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来源:测品娱乐
世纪议程》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通过,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从理论 到实践的飞跃。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 檀菲菲 、2 陆兆华 目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思想流派众 多,其中自然资源伦理和生态学方向往 往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基本目标,并 从生态污染、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和 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研究,以最大限度 地保证后代选择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的 自由。社会学方向旨在最大限度的将人 究院 南京通讯作者(1、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 210003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3、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滨州256603)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60/G0312);中国矿业大 学(北京)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项目(800015Z668) ◆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其学科动向、研究 内容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 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 方法和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 区域的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思 它将各种人类的、社会的、经济的、自然 想和内涵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 的、人文的和系统的冲突融为一体,形成 论基础,并评述了国内外指标体系;综 动态复杂巨系统,而可持续发展研 述了国内外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 究的载体正是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 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和 展研究即是从区域本身的实践要求和迫 新兴方法并阐释其应用现状;针对 1999-2013年的相关文献从评价方法、指 切需要出发,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 标涉及领域和研究区域等方面剖析了 论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阐明其共性和特 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研究的 性。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 变化和发展;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以 评价研究的局限性并进行展望。 可持续发展标准来度量一定时间序列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 一定区域范围内整个系统的发展过程, 价方法 考察系统发展水平、持续性和协调性,判 定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度 引言 量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距离。 工业之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由此而来的“高消 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引发人 1 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 heI 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Carson发表的环保科普著作《寂静的春 等全球性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 天》开启了人类关于生态环境污染的思考 严峻挑战,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 和发展观的争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 容缓。对人类而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需 的萌生;1972年,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 要努力地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使环 《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持续增长”和 境和社会条件稳定地支撑人身安全、财 “合理持久的均衡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传 富和健康。如果以这个视角来审视某个 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同年诞生了《人 国家或区域,需要清楚对其所做的决策 类环境宣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 或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而 盟(IUPN)初步描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正是为和决 轮廓;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B rown 策者提供关于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系统从地 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1987年,《我 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的现在和将来的信息。 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目前为止国际社会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度量和评价研究是实 最受关注和支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向可持续发 展的轨道,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经济学方向保证在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 护相统一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励可持续 发展的经济动力;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 究者创立的系统学方向,旨在以综合协 同的观点建立整个可持续发展复杂巨系 统的定量评判规则:侧重技术方向的研 究则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清洁、更有 效的技术及其体系。尽管思想流派众多,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仍然主要围绕经济、 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 协调统一,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和谐社 会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撑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位从早期的是 否得到满足的少数指标扩展到如今复杂 的结构,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也不 胜枚举(牛文元,2012),主要包括可持 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学和环境学 理论、地理学理论以及数学和经济学方 法等,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 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根本理论,它奠定了 整个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原则,系统 理论是探寻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内 在机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缘由的理论支 撑和方法依据,生态学、环境学和地理学 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思想的灵魂 和源泉,而数学和经济学方法是整个评 价进程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各种理论融 合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包 括人地系统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财 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节能减排理论、循 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理 论和区域PRED协调发展理论等(张志 强等,1 999 o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实施区域可持 续发展评估的先行条件和工具,它将错综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25 茹 雅l 璐勰 艘 复杂的系统信息简单化和定量化,通过指 标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21 世纪议程》,议程中强调改善与可持续发 2.