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等三角形知识总结与典例解析

全等三角形知识总结与典例解析

来源:测品娱乐
全等三角形知识总结与典例解析

【知识要点】

全等三角形

1. 判定和性质

一般三角形 边角边(SAS)、角边角判定 (ASA) 角角边(AAS)、边边边(SSS)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直角三角形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注:①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2. 证题的思路:

找夹角(SAS)已知两边找直角(HL)找第三边(SSS)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任意角(AAS)找已知角的另一边(SAS)已知一边一角 边为角的邻边找已知边的对角(AAS)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ASA)找两角的夹边(ASA)已知两角找任意一边(AAS)3. 性质特点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以上可以简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4. 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

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

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4、用在实际中,一般我们用全等三角形测等距离.以及等角,用于工业和军事.有一定帮助.

5、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5. 做题技巧

一般来说考试中线段和角相等需要证明全等. 因此我们可以来采取逆思维的方式. 来想要证全等,则需要什么条件

另一种则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有关信息.

然后把所得的等式运用(AAS/ASA/SAS/SSS/HL)证明三角形全等.

【典例解析】

实例点拨

例1 已知: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CE=CD,∠ACD=∠BCE.

求证:AE=BD.

解析:此题可先证三角形全等,由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即结论成立.证明如下:

证明: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 ∵∠ACD=∠BCE

∴∠ACD+∠DCE=∠BCE+∠DCE,即∠ACE=∠BCD 在△ACE和△BCD中, AC=BC ∠ACE=∠BCD CE=CD ∴△ACE≌△BCD(SAS) ∴AE=BD

反思:证明两边相等是常见证明题之一,一般是通过发现或构造三角形全等来得到对应边即要证边相等,或者若要证边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也常先证角相等,再用“等角对等边”来证明边相等.

例2 已知:AB=AC,EB=EC,AE的延长线交BC于D,试证明:BD=CD

解析:此题若直接证BD、CD所在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不够,所以先证另一对三角形全等得到有用的角、边相等的结论用来证明BD、CD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证明如下:

证明:在△ABE和△ACE中 AB=AC, EB=EC, AE=AE

∴ △ABE≌△ACE (SSS) ∴∠BAE=∠CAE 在△ABD和△ACD中 AB=AC

∠BAE= ∠CAE AD=AD

∴ △ABD≌ △ACD (SAS ) ∴ BD = CD

反思:通过证明几次三角形全等才得到边、角相等的思路也是中考中等难度题型的常考思路.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先针对条件分析、演绎推理,逐步找出解题的思路,再书写规范过程.

例3 如图,点C、E、B、F在同一直线上,AC∥DF,AC=DF,BC=EF,

求证:AB=DE.

证明: ∵AC∥DF, ∴CF 在ACB和DFE中

ACDF CFACB和≌DFE,中 BCEF∴AB=DE.

ABAC,ADBC于点D,ADAE,AB平分DAE交DE于点F,例4 如图, 请你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

解析:

(1)△ADB≌△ADC、△ABD≌△ABE、△AFD≌△AFE、

△BFD≌△BFE、 △ABE≌△ACD(写出其中的三对即可). (2)以△ADB≌ADC为例证明.

证明:

ADBC,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ABAC,ADAD,

∴ Rt△ADB≌Rt△ADC.

例5 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PAPB B.PO平分APB C.OAOB

D.AB垂直平分OP

解析:选D.由OP平分AOB,PAOA,PBOB,可得PAPB,由HL

可得Rt△AOP≌Rt△BOP,所以可得PO平分APB,OAOB.

例6 如图,在Δ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BD=10厘米,BC=8厘米,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_厘米.

解析:过点D作DE垂直于AB于E,由勾股定理得CDBD2BC2102826,由角平分线性质得DECD6 答案:6.

例7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G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G,点E、F分别在AG上,连接BE、DF,∠1=∠2 , ∠3=∠4. (1)证明:△ABE≌△DAF; (2)若∠AGB=30°,求EF的长.

A42B1E3DFCG

解析: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AD,

21在△ABE和△DAF中,ABDA, ∴△ABE≌△DAF.

43(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1+∠4=90o ∵∠3=∠4,

∴∠1+∠3=90o ∴∠AFD=90o

在正方形ABCD中, AD∥BC, ∴∠1=∠AGB=30o

在Rt△ADF中,∠AFD=90o,AD=2 , ∴AF=3 , DF =1, 由(1)得△ABE≌△ADF, ∴AE=DF=1, ∴EF=AF-AE=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