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

来源:测品娱乐
大庆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开学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上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3.韦伯说中国在“长达12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宋代编撰的《百家姓》开篇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到了明代,《百家姓》却把朱姓排在第一位。这样的编排顺序主要反映了

A.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集权的强化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文化的扩展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为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6.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公元前487年“陶片放逐法”首次付诸实施。按该法规定,被放逐的对象是

A.所有触犯法律的公民 B.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 C.有盗窃行为的平民 D.伤害主人的奴隶

8.“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案)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罗马法十分残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此法典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9.公元前500年,如果雅典全国人口约20万,本国居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公民四万五千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约十六万八千人 B.约四万五千人 C.约二十万人 D.约七万七千人 10.《十二铜表法》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

A.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B.平民利益的保护伞 C.最早贵族的法律 D.内容最全面的法律 11.近代史上,英国在一个长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与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

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

A.君主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12.“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确立这种政体的法律有

①《权利法案》 ②美国1787年 ③《德意志帝国》 ④法国1875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 美国1787年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的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14.据2010年7月1日《广州日报》报道:6月27日,英国王室“哭穷”,王室缺乏足够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英国王室要解决经费问题应通过

A.直接向全国征税 B.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C.向外国贷款 D.要求首相和资助 15.美国《1787年》与英国《权利法案》的共同之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 B.议会主权取代王权

C.确立了“法治”的原则 D.国家元首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16.《南京条约》签订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普遍为放弃“闭关锁国”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17.蔡元培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元培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18.1919年5月7日,济南学生举行了国耻纪念大会,提出了“讨伐”、“反对强权”等口号,对此口号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军阀 B.反帝反封建 C.追求民主自由 D.反对清 19.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煮豆燃箕”是指

A.金田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20.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海国图志》 D.《中华临时约法》

21.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有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岛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C.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占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2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 南京临时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24.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泛指欧洲落后的封建时代)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5.“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走上了、民主、统一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二月的最大成果是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推翻了沙皇制度 C.建立了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D.退出了一战 27.右下图是1949年4月写的一首七律诗,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 B.南京,反动统治覆灭 C.挺进中原,揭开的序幕 D.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主力 28.《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 D.巩固苏维埃政权 29.如果我们上网搜索下列三幅图的历史信息,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A.红军长征 B.国民 C.战略大决战 D.渡江战役

30.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你会选择哪些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

①南京大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的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1.2010年是逝世34周年,一生为中国民主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②领导湘赣边秋收 ③出席“一大” ④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32.1986年吉林省利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一改以前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4.十年给共和国带来严重损失,我们从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A. 千万不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要民主不要集中,防止出现 C. 一定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 坚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5.十多年来,我国90多万个村委会都建立起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包括 ① 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② 民主选举和民主促进 ③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④ 民主管理和民主促进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二、主观题(本题共30分,其中36小题8分,37小题22分)

36.(8分)下图为唐代的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请填写完整。

皇帝3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2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案的报告》2分 2分 ——刘少奇(1954年9月15日)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吏户礼2刑工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向部 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部 部 分 部 部 兄弟民族地区扩展;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关于我国民族的几个问题》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第一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这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目的。(6分)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6分)

大庆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开学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ACDCD 6-10ABBBA 11-15DCBDC 16-20DABDA 21-25 CDDAB 26-30BBCAD 31-35ACDCC 二、主观题:

36.

尚书省(2分)、中书省(2分)、门下省(2分)、兵部(2分) 37.答案

(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3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3分)。 (2)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4分) (3)依据:在历史上,我国个民族相互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2分);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分)。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2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