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二周 编号 负责人签字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一 课时 讲解运用词语 一、知识目标 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重点词组词组,造句的程度。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1、掌握“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教学重点 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1、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教学难点 2、联系生活实际,围绕“高尚的施舍”的论点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 教具 导入新课
多媒体教学,讲解法,练习法。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海洋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是生命的摇篮,为什么是天然牧场。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关于这方面的一部分重点词语吧! - 1 -
教学内容 (1)板书重点词语。 教 学 过 程 (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 (3)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 (4)让学生用词语组词组,造句,进行评论。 一,前提测评题: 听写第十二课的词语并用重点词语组词组。 二,词语解释: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公历以传说的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元年。 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如太平洋的菲律宾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等。 紫外线:又称“紫外光”。波长介于紫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为004~039微米,属不可见光。是阳光的组3%。其显著效应是成成分,紫外光谱能量约占阳光辐射能的8 骨病等。 化学作用,且能杀菌。医学上常用以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容量:1.容器能够容纳物质的量。 2.容纳的数量。 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一般指有经济价值的,如各种鱼﹑虾﹑蟹﹑贝类﹑海带﹑石花菜等 合成:①由部分组成整体:~词丨合力是分力~的。 ②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 荡漾:①起伏摇动:水波荡漾。 - 2 - ②形容起伏动荡: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 飞。 教 学 过 程 浩大:(气势、规模等)盛大;巨大:声势~丨工程~。 原始:①最初的;第一手的:原始记录|原始材料。 ②最古老的;未开发的:原始社会|原始森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 ③推究本始:原始要终。 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的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与杂志。任何媒介都是为促进社会传播而存在、发展的。 扼杀:①掐住脖子弄死。 ②比喻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或发展:~新生事物 捕获:1.捉住。2.缉拿。 罢了:1.犹算了。有表示容忍﹑不再深究之义。 2.表示遇到危难﹐无法解免。 3.指事情使人感到为难。犹言难住。 4.助词。犹便了﹐就是了。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允诺语气。 相接:1.交接,相交。2.连续;连接。3.犹迎接。 耸: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学习~刻苦钻研。 ②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必要: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十分~的ㄧ为了集体的利益,~时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例:读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和才干。 - 3 - 三,能力测评题: 给下列括号里的字写出正确的拼音: (1)相(接 ) ( ) (6面(貌) ( ) (2)海(滨) ( ) (7必(需) ( ) (3)翻(开) ( ) (8无(尽 ) ( ) (4 (耸)立( ) (9 (碧)波 ( ) (5辽(阔) ( ) (10)岛( 屿 ) (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预习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荡漾: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飞。 (气势、浩大:规模等)盛大;巨大:声势~丨工程~ 原始::原始记录|原始材料:原始社会|原始森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要终。 扼杀:~新生事物耸: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 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例:读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和才干
课后反思:
- 4 -
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二周 编号 负责人签字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1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二、能力目标 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总结课文中心内容。. 多媒体教学,点拨法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有没有同学从中国地图上给我们指出祖国哪些地区可以看到大海? 导入新课 2.利用PPT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 - 5 -
教学过一,前提测评 1)比一比,再组词: 供( )牧( )例( )然( ) 哄( ) 收( )列( )燃( ) 程 2)选择恰当解释连起来。 新陈代谢 许多不同的样式和方式 举足轻重 没有穷尽: 毫不费力 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教 学 形影不离 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各种各样 一点也不消耗体力,形容很容易 无穷无尽 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二、学习课文: 一、 教学内容 1、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一遍,学生注意听。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4、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二、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1. 海洋的景色是怎样的? 2. 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 3. 为什么说“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5.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6. 那些方面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7. 海洋动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8. 你了解海藻吗?它有哪些用途? 9.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如何保护好这块“天然的牧场”?让学生观看PPT课件上的图片,比较图,联系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
过 4. 从哪些方面说明海洋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 程 三、运用课文——学习句型 - 6 -
