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及后续影响预评估
来源:救灾救济司︱时间:2008-05-23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地震,海南、云南、四川、湖南、重庆、江西、湖北、北京、甘肃、山西、内蒙古等都有不同程度震感,之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数千次余震,引发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此次地震是中国内部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此次特大地震灾害无疑是一次巨灾。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2日19时,汶川8.0级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贵州、河南、山西和湖南10省受灾。据最新发布,四川省遇难55239人,受伤281066人,失踪24949人。地震灾害的重灾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21个县(市、区)。
重灾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大;山区气候垂直差异大、植被覆盖率高、水系发育,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水能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
重灾区涉及国土面积大,人口过千万,其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区内是1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散)居地,羌、藏族多,其中羌族的四个主要聚居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均为此次特大地震的重灾县,除此之外羌族的绝大多数散居地也是重灾县,而且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还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茂县的羌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达%,占到全国羌族总人口的26%,是全国羌族最多的县。重灾区涉及部分少数民族县、牧区县、山区县和老区县,总体经济水平差,以第二产业为主,农民收入偏低;房屋设防标准低于此次地震最大烈度。此次特大地震造成部分国道、省道、乡村道路等交通瘫痪,地震对交通系统破坏,不仅对
人员流动与物流造成影响,很多交通要道还成了受灾群众赖以生存的 “生命线”。
地震灾害后续影响预评估
此次特大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后续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交通、通信等设施影响严重。此次地震过程中,交通、通信设施等毁损严重,虽然震后大部分重灾区交通通信很快得到恢复,但目前也仅为应急恢复,这对于以公路等基础设施为“生命线”的重灾山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大,既关系民生又影响生产。
2、对旅游业冲击较大。重灾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多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等。旅游业在重灾区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来看,地震使旅游设施破坏较大,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长远来看,灾区的客流量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太大,从而对当地经济造成连锁影响。另外,相当一部分群众以旅游业为生,其生活可能会受到影响。
3、灾区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地震使灾区的经济秩序发生中断,经济发展处于停顿状态。下一步,恢复重建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优惠的扶持,避免物价上涨和经济混乱等现象。
4、对当地社会心理(人文)影响大。此次地震灾害波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死伤人口巨大,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去亲人或伤残;加之地震发生在下午,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死亡人口多而集中。青少年尤其儿童,人生阅历少、生活往往一帆风顺,对生离死别或残疾等地震带来的各种后果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及时的心理抚慰,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重要。
另外,随着应急救援工作的结束,下一步民政部将重点开展 “三孤”人员(孤儿、孤老、孤残)的收养或认养工作,在此过程中,建议充分考虑这些人员的民族背景,保护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文化在当地的延续。
5、对灾区社会秩序影响大。此次震后余震不断发生,人们的恐慌心理势必严重。所以应做好地震余震的预警发布工作,杜绝各类蛊惑人心的信息在社会上流行;一旦预测到余震的发生,应有力有序做好灾区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
6、对灾区群众生活影响大。根据地震对灾区群众的影响程度,可以把灾区群众分为三类:“三孤”人员、无家可归人员和一般受影响人员。三类人员的生活安置重点应该分别有所侧重:“三孤”人员应重点对待,下一步开展收养或集中供养的方式进行安置;无家可归人员应重点保障其生活,按照民政部“六有”要求,做到有房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有学上等;而对一般受影响人员则要重点解决其就业问题,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大规模向外地移民应慎重决策。
另外,此次地震还导致各类房屋建筑倒损多。建议下一步恢复重建阶段,除做好重建规划外,更要提高各类建筑对地震、地质和山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设防标准,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应按照灾害避难场所的标准建造,以应对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
除此之外,地震引发了多次地质灾害,形成多处堰塞湖,而且已发现的滑坡体松动可能还会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随着雨季的来临,灾害风险将逐步增大,肯定超过常年。故应做好各类次生灾害隐患点排查,做好各项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