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 第10卷第2期 l 8 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0F XINJlANG ARTS lNSTlT UTE 浅论隋代服饰中的异域文化元素 夏侠 (艺术学院美术系 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多元文化特征出现在隋代服制体系中,服装款式、配饰风格、面料织造工艺与纹 样等方面均呈现出许多异域元素,这在隋代石窟壁画、彩塑和出土隋代纺织品等方面有着清晰的体现。 关键词:隋代服饰 多元文化款式 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77(2012)02-0018-04 隋代服饰上承汉魏或经北周改革后胡服样 式.下启唐宋五代的融合风潮,在中国古代服饰 演变中处在重要的过渡阶段。由于隋代历史短 暂。当代学者往往对于隋朝服饰关注不够,多将 其作为分析唐代服饰的附属部分甚至忽略不计, 而事实上唐代服饰无论是公服还是常服都是在 继承隋代服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在石窟壁 画、彩塑和出土纺织品中都有着体现,隋代在中 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服装款式、配 饰风格、面料织造工艺与纹样等全新元素的变化 与流行方面。 一、隋代壁画中的胡服样式 莫高窟隋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胡服,这些 图1 隋代壁画中较多出现的男式圆领袍服 胡服多系吸收北方少数民族、西域各族及中亚、 西亚各国服式,并与中原汉装相结合的新形式。 戴幞头,穿窄袖长身袍,领、袖、裾缘以锦绣,足蹬 长勒乌皮靴,成为隋代男子最常见的服式。《大唐 新语》里记载:“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 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宫常服同于士庶, 皆着黄袍及衫”。…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男子服式出 现最多的便是圆领袍服(图1),还有女子的窄袖 小衫长裙帔帛,也是中西结合的服饰样式,在隋 时成为流行的女子服装(图2)。这两种服装在莫 图2 隋代女供养人身着窄袖小衫式长裙 高窟北周壁画中已经出现,北周第428、290窟有 女身着窄袖小衫。而除了圆领袍服、窄袖小衫,以 大量男供养人着圆领袍服;第301窟有2位供养侍 及与之配套的幞头、鞣躞带、乌皮靴、帔帛等服饰 收稿日期:2012—03—03 作者简介:夏侠(1981一 ),男,布尔滓人,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 Jun.,2012 No.2,vo1.10 夏侠:浅论隋代Sllt. ̄i"中的异域文化元素 图3 具有胡服特征的无领白底红镶边大裘 外,在莫高窟隋代壁画中,出现了另一类胡服新 样——外披大袍与左右翻领敞衣,此类服装为数 不少,而且着装者都居于壁画供养人行列中的重 要位置。如在303窟北侧的壁画中,有一供养人戴 幞头,穿无领白底红镶边大裘.内穿长至脚踝的 圆领自袍。此壁画另一侧有一供养人同样身披大 裘,右侧有三角翻领,衣襟及袖子处有红边,内穿 的白色襦衫袖长及膝(图3)。在此石窟中心柱一 侧及第304窟所绘的供养人也有类似装扮。这种 窄袖宽袍样式的服装在290窟、389窟和390窟均 有出现,从细节上可以分为-- ̄!lf有三角翻领式、 左右翻领式、圆领式和无领式。通过对比可以发 现其具有明显的中亚风格,与巴拉雷克城堡遗址 中的壁画人物所穿服装款式相仿,该遗址保存下 来的画面上画着47身圆脸的盛装男女,其中前景 人物手持金杯并排而坐,身穿布满纹饰的华贵衣 服当系参加宴会的主人和来宾等贵族:后景绘有 立着的侍从、仆役,有的手持团扇。壁画中人物的 服装款式基本相同,女人们穿着一侧带三角翻领 的宽大斗篷,男人们穿着有同样翻领的长衣。 翻 领基本为右侧,服装色彩各异,有黄色的、红色 的、白色的等,镶边颜色也有红色、黄色、黑色之 别,与服装的色彩呈明显的对比。 巴拉雷克——捷佩壁画被发现于巴拉雷克 城堡遗址中,巴拉雷克城堡为中亚中世纪早期城 堡,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城西北约30公里 处,1953--1955年被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这一 遗址以迄今所知最早的中亚中世纪大型壁画而 著称。研究者认为,画中人物的服饰颇具伊朗风 格,与阿弗拉西阿勃城址、瓦尔赫沙城址、片治肯 特城址以及阿富汗和中国等地的壁画亦有 1 9 相似之处,它反映了5世纪末N7世纪初噘哒人或 粟特人的贵族服饰文化。这种当时流行于当地上 层人士的服式通过丝绸之路传人龟兹,然后又影 响到中原地区的着装时尚。在克孜尔石窟壁 画中,同时期龟兹贵族、及王室所穿袍服与 敦煌壁画中的样式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其流传路 线与时间关系。 