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胆结石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胆结石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来源:测品娱乐
胆结石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摘要】胆结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胆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结石的残留和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胆结石的研究中飞速发展,且充分弥补了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不足。本文主要从胆结石的发病机制、预防与治疗等方面总述目前胆结石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学 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28-02

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在中医属“胁痛”、“黄疸”范畴。《内经》、

《金匮要略》及后世众多医著均对其有所阐述[1]。胆结石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其真正导致结石的原因仍然不明确。介于其发病广泛,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结石的发病机制与其防治方法便成为医学界面临的一重大问题。

胆结石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胆结石的成因多种多样,病理状况又变化多端,给胆结石的根治带来了麻烦;而胆结石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引起胆绞痛,严重时可导致胆囊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传统西医治疗胆结石的方法大多仅限于治疗结石本身,即通过手术等方法排出结石,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中医本着由里及表的原则,从根源上抑制胆结石的形成的源头,且作用于胆结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且副作用小,价格便宜,且中医学更能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因此从中医角度理解胆结石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在胆结石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医学角度,从胆结石的形成机理、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总结了当前相关的研究进展。 1、胆结石的中医学形成机理

传统西医的观点认为,喜静少动,脂质代谢紊乱,胆囊动力学改变,肝部疾病等均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遗传因素在胆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3]。而中医的观点则认为,胆附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肝胆互为表里;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肝失疏泄,胆汁生化失常、排泄不畅,瘀滞日久,聚而成石。以中医的观点,肝和胆疏泄功能失常是胆结石的基本病机,若肝胆郁结,胆汁疏泄异常,则致胆气郁结,久而熬成石[4]。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约四倍,因女性多居家,易致情志抑郁,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成石。而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乃膏粱厚味、油腻炙搏之物,可酿湿生热,过度摄入可导致肝胆湿热,外邪内侵,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而致结石。

除肝胆疏泄功能异常之外,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变、肠道病变等一系列病症也可引发胆结石[5]。有关资料载述:“肝气瘀滞,阻碍血行,血行不畅,尚可引起血络瘀阻之症。”中医认为,胆位于消化系统之中部,而附于肝,胆汁由肝之余气所生,有运化糟粕只用;而胆汁的排泄又依靠肝气的推动、胆囊的浓缩、胆道的通畅下行于肠。该通路中肝或肠的病变均可导致胆汁疏泄不畅,引起结石[6][7]。

2、中药在防治胆结石中的机制

胆结石的形成过程中,难溶性胆红素的形成、钙离子和胆固醇的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胆结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种类的中药配方可以起到预防胆结石形成的作用。实验证实,中药制剂鸡内金配以矾石、穿心莲等可以有效降低豚鼠的成石率,降低血清以及胆汁中钙离子的含量[8],即通过改善胆汁的升华成分,降低钙离子含量,减少结石形成。利胆排石汤(主要成分为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滑石、白术、白芍药、柴胡等)可以明显增加大鼠的胆汁流量,起到利胆作用[9],说明利胆排石汤可以通过增加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淤积而防治胆结石。养肝利胆颗粒主要成分为何首乌、枸杞子、白芍、陈皮、甘草等,可以增强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减轻胆汁淤积[10]。

在用于预防胆结石的中药中,鸡内金为消积滞、健脾胃所用,其主泄利;矾石善收湿淫,最化瘀浊;金钱草可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疏通肝胆之时亦可抑制炎症;配以柴胡等疏肝理气之药,利用大黄通腑攻下以利胆腑之气下行,佐药以生姜止吐、芍药止痛为用,诸药共行可达清热利湿、养肝健胃、疏泄利胆之功效。

3、中药在防治胆结石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胆结石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胆石症效果非常显著,总有效率达90%左右,治愈率为60%左右,效果均好于同时期服用西药的对照组,且较西药来说,中药作用温和,副作用少,由表及里发挥调理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1][12][13][14]。 现阶段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胆结石的重要手段,但是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且结石术后易复发。因此有人提出需要中西结合,将手术与中药结合,手术取出结石,中药调理胆道系统机能并协助排出残余结石。中医药的特点之一就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使用药个体化。临床研究表胆结石术后的中医药对症治疗是弥补手术治疗不足的重要保障[15][16]。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胆结石氛围湿热、气痛、化脓溃疡、正虚邪陷四种类型。湿热型胆结石起病急剧,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渴喜饮,高热,恶寒,身面目黄似橘色。右上腹硬满拒按(压痛,反跳痛,肝及胆囊肿大)小便黄浊或短少,大便秘结,粪便灰白色。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漓或洪数。此种结石需予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佐以通利。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或龙胆泻肝汤加木香、枳壳、郁金、大黄、茵陈为方例。气痛型胆结石则主症为右上腹短暂的或轻度的隐钝痛,嗳气,反复发作,伴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食后心窝部不适,或有轻度巩膜发黄,上腹部轻度或明显压痛,小便清利或黄,大便如常。舌苔薄白或净。脉象弦或弦滑。该病则需疏肝理气,以越鞠丸或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等为方例。化脓溃疡型胆结石由于发病突然,症状危急,除有湿热型症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非重要调理所能医治,可于术后加以中药辅助治疗。而正虚邪陷型胆结石表现为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沈数。 此时应给予芳香开窍、清热解毒之药。

