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成功》的论证艺术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但季羡林的《成功》一文却有些不同,其中心论点采用了公式的方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就是中心论点的公式化,值得我们追问思考。
1.为什么要公式化定义?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作者认为“预期”无法界定,无法分类,所以对于“成功”,人们有各自的理解,难以一致。好多功成名就之士,喜欢用公式法给“成功”定义,爱因斯坦这样定义成功: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费话。卡耐基的成功的公式是:成功=努力+抱负+坚忍+判断。他形象地说,烹调“成功”的秘方是把“抱负”放到“努力”的锅中,用“坚忍”的小火炖熟,再加上“判断”做调味料。季羡林也采用了这样的流行方式。
2.公式化定义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中提出成功的公式后,就按照天资、勤奋、机遇的先后顺序逐个展开阐述,要素全面,观点明确,论证条理清楚,给人层次清晰之感。除了逐一进行解释,更逐一分析每个要素的作用,重点强调“勤奋”之于“成功”的意义,“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可见“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一公式中,作者将“勤奋”放在“天资”和“机遇”之间,是因为“勤奋”在三个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
3.怎样理解这一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是作者“积七八十年之经验”得来的。所以在行文中,他不断地强调“我”“我认为”“以我为例”,力图以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全面的认识。他还引用王静安的诗句,既是告诉人们成功的多义性,也是以比较的方式对个人观点加以强调。但他知道这一公式属“私人订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当中的一个要素人人皆可学,这就是勤奋,所以文末,他这样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