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学教育 1 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女家庭教师生存哲学 匕较 固张艳丹 内容摘要: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颇多,其中有三部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出版的小说都塑造了女家 庭教师这一形象。它们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安妮・勃朗特的《阿格尼丝・格雷》和萨克雷的《名利 场》。三部作品通过三位女家庭教师:简・爱,阿格尼丝,利蓓加的职业生涯展现她们各自不同的生存哲学,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位相同职业的女性不同生存哲学背后的共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家庭教师 生存哲学创作意图 一.女家庭教师的职业背景 19世纪的英国迅速进入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经济现 代化对于女性的最大影响是:女性不再被局限在家庭之 内,她们可以作为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其在 家庭之外的价值。工业前后,英国有大量女性离开家 庭,开始工作。 教师是当时很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倾向选择的职 业,当时英国的中上层家庭更有雇佣家庭教师的习惯,三 位女主人公都选择这一职业,显然是符合当时英国社会职 业现状的。尽管家庭教师在19世纪的英国是热门职业,但 它的社会身份还是十分尴尬的。家庭教师从职业属性上 看,属于白领职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不必像工厂女工等 需要消耗大量体力,表面上看比较体面。但其实,家庭教师 在主人家的实际地位与普通女佣相差无几,她们并不能享 受到主人对她们的尊重,并且始终处于经济困顿的状况。 由此不难预料,简・爱、阿格尼丝和利蓓加这三位女家 庭教师的职业生涯并不乐观,甚至充满挑战,她们面对的 将是比沉重的劳力更加不堪的——屈辱的社会地位。 二.人生哲学的选择 虽然她们都必须面对家庭教师这样尴尬又屈辱的社 会角色,但她们却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来改变这样的 现状。如果简要概括这三名女家庭教师的生存态度,简・爱 是坚持自我,顽抗到底;阿格尼丝・格雷则是牺牲自我,感 化包容;而利蓓加则是放浪自我,玩弄逢迎。下文将用她们 学教育 人生中最典型的两件事来展示她 们的生存哲学:对雇主的态度和 对爱情的选择。 家庭教师首要面对的人群就 是她们的雇主,简・爱对雇主罗彻 斯特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她不像 女佣一样卑微,也不表现出冰冷 的淡漠,她以平等的姿态与罗彻 晒囝 像阿格尼丝忍耐,她利用雇主们 的虚荣,贪婪,很快哄住克莱劳小 姐,也成功勾引上罗登・克莱劳, 化被动为主动,将她的雇主玩弄 得团团转。 会,更不会像阿格尼丝般痴傻地 等待爱情自己降临。主动出击向 来是利蓓加的生存原则,利用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算是婚姻 或者爱情,为了换取上流社会的 一不仅仅在对待雇主的态度 上,三人各自在爱情中的表现也 极富典型地展示了她们各自的生 席之地,这些都是值得牺牲的。 显然,在这两件事情中, 位 女主人公充分展现了各自的生存 斯特先生对话。有一次罗彻斯特 对于简・爱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 题感到懊恼愤怒,简・爱如此回答 他:“先生,我并不认为你有权使唤 我,仅仅因为你年纪比我大些,或 者比我阅历丰富——你所说的优 越感在于你对时间和经历的利用 程度。” 没有畏惧他的权威和 地位,也不承认他自己所谓的优 越感,而是用自己平等的自尊和 他对话,也正是这种态度获得了 罗彻斯特先生的青睐。 相比简・爱的不卑不亢,阿格 尼丝则是缓和,容忍很多。她经历 过两任雇主,每任雇主都赋予她 极少的对孩子的管教权力,却希 望她能够将孩子教育成他们所期 待的完美目标。孩子们生性顽劣, 她又无权强迫他们,所以效果甚 微。虽然这些雇主不会像骂女佣 一般对女教师责骂,却常常指桑 骂槐地责备女教师的失职和无 能。对此,阿格尼丝常常感到无比 屈辱和痛苦,却只能忍耐。 利蓓加生性骄傲,从一开始, 她就瞧不起粗鲁而又鄙陋的雇主 克劳莱一家。她在信中将克劳莱 绅士描绘成“苍白,难看,瘦小,和 内向的人。”她自认为凭借自己的 才能取悦这些愚笨的人是十分容 易的。面对雇主的身份差距,她不 会像简・爱极力维护自尊,也不会 存哲学。自尊自爱的简不会轻易 将爱情说出口,她内心清楚,如果 罗彻斯特先生不爱自己,这将是 损毁自尊的耻辱。当罗彻斯特主 动向她告白时,她也没有卑微地 接受爱情的施舍,她宣告自己需 要平等的心灵交流,而不是所谓 的爱情接济。即使在两人快准备 结婚时,简得知罗彻斯特有妻子 后,果断选择离开他,毫不留恋他 的身份财富,表现得极度自尊。 软弱柔情的阿格尼丝不敢正 视自己的爱情,没有勇气坦诚爱 意。在和牧师韦斯顿分别后,只能 每天独自猜测韦斯顿是否对自己 钟情,或者担心韦斯顿是否平安。 她在爱情中都是处于被动的地 位,她缺少简・爱对自我的清醒认 识和果敢,是典型的被动的传统 女性。虽然她对爱情也有自己的 见解,行动却始终徘徊不前,这正 是她的典型的性格和态度。 相比这两人,利蓓加的爱情 也许算不上爱情,这只是一场婚 姻的双方利用。利蓓加嫁给罗登, 成为克劳莱上尉太太,摆脱了贫 穷低下的家庭教师身份;罗登依 靠利蓓加的聪明机智、完美的社 交本领在上流社会过着光彩动人 的生活,两人都享受着名利场的 繁华和虚空。利蓓加不像简・爱如 此清高,放弃获得安逸生活的机 哲学,显性的生存哲学背后隐藏 的是各自的成长差异。 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环 境 三位女家庭教师中,简・爱和 利蓓加的出生背景比较相似,简・ 爱从小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 父家,舅母对其十分苛刻,从小缺 乏关爱。