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推行积极的外交,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三、中国古代对外的发展
秦汉至明朝中期,我国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明清(前期),反对外来侵略,是其对外的重要内容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原因 时期 特点 原因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欧洲的联系;两汉的强盛与高度的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汉朝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 从范围上看,以周边国家为主即中国同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从交往形式上看,既有使节的秦汉往来,也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从途径上来看,时期 主要以陆路为主;从所产生的影响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的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1)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2)空隋唐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时期 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量来到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3)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4)双向交流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实行对外开放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甚至和中国人通婚 (1)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行指南针的发明和用于航海事业以及造船业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2)对外交技术的提高为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提供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远及与非洲国家;(3)了条件;中国的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旅行家 位;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明朝中期政治、海防松弛,是倭寇为患的主要原因。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是导致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原因是。清朝未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1
由开放转入闭关,中外联系逐渐中断;中国开明清始遭到来自日本倭寇和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并时期 展开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西学东渐 用心 爱心 专心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锁国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 主要内容 具体事例 ①中朝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秦②在中日交往中,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汉③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时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期 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进行了频繁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①唐朝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的开明的对外推动了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 ②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③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④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 ⑤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 经济往隋来 唐时期 明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的欢迎。郑和从西洋购买珠宝、香料和药清材,后来由于海禁,对外贸易受到严格,出现了萎缩。在官方的贸易中,时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期 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科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学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技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术 等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生产技术 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术传入新罗;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中学西传 文化交流 思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想欧洲和非洲;唐朝时,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文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 化 科学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技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术 物种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明朝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传传入中国 播 思想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西学东渐 文化 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秦了双方的联系;汉武帝时期,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交往;东汉光武汉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贡献” 时 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最远到达波斯湾,没能到达大秦;《后期 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0多次;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唐太宗贞观时隋期,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唐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隋朝和波斯已互遣时节;唐朝时,波斯多次遭到大食时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来前来求援;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期 半世纪;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史载东非索马里的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明清时期的和平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②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明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期间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清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③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期 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航海壮举也悄然结束 使节往来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由于朝廷的海禁,使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走私,抢掠分赃,导致倭患日益严重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侵寇基本肃清 略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向明和朝地方官吏行贿,获得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的。但是明朝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反主权 侵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清朝初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于1961年打略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发展农商,提倡文教,斗保境安民 争 明清之际,东北边境空虚,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皇帝下令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9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16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三)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概况 时国期 家 具体事例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大量迁往朝鲜半岛;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朝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鲜 中国的先进文化,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汉武帝时期,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交往,当时,日本日被称为“倭”,《汉书·地理志》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这说明我国那时对本 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秦汉时越 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期 南 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安 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息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古代欧洲的罗马,在秦汉时期被中国人称为大秦。汉朝与大秦都想绕过安息等国,进行直接交往。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最远到达波斯湾,没能到大达大秦;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后汉书》记载,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客商。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罗 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农化色彩 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0多次。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日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日本同唐朝的贸本 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东 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隋炀帝南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唐朝中期,骠国亚 王子访问中国,他带来了歌舞团,他们的演出轰动了长安 隋唐 中国与天竺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贞观时期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时天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期 竺 奘和义净起着重要作用 中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 亚 波 隋朝和波斯已互遣时节;唐朝时,波斯多次遭到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来前来斯 求援。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大食 东罗马 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唐朝和东罗马有时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进展。其中,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非下行踪,他撰写的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史载东非索马里的使者,在唐太洲 宗时来到中国。非洲出土的中国陶瓷产品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由于朝廷的海禁,使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中国东日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走私,抢掠分赃,导致倭患日益严重 本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明清时荷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清朝初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于1961期 兰 年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回到祖国怀抱。 葡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葡萄牙殖民萄者向明朝地方官吏行贿,获得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的。但是明朝始终掌握牙 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明清之际,东北边境空虚,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皇帝下令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9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俄界问题 国 16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五、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
