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征和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征和内容

来源:测品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征和内容

作者:刘科 贾宵艳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8期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更好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实现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增值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传承;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2014)23-0208-03

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生的知识增长与思想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会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从而开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高中生认知发展、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对高中生进行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任。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事关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北京四中副校长常菁认为:“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教,而是真正要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播撒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得我们的下一代在世界舞台上竞争时,身上带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烙印。”[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性

我国传统文化既需要通过继承、积累进行时空上的延续,又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十分有效的方法。当前党和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积极提倡的行为准则,其所依据的道德要求和思维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如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的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2]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如“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敦厚包容精神等。这些理念和精神都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其道德品质。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事实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一致性,它们彼此融合、共同发展,将大大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文化是发展着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同样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而至今,除了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恒久精髓外,也由于它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是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去其糟粕、留其精华,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当下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开放的发展性教育,这是一种促进高中生主体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创造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选择和传统文化教育中,除了传授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外,还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环境,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不仅增强了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还能突显出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使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的教导和传播,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顺应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发展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增值性

要加强我国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在课程开设中,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在课时分配上,倾向于高考设置的科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只以升学和成绩为目标,普遍重视解题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这样的教育就偏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培养高中生现代观念意识与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并行,将时代的思想精华融入传统文化,才能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与证明,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形成一个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全民需要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结晶,并使之不断地大众化和规范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增值。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试图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现状,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突破点,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中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增值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的竞争观念和唯我意识等思想逐渐在强化,他们变得注重张扬个性,思维出现多样化;在人际关系方面,高中生的关系发展趋向复杂化,感、自尊心不断强化。针对上述现象,对高中生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引导高中生讲究礼节与尊重他人。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适当地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更好地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民族生活样态、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它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因此,尊崇爱国主义至上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应该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了表达政治理想的“天下为公”,抒发爱国热忱的“忧国忧民”,宣扬高贵气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和国学经典,充分反映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道德品质,通过挖掘和发展,普及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渗透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对高中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在高中生身上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其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感情。 (二)传统政治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民众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的,反映客观政治生活的观念意识的总和,包含了各种政治态度、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其糟粕的一面,也有其精华的一面。我们应加强的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必然是其精华的一面,将其糟粕的一面或抛弃或作为反面来进行教育。

首先,要加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教育。古代典籍中关于民本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泛爱众而亲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下》);“为政之道,以顺民为本,以厚民为主,以安民而不忧为本”(《二程文集》卷五)等。此外,还有“爱民”、“富民”等方面的论述,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战国策》);“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而易治,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等。将这些“民本”思想适度适时地在课堂上传授给高中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学本身的要求,也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其次,要加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为政以德”思想教育。如《过秦论》中贾谊阐述的“民为国之本、君之本、吏之本”体现出来的“民为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思想。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政治文化的渗透,使高中生明确在当代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矫正高中生的错误思想,从而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仁爱为人。

(三)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归类为“修身”、“齐家”、“治国”三大方面。修身是指通过学习、修养等方式来使自己具备美德。儒家经典的《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则是指对待家人或治理家庭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美德;治国是治理国家以及处世中应有的能力和美德,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如何为人处世的方法。当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应该重点加强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要是“仁”、“礼”和“信”三个方面。

“仁”泛指“仁爱”,在我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古代思想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高于其他一切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理念,甚至是国家用来巩固政权的全民思想教育。“仁”的思想随着历史发展而源远流长。首先是以爱人观念为基础的“仁”,指人与人关系的和睦相处;其次,把“爱亲”、“孝弟”思想扩大化到“爱人”、“泛爱众”的观念;最后,将维护宗法关系的兄弟、父子等仁爱泛化为一般的人际关系准则,使“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多样。“仁”的要求和标准很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始终以此为目标,让高中生在思想上懂得“仁”,在生活中实践“仁”。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礼是对别人的礼貌和尊重。如《左传》中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就是要人们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这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礼的核心是“尊重”,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因此,加强高中生“礼”的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极富现实意义。

“信”就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信”是“仁”的重要体现,是君子必备的良好品德。“信”提高到建设国家政权的高度,即治国的“三要”:“足食,足兵,民信之”。可以说,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人一生都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诚信成为市场交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随着社会发展,诚信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诚信教育,对高中生自身、对社会的良好运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传统处世哲学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内容之一就是忧患意识,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导在不断教育着世代中华儿女。忧患意识作为一种基本的“处世哲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武器。除了加强忧患意识的教育外,还应该加强“贵和”教育,它是传统文化中处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贵和’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有利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3]我国传统的“贵和”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处世哲学的教育,这不仅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生处于心理身体变化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及时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对增强高中生的自信心,提高高中生的危机意识都起着关键作用,还有助于高中生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促使高中生懂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五)传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在生死观上,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舍生取义。诸如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生死观影响着中华民族,成就了无数个敢于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在人生态度上,主张积极进取,批判消极懒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诠释了传统文化中奋发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在人们做事的行为要求上,儒家的人生观要求人们积极实践、笃守义理。通过这种重义轻利思想的推崇与延续,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在现代促成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拼搏进取的精神。因此,培养高中生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和顽强拼搏的进取观,不仅为高中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更是将高中生的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增强高中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高中生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有学者所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西方强势文化大量渗入,我们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对青少年一代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应对挑战的迫切需要。”[4]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曾国华.高中学校研讨传统文化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3(6):43. [2]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

[3]陈丛耘,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9.

[4]覃萍.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J].梧州学院学报,2006(4):74-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