二、隋代开始盛行于中原的织锦样式 将多种新服饰样式引入中国的粟特民族在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就被波斯人征服.后 又受萨珊王朝所统治,因此,粟特文化对华夏文 化的影响实际上也是波斯文化对华夏文化的一 种影响。除了这种间接影响之外,更多更广的是 波斯文化对华夏文化的直接影响。汉唐以来。波 斯与中国之间的丝绸贸易往来长期保持较大规 模,具有波斯风格的织锦样式逐渐在中国人中开 始流行,比如传人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织金纺织品 就与波斯有着密切关系。织金工艺是将金线作为 纬线与普通丝线进行交织,使织品形成华美富贵 的效果,极受上层贵族的青睐。这种纺织工艺在 汉代就有传人,但真正在中原地区流行是从隋代 开始的。《隋书・何稠传》中就有对“金线锦袍”的 专门记载,北周时代,波斯萨珊朝国王库思老二 世阿奴细尔在位时周武帝曾遣使者赠送天青锦 绣袍一件,其光彩华丽夺目,上有金丝绣群臣朝 拜波斯王图和美人图。如在暗中观看。其光彩四 射,给人以特殊美感。若干年后隋文帝杨坚在位 时,波斯王遣使入朝回赠金绵锦袍,色彩花纹精 美华丽,文帝命御府监何稠仿制.制成后比波斯 所赠者更佳。 说明隋代的织锦技术已达到很高 的水平,能够将外国赠送的最精美的织物种类进 行复制,并在原基础上实现工艺提高,用以+ti0作 出更加出色的服装与配饰。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在客观上促进了服饰文化 的交流和发展 在隋代引入的西方服饰中.影响最大与最为 持久的是波斯帔锦。帔锦大约产生于西亚.后被 中亚佛教艺术所接受,又经西域东传。《旧唐书・ 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 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 裙衫,辫发垂后。” 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 2012年6月 第1O卷第2期 2O 艺术学院eJOURNAL OF XINJIANG ARTS_.3 tI-,NS报TIT UTE 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1970年山西大同出土的 鎏金铜高足杯上的人物有施帔者,此器很可能是 波斯一带的制品。帔帛从西亚传到中亚、南亚后, 为佛教艺术所接受。《大唐西域记》卷2中称印度 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样式;在印度壁画和 早期受佛教艺术影响的壁画中,菩萨、飞天,甚至 故事画中的人物,都有帔巾缠绕。帔帛在西域流 传,至少可以上推到东汉时期,因为建于东汉时 期的龟兹石窟已可见身披帛巾彩带的乐舞伎、供 养菩萨、飞天等造像;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 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这些都是帔帛在西域流传 的明证。帔帛经丝绸之路东传大概为北朝之北周 北齐之时,因为在东晋时,汉族世俗女装中尚不 用此物,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洛 神赋图》等绘画中,女装虽襁髯飞举、带袂飘扬, 却并无帔帛。在莫高窟北凉、北魏壁画中,虽然亦 见帔帛,但它只是属于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 分.出现在菩萨、飞天以及具有极大的想象夸张 成分的故事画人物身上,而在现实性极强的供养 人身上不见有帔帛。只有到了北周,供养人身上 才能见到帔帛。到了隋代,窄袖小衫、曳地长裙, 再在肩上搭一条长长的帔帛,已成为一种全新的 服饰风尚在女子中广为流传(图4)。 三、隋代服饰图案中的外来元素 当代对隋朝时期流行的服饰图案的研究主 要以古代壁画、彩塑和出土纺织品为依据,其中 尤以敦煌莫高窟提供的参考资料最为丰富。隋代 早期莫高窟壁画及塑像人物带有较明显的北周 风格,绘制手法相对简单,一般采用大面积色块 涂画衣裙,以土红色基调为主,缺少细节刻画,这 对于后世研究 当时的服装结 构与图案特点 造成了困难。随 着壁画绘制手 法的改进与细 化.到了隋代中 期,大量得到细 致描绘的织物 图4在隋代开始广泛流行的 纹样出现在壁 波斯帔帛样式 画和彩塑人物 服饰中.各种服饰图案还被逐渐运用到石窟平 棋、栏椐、藻井、佛光、龛楣、地毯、宝盖、边角等部 位的装饰中,使得石窟内部整体艺术风格实现统 一化,充分体现了当时服饰图案的流行特征。 这一时期莫高窟中出现的服装图案题材非 常丰富.包括多种布局规律的几何纹、植物纹、动 物纹及人物形象等,出现较多的是莲花、忍冬、火 焰、宝珠、云气、天花、飞天、神怪、双龙戏珠、蹲狮 翔凤、瑞兽祥禽,这些织锦纹样中既有中原艺术 题材和风格.同时又接受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在 隋代各种异域珍禽异兽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纺 织品中,丝绸之路的繁盛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进 入了更为深入的层次。