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之袁州冬雪创作
例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题方法:
① 假设法: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末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
16=10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总脚数-总头数×2)÷2=兔子数总头数-兔子数=鸡数
② 假设法:如果笼子里都是兔,那末就有8×4=32只脚,这样就少了32-
26=6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少2只脚,也就是有6÷2=3只鸡.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总头数×4-总脚数)÷2=鸡数总头数-鸡数=兔子数
③ 抬腿法: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
脚;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总头数-兔子数=鸡数
④ 解方程法:解:设有χ只兔子,那末就有(8-χ)只鸡.
鸡兔总共26只脚,就是:4χ+2(8-χ)=26 则χ=5 8-5=3只
例题2. 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末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一:如果拿出40张8分的邮票,余下的邮票中8分与4分的张数就一样多.
(680-8×40)÷(8+4)=30(张),
这就知道,余下的邮票中,8分和4分的各有30张.
因此8分邮票有 40+30=70(张).
答:买了8分的邮票70张,4分的邮票30张.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法子.
解二:譬如,假设有20张4分,根据条件\"8分比4分多40张\那末应有60张8分.以\"分\"作为计算单位,此时邮票总值是 4×20+8×60=560.
比680少,因此还要增加邮票.为了坚持\"差\"是40,每增加1张4分,就要增加1张8分,每种要增加的张数是 (680-4×20-8×60)÷(4+8)=10(张).
因此4分有20+10=30(张),8分有60+10=70(张).
例3. 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比晴天多3天,工程要多少天才干完成
解:近似于例3,我们设工程的全部工作量是150份,晴天天天完成10份,雨天天天完成8份.用上一例题解一的方法,晴天有 (150-8×3)÷(10+8)= 7(天). 雨天是7+3=10天,总共 7+10=17(天).
答:这项工程17天完成.
请注意,如果把\"雨天比晴天多3天\"去掉,而换成已知工程是17天完成,由此又回到上一节的问题.差是3,与和是17,知道其一,就可以推算出另外一个.这说了然例7,例8与上一节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总脚数是\"两数之和\如果把条件换成\"两数之差\又应该怎样去解呢
例4.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脚数比兔的脚数少28.问鸡与兔各几只?
解一:假如再补上28只鸡脚,也就是再有鸡28÷2=14(只),鸡与兔脚数就相等,兔的脚是鸡的脚4÷2=2(倍),于是鸡的只数是兔的只数的2倍.兔的只数是
(100+28÷2)÷(2+1)=38(只). 鸡是
100-38=62(只).
答:鸡62只,兔38只.
当然也可以去掉兔28÷4=7(只).兔的只数是 (100-28÷4)÷(2+1)+7=38(只).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法子.
解二:假设有50只鸡,就有兔100-50=50(只).此时脚数之差是 4×50-2×50=100,
比28多了72.就说明假设的兔数多了(鸡数少了).为了坚持总数是100,一只兔换成一只鸡,少了4只兔脚,多了2只鸡脚,相差为6只(千万注意,不是2).因此要减少的兔数是 (100-28)÷(4+2)=12(只). 兔只数是 50-12=38(只).
别的,还存在下面这样的问题:总头数换成\"两数之差\总脚数也换成\"两数之差\".
例5.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0÷(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末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例6 .从甲地至乙地全长45千米,有上坡路,平路,下坡路.李强上坡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平路上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11小时.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90-4×21)÷(5-4)=6(小时).
单程平路行走时间是6÷2=3(小时).
从甲地至乙地,上坡和下坡用了10-3=7(小时)行走旅程是: 45-5×3=30(千米).
又是一个\"鸡兔同笼\"问题.从甲地至乙地,上坡行走的时间是: (6×7-30)÷(6-3)=4(小时). 行走旅程是3×4=12(千米).
下坡行走的时间是7-4=3(小时).行走旅程是6×3=18(千米).
答:从甲地至乙地,上坡12千米,平路15千米,下坡18千米. 例7. 学校组织新年游艺晚会,用于奖品的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 解:从条件\"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这两种笔可并成一种笔,四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成一组,这一组的笔,每支价格算作 (0.60×4+2.7)÷5=1.02(元).
现在转化成价格为1.02和6.3两种笔.用\"鸡兔同笼\"公式可算出,钢笔支数是
(300-1.02×232)÷(6.3-1.02)=12(支). 铅笔和圆珠笔共 232-12=220(支). 其中圆珠笔
220÷(4+1)=44(支).
铅笔
220-44=176(支).
答:其中钢笔12支,圆珠笔44支,铅笔176支.
例12. 有两次自然检验,第一次24道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包含不答)1题倒扣1分;第二次15道题,答对1题8分,答错或不答1题倒扣2分,小明两次检验共答对30道题,但第一次检验得分比第二次检验得分多10分,问小明两次检验各得多少分?
解一:如果小明第一次检验24题全对,得5×24=120(分).那末第二次只做对30-24=6(题)得分是 8×6-2×(15-6)=30(分). 两次相差 120-30=90(分).
比题目中条件相差10分,多了80分.说明假设的第一次答对题数多了,要减少.第一次答对减少一题,少得5+1=6(分),而第二次答对增加一题不单不倒扣2分,还可得8分,因此增加8+2=10分.二者两差数便可减少 6+10=16(分).
(90-10)÷(6+10)=5(题).
因此第一次答对题数要比假设(全对)减少5题,也就是第一次答对19题,第二次答对30-19=11(题). 第一次得分
5×19-1×(24- 19)=90.
第二次得分
8×11-2×(15-11)=80.
答:第一次得90分,第二次得80分. 解二:答对30题,也就是两次共答错 24+15-30=9(题).
第一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5+1=6(分),第二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8+2=10(分).答错题互换一下,两次得分要相差6+10=16(分).
如果答错9题都是第一次,要从满分中扣去6×9.但两次满分都是120分.比题目中条件\"第一次得分多10分\要少了6×9+10.因此,第二次答错题数是
(6×9+10)÷(6+10)=4(题)· 第一次答错9-4=5(题).
第一次得分5×(24-5)-1×5=90(分).
第二次得分8×(15-4)-2×4=80(分). 答:第一次得90分,第二次得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