as a potential threat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by Huntington. Key words:clash of civilizations;civilized coexistence;Chinese civilization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因其1993年的文章 突被意识形态的冲突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意识形态的冲突进一步上升到代表完全不同 文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问的争斗及冷战。第四个 《文明的冲突?》和1996年的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 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以文明间的冲突作为世界政 治的思维框架,由此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文明冲突 论”。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 时期出现在1989年冷战的结束及苏联的不复存在 之后,即后冷战时期。在后冷战时期,历史并没有 结束,冲突依然存在,但冲突的性质及根源出现了 巨大变化。 突,文明的冲突最有可能导致战争。在他的理论中 文明是语言、文化、宗教、历史、传统以及宗教的总 称,实际上,文明与文化意义相同。在他看来,文明 亨廷顿提出,后冷战时期的主要冲突与前三次 有明显的区别。前三次冲突都是在一个文明体 系——西方文明体系内发生的,但未来的冲突将明 显超出西方文明范围,沦为所谓“西方与其他”文明 已代替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等而成为今后观察、 讨论、判断一切国际纷争的绝佳范式,“文化和文化 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 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和冲突模式”… 。 一之间的冲突。西方文明将受到其他文明的强烈挑 战,文明的因素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国际冲突之源。 亨廷顿认为,随着各国的经济现代化及政治民主化 进程的发展,人类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将逐步消失。 文化及宗教力量将日趋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一、文明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亨廷顿看来,冷战后虽然国际事务中的主要 角色仍将是民族国家,但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是 文明的核心国家,国际冲突将主要发生在不同文明 之中。这种文明冲突将决定未来的国际政治,是人 类历史到达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结果。国际关系史 个巨大的“非西方化运动”。这种“非西方化运 亨廷顿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论述了文明冲突的 动”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的冲突。 可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世纪到法 国大,这一时期的国际冲突主要发生在君主之 必然性,同时,他还指出了文明冲突产生的原因:第 一,文明差别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别。亨廷顿认为文 间。第二个时期是从1793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冲突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 明间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还是比政治意 识形态和政治权力间的差异更为根本的差异。一 直以来,文明的差异一直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 的冲突的导因,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社会及文化价 2】 侧重点在于经济、主权、领土、军事上的斗争。第三 时期是1917从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国家利益冲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0年第2期 许由三种大的文明来主导,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 值观。不同文明对人与上帝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 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的 看法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二,文化的特征和差异 具有相对稳定性,比政治、经济特征和差异更难协 .文明,这三种文明不仅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 文化传统,并且每种文明所影响的人口都在l0亿 以上,亨廷顿希望西;b-3C明始终能够占主导地位成 为其他文明顺从和效仿的对象,担心其他文明的复 兴会削弱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因此他认为中华儒 教文明和文明最有可能对西方文明构成威 调和变更。人们可以选择和改变阶级、意识形态立 场,但是文明的差别、特别是宗教差别却是难以改 变的。第三,随着人类的技术进步,世界正变成一 个地球村。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民互动及交流的频 胁。然而,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前提正是西 方文明正在衰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地位 繁,加强了各民族自身文明意识的觉醒。第四,世 界性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革进程,削弱了作为人 们身份来源的民族国家,而世界性的宗教则填补了 文明认同的缺口。世界正出现地区经济共同体趋 势,如欧洲共同体以及可能出现的北美自由贸易 区。经济区域主义的成功源于文明共同体的合作, 这种地区经济主义的出现也必然会增大文明冲突 的可能性。第五,西;b-的双重作用强化了文明的意 识。一方面,两方文明处于力量的顶峰,使得非西 方文明出现寻根现象;另一方面,非西方文明在西 ;b-文化流行的同时也在寻求发展自身的文化。目 前,西方文明正全力把自己的价值观向世界各地推 销,这就必然要与其他文明发生正面撞击,从而不 可避免地导致文明冲突。第六,人类的文化差异及 文明特征是最难消除或妥协的。随着世界交往的 扩大,文明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在接触的过程中, 人们加强了对自身文明的认同,加深了对不同文明 间差异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冲突也就在所 难免。 亨廷顿认为,尽管民族国家仍将是世界事务中 最强大的因素,但未来主要的全球性冲突将在具有 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集团之间展开。各国 和集团越来越不能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争取得到 支持并组成联盟,于是转而向同种文明的其他成员 呼吁支持。政治家、宗教领导人和新闻媒介都把文 明意识看作动员群众支持和向决策者施加压 力的新的有效办法。总之,文明的作用在增强,各 种文明之间出现现实和重大的差异,各种文明之间 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占 支配地位的全球冲突形式。 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义明冲突论”强调文化因素在塑造全球政治 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在这样的格局中,世界政治和 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不再是一 般的民族国家。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由七(或 八)个主要的文明所构成,即西方文明、文 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 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而2l世纪也 22 相对其他文明日益缩小。