比如在莫高窟第427窟中, 一尊彩塑菩萨上衣带有精美的菱格狮凤纹,这是 典型的中西合璧图案形式,具有代表性的中原传 统凤鸟形象与来自西方的狮子同时出现在交叉 直线结构的菱形单元格中。莫高窟第240窟隋代 彩塑中.观音像裙摆处绘有天马狩猎纹,这种外 形特殊的天马背上长有双翼,在西亚诸国和埃及 作为神灵形象出现。此外,在阿斯塔那古墓 中还曾出土过隋代联珠对孔雀“贵”字纹锦,其中 的孑L雀形象姿势独特,口衔花朵或飘带,具有明 显的异域特征(图5)。这些来自印度、波斯和中亚 的奇禽异兽纹饰大大丰富了隋代图案的内容形 式.对于当时新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 进作用。 除此之外,能够与各种单独图案配合使用的 联珠纹样在隋代开始大量出现在纺织品与服饰 中.并发展出多种新的主题形式。联珠纹是一种 骨架纹样。在形态上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圆形几何 点连接排列,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几何形骨架, 然后在骨架中再添以动物、花卉等各种纹样。传 图5 出土于阿斯塔纳的隋代联珠孔雀贵字纹锦 Jun.。2012 No.2。vo1.10 夏侠:浅论隋代服饰中的异域文化元素 .2 1 统的萨珊联珠纹以内置单独纹样和单一装饰题 材为特点,联珠围绕的织物图案常常蕴含着复杂 的宗教意义,并非完全出自唯美的装饰.造型大 服饰体系共存的复合。一方面继承了北魏改 革后的汉式服制,比如正式礼服和较朝服和冕服 有所简化的公服。另一方面则在北齐、北周改革 多简洁和夸张。五六世纪时,波斯艺术和波斯锦 广泛流行于中亚和西域地区。在阿富汗巴米扬石 后的圆领缺髋袍基础上发展出日常服饰体系。[5] 从隋代壁画和出土纺织品中还可以发现很多服 饰细节上的变化,在饰品造型、纺织工艺与图案 等方面呈现出大量异域民族艺术元素,这对于后 来唐朝服饰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隋代服饰体系 是南北朝时期多民族大融合后的产物.也是中世 纪中国最重大的服制变化。 窟壁画中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寺院遗址的 壁画中,多有发现波斯特有的圆环联珠翼马纹。 对雁纹、狩猎纹、人面纹以及马头鸟身纹等。这些 纹样很快进入了西域,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龟 兹供养人身着圆环联珠纹银袍:在吐鲁番古墓中 出土了大量波斯锦,有回环联珠对雁纹、猪头纹 和套环联珠贵字纹。所有这些波斯式锦绮纹,大 都出现在隋代壁画上,而隋代壁画装点出的新的 参考文献: [1]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38. 图案特色往往来源于流行于当时的织物纹样。如 出现在莫高窟427窟彩塑佛像衣裙上的菱格联珠 小花纹细密精美,用色简单,应属隋早期特点。第 420窟彩塑菩萨长裙上的联珠飞马驯虎纹已有了 更为复杂生动的风格变化,这种东方化的联珠纹 [2]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14. [3]张明宇.从出土纺织物看汉唐时期西域文化的多 样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7. [4]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 [5]竺小恩.胡气氤氲的大唐服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5,(1):22. 改造在后来的唐代织物中得到了延续。 隋代实现南北统一之后,形成了两种来源的 (责任编辑:李开荣) Research on Foreign Art Elements in Sui Dynasty’S Clothing Xia Xi (Department of Art,Xinjiang Arts Institute,Urumqi,Xinjiang 830049) Abstract:The prosperity of the silk road made muhicuhural features appear in clothing systems 0f Sui Dynasty.Clothing,accessories style,fabric textile technology and pattern show many aspects of foreign art elements.It is reflected in the grotto frescoes’sculptures and textile in Sui Dynastv. Key words:Clothing in Sui dynasty;Multicultural;Stvle;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