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顿动物故事读后感(一)
文/徐文盼
今年寒假期间,我在家里读了《西顿动物故事》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只狼在小溪边饮水,猎人轻而易举的把狼杀了。然后,发现那是一只母狼,它的孩子就在附近。两个星期后,他看到一只狼从洞里出来,举把它杀了,他找到了洞穴看到狼崽时,他很惊讶。
通常情况下,一个狼窝只有五六只狼崽,而这窝有十一只,更奇怪的是狼崽大小不同,这肯定是两个家庭组成的,却只有一个母亲。
猎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其中的几只是两星期前杀的母狼的孩子。当另一只母狼经过洞穴的时觉得它们很可怜,便把它们带回家。猎人离开时,他还不知道还有一只最大的幼狼,它被猎人的行为吓坏了。它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草丛中出现了一只母狼,母狼把幼狼当做猎物,不过,母狼闻了闻,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把它收养了。
就这样母狼教了它很多知识,有一天母狼为了保护它还是牺牲了。我觉得我们人类太残忍了,人类和动物就应该是好朋友,大家在同一个地球生活的,那才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
西顿动物故事读后感(二)
众意路小学班 陈涵可
在所有类型小说里,我最爱看的就是动物小说了。这不,我又有了一本——《西顿动物故事》。
《西顿动物故事》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成的动物传记,有血有肉,感情丰富,震撼人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动物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父”.西顿是一位传奇人物,除了作家,他还有野生动物画家、博物学家、探险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美国童子军的创始人之一等多种身份。
在西顿的笔下,既有真实精彩的故事,又包含着大量实地观察记录和发人深省的思考。动物的高贵情感总是打动哪怕最冷酷的人的心灵。在西顿的文字世界里,动物有着人的智慧、高尚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而且西顿笔下的动物往往具有令人钦佩的优点和美德,例如老暴是尊严的象征,银斑的优点是睿智,宾果的美德是忠诚,白尾兔毛丽拥有最无私的母爱,跑对侧步的野马热爱自由……
西顿的一生创作了有40篇动物小说,可是我这本书只有7篇,我一定要收集完所有的动物小说来看!
《西顿动物故事集》读后感(三)
文、佳珂
我看了这个故事太喜欢了,主要写了一只熊王的故事。
卡鲁阳一直想打死一只名叫品特的熊,因为它总爱伤害牛羊。经过很长时间卡鲁阳终
于把大母熊品特打死了,它看到品特的两只小熊很可爱,就把它们收养了。但让卡鲁阳高兴的事,两只小熊还会帮助他看家呢,卡鲁阳特别高兴,给两只小熊分别取了名字:杰克和吉。吉尔是一只母熊,杰克是一只公熊,它们每天都跟着卡鲁阳。有一次卡鲁阳的猎人朋友博纳米来家里做客,他对卡鲁阳除了坏点子说”河边的树上有个很大的马蜂窝,但是那个马蜂窝在树梢上我们让小熊杰克去吃蜂蜜,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小熊杂技了。”尽管卡鲁阳有点可怜小熊,但还是答应了。他们带着杰克来到了河边,杰克看到了马蜂窝,很高兴的爬了上去,但是树枝晃晃荡荡,杰克根本没办法靠近马蜂窝,尽管这样杰克一点也没有害怕,聪明的杰克想出了好办法,最后胜利了。大家知道小熊有多聪明明吧,它用的什么办法呢。
过了一些日子,猎人觉得两只小熊越来越淘气。有一天,一个商人从卡鲁阳的家门口经过,商人出高价把小熊买走了,可卡鲁阳收下钱后就后悔了,那么可爱的小熊怎么能卖给那个商人呢?卡鲁阳跳上马背飞奔去追那个商人,结果还是没有把小熊带回家。
从此,卡鲁阳就再也没有见过杰克和杰尔了。不久小母熊吉尔死了,只剩下杰克一只孤零零的熊。一次马戏团的老板让杰尔跟一头凶猛的斗牛比赛,杰尔很生气,它飞快地冲出场地,疯狂的跑回了自己的出生地,渐渐地杰克越长越大,知道卡鲁阳有一次见到杰克……当卡鲁阳在抚摸被自己打伤的一直熊王的时候,他才惊奇的发现,原来熊王就是杰克。
这本书我非常非常喜欢,好像把其它几本也看看。妈妈答应了要把前7本给我买回来。
妈妈的话:小珂在认认真真读完两边才写下了读后感,读后感对于二年级又不擅长写作的小珂的确有点难度,但经过小珂的努力还是完整的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尽管不是那么好,但小珂确实认真了。可能也跟喜欢这本书有关系吧。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弱智的动物读后感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珍贵的礼物读后感:故土难离