相反,非西方文明的力量 不断提高,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迎 来了非西方文明的复兴世纪,未来世界将处于“文 明冲突”中。 亨廷顿认为,构成未来世界文明冲突的主要原 因是以上三大主要文明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西 方文明、中华文明、文明以及三者力量之间 的此消彼长。首先,两方的衰落。亨廷顿认为,一 场涉及西方和其他文明核心国家的大战并非不可 避免,但有可能发生。而西方始于20世纪初逐渐 而且无规律的衰落,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或者,西方可能经历一个复兴阶段,扭转他对世界 事务影响力下降的局面,再次确立他作为其他文明 追随和仿效的领袖的地位。这可以看出亨廷顿内 心的焦虑与失落,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正在逐渐走 向衰落,而非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上不 断壮大,已经对西方构成了潜在威胁,西方世界尤 其是美国对此忧心忡忡。因此,他提出“文明冲突 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保持西方的团结来延缓西方 的衰落,从而避免受到非西方国家的威胁和挑战。 其次,东亚(尤其是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在 亨廷顿看来,中国的崛起是文明核心国家大规模文 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中国这个亚洲最大国家的经 济增长会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以及恢复其在东 亚霸权地位的可能性,迫使其他国家要么“搭车”顺 应这一发展,要么用均势来平衡和遏制中国的影 响。他指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地 区大国的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对美国的核心利益 构成威胁。”… 亨廷顿认为所有其他大国如英国、 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同家存经历高速工 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 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因而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 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亚寻求一种霸权 地位。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结 果。”… 于是,他认为中国未来发展会自然而然地 成为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并将中国的争霸称之为 “自然的结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社版) 关于亨廷顿的这一言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普 遍批评。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来说 “自然的结果”应该是和平主义而非亨廷顿所说的 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纵观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中 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和平传统的国家,即使在汉唐统 一、强盛的时期也从没有实行对外扩张。秦皇、汉 武、唐太宗、宋太祖这些雄才大略的君王对外的政 策只是:安内而攘外,莅中国而平四夷。中国的x,l- 外军事文化传统是:来则御之,去则备之。自古以 来,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如今的中国正在 继续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和平 愿望,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在规定。可见, 亨廷顿有此担忧实属多余。 最后,文明的复兴。文明包含很多诸如 语言、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宗教在内的多种因素, 而宗教是其中最有力量的因素。国家具有 狂热的宗教热情,原教旨主义与美国的 教和新教文化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冲突得到强化。 正如亨廷顿所言,和西方之间冲突的原因, 在于权利和文化的根本问题。谁统治谁?谁是统 治者?谁被统治?只要仍是,西方仍 是西方,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根本冲突在未来将 继续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像在过去的1400年 中一直决定着的那样。另外,国家拥有丰富 的石油资源,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的 范围和力量大大增强,尤其是在经历9-11事件之 后,与西方的冲突升级,构成了未来世界冲 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文明冲突论”之所以受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同, 是因为这一理论充分反映了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 优越感和强烈的惟我独尊意识。西方世界希望能 通过其优越的文明及其价值观领导世界走向文明 进步。马来西亚的一位学者贞德拉坦言道:美国与 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支配,实际上才是世界冲突 的祸根。而亨廷顿把冲突的原因归结为文化,这显 然没有找出世界冲突的根源。 三、多种文明的和谐共存 文明差异不等于文明冲突。人类共有一个完 整的地球,但地球的各个部分又是千姿百态的。生 活在完全相异的地理气候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 们,由于实践活动不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也就不 同。因此,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文化或文明的差异 和独特性。经过千百万年的积淀,不同的文明会深 印在其创造者身上而传承下来。不同的文明,适应 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渡过历史的各个阶 段,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自身也因此 2010年第2期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臻于完善。 在亨廷顿看来,导致“文明冲突”的根源的深层 次原因是文明之间的差异。强调文明的差异很容 易否定人类文化的共同特点,并且越是强调文明之 间的差异,冲突越可能得到强化。在文明的历史演 进过程中,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不 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客观存在。但是,文明具有 相异性、独特性的同时,也具有相通性、统一性。从 根本上说,既然都是人类的文明,是和野蛮相对的 文明,它们在最高最深之处就必定是相通的和统一 的。事实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通融比它们之间 的差异和冲突更重要,更带根本性。 我们认为,文明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任 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 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 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 的长河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 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文明不 是相互冲突的,而是相互融合和共同进步的。人类 发生的自然灾害、生态恶化、恐怖主义、人口爆炸 等,不会由哪一个文明单独承担责任,也不会是哪 个文明能够单独解决的,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冲突发 生在同一个文明系统内部,对此我们无论从世界历 史上还是从人们普遍的心理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因此,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导致冲突更不能等于冲 突,文明之间不仅有差异冲突的一面,还有融合共 存的一面。