对外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通的发达。在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是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开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通 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①西汉时,通往西域的道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光,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向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发展 安息、大秦,往北可到达大宛、康居 ②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这条交通要道达到鼎盛时期。它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非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丝路甚至延伸到从北非的开罗西进至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丝绸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②隋唐时期,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朝中后期以后日益衰落。其根源在于宋元时期,北方民族战争不断,阻断了正常的贸易衰落 活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展;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这些都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亡 封建社会的衰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产生推动航海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此外,明清时期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难以长期支持航海事业的发展,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以及历史上奥斯曼用心 爱心 专心
5
土耳其帝国的海盗活动和它对西亚的掠夺,都使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甚至意义 欧洲、非洲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 语 注意: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重心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隋唐时期,海陆并重;唐朝以后,逐渐以海路为主
2、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中,西汉开创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将其推上了顶峰,但很快由于各种因素,海上丝绸之路也日益衰落
3、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与其发达的对外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中应注意结合教材中的《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进行掌握。以下为教材中的文字知识 陆路方面 海路方面 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从海上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以及西亚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交往和联系 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和欧亚各国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同义六、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见前两部分内容)。从汉代到清朝,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明清等朝代的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其贸易性质是贡赐贸易,主要体现出“加强外交的手段”特点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中国的科技文化不断外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2)隋唐时期:
① 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② 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后来由于天主教会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 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秦汉时期,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其具体表现在: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其具体表现在: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其具体表现在: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九、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1)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以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对外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上互补互利;学习外国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因此,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者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活动;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通过宗教传播;通过战争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展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中国古代对外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是开放的,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则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从政治上说,是封建主义制度使其然,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闭关;从经济上看,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是其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这就从根本上缺乏对外交流的要求;从客观背景看,自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也促使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而闭关,既阻挡不了殖民者的最终入侵,又阻断了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5、关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清实行的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即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锁国实行的原因:首先,它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其次,它是清朝统治者防范国内劳动人民反抗的需要;第三,它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的抵御手段
闭关锁国实行的表现:清只留广州一地海关通商,并规定由特许的“公行”(即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一切事务
闭关锁国实行的作用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但是从长远看,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在世界潮流的后面
6、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在古代,中国与近邻之间虽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暂时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如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九、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注意:
1、汉唐中外交往比较
相同点:都对外进行经济技术交流;都是对外活动的参加者;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朝鲜、日本都是交往的主要对象
不同点:① 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8
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种类大为增多。 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朝的繁荣。 2、唐代与清代对外的比较
治者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清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加紧对外扩张掠夺,中国也遭侵略。为保持封建经济,巩固统治,抵制西方国家,清实行消极的闭关。
关”,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闭目塞听,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3、唐朝、宋朝、明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稳定。唐朝、宋朝、明朝建立后,都加强了集权。集权的加强,为频繁的对外交往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2)经济繁荣。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朝科技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经济发达,明朝前期中国仍是世界上的大国强国。(3)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宋朝。明朝的海路交通能到达亚非许多国家;各国使者、商人纷纷来到中国;中国的学者、商人、也到外国学习、经商、访问。(4)实行对外开放的。唐朝、宋朝、明朝的统治者比较开明,鼓励对外交往 4、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自秦汉到明朝前期,历代统治者都推行对外开放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中心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处于国际交往的中心,形成一系列国际大都会(汉长安,唐长安、洛阳、扬州,宋东京,元大都等),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笼罩亚洲,辐射东西。
(3)领先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凭借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昌盛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输出的多为先进的手工业产品(丝绸、瓷器、铁器)和应用性技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双向性:既有输出,也有输入。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不仅泽被东西,而且兼容并蓄,广泛吸收了邻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成果。
(5)梯度性:在对外交往中,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是全范围的,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西亚、中亚主要是经贸文化往来;对欧洲和非洲主要是间接的贸易往来。
(6)双途性:海陆双途,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