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东盟

中国东盟

来源:测品娱乐


国际经济与贸易高级专题研讨课论文

题目:中国—东盟一体化的进展与效

应分析

学号:070502411

姓名:何志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中国—东盟一体化的进展与效应分析

导言: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同外国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正式实施,约7000种税目的商品开始实施全面降税。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WTO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将覆盖19亿人口,11国经济总量将达到5.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5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始终紧跟自贸区建设进程,展示商品98%以上为降税商品。随着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也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为1058.8亿美元,2007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025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潮流,全球己建立10多个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各种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安排达到200多个。

东亚经济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令人鼓舞。东亚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语言文化相近,不仅具备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广大的市场。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于2001年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该自贸区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必然也必需的,符合了双方的利益和要求,能够有效改善双方贸易和经济环境,促进经济长远和稳定发展。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东盟的发展需要

首先,由于东盟内部市场狭小,而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对东盟各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东盟十国按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次是新加坡和文莱,2002年人均GDP分别为20515美元和12090美元;第二档次是马来西亚和泰国,2002年人均GDP分别为3914美元和2043美元;第三档次为菲律宾和印尼,2002年人均GDP分别是974美元和819美元;第四档次为缅甸和越南、柬埔寨、老挝,2002年人GDP均不足450美元。新加坡和文莱虽然人均ODP很高,但两国人口很少,2002年新加坡总人口数为424万,文莱只有35万。因此两国的实际总需求并不大。2002年缅甸和越南、柬埔寨、老挝总人口为1.51亿,占东盟总人口数的近30%.但人均GDP过低,拥有5235万人口的缅甸人均GDP只有1以美元,过低的人均GDP导致这些国家国内市场非常有限。

过大的经济差距制约了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寻找更稳定、更广阔的地区市场对东盟意义重大。中国拥有13亿人口,且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109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口量也逐年增加,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其次,东盟希望与中国合作以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经济遭到严重打击,长期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使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而近几年来,美国、日本经济持续衰退,世界经济发展迟缓,过度依赖美、日的东盟各国在经济上非常容易受其影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中国GDP突破1.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508亿美元;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经济更是飞速发展;2002年中国GDP高达1.2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6207.7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一枝独秀的中国市场使东盟国家找到了新的出路,把握中国市场对东盟未来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东盟的内生脆弱性也决定了其要与中国合作。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与其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的成就相比,经济方面的建树还不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停留在建设自由贸易区这一层面上。

2002年1月东盟各国经济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CEPT计划和取消进口任务议定书》,原东盟六国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菲律宾、文莱正式启动了自由贸易区。到2003年9月,六国已将CEPT减税清单的9.6%的产品(2002年是96.24%)的关税降至5—0%,将CEPT平均关税从1993年的12.76%降至2003年的2.39%,缅甸和印支三国的CEPT平均关税则降至6.2%。泰国已兑现了其减税目标,将至少60%的CEPT的产品关税减到0%,印尼也已取消了56%的产品的关税,菲律宾大多的CEPT产品的关税也己降到1%,预计越南到2006年,缅甸、老挝到2008年,柬埔寨到2010年会将关税降至5%-0%。东盟在关税减免方面可谓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除了关税以外,东盟成员国之间没有更多其他的设计主权让渡的实质性内容。

另外,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群龙无首,内部凝聚力下降也是东盟谋求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印尼曾以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占东盟三分之一的经济实力而一度在东盟处于核心地位.金融危机后,印尼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已不再是东盟的核心角色,而其他东盟国家也难担此重任,东盟国家缺乏内部凝聚力。

(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首先,中国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长期以来,中国从总人口数、面积、GDP总量上都远远超过东盟,致使东盟对中国有恐惧心理。金融危机后,与东南亚持续低迷的经济以及不断减少的投资相比,中国的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反映了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和平共处,加强睦邻友好合作、亲密互信的强烈愿望。

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东盟。目前东盟稳居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进口市场和第五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及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会进一步扩大。

另外,东南亚国家有相当比重的华人资本,历史血缘关系会使他们在选择投资机会时更多考虑到中国。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虽然总量较少,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的投资项目总数为82个,但数量在不断增加。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也会鼓励更多企业到东盟投资。

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效应分析

东盟和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了对减免关税的进程,那么对于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以后的效应到底会如何呢?对于各国的经济增长到底有没有影响呢? 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统一性,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泰国5国作为东盟考虑,这5个国家也是东盟里面主要的国家。 (一)贸易效应 1990年,东盟第二十二届经济会议上,泰国第一次提出了在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1992年1月,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签署了《东盟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新加坡宣言》,决定从1993年1月1日起开始推行自由贸易计划。争取在2005年之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同时还批准了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支柱的“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1994年,第26次东盟经济会议决定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时间提早五年,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完成的时间也由巧年缩短为10年,即从2008年提前到2003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应对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1998 年第六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一致同意将AFTA实现期限提前至2002年(其中越南推迟至2003年,老挝和缅甸推迟至2005年。2002年1月,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六个老成员国已将规定44062项产品中的42387项产品关税降至5%以下,并计划到2010年将平均关税税率降至零。其余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将提前于2015年将平均关税税率降至零,实现完全贸易自由化。