读了《珍贵的礼物》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游子那份故土难离的感情。作者的外婆从遥远的法国巴黎回来看望她和妈妈,还带了许多礼物送给院子里的小朋友。当她外婆要走的时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都绞尽脑汁的想要送什么礼物给外婆,小朋友送的都是自家故乡的特产,有送精制的竹筷,有送香喷喷的龙井茶,还有送漂亮的杭州折扇,而作者却送了一盒泥土给外婆,外婆见了,两行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似地落下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奇怪,泥土有什么珍贵的呢?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又想,如果不珍贵的话,作者又怎么会把泥土放进紧致的小储蓄箱里,盖上白布并上了锁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去问表哥,表哥听了之后,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国家想侵略另一个国家,先派人道了许多礼物,去探听虚实。对方已察觉带来访者的企图,但任然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并会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给来访者带回去。正当来访者们要上船时,送行的又取出准备好的新鞋子,请来访者换上新鞋再上船。来访者们都很奇怪,于是就问:‘这双鞋还好好的,为什么要换新鞋子?’送行的说:‘我们不容许别的人带走我们的一点泥土……”这泥土真是意味深长啊!
看了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我开始领会到了作者送泥土给外婆的含义和外婆流泪的原因了。是啊,泥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很不起眼的,很普通的一件东西。但对住在国外的外婆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这片曾今生她养她的故土,曾相伴她走过了多少春秋,但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记忆,她带走的一点点,而留下的却是对故土的无尽思念。
是啊!是上有百种语言,最难忘的是那浓浓的乡音;人间有万般情谊,而对故乡的情谊是永恒不变的。
班级: 五(5)班
姓名:潘政杰
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篇一: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书。作者是李英儒。
书中的主人公是杨晓东,杨晓东是一位地下工作领导者。他真确分析敌情,趁机偷袭敌人的司令部,表现了杨晓东智慧和才能。在他被捕后,任然没有忘记党,敌人软硬兼施。他从容正气,宁死不屈,没有说出党的秘密。
他对人民充满着无限的爱,对敌人却是无限的仇恨,对的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对党和党的事业忠心耿耿。
金环虽然是女的,可她也有钢铁般的意志。她是一个年轻的党员,新婚后就劝丈夫参军。丈夫牺牲后,她带女儿离开家乡,到省城参加了交通员。他斗争中坚强勇敢,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本书歌颂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颂扬了中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以战胜任何敌人的伟大力量。突出表现了党所进行的斗争,完全是为了
千百万苦难的人民,拯救祖国,保卫家园。
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陈成功的靠山,只有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取得的胜利,尤其是地下的斗争,如果离开人民,那就一事无成。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们要爱国,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
篇二: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夜深了,我的思绪仍沉浸在白天看的书《野火春城斗古城》中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
这是一场野火春风的殊死搏斗,歌颂了党领导下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用鲜血、生命和智慧凝结成那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不正是吗?杨母为支持儿子和党的事业,她毫不犹豫地当起了交通员。不幸的是,在一次大搜捕时,杨母和她的儿子都被鬼子抓住了,鬼子花言巧语,威逼利诱,让她供出党的情报,她识破敌人的诡计,当着儿子的面,毅然跳楼身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母为她儿子树立了忠于党的光辉榜样!她的行为激励着儿子,激励着党的儿女们英勇作战!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为了保护党的地下组织,杨母她宁死不屈。为了党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一位母亲,她临危不惧,正义凛然,感人至深。
啊!杨母!您对党忠心耿耿,面对危险毫无惧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古城底下抗
日组织,为党捐躯!我为您感动、敬佩,为您高歌,为您骄傲!