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 通过建立反映整个自然、经济、社会系统 的层次结构来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 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直属于热点 研究范畴,从各级组织到学术机构的相 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评价结果较直 观且便于决策者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指 标体系方法属于早期传统的评价方法, 如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也有通过优化 展相关的决策信息的可靠性、易得性、时 效性。目前来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和框架 仍然不一,国际上各个组织也制定了相应 的原则,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E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选择原则, 关研究层出不穷。中国科学院、原国家计 委地理所设计出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 步、资源环境支持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子 系统的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组提出逐级递归组合的指标 方法的计算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 价,而目前这类方法则更重视加强模型 经合组织(OEC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选 择原则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IISD)提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评价10条 Bellagio原则。 体系,解析为生存、发展、社会、环境和 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能力贡献的总和。 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指标体系分为 外延指标和内在指标,提出通过社会、经 选取的严密性及加深对评价结果的解释, 与此同时评价过程中多种数学方法融合 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采用逻辑完备、可 移植可操作能力强的方法或模型来进行 1.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济、资源、环境以及非货币指标来衡量。 1992年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叶文虎和栾胜基在系统研究可持续发展 之后,国际及各国或地区的官方及其他组 和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建立指标体 织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尺度制定 系的原则和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 和提出了各类指标。其中由加拿大提 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出并由OCED和UNEP推动的压力一状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态一响应模型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评估体 各国和各地区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 系框架,之后逐渐发展为包含1 34个指标 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方法和模型。若从评价 的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响应框架, 方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方法主要可分 此指标体系的优点是能较好反映环境退化 为社会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 状况和所受压力问的因果关系,不足是不 方法和新兴方法四大类,其中社会经济学 同背景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在确定指 方法包括绿色GDP核算、真实储蓄率测算 标和权重时会出现分歧。联合国统计局的 法、人类发展指数模型、可持续经济福利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划分是依据《21 指数,生态学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模型、能 世纪议程》。包括经济问题、大气和气候、 值分析、相对资源承载力、物质流分析等, 固体废弃物、机构支持四个方面。环境问 系统学方法包括指标体系法、模糊数学方 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环 法、系统动力学法、灰色系统模型、规划 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空气和水污染 与优化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其他新兴 四个层面构建了25个指标。世界银行的 方法有非线性模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称作新国家财富指 量机等模型)、线性模型(如物元可拓、集 标,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 对分析法等)和一些优化算法(如遗传算 社会资本四大要素组成,从理论和实践上 法、蚁群算法等)。 合理地归纳了国家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些方法中,国内采用社会经济 的内涵,但忽略了相应区域的责任和义务 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不多,时间 以及空间上的均衡性。lUCN的“可持续 序列亦不完整,由于它比较针对于社会 性晴雨表”指标体系同等看待人类福利和 发展较高阶段之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生态系统福利,适用于国际、国际和区域 因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受, 等各种尺度,但在权重化处理方面不确定 但也出现了融合系统学思路的实例以扩 , 性太大。 大其应用范围。生态学方法是国内外可 除国际相关组织的指标体系外,因 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的前沿领域,而且将 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造就了各具特色的 多种评价方法融合的研究思路也逐渐受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社会方面、效率 到青睐,如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 公平方面和协调统一等方面重视不一。 型,以及生态足迹和物质流分析的融合 纵观近些年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研究, 考虑,由此可见其发展空间可能会越来 除了可以通过指标体系综合水平度量可 越广阔,但因众多批判者认为生态学方 持续发展状况外,一些单个的综合性评 法具有生态偏向性,仅涉及生态系统可 价指标也广泛流行,如绿色GDP、人类 持续性的现状而不能做预测,因此有学 发展指数、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和生态足 者借助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补充 迹等。 评价。而系统学方法在国内备受关注,它 126商业经济研究(曾更名《商业时代》)201 5年25期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成为近年来系统学 的热门研究。新兴方法主要在近十年逐 渐发展,在多种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背景 下,将多种数学理论、优化方法和计算机 技术融合应用,它们以新视角和新思路 来看待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其中非线 性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然而现在较多的 新兴方法主要还是基于系统学方法的延 伸和拓展,由于这些方法本身应用在可 持续发展领域的不足或研究者仅仅只依 靠简单移植而未二次深层加工,这样往 往很难真正实现解释,同时一些方法的 计算运行过程冗杂繁琐,而人工智力水 平和软件研发水平也制约着其应用范围 和程度。 