目前,东盟主要国家己将90%以上的产品的关税降至压5%。

从中国与东盟的区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和东盟与区域外的贸易多属产业间的互补型贸易。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主要集中在服装、鞋类、组装类电子产品以及日用品等品种上,在进口商品结构上以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为主,这种贸易商品结构无疑导致了区内成员国对区外市场的依赖。这种依赖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区内成员国的发展中经济特征及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另外,由于中国和东盟经济开放程度都比较高,工业生产发展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对国外资金、市场和技术的依赖性也比较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CAFTA有很大的市场开放性,使成员国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全球化和区域化贸易创造的利益,避免贸易转移带来的福利损失。

(二)投资效应

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首先,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出台为区域外国家的投资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区内保护水平降低,从而促使现有进口企业寻找更有竞争力、更具效率的合作伙伴。同时,随着东盟成员之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撤销,各成员间的贸易将更加便利,贸易额会不断扩大,东盟地区将成为一个大市场。另外,外国投资者也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不同比较优势安排生产布局,促使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公司增加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这些都将对外国投资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会促进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即东盟国家间的投资,从而加快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从而使投资者可以较容易得获得所需的投资信息。

其次,关税差别和原产地规则对区内外企业影响不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企业的产品在自由贸易区内流通可以享受到该区域的特惠关税。因此区外的企业为了能享受到该区域关税的优惠就必然会在本区域内进行投资。并且该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必然使用原产地规则,原产地规则指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可以享受自由贸易的待遇。实施原产地规则的目的是区外国家利用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对外关税差异,从关税最低的成员国进口商品然后在其它成员国销售。因此在实行原产地规则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国外厂商只能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在区内生产区内销售,这样一来将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进入。最后,开放领域的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增强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东盟10国的国土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5.3亿,1998年区内GDP总值约为7370亿美元。随着各国经济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加上中国经济一直所保持的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CA曰认的建立将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近20亿,GDP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这个扩大了的市场无疑将使双方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整体优势加强。而且今后东盟国家将普遍减少有关投资的措施,对于有关的法规、条件和进一步放宽,对在本地筹资的规定和对收款、致富、利润汇出等的规定也将逐步实现自由化、便利化。

在带动区外资本流入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一体化也会带动区内资本流动以及改变区外资本进入后的流向。

统计资料显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东盟各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区内保护水平的降低和一体化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东盟区域内的资本流动也在加强。根据东盟秘书处的资料显示,1995一2001年东盟接受区内投资总额达到152.56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平均为10.%。97年金融危机以前投资增速很快,而危机之后逐渐减少,直至2001年下滑势头开始扭转,2002年微增。东盟己成为其新成员外资的重要来源地,老成员对他们的直接投资占新成员所引进的外资的大约30%。其投资有以

下特点:一方面,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来自新加坡。其次是马来西亚和泰国。新加坡对东盟其他成员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72.96%,马来西亚和泰国对东盟其他国家的投资分别占其对外总投资额的28.96%和38.96%。之所以新、马、泰等国成为新成员国的主要区内投资国是因为它们属于东盟各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面临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新成员国。老挝和柬埔寨服装业吸引了大量外资就是例证。另一方面,新成员来自东盟的外资往往是以东盟国家为主。如在缅甸和越南,新加坡占主导地位;在老挝,泰国为主要投资者;在柬埔寨,马来西亚占主要比重。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带来的投资转移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内关税水平的降低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促进区内外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增多,而对中国的投资则相应的减少。其次,为了获得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东南亚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本投向本地区。再次,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东盟各国制定了更优惠吸引外资的,如简化投资程序,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开设新的投资领域等。最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使中国在市场规模上的优势降低。另外,中国的技术与基础设施和东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会阻碍中国吸引外国投资。 (三)其他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因促进专业化生产而形成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降低商品的出口成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也使成员国投放到国际市场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减少了贸易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若考虑到自由贸易区关税的降低或消除引起的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上给进口国消费者增加了效用,而且若考虑到商品的替代性,则不仅可以部分消除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甚至能够增加福利.所以,成员国在某些商品种类上的进口方向从区外转向区内,并不是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他们放弃或减少从区外进口某些商品是因为能够在区内用更少的钱购买到国内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那么成员国就能充分享有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贸易利益。

2、促进竞争效应

区内外市场不同的生产成本和贸易结构将对贸易效应产生影响,首先,为成员国生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开新的贸易渠道,获取有利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双方具有优势的产业会彼此渗透,自由贸易不仅仅扩大了贸易规模,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整体在第三方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3、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导致投资对贸易的替代,从而使区外资金流入增多.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区内成员国之间关税的减少及更紧密的关系,导致区内成员国把原来从区外非成员国进口产品,转换为从区内成员国进口产品的进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会对区外的欧美日及其他国家产生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从而迫使他们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增加投资。

4、技术外溢效应

在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以后,技术外溢效应是必然会发生的效应。当劳动成本逐渐提高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后,技术的进步会成为主要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在劳动成本上,东盟和中国与区外各国相比,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中国比东盟还要再低一点。从理论上说,区域一体化以后,工资会产生拉平的效应,中国会慢慢的丧失劳动成本的优势,劳动密集的产业会慢慢转出并转移到劳动成本更加低的国家。在这时候,技术的创新和换代就成为必然。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技术的外溢是必然的。这个效应在一体化的初期仍然是不明显的,但到后期会慢慢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荐华 《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经济社会》2001年商务印书馆

2、胡鞍钢,门洪华,《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0205 3、史智宇 出口相似度于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03

4、张亚斌,许苹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力及贸易相似度的实证分析。国际贸 易 2003,(11)

5、朱农,曾昭俊 中国与东盟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前景分析,经济评 论,2004(第5期)

6、邵惟楠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景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