同样,利蓓加也是孤儿, 早年在父亲身边度过,后来送至 平克顿女子学校,在学校也没有 得到良好照顾。孤儿的身份赋予 这两人敏感的心和饱尝沧桑的成 熟。两人对于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这是孤儿 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形成的敏 锐。所以两人在面对雇主时都比 阿格尼丝多了一份从容,从小缺 乏关爱的环境使她们懂得如何保 护自己。但两人性格又有本质的 区别,简・爱极度自尊敏感,对外 界保持高度警惕,任何有伤她自 尊的人和事都要反抗,变得更加 内省孤独;而利蓓加却慢慢迎合 这个无爱的世界,忘记内心,抛弃 孤独,在这个狂欢空虚的世界中 如鱼得水,获得自己需要的财富 地位等外在虚荣。 二三人之中阿格尼丝的出身是 最好的,她的父亲是位牧师,母亲 曾经是富人家的女儿。她的童年 是没有任何经济压力并且充满了 圜 父母的关爱。她的成长环境使得 她不具有简・爱和利蓓加的成熟, 这也是她后来不善于应对雇主的 原因。因为父亲是牧师,她坚信 学教育 是三姐妹中担任家庭教师时间最 长的一位,也正是这段经历给她 蓓加的遭遇表明:女性是不可能 依靠自己而存活的,就算是她再 聪明,也只能穿梭于男人之间存 活,依靠男人的施舍过着奢华的 的这部小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她的《阿格尼丝・格雷》更像是她 的自传,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 安妮更是借这部小说揭露了家庭 《圣经》善良和包容的信条,即使 面对责难侮辱,也是默默忍受,报 以包容之心。 生活,最后也不会善终。萨克雷的 创作在揭露上层社会堕落的同 时,也要宣告女性的失败。这 教师职业的黑暗和上层社会的腐 化,同时抒发内心的痛苦。 三人工作环境的差异也是产 是他完全不同于其他两位女性作 生不同人生哲学的客观原因。简・ 爱工作的家庭,人员简单,主人罗 彻斯特虽然有点傲慢,但总体而 言是一名通情达理,风度翩翩的 绅士,学生阿黛勒小姐温顺,整个 工作环境相对宽松,这也给了追 求自由,平等的简保持尊严 的空间;克莱劳绅士一家是一个 乡村绅士家庭,鄙陋并且充满了 市侩气息,愚蠢而又麻木,这对于 利蓓加是绝好的发挥小聪明的机 会;阿格尼丝的主人则是唯利是 图,自负并且残暴的富商,缺乏基 本的修养,对待家庭教师缺少应 有的尊重,女主人又不断教 师管教孩子的权力,使得本性善 良的她更加手足无措,因为对家 庭的责任,又不能随心所欲地与 主人闹翻,只能忍耐,自我舔舐。 四.作家背后的创作意图 除了上述成长和工作背景的 差异之外,在三人的生存哲学背 后也隐藏了作家各自的创作意 图。 夏洛蒂和安妮这两位姐妹作 家表现同一题材的小说,一个共 同的原因是来自亲身的职业体 验。勃朗特三姐妹因为家庭贫穷 的原因都曾经担任过家庭教师。 所以在作品中都表现这一形象, 更多是带有自传和自我抒发的意 味。但安妮和夏洛蒂又不同,安妮 但她的姐姐夏洛蒂则不同, 她做了家庭教师一段时间后,就 看清了该职业背后的黑暗,所以 她更加关注女性的尊严和地位。 她将视角投注于简・爱的内心,表 现主人公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 自我,平等的思考。夏洛蒂是 受了19世纪初英国女权思想的影 响,通过塑造简・爱这一形象,表 达作者内心对于女性尊严和平等 爱情的看法。 相比之下,萨克雷作为一名 男性作家,他的创作意图和两位 女性作家则完全不同。19世纪的 英国,虽然女性地位有所改善,女 性意识觉醒,但对女性的评价依 旧是不平等的。萨克雷是一名贵 族男性,她对女性地位的提高并 不抱以十分乐观的态度,她希望 女性就应该符合淑女的标准,主 人公利蓓加在这点上是完全不符 合的。她举止粗鲁,脾气暴躁,对 平克顿小姐无礼等。萨克雷心目 中的好女人,应该是贤妻良母,以 家庭为中心。利蓓加不仅没有守 在家里相夫教子,还天天出入各 种交际场所,对于丈夫儿子不闻 不问,连丈夫出事了都不去营救, 是一个极度自私冷漠的人,也缺 乏女性应有的美德。这些都表明 利蓓加距离萨克雷的理想很远。 作者试图通过其笔下女主人公利 家的地方。 五.结语 三位女家庭教师在各自的职 业生涯中展示了完全差异的三种 人生哲学,这源于她们成长,工作 环境、社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同 时作家的创作态度也是构成三人 不同人生选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刘文荣:《19世纪英国小说史》,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 性》,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田俊武、唐博:《白日梦,男权思想, 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背后的作家世 界观》,载《广西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 [4]齐艳:《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女 家庭教师典型——简・爱与瑞贝卡・夏普之 比较》,载《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冯玉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 阶级妇女就业状况分析及评价》,载《兴义 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l期。 [6]杨金才:《再现单身女子心路历程 的英国维多利亚小说》,载《妇女研究论 丛》,2002年7月,第4期。 注释 ①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徐尧尧 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第123 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