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期末试卷

初二期末试卷

来源:测品娱乐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写出《浣溪沙》一词中激起人们丰富联想,惹出人们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 , .”.

2. ,听取蛙声一片。

3.以滔滔不尽的江水作比喻,把思念故国的感情尽情的倾泻出的诗句“

。“用《虞美人》一词中的句子回答。

(二)课内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解释以下加点词。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3)既克 (4)彼竭我盈

(5)望其旗靡

5.鲁庄公要追赶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6.翻译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

8.第二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三)课外阅读

借书速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9.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以致书以观 B.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 多以书假余

10.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

(1)余幼时即嗜学 (

A.嗜好 B.喜欢 C.特别 D.学习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A.到 B.去 C.向 D.在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A.虚假 B.休假 C.归还 D.

(4)余因得遍观群书 ( )

A.就 B.因此 C.于是 D.因为

11.指出下列句中“之”各指代什么?

(1)录毕,走送之( )(2)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3)处事笑而然之( )(4)学而时习之( )

12.从下列语句可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二、现代文阅读

(一)

[甲文]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

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

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13.文中“添改”的含义不同于“添加”,因为它除了有“增加”的意思之外,还有

的意思。

14.“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一句,为什么不能改为“不但文法的错误一一订正,连许多脱漏的地方也都增加了”?

15.“我”之所以“很吃了一惊”是因为

A.“我”交出讲义,第二三天便还“我”

B.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

C.看到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D.交讲义要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

[乙文]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 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6.文中横线里应选填下列 项。

A.和蔼 B.严肃 C.严厉 D.认真

17.文中画“ 线的“指着”和下文哪个短语相呼应?从藤野先生的这些言行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治学精神?

18.“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一句中的“实在的情形”是指

19.一定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的原因是:

[两文比较]

20.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讲义”一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甲文中的“讲义”是指:

乙文中的“讲义”是指:

21.甲、乙两文各写了怎样的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述。

甲文:

乙文:

(二)

晒晒鱼网又何妨

①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当发人深思;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②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于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既然人们常用言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半功倍,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可见,学习、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鱼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是为了调解大脑和体力,以利于更好的学习、工作,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的;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的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们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学习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有何来“张”?为了多打鱼,打好鱼,又何妨经常晒晒“网”呢?

22.联系上下文,在下列词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23.改变原意,把第②节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4.第②节加点的“这个意义”指的是:                     

                                       

25.节画横线的句子中,“晒网”比喻的是            ;“打鱼”比喻的是;          “鱼网”比喻的是。                

26.本文的论点是:                              

                                       

27.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④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8.第①节中说,我国许多俗谚成语,“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请另举一例作这样的辩证分析。如      ,原指      ;今则可用以表示          

三、作文

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两段话:“我永远记住我的名言:‘自然总是美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要求: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