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来源:测品娱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14)21—0102—03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14年第24卷第21期 收稿日期:201409—18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q利用研究米 黄双颖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摘要: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以及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如 何围绕信息的生命周期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管理与利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 g-资源管理;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信息资源管理通过100余年的发展,大致历经了3个时期, 即传统型管理时期、技术型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 国互联网起步较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一 般是从理论上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 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随着网络信息爆炸式的 发展,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新名词不断为人们所提及。大数据或 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 系结构、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信息 资源作为信息时代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极 为重视。2012年,美国五大部门耗资2亿美元,开始了“大数 据研究和发展计划”的项目,用来提升美国的教育、科研以及国 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 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家安全能力,并大力发展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整合、储存、 分析和利用等技术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已经把大数据作为 国家发展战略[1]。从大数据时代的现状来看,我国也不屈居于 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邬贺铨院士就曾表示:“我国将产生 全球最大量的数据,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信部 于2012年2月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也指出,在此期 专家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网络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 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的发展对网络信息 资源管理工作和利用方式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大数据时 代人们如何才能快速地获取有效的信息,满足不同的需求,是大 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1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就如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研究的重要性一样,研究大数据时代 的大数据特征也具有重要性。大数据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 为“4V”,即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 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 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2]。作为4项关键 技术创新工程之一的信息处理技术被提了出来,涵盖了海量数 (价值)。特征一是数据量大。进入Web 2.0时代后,人们可以随时 随地发布大量信息,因此,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不仅仅是人们现 在熟知的G、T,还可能是P(1P=1 024T)、E(1E=1 024P)或z(1Z=1 024E)这些数量级。特征二是速度陕,时效l生强。要快速有效地从 据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都是大数 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一 直沿用其他国家的方法和技术,自主创新度不高。我国在大数据 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尤其是大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大 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等方面。技术上,我国目 实时的、动态的数据里挖掘有用的信息是大数据的特点。特征三 是数据类型多种多样。随着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络的应用,用户生 前主要围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高水准方面研究,包括搜索引 擎技术、元数据、专业指引库技术。但现今,我国很难提出符合系 统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方案,许多研究成 果的理论性较强,但实践可操作性不足。 成内容如各种音频、文本信息、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出现了, 多样性的数据要求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方法也要多元化。特 征四是数据价值密度低、精确性不够。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广 泛应用,信息量变大,但价值密度较低,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找出 更好的技术算法去快速完成信息价值的增值。 3大数据背景下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内容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的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 响是十分巨大的,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是政治、商业或是其他各 个领域,都面临着怎样迅速理解、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而研究、组 建有效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挑战。面临这一现状,大数 据背景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储存、数据 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尤其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框 2大数据背景下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由于我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级青年科研项目“网络信息资 源的管理评价与利用”(项目编号:2011D01 o 102 黄双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本刊E—mail:bjb@sxinfo.net 信息工作研究 架,才能合理利用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挥其实践价值。网 型或文摘型数据库。 3.4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络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于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学 界对其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 方法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按其 管理范围,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 管理方法和微观管理方法。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应以 信息孤岛效应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各级与部 门问不愿公开、分享信息,这就造成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孤岛,无 法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关于这一现状,有些部门也有明确 的认识,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在美国的引领下,全世界目前 网格技术为基础平台,围绕知识发现和信息开发利用等目标,进 一已有30多个国家在互联网上开放共享本国的公共信息。我国也 会随着信息开放这个趋势,由带头,面向全社会开放公共信 步解决信息整序、数据挖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信息资源的 知识管理等问题。网格技术有信息集成功能,能将各种资源联结 息,逐渐消除各部门、各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 起来,可把全球信息资源有机结合以实现个性化、专门化服务。 信息网格可应用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是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 技术和理念在网格时代的具体呈现方式,进而达到推陈出新和 迅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效果。 3.1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产生的数据量理应非常庞 大。但是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产生的新数据量为250 PB,相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只有日本的60%,美国的7%。当前我国网络 信息资源收集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多渠道、多方法来尽可能收集 更多的数据。瑞士达沃斯论坛在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大影响》 报告指出,数据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 类别 ]。鉴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以万维网形式存在的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已经被广泛地普及。