杨母的精神犹如在黑夜里的大海中的灯塔闪烁着光芒,指引着,照亮着千千万万党的儿女在斗争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让我们歌颂在抗日战争中,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英雄;让我们颂扬中国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的伟大力量!
是呀!想想抗日战争取得的胜利是多么艰难困苦,在想想我们现在辛福美好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那是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是用生命换来的啊!我们作为主义的人,不仅要珍惜这一切,还要继续继承、发扬先辈的光荣传承。去创建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他们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篇三: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小人书,是我们儿时的心爱宝贝,但凡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同龄人,应该都记得那个”崇拜战斗英雄”的狂热时代。
小时候父亲从来不我们对小人书的痴迷, 有一年的新年礼物,就是他亲自去城市的新华书店,为我们姐弟俩买的一本新出版的电影连环画,电影版的小人书《野火春风斗古城》。其实那本书爸爸也喜欢得不得了,有闲时像个孩子似的跟我们抢着看,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给我们讲起此书的原著——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小说的作者李英儒,当然与真英雄有关的轶闻往事。
听完故事以后,懵懂之中,一颗稚嫩的幼种深埋在心中,故事里的杨晓东战斗的古城,黎明的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保定,英雄曾经历经血雨腥风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那块属于城市人的地方像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小学毕业那年,作为考上县重点初中的礼物,父亲又亲自为我买来一本新版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寒假里,我央求父亲,带我去趟保定城。父亲不肯,我就偷偷的爬上父亲的驴车,趁着给城里某学校食堂送大白菜好机会,第一次坐在父亲赶车的座位旁,看见了儿时连环画上的古城保定:古老的明城墙,灰砖青瓦的旧楼房,花花绿绿的商店橱窗,从南关到北关,途经西大街,”车把式”父亲用手指给我看:古槐,大街,小巷,呀!难道这就是李英儒作家笔下的杨晓东秘密战斗的地方?
长大以后,离开家乡,为了一个文字梦,行囊里塞满了包括一本小说版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内厚厚书本和一支不安分的笔,来到保定。行走在古城的老城根,旧街巷,且行且寻找李作家描写过的故事背景。
晨起黄昏,漫步在红绿灯的十字街头,亲眼目睹这这座城市这些年的更新巨变: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目光里渐渐的读懂了它的古老和年轻;读懂了儿时连环画中杨晓东金环银环坚定的信仰,读懂了它前进脚步中的铿锵之声。
如今,青春渐逝,保定城却在崛起。每当夜深人静,坐在灯下读书写字时,感觉手中的笔,越来越贴近融入这座古城的新变化新气息。
篇四: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清晰的记得这样一些电影人物:机智勇敢的杨晓冬;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金环;继承姐姐遗志不屈不挠坚持战斗的银环;率队走上光明之路的军官关敬陶……这一
切均来自一部与电影同名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八年抗战为背景,以策反为线索,讴歌了我地下党员的高尚品格!
但读过原著再与电影比较起来,我竟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不是电影拍摄的好,书本不太可能达到现在的知名度。
究其原因,作者自己给出了的答案:李英儒参加过地下党的秘密工作,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在他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许许多多战斗着的默默无闻的的同志给了他极大的创作热诚,他立誓要写一本为他们立传的书!可太想还原真实的生活了,因而忽略了艺术上的加工与再创作!以至于某些段落的描写,抹杀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例如,当杨晓冬带领韩燕来通过敌占区到游击区这一段中,化装侦察的杨晓冬最初的确表现出者的机智深沉,不露声色的和剃头师傅周旋,套问出到游击区的路径。可在后来的描写中,杨晓冬竟莫名其妙的现出焦躁不安的样子,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还不时望着北面的天空!
