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下期第一次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高一下期第一次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来源:测品娱乐
高一下期第一次单元测试语文

试卷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 朱拓(tuò) 荒谬(miù) 形骸(hái)B、讪讪(shàn) 蹙缩(cù) 悲悯(mǐn) 胡诌(zōu)C、吮吸(yǔn) 蛮横(hèng) 讥诮(qiào) 涨红(zhàng)D、涎皮(xián) 鞭笞 (chī) 窈窕 (yǎo) 嗟悼(d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诡秘 静燥不同 瓮牖绳枢 揭竿为旗B、寒喧 深谋远虑 瘦削不堪 沸反盈天C、角隅 藕断丝连 铜墙铁壁 游目骋怀D、踌躇 惠风和畅 趋舍万殊 人为刀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B、这部作品本是沈从文的,他非说是汪曾祺的,真是张冠李戴。C、俗话说:“三月天,孩儿脸”,今天南京城竟然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D、他的话表面看来是在批评小红,实际上是针对小强,真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我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每每恰恰如所料的起来,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___,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A、因为 却 所以 果然 B、既然 就 因此 但是C、因为 但 而且 但是 D、既然 也 而且 果然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滥用网络语言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C、一想到昨天老师对我讲的那番话,就使我坐卧不宁。

D、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

感受倾注于笔下而

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6、下面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祝福》写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

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B、小说《边城》翠翠想惩罚爷爷正表明她对爷爷的依恋,也明白自己在

爷爷心中的地位,

这样的想象最符合她在情无所属时希望爷爷陪陪她的小儿女情态。

C、《荷花淀》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这一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荷花

淀的农村妇女既温

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D、《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农村的自

然景物和劳动生活,

显示归隐的决心。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贾谊《过秦论》)

(2)、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又有______,映带左

右。______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

亭集序》)

(4)、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二、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共32分)

(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

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出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

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

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下列句子中“属”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B、吾属今为之虏矣!C、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①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乃短贾生曰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郡中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 )

1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2 贾生尽为之对。

3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4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5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6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虽然东阳侯等人在文帝面前诋毁贾谊,但汉文帝不为所动,仍然委任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D.贾谊被征召回京城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诸侯的势力,终未被文帝采纳。

(二)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

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2.“百无聊赖”的意思是: 。

“尘芥”在文中的意思是: 。

13.选段第1-3句是小说三要素的哪个要素?在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

14.“无聊生者”与“ ”所指相同;“厌见者”与“ ”所指相同。15.找出文中一个运用反语的句子,并分析句子反映出“我”怎样的感情。

(三)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

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当人们感到幸福时,心中仿佛响着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若没有这种感觉,说“幸福”就是滥用了大字眼,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只能把这种东西叫做灵

魂。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幸福”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是:“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觉。它必须通过反思,所以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说。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既然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成其为幸福,那么,内心体验的敏感和丰富与否就的确是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事实上他们也并不拥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是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情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最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和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16.文中加点两个“经历”的含义是否相同?应该怎样理解?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幸福和苦难未必是互相排斥的”?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条表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人是否有幸福的感觉,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善感的心灵,能否将美好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内心的体验。

B.当我们说“我这一辈子值了!”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因为他的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感觉。

C.因为苦难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信心,使灵魂处于痛苦而又紧张的状态,所以,苦难可视为人对生命意义的负面的体验。

D.由于幸福和苦难未必是互相排斥的,我们有时候经受的痛苦、悲伤、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一种幸福。

三、作文(40分)

情境:由于某种意外,身无分文的我,独自一人流落异乡的街头……要求: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高一下期第一次单元测试卷答卷

1、 选择题(每题3分)

题123456101118号

答案

7、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高一下期第一次单元测试卷 答案

一、选择题

题123456101118号

答案

D

C

C

A

D

A

A

D

B

C

B

7、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为流觞曲水

(3)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悟以往之不谏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二、阅读

12、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 人世间。

13、环境描写。渲染出当时的沉闷、寂静,衬托出“我”心情的沉重、孤寂。14、 陈旧的玩物;活得有趣的人物。

15、①“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表现了“我”听到祥林嫂死讯后的激愤与沉痛,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②“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惨死去,更加深了“我”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与强烈控诉。

16、不同。前一个“经历”是具体的生活历程;第二个“经历”是内心对生活的感受与领悟,是心的历程。

17、(1)两者都和灵魂有关,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2)两者都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体检验,(3)两者都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