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2016年11月第11期总第47卷第407期 中西医综合治疗眩晕病3 O例疗效观察术 ★ 徐振 王育平 朱维君 翁建丽 (1.遂昌县中医院内二科中医院针灸科浙江遂昌323300) 浙江遂昌323300;2.遂昌县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O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中西医综合组给 予口服中药汤剂、耳穴埋豆及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汤剂及西医方法治疗,单纯西医组仅给予西医方法治疗, 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后进行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治 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比较,中西医综合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西医结合组,同时优于单纯西医 组;三组治疗后疗效指数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优于中西医结 合治疗,同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眩晕;中医辨证论治;耳穴埋豆;中西医结合;前庭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受试对象均来源于遂昌县 中医院。2015年1月一2O16年4月共收集病例90 例,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其中男性29例,女性 61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 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按照随机、对照原 则分为中西医综合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医 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两组患者性 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年版《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眩晕的诊断标准。①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 车,甚则昏仆;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 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测血压、查血色素、 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 震电图及颈椎x射片、彩色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 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⑤排除脑梗死、 脑出血、肿瘤、严重血液病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第五版《中医内科学》 眩晕的证候分型标准。 ①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 怒而头昏、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 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②气血亏虚:眩 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唇甲不华,发 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 脉细弱;③肾精不足: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 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呜。偏于阴虚者,五 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 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④痰浊中阻: 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 脉濡滑。西医诊断包括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如美尼 尔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脑血 管疾病等,也包括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性疾病 引发,如偏头痛、颈椎病等。 1_3纳入标准①符合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 标准,且知情同意服用中药及采用耳穴压豆治疗者; ②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 评分≥12分。 1.4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失语、痴呆不能 配合临床调查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③有严重 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有药物过敏者及妊娠、 哺乳期妇女。 1.5剔除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 违背用药方案者;②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 不良反应;③患者病情恶化,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 施者。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参照第五版《中医内科学》 的 基金项目:遂昌县科技局项目(2014—28—8)。 ・39・ JnNGⅪJOURNAL OF田 ADI 订0NAL CHINESE MEDICINE 眩晕病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方剂。肝阳上亢证选方 4讨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证选方归脾汤加减;肾 精亏虚证偏于肾阳虚者选方右归丸加减,偏于肾阴 虚者选方左归丸加减;痰湿中阻证选方半夏白术天 麻汤加减。 2.2耳穴压豆治疗取穴及定位标准参照《针灸 治疗学》 J。取神门、脑干、皮质下、枕、晕点、内 耳为基础穴位。方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 将王不留行籽粘于0.5cm×0.5era医用胶布上,并 按压在所选穴位上。主穴每次必选,根据分型选用 眩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老 龄化,发病率Et益增高。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 要特征表现的一类疾病。《证治汇补・眩晕章》云: “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 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 兼有,方日眩晕。”眩晕病变部位为清窍,与肝、脾、 肾三脏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提出了“无痰不作眩” 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灵枢・口 问》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五脏六腑十二经络 有终于耳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日:“十二 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共别气走于 耳而为听。”《厘正按摩要术》云:“耳珠属肾,耳轮 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脊玉楼属肝。” 陆寿康 指出,耳与经脉、脏腑有着密切关系,故 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 脏腑和气管功能活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明了耳与经络的相关性 J。 通过耳穴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研究发现,耳廓有来 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 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颈动 脉的交感神经,因而刺激耳穴反应点能调节脏腑气 血、通络活血、宁神醒脑,且耳穴操作简便,奏效快, 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通过耳穴埋豆,可疏通 全身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取穴神门、枕可以止眩、镇静、安神,取穴皮质下可 以调节中枢与自主神经功能,取内耳可改善内耳功 能,取脑干、晕点可止晕。配穴:肝阳上亢取肝、三 焦以平肝潜阳、调理气机;肾精不足取肾以补肾精; 痰湿中阻加脾、胃以调脾胃、化痰湿;气血亏虚加 脾、心以健脾、调心脉、补气养血。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口服配合耳穴埋豆及西医方法综合治疗眩晕取 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4:37—38. 配穴。每穴每天按揉10~20次,每次以使耳廓有 发热、胀痛感为度。3天更换1次,每次取单耳穴, 双耳交替取穴。配穴:肝阳上亢,加肝、三焦,平 肝潜阳、调理气机;痰湿中阻,加脾、胃,调脾胃、 化痰湿;气血亏虚,加脾、心,健脾、调心脉、补气 养血;肾精不足,加肝、肾、脾,肝、肾、脾齐补, 补后天以养先天。 2-3西医治疗根据情况予前庭抑制剂、镇静、止 吐、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抗抑郁焦虑药等治疗。 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第二周填 写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以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评 分评定,共25项,每项有0、2、4分三档,满分100分, 根据病人病情严重程度选择,25项相加之和即为 评分分数,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评定。疗效 指数:(治疗前一治疗后)/治疗前×100%。以 疗效指数≥3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 3.2治疗结果 三组治疗后的疗效经 检验, x =6.975,P=O.03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药口服配合耳穴埋豆及西医方法综合治疗眩 晕病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三组治疗后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疗效指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2。 表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肛30) 例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2—319. [3]丁雷,刘畅,王嘉玺,等.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中文版)的评价 [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 1(2):228—230. 表2三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程度评分比较( ±S,n=30) [4]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94. [5]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7—151. [6]刘智艳,姚小红.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 2005,21(4):62-63. [7]陈桂梅.耳穴压豆改善眩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J】.中国 民康医学,2012,24(18):2 222,2 228. [8]张伟.耳穴压豆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内耳眩晕症J临床疗效 注:经t检验,治疗前三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与本组比 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63. 较, <0.01;治疗后与中西医结合组及单纯西医组比较, <0.05。 ・(收稿日期:2016—08—26)编辑:万崇毅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