我真的不知作者如此写的目的!因为,经过这样处理的主人公,虎头蛇尾,那里还像个在虎穴里行走,有着丰富的对敌经验的地下党的领导者!果然,杨晓冬的一反常态,让剃头师傅都看出了端倪,以至于神秘的问:”你是干什么的?”
一个普通老百姓尚能发现杨晓冬的蛛丝马迹,何况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特务呢?
类似的描写还有几处,而且大部都出在作者倾情塑造的主角身上!这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者也是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滴水不漏。但文学作品是要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是照相机,现实是什么样子,就要丝毫不差的照搬过来!
看来: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是至理名言了!
篇五:《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自从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后,更加认可这样的观点,觉得诸如《红岩》、《雷锋的故事》、《林海雪原》等等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学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她们都应该是后人的必修课,是该传承的,而不能是被遗忘的,永远也不会被潮流淘汰出局。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本书,是一部描写抗日英雄人物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其文章内容的深刻韵意是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的有生力量。在毛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党的春风化雨,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被敌人蹂躏的中国大地,终于云散烟消,晴空万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远离故事发生时间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生活着一群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主人公杨晓冬一样,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一切,留下了可歌可泣事迹的英雄们。现在,让我们了解与领悟发生在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身上一些看似平凡却又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感受他们那无悔于青春的赞歌中,共同寻求心灵的升华吧。
在孩提时,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中,整日无忧无滤,我知道了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在幼年时,沉浸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学习知识,我知道了我的幸福是谁换来的;在成人后,遨游在书本的海洋里,自由自在,我再次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在抗日战争胜利66年后的今天,生活在物质与科技高速发展、精神与思想与日俱进的新时代里,《野火春风斗古城》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我被《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说中惊险、流畅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更被主人公杨晓冬同志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大无畏的精业精神和乐观开朗、热情洋溢、谈笑风生的形象所深深地折服。
作为平凡人中的一员,《野火春风斗古城》不仅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侵润,而且也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认识到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
今天,《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故事情节虽已走入了记忆,但当我在本世纪再一次沐浴她的光芒,重温那黑暗中分娩光明的一瞬时,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涅磐般的圣洁,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厚而且深邃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始终闪耀着奕奕光芒的爱国主义,更是一个更古不变的话题,如何发扬爱国主义,振兴民族大业?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当代青年都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的和平社会中,不管我们选择的是何种职业,我们都应该与责任、与奉献、与牺牲相连;当我们举起拳头,向着国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立志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甘献一腔热血。
从古至今,大凡成就伟业者,无一不是从奉献开始。鲁迅先生崇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使奉献的内涵上升到民族的振兴大业;六十年代的雷峰更是敬业的楷模,干一行、爱一行,以”螺丝钉”的精神,把青春献给了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今天,在我们国税系统,又一个响亮的名字伴随着伟大的爱国、爱民精神,传诵大江南北,他,就是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邓波同志。为税辛苦为民甜,邓波用自己的忠心赤胆,实现着对祖国的诺言。他常年战斗在税收一线,多少次踏碎了一轮圆月,多少回扛走了满天辰星,经历了多少次工作与亲情的考验,背负了多少回对亲人的愧疚……但是,邓波从不后悔,始终执著地工作着,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鲁迅、雷峰和邓波虽然生长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相同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之歌。
也许,我和大家一样,看过《野火春风都古城》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后,也曾经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但是总觉得那种感动是有一丝的遥远。其实,如今象邓波同志这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普通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真情,用汗水,用生命的全部,演绎着那蓝色的梦想,开拓着辉煌壮美的未来!他们是我们无声的榜样!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星空;凝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站起来,我们就是构建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新世纪的曙光已经照拂着我们的面狭,当代的我们,尤其是即将加入到工作行列的大学生,更应该挽起手来,快快加入到英雄的行列,共同为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描绘出壮丽的诗篇!