1)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亿平方公里,约站地球面积的71%。 ,占……%”用来描述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有……(数字) 例: 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 我们班有29名女同学,占全班同学的49%。 2)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荫,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 哪里就牛羊成群。 “哪里……哪里就……”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表示一种条件,后一分句表 示结果。 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哪里有阳光,哪里就 可能产生能量。 3)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 教 “只是……罢了……”强调仅仅这样,把事情往小里说。 学 例: 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不,因为那些只是一些特别的自然现象罢了。 四,能力测评题: 1.连词成句。 过 (1)远方 和 相接 海洋 在 蓝天 程 (2)山峰 世界 是 最高 的 珠穆朗玛峰 (3)陆地 人类 祖祖辈辈 在 上 生活 2.模仿造句 (1)“有……(数字),占……%”
- 7 -
(4)海洋 生活 我们 的 在 里 祖先 (2)“哪里……哪里就……” (3)“只是……罢了……” 五、布置作业: 1.用重点句型造句。 2.做同步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1. 海洋的景色是怎样的? 2. 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 3. 为什么说“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4. 从哪些方面说明海洋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 5.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些方面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6. 那 洋动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7. 海 了解海藻吗?它有哪些用途? 8. 你 2.模仿造句 (1)“有……(数字),占……%” (2)“哪里……哪里就……” (3)“只是……罢了……”
课后反思:
- 8 -
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二周 编号 负责人签字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 三 课时 深学课文一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认识到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的,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具 导读法、练习法,多媒体课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为什么说不如海洋,山高导入新课 不如海深?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 9 -
教 教学过程: 一,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2)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 学1)为什么说不如海洋,山高不如海深? 过程 4)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以上问题分散给各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二,段落分析: 本文共有1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大段: 第一段(1~5自然段): 请第一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其他组学生准备就“浩大,很大, 很深,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等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以海洋的景色为话题,介绍地球上海洋的常识,引起读者的兴趣。 段落大意: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教 第二段(6~12自然段) 请第二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大段,其它组学生准备就文中的介绍说明 和所用的语气。如: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海洋的死寂,学 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 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第二段介绍了海洋的浩大和海洋与原始生命孕育的关系,使我们了过 解了人类生命的来源。 段落大意: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提供生命发展的养分,保 护生命的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程 第三段(13~17自然段)请第二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大段,其它组学生准备就文中内容提出问 题。 提问:哪些事实可以说明海洋动物已经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海洋中的生命机器是怎样开动的? 什么事海藻?他又怎样价值? 在远洋的深处还有没有海洋植物的存在?为什么?
- 10 -
段落大意:介绍海洋如今是天然的牧场;所有的海洋动物以植物为生;海洋植物——海藻的巨大用途第三段(13~17自然段): 。 (要观察与以往的描写有什么 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不同之处。) 三、初步感受这篇议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畅谈对学习有关海洋科学知识的 感受。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海 洋大国。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历 史重任。了解海洋,更多的人是海洋,热爱海洋,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来 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四,能力测评题: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为什么说地不如海大?( ) 教 A因为陆地只是耸出海面的山和岛屿。 B.为什么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而陆地只占29% C.因为海洋很深. 学 D.因为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是蓝色的。 2.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分别是( ) A.3800米、840米 过 B.11034米、3800米 C.11034米、8848米 D.840米、8848米 3.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深度有多深( ) A.8000米 B.2550米 C.8848米 D.11034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 11 -
2)预习课文二的词语。 3)课后练习(二,三) 六,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一段(1~5自然段)以海洋的景色为话题,介绍地球上海洋的常识,引起读者的兴趣。 段落大意: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第二段(6~12自然段)段落大意: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提供生命发展的养分,保护生命的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段(13~17自然段):段落大意:介绍海洋如今是天然的牧场;所有的海洋动物以植物为生;海洋植物——海藻的巨大用途第三段(13~17自然段): 课后反思: - 12 - 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二周 编号 负责恩签字 第十二课 海水里的宝藏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2,词语 一、知识目标 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二、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活杂感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喜欢读这类作品并能进行模仿写作。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能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听、说、读、写。 