比如搜索引擎和各 种数字图书馆,除此之外,有偿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 务信息发布网站也逐渐为网民所认知和接受,从而能够实现大 数据时代原始数据量的积累,进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 程[ 。 3.2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首先要面对用户提出的有关各载体、各 渠道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与使用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各类信 息资源的情况、查询技巧,努力掌握对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 各种技巧。其次,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地累加网络信息 资源,而是需要经过专业技术的再加工,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分 类、鉴别后优化重组而成,因此对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有很高的要 求。 3.3网络信息资源的储存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 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和提高系统反应能力、 工作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近年来我国自 主研发的数据库包括:重庆维普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建成的“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标 志着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迈向了新阶段。但从全球范 围看,我国数据库的数量只是全球数据库总量的1/10,容量约是 世界总量的1/100,产值只有世界总量的1/1 000。除此之外,在开 发数据库时,应该按照特定学科、用户以及专题的要求,确定开 发的重点,开发对象应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源,最后建成满足 目标用户需求的序列化网络信息系统、专题信息产品全文、题录 信息的公开与自由流动。例如,原来一些部门不愿公开自己 的数据,但现在开始寻找数据交换伙伴,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消 除数据孤岛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其他 共享者而言,都是有利的。同时,随着各方面的引导,打破数 据壁垒对大数据的共享是有力的支持。 3.5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与产权保护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与保护 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网络上信息 获取方式的便捷性使信息资源在存储、利用和传输过程中都有 被盗用、泄露或篡改的可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我国要 建立统一规划的安全管理体系,迅速完善信息资源系统。在技术 上要注意运用多样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工具,注意使用先进 的防火墙软件,加强对网上入侵的检测控制,保障信息网络使用 安全。为保护著作者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失,对于产权的保护,我 国要更多地依靠产权立法和网民信息道德的培养。我们要利用 法律手段来保护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使得大数据时代的信息 资源更好地为网民服务,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是最早提出“大数据”的,该 公司在报告中指出: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已经渗透到当今 各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是大数 据背景下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政治、技术、经济及文化等多种 因素。在大数据时代,深度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网络信息资 源服务于网络协同创新,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未来,大数 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造成影响,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中,决策行 为将基于数据进行,而不再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大数据正在成为政 府和企业竞争的新焦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资源 的管理与利用方式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并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 向发展。 参考文献 [1]Obama administration unveils“Big Data”initiative:announces MYM 200 million in new R&D investments[EB/0L].[2013一Ol一23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cfault/ifles/microsites/ostp/ big_data_press_release_final_2.pdf. [2]严颂.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管理[J].成都行政学 院学报,2014(1):l9—22. [3]彭柯.大数据大影响[EB,0L].[2013—07—23].hap://wenku. baidu.corn/view/8f3e91dd360cba1aa81lda5d.htm1. [4]舍恩伯格・v M,库克耶・K.大数据时代[M].周涛,盛杨燕, 103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14)21—0104—03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14年第24卷第21期 收稿日期:2014—08—18 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陈明兵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信息处理、经济发展甚至人的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冲击,与 此同时,作为全人类共同文化成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利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资源数据库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 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 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资源保护;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自201 1年以来,由于在经济、社会、科研等方面存在潜在巨 大价值,大数据引起了学术界、商业界、工业界和等前所未有 的关注。面对浩瀚的数据洪流,从中获取人类需要的信息,将会促 进文化的传播和利用。截至2014年8月,我国已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 370项,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O个,目前中国已成 为世界上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第一的国家。我国已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采用传统信息技术和软、硬件工具不可能在普遍能够容忍的 时间段内对它进行获取、存储、分析、传输和使用的海量数据集 合,大数据具有如下4个特点。 1.1体量(Volume)浩大 随着现实世界信息量按指数级增加,我们拥有的数据规模 日益扩大,计量数据信息的单位已经不是以前GB和TB,而是 PB、EB和ZB。根据互联网数据中  ̄(IDC)已有的研究报告,在未 来10年里全世界的大数据预计会增加50倍,而用于管理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关隋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构建资源数 据库成为保护和利用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已基本达 仓库的服务器的数量将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O倍。 1.2模态(Variety)繁多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数据结构的种类比以前更多,除常规的 结构化数据(Structured Data)还有越来越多的半结构化数据 (Semi—stuctrured Data)以及非结构化数据(Unstructured Data)。随 成共识。同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将我们带到大数据时代, 这势必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的特点 业界对大数据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大数据是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7. 着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 非结构化数据出现大幅度增加,它在所有数据当中的比例占有绝 对优势。与此相伴的还有数据之间的关联方式也出现了变化。 [5]黄南霞,谢辉,王学东.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协同创新平台 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3(10):75—79. 第一作者简介:黄双颖,女,1977年11月生,2006年毕业 于日本神奈川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专业,讲师,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杨昆) 管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7.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Big Data Environment HUANG Shuangying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hina,expounds the contents of and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in big data environment,and probes into how to manage and utiliz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ound the life cycle of ifornm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EY WORDS:network ifornmation resources;iforn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era of big data 】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