《野火春风斗古城》真的让我在感受他们那无悔于青春的赞歌中,寻求到了人格的升华,得到了一次人生的洗礼。
她更让我懂得了,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怀旧,我们读的是故事,看的是
英雄人物,领悟的应该是精神。红色经典书籍里的偶像众多,魅力不凡,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图书精品积淀厚重,同时不少红色经典作品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代表了当时语言文字的最高水准,可读性真的很强。这些因素都应该作为读热潮和精神回归热潮的很好理由。如今,在流行文化对校园、社会的冲击之下,青少年的生存态度和表达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把”红色经典”与现代社会融合起来、与今天的时代面貌结合起来,是红色经典能够深入人心、”漂流”向前的必然选择。
读散文《离家时候》有感
自动化学院 李傲
看过几篇回忆几十年前当知青时上山下乡的文章,其中以怀念当年的艰苦岁月为多,但由于年代距今较远,对当年的时代背景没什么了解,所以不曾有过多大的感触。直至一天偶然读到叶广苓的《离家时候》,才感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联系,由此生发出不少感慨。
一九六八年的某个早晨,二十岁的叶广苓即将离开位于北京的家只身前往大西北。二十年的人生都是在城东的古老院落里度过,如今突然要离开了,而且何时回来遥遥无期,也许真要一辈子扎根大西北了。想到这里,叶广苓越发得不舍得离去。她六岁丧父,家里还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三人都由母亲拉扯大。因为在父亲去世后家里渐渐和亲戚们断绝了联系,所以他们的处境相当困难。然而祸不单行,母亲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在一九六七年患上了重病,医生无力回天。哥哥是地质队的,常年在外,家里一下子只剩下两个不足二十岁的小姑娘了。
当得知自己要去大西北知青时,哥哥破天荒的请了假回来给她打包行李并送她。这一来家里就只剩妹妹来照顾母亲了。后来妹妹也知青去了,半年后母亲去世。自一九六八年
作者二十七年没回过家,也没能为母亲送终。
读完之后,我总是觉得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拆散了一个家庭,导致了一个悲剧。以为就当是来说,去边远地区支持国家建设是一件最光荣的事情,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是在正常不过的的事情。一个时代的思想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随着这群人命运的改变又生出不少悲欢离合。但后来转念一想,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差不多过着和当年知青一样的生活。虽然我们不是被国家硬生生安排的,但也总是为了某些东西离开家乡,错过了许多。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也许这就是思乡怀远成为一个亘古不变主题的理由吧。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不少人都被野心和抱负驱使着离家,因为外面有更多的机会,外面有更多的可能。我们被这股要成功的思潮所影响,牺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想要博得世界。
当年的知青也就和你我一样大,他们也被一股思潮影响,我们以一样的心态离家,后来同样都遇到挫折。他们抒发着他们的感慨,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世界就是这样,因果轮回,终于又到了我们的头上。
我无法也不想对那个时代加以褒贬,只是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很像的。也许几十年后,当我们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时也会发出和现在那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一样的感受。同样,我们也会越来越与古人诗词里的感情产生共鸣。
也许成长就是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慢慢变得简单,一件简单的事情慢慢变得复杂。就像,我之前无法理解知青们的感慨一样,现在却能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扩展到自古至今,一切的情感我们都是重复,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罢了。但就当我们越来越理解以前难以理解的诗句文章时,我们也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岁月了。因为当我们不
理解时,我们正处在现在所怀念的那个状态之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这曲《丑奴儿》时老师让我们描述一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心情,然后写纸上交给他。同学们都眉头紧蹙,碳素笔在指尖不停地转动,却怎么也落不到纸上。
过了几分钟,终于有同学开始写了,很快就交上去几个。语文老师津津有味地看着学生交上去的作业,嘴角始终带着微笑。忽然,他站了起来笑嘻嘻地对我们说:”同学们都停下来吧,现在你们应该能理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了吧。但是辛弃疾作词时的心情也许得到了几年后你们才能理解,就像现在的我一样。”
几年之后,离家千里的我渐渐理解老师的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用失去换来了成长。我们也在慢慢变老,希望几十年之后,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安心回顾以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