许多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实施和运行 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系统学方法尤其显 著。然而,在指标体系确定的情况下,由 于目前主观及客观赋权法均存在争议, 权重确定对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若 在指标权重不能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单 纯追求模型和方法的复杂、精细与完美 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研究 从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 程上来看,早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 都停留在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义的 界定、内涵和理论的阐释上,一般从生态 环境问题着手对现行经济运行现状进行 悲观评价,而近年来区域可持续发展评 价研究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延伸和拓展 到各个领域各个系统的各个层面,也从 定性过渡到定量,并逐步探索可持续发 展实现路径。 利用爱思唯尔和中国知网的网络平 台,本文针对1999—2013年的国内区域 可持续发展评价文献,分三个阶段 (1 999—2003年、2004—2008年和 2009—2013年)分别选取32、38和39 篇文献汇总和分析,详见表1。从评价上 看,1999—2003年国内的区域可持续发 展评价研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指标体系方 法,其次是模糊数学法和系统动力学法, 三者都属于系统学方法,此时期生态学方 法和新兴方法也开始出现;2004—2008 年仍然是指标体系法采用的最多,但相对 上一阶段有减弱趋势,而生态足迹法在此 时期发展最为迅猛,逐渐受到青睐。与此 同时仍然有其他研究者尝试使用系统学方 法和新兴方法;2009—2013年指标体系 评价法和生态足迹最多(其中能值分析和 生态足迹的融合模型算作生态足迹一类), 其次是模糊数学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然后 是聚类分析、3S和人类发展指数等方法, 此阶段系统学方法采用最多(20次),其 次是生态学方法(12次),然后是新兴方 法(6次),最后是社会一经济方法(1次)。 以上结果说明1999—2013年国内区域可 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方法始终以系统学方 法为主,而生态学方法在1999—2003年 问萌生,在2004—2008年间迅速发展,在 2009—201 3年间渐趋稳定,新兴方法在 1 999—20 1 3年逐渐向多种方法扩散发 展,社会经济学方法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不 太常用。 而对指标涉及的领域而言,呈现多 样性和收敛性等特点。1 999—2003年的 相关研究中资源、经济、环境、社会和人 口领域的指标选取的较多,而在生态、科 教和能源领域考虑的较少;2004—2008 年研究者仍然青睐于资源、经济、环境、 社会和人口领域,但生态和能源领域也 逐渐受关注,这是由于此阶段生态学方 法的发展引起的;2009—2013年研究者 对指标的涉及逐渐齐全。由于研究者对 这些领域的理解和界定的不一致,指标 合并或归类意见会出现分歧,l:lr. ̄n,人口 指标和科教指标可划入社会领域,生态 领域指标也可并入环境领域,因此本文 在统计过程中尽量依照指标本身的属性 来划分。但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 结也可以看出,1999—2013年国内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指标选择的多 样性虽大但仍具有一定的收敛性,选取 的指标相对集中于资源、环境、经济、社 会等领域。 从研究区域上看,从宏观尺度到微观 尺度研究均有涉及,1 999—201 3年针对于 省域和市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始终 占大多数,但不同阶段皆有变化。具体表 表1 1 999—201 3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国内文献分析情况 评价方法 年份 吐-会经济学方法 生态学方法 系统学方法 新兴方法 生态 能值 其他 系统动 指粝评 聚类 模糊综 其他 3S 其他 足迹 分析 力学 价体系 分析 合评价 1999加O3 O 1 O 0 6 15 O 6 1 3 O 2OO4—200g 0 9 1 3 2 11 1 2 4 2 3 2oo9 2013 1 8 3 1 2 9 1 6 2 2 4 指标涉及领域 年份 人口 经济 社会 环境 生态 能源 科教 资源 1999-2OO3 21 29 24 29 15 6 1 11 28 2OO4—2I)O9 22 32 24 25 25 20 ; 16 35 2oo9 013 2rI】 31 21 26 27 21 l 17 33 研究区域 年份 县域 市域 省域 国家 I 其他 1999-2OO3 1 9 5 6 i 11 2OD4—2OO9 4 16 1】 5 J 2 2009 2013 6 10 13 6 【 5 现为县域、市域和省域尺度的研究逐渐增 是逐步向包含社会经济的区域复合系统 多,国家尺度的研究保持均衡,其他尺度 靠拢。社会经济学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 (包括生态脆弱区、三角洲地区、流域等) 始终不多见,但它可逐步与其他方法融 的研究逐渐减少。可能由于最初的可持续 合。借鉴数学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评价的研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地位, 新模型和方法层出不穷,对解决区域可 因此较多的关注生态脆弱区等,但因全球 持续发展的预测预警问题有重要作用, 可持续发展大背景及各行政区决策的 但如果过分依赖于模型的研究恐怕会背 要求,对省域和市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评 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初衷。 价的要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因为最初 从研究内容上来讲。现有研究较多地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是基于国家层次的, 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或水平,而可 而国家尺度的评价在早期研究较多且研究 持续发展系统发展的驱动因子和潜力趋势 结果渐趋一致,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方面的研究结果相对体现较少。各种时间 在省域和市域尺度涉及得较多,与此同时 序列和空间尺度的研究都广泛存在,而关 针对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也逐渐受 于二者有机结合的研究仍然有待提倡和加 到关注。 强。综上,未来研究的趋势应是在区域可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述评和 持续发展系统现状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强调 展望 对发展的公平性、协调性的度量,并通过 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为预测预警和优化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尽管 提供技术支持。面 硕果累累而迄今尚未形成拥有共识的评 价标准和模型,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 研究视角的性正显示出可持续发展 1.曹斌,棘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 学科内涵的复杂性,因此也仍然存在一 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U】.环境科学与 定的局限性。 技术,2O10,33(3)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当前的相关研 2.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可持续 究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逐渐丰富多彩, 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 但模型和方法的作用有被夸大的趋势。 展,I999,14(6) 社会一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三大类传 3.LiuJ.China、s road to sustainability[1]. Science,2010,328(4) 统方法和新兴方法均有所发展,但各自 4.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发展程度不一。系统学方法一直是区域 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 2,27 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法,在对整个区域 (3) 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间的关系分析上较 5.荼娜,邬建国,于润冰.可持续发 有优势。而生态学方法相对系统学方法 展研究的学科动向【J】.生态学报,201 3, 来说也是新生力量,但它的发展趋势应 33(9)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