多媒体课,串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大海不仅仅是是生命的摇篮,天然的牧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1、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一遍,学生注意听。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4、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二、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 13 -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三、重点字、词语例释 (1)溶剂:溶液。 例:水是常用的溶剂。 (2)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蓄,容纳。把不同的内容不同性质 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与“兼容并包”近义。 教 如: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要有所批判,有所选择,不能兼收并蓄。 (3)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例: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学 ((4)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与“默默无闻” 词义相对。 过 如:在医学界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5)支柱: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坚力量。 程 例:他是厂里的主要支柱。 爸爸是我们家的精神支柱。 (6)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反义词—重视 轻视工作,被人轻视 如:这次任务很重要大家绝对不能轻视。 四,课文中的句式解析: “,,,是,,,的”:“是”与“的”在句子中相应,起分类作用。 如 :这种桌子是用木头制作的。 五,能力测评题: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B 2) C 3) D 4) A 5) C - 14 - 六、课后小结 教 课文二学习是泛读课文,以积累词汇量和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我对学生遇到的生字、词和疑难句式讲解,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1,2)。 过 学 八: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1)溶剂:溶液。2)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蓄,容纳(3)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4)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程
课后反思:
- 15 -
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二周 编号 负责人签字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五课时:课文二:海水里的宝藏(课文学习) 一、知识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课文,进一步掌握课文叙述方式和段落大意。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二、能力目标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以问题的方式理解全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认识到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的,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总结课文中心内容。 多媒体课:点拨法,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大海不仅仅是是生命的摇篮,天然的牧场而且还是导入新课 一个巨大的宝藏。。 - 16 -
一、串讲课文 1、 教师范读,请学生勾画不理解词语句式。 2、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语和较难理解 教 学 过 程 海水里的宝藏说不尽,数不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3) 浩瀚的海洋,必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工业原料库。(第14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 17 -
的句式。 3、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每段中的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归纳概括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以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具挑战性,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现出较广的知识面。 5、 要求各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二)“海水里的宝藏”的复述提纲,理出关键词句,能完整叙述这篇随笔散文所描述的内容。 二,复述提纲例示: 1)海洋是一个真正的水的王国,你不要轻视他。(1-3自然段)。 2)全世界的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镁,钾等。溴是海洋独有的元素,它又是储碘的最大的仓库,连大名鼎鼎的铀—海水里也多的是.(4-13) 三,能力测评题: 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扩展阅读”短文。 2)做第十二课的同步试卷。 六,课后反思: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教 学 过 程
- 18 -
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新课题目 第十一周 编号 负责人签字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第六课时 真实交际与写作训练 一、知识目标 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的词语,句子和课文。 二、能力目标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与练习法,有层次的完成课后习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财富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并让学生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做练习,能正确地读,说,写。 能用流利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并写出感受。 多媒体课:练习法 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第十二课都学完了,对浩瀚的海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来讲一讲自己的感受。 导入新课 一、课前测试: 教1)复习上节课所学课文二词语 学2)复述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大概内容 : 过程 二,听的训练:
- 19 -
听老师讲故事 相关的练习,复述大意等。 三,说的训练: 1 .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 全班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 3,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对“海洋”的认识?你对“”有什么样的理 解? 交际话题: 教 (可以进行课堂辩论) 1 .查阅资料,谈谈你对海洋的认识。 学 2.远离海洋,造成了特殊的沙漠戈壁地貌和干旱气候。请从气候与 海洋的关系来讨论这一问题。 过 3.人类应该怎样利用海洋? 四,读的练习: 程 班班通显示一篇跟“海洋”主题有关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 题的理解。 五,写的训练: 以及人类如何利用海洋的认识。 (可以在课堂外完成) 六:能力测评题: 你知道哪些海底动物,请说一下。
- 20 -
听的训练让同学们观看一段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视频材料,听后做以“我所了解的海洋”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以“我所了解的海洋”为题写一篇作文。 2)预习第十三课的词语。 八,课后反思:
- 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