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迁安置小区服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寿哲斌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5年第4期
文/ 寿哲斌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大量集体土地被逐步征用,农民住宅有序拆迁、农民集中安置成为新的趋势。与此同时,回迁安置小区的建设、服务和管理也随之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康桥街道首个回迁安置小区——康泽苑小区为例,分析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的主要工作举措,并提出下一步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新形势下回迁安置小区的社会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存在问题
康桥街道下辖11 个社区,常住人口1.7 万余人,外来人口3.3万余人, 于2010 年12 月完成撤镇建街,原有的10 个行政村也全部完成撤村建居。康泽苑作为回迁安置小区,截至目前,康泽苑小区共安置拆迁群众193 户, 涉及分房627 套,入住5 套,其中自住211 套,出租353 套。康泽苑小区是撤镇建街街道中的一种全新住宅小区,其管理模式既不同于以往的农居点集中式管理,也有异于商品房的市场经营式管理,因此康桥街道及康桥社区通过摸底数、建信息、排问题、解困难、建服务、提能力,探索实践新的服务管理模式,但是在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关系不顺,阻碍沟通协调。作为长年居住“有天有地”住宅的“本土”业主并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作为代管方——康桥社区从未有过此类社区管理经验;作为第一次入驻康桥的物业公司对这块区域也不甚了解。因此,出现了业主与原社区间、业主与康桥社区间、康桥社区与其他相关社区间、业主与物业间、康桥社区与物业间五种关系不顺的现象。关系的不顺直接阻碍了各方的沟通协调,随之带来了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问题,造成业主遇到困难时不知找谁,解决问题时易费周折。
观念未变,居民融入度低。拆村建居让农民一夜之间在身份上转换成了居民。然而,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固有的生活理念让他们的思想很难在短期内随身份的转变而改变。在康泽苑这个集中安置的小区中,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尚未形成,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意识普遍欠缺,对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有限,从而导致居民“被上楼”,参与小区活动积极性不高,与小区的融入度甚低。
身份特殊,制约社区服务。在拆迁安置过程中,为确保拆迁户的各种利益不受损失,让拆迁户平稳入住新小区,康桥街道明确了回迁居民在原社区的经合社股民身份、组织关系保持不变的“两不变”原则,并由此继续享受经合社股份分红、医疗、养老等相应福利。同时,明确代管方康桥社区为小区所有业主提供劳动、计生、调解、医保、暂住证办理等方面服务。由于担心拆出后经济利益受损,其它关系受制约,所以大事小事,有事没事还是愿意找原社区,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康桥社区正常开展服务和管理工作。
对策及建议
安置房小区的模式已成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针对康泽苑小区前期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借鉴经验,现就回迁安置小区的服务管理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提前出台全局规划和配套, 助推五大关系进一步理顺。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居住形态的升级,针对将涉及的所有回迁安置小区,上级部门能提前做好全局规划,统盘考虑,合
理布局,提前出台相应的配套,明确回迁安置小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方向、目标、任务、标准和措施要求。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对回迁安置社区的反哺机制,提供财力支撑,加强小区硬软件建设,保障回迁安置小区得到长远发展。同时,还可通过后期业委会的成立,宣传栏、短信等各种平台对“三免两减半”等的宣传,社区、物业公司经常性的人性化的服务等工作,梳理定位,加强引导,增加业主、社区、物业公司之间的协调沟通,从而理顺和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
整合资源,加快引导居民融入,助推居民转变固有思想观念。立足各回迁安置小区的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在拆迁户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小区内通过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社区活动,新建活动场地,与派出所警务室、计生服务站联建,辖区单位的共建共享等,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及通过建立联合检查、联席会议、联合协调的“三联机制”等规章制度,及时解决居民的困难,满足居民的诉求,不断提升拆迁安置小区整体管理水平,维护拆迁安置居民、出租户等在小区内的合法权益,逐步转变居民固有的思想观念,努力打造便捷、宜人、舒适、和谐的家园环境,使居民群众更早、更快地融入居住小区。
重划社区,加强小区组织化管理,助推居民转换角色定位。结合康桥回迁安置小区的整体情况,重新划定区域,建立新社区,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模式,在回迁安置小区内,将每个角落划入网格,明确责任社工,分类组织各种志愿者队、治安巡逻队、文明交通劝导志愿队、党员志愿队、楼道长、片长等,规范队伍建设,整合各项资源,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上门走访,沟通交流,收集意见,解决问题,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建立可以联系的纽带,解决居民特殊身份问题,转换角色定位,为回迁安置小区的居民畅通诉求、便利服务提供渠道,也为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全方位,零距离”地为居民服务奠定基础。
构建体系,彰显社区服务功能,助推打造农民进高层的知名品牌。在回迁安置小区中导入城市社区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构建各项服务体系,按照现代城市标准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畴,全面开展居家养老、社区教育、科普宣传、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社区服务内容,通过推行议事协商会、民事协调会、民主评议会、决策听证会“四位一体”的居民自治新模式,拓展居民自治的载体和渠道,转变居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提升居民素质;通过加快推进回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建立健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制度,提高物管水平;通过引入和培育社会组织,积极为老人、青少年、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弥补社区服务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政治参与等全方位需求,打响知名度,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拱墅区康桥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