而差异冲突只是暂时的,融合共存才是 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 间,由于文化差异,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传 统的不同的确可能会引起冲突,甚至由于冲突可能 会导致战争。难道文明只能存在于冲突中,不能和 谐相处吗?文明是多元化的,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 融合共存的。 人类历史中,不同文化确实常有冲突,但总体 趋势却是“和而不同”。未来世纪也许不是亨廷顿 所说的文明冲突的世纪,也不是各种文明特性消失 的普11 ̄3C明的世纪,而是不同文化彼此共存、互相 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和而不同的世纪,毕竟, 多种文明的共存和竞争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 大动力:一是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吸收外来的有 益文化。两者缺一不可。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在近 代突飞猛进的发展,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充分吸 收了许多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因素。正如西方一位 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言:“在每个地方我们都 可以看到起源于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和运动之间的 联合,它们都旨在西方教世界创造一个共同的 23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0年第2期 但是又有高度差别的文化模式。这个过程没有随 中世纪的结束而停止。因为文艺复兴本事就是这 种自由的交往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 一“和合”文化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精华, 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孔子讲:“礼之用,和为 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 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中, “万物并育”、“道并行”是为“不同”,“不相害”、“不 相悖”是为“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本质就是 强调多元相“和”,但这种“和”不是多元的相互妥协 个共同的文化目标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和平共处, 它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把不同种族和语 言的人们联合起来。” l l西欧国家在吸收外来民族 文化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又能 够吸收其优点,从而创造出了西欧的高度文明。 罗素曾在研究了中国历史之后认为,如果看中 或者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建立在“义”和“理”的基础 之上的“和”。《论语正义》中说:“和因义起,同由 国文化的发展,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 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 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历史上,中国在春秋 战国时代就有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 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等多种文 化,这些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统 一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 化传人中原后,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皆 没有因为文化的冲突发生过战争,而是相互融合、 吸收、并存,足以说明多种文化可以和谐共存。在 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呈现出儒、 释、道三足鼎立的状态。由此,儒家的人文关怀和 价值理念,道家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 提智慧和精神自由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 念。同时,教、教传入中国后也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各种宗教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实 现了和谐共存、共同繁荣。 中华文明又称儒学文明、儒教文明、汉字文明. 或形象地称为筷子文明。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 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都属于这一文明。儒学和中国 传统文化是这~文明的文化基石。中华文明同世 界其他文明一样都是世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共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任何文明都有其 优点与不足,各文明之间应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而不应该互相排斥、刻意分出优劣。在 中华的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文明都是教化的手段, 虽然特点和表现方式不同,但在向善的目的上确是 一致的。值得肯定的是,中华文明在协调各文明之 间的和谐共存这个使命上,确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正如一直在国内外推广儒家文化的著名学者蒋庆 先生所说:“中华文明是王道文明、君子文明、礼让 文明、和谐文明、在维护人类和谐相处与维持人类 持续生存上,远远优于西方文明。” 利生。”“不同因乎义”故能相和。因此,各个文明之 间完全可以“协调共存”、“和而不同”。各个国家也 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来达成一致,找出 不同文明共存的特点,这是由不同到相“和”的过 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相互之间 的同化,而是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性,吸收彼此有 益的部分,以此来推动多文明的发展,这正体现了 “和”的作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多元文化长 期融合而形成的和谐文明,它的多元相和的特点对 于化解“文明冲突”、接纳异质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 作用。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善加利用,使它能为实 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推进世界各种文明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 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989. [3]蔡德贵.东方各国的儒学现代化[J].齐鲁学刊,1992 (2). [4]蒋庆洪.以善致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5. 收稿日期:2010~04—25 作者简介:刘海霞,女,江苏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研究 生,主要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钟谟智,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的教学与 研究。 责任编校:陈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