除中药外,中医学治疗胆结石的另一重要方法是针灸治疗[17]。由于胆石症在中医学中属“胁痛”、“黄疸”范畴,以气滞血瘀、湿热或热毒瘀胆为主,故采用活血化瘀、疏肝利胆的方法治其本。临床上多选用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腓后点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活血,奏利胆排石之功。研究表明,刺激胆穴可以有效抑制结石形成,促进排石。胆囊的收缩与排空主要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分布于肝胆的植物神经束自胸段T6至T9脊髓节段,而胆俞、日月穴正好处于相关节段的脊神经分布区,故通过刺激该处穴位可使植物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并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舒张;同时迷走神经兴奋可以通过释放乙酰胆碱而增加胆汁分泌,进而引起胆囊收缩,促进结石排出[18][19]。 4、中医学对胆结石防治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胆结石发病之起始“多是肝郁气滞或湿热内蕴,继因湿热久郁,火毒内盛,蒸腐酿成”。简单来说,胆结石由于不通引起,不通则瘀滞,日积月累后便成石。在胆结石的防治过程中,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在胆结石的预防方面,要注意多喝水,将“通”贯彻到底;少吃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否则易致“胆汁瘀滞”;生活中糖、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使身体处于偏碱性的状态,而结石于碱性环境中易于溶解排泄。中医理论认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是故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即五脏会由于饮食的偏好而受损,此处的脾气是指胆汁的消化功能,当食用过多的酸味食品时,会造成肝脾不和,故胆结石病人应减少酸味食品的摄入。患者亦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促进胆囊的收缩来防治胆结石。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病因多种多样,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状况和生活质量。目前胆结石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是术后面临着残石率和复发率高的问题,故治疗作用相当有限。而西药的副作用较大,且价格昂贵,给患者的健康和财产增加许多负担。此时,高效低毒的中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且中药治疗的个体化极大减少了其副作用,对胆结石的预防与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的另一特点是由活性物质群构成,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效力。因此,在应用中药时要注意合理配伍组合,充分发挥中药的活性物质作用,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20]。随着人们对胆结石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培庭.胆石病“从肝论治”要点[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1(6); 1-3.

[2] 黄名威.中药防治胆结石机理的实验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药, 2003, 26(3); 12-14. [3] 高文涛.胆囊结石基因与环境[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3, 30(4); 249.

[4] 张晨光.中医药在胆结石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9, 15(13); 2023-2026.

[5] 吴瑾光,申国荣,周孝思,等.色素型结石的组成、结构和生成机理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0,1;34-43.

[6] 韩天权,蒋兆彦,张圣道.胆结石成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123-125. [7] 邹声泉.肝胆结石病的成因诊断和分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24(2); 67-68.

[8] 谭德福,陈涛.复方金石穿对胆石症豚鼠血清及胆汁Ca2+含量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05 26(3); 271.

[9] 吴勃岩,高明,等.利胆排石汤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08, 25(1); 71-73. [10] 沈平,方邦江,朱培庭,等.养肝柔肝中药对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胆囊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2);179-181.

[11] 梁明.中药治疗胆结石7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0, 17(3); 32.

[12] 张文奇.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3(8); 3065-3066. [13] 易新平.肝胆宁汤治疗胆石症120例[J].河南中医,2006,26(1); 54-55.

[14] 檀桥.三金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症10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08, 36(2); 63.

[15] 李金龙,李荣祥,何平,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中药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5); 462-4.

[16] 蒋晓飞,蔡雷,顾勇刚.利胆排石汤在胆管结石手术前后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06-108.

[17] 向伟.胆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状况综述[J].中外健康文摘,2009, 19(2); 227-228.

[18] 谭德福,陈涛,黄利鸣,等.胆穴刺血抑制豚鼠胆囊结石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 3(3); 5.

[19] 沈平.中医药防治胆石病实验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9); 1408-1410.

[20] 姜延良.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1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