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来源:测品娱乐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目 录

第一章 概 况 ............................................................................................................................ 1

第一节 杭州城市概况.............................................................................................................................................................................................................................................. 1

一、城市性质....................................................................................................................................................................................................................................................... 1 二、位置与人口................................................................................................................................................................................................................................................... 1 三、自然条件....................................................................................................................................................................................................................................................... 1 四、历史沿革....................................................................................................................................................................................................................................................... 2 第二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3

一、西溪地理位置............................................................................................................................................................................................................................................... 3 二、西溪兴废史................................................................................................................................................................................................................................................... 3 第三节 规划依据...................................................................................................................................................................................................................................................... 8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10

第一节 现状分析.................................................................................................................................................................................................................................................... 10

一、优势条件..................................................................................................................................................................................................................................................... 10 二、存在问题..................................................................................................................................................................................................................................................... 11 第二节 风景资源评价............................................................................................................................................................................................................................................ 12

一、风景资源..................................................................................................................................................................................................................................................... 12 二、风景资源评价............................................................................................................................................................................................................................................. 14 第三节 湿地公园范围、性质和发展目标............................................................................................................................................................................................................ 15

一、湿地公园范围............................................................................................................................................................................................................................................. 15 二、湿地公园性质............................................................................................................................................................................................................................................. 16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6 四、湿地公园发展目标..................................................................................................................................................................................................................................... 17 第四节 规划结构与布局........................................................................................................................................................................................................................................ 19

一、湿地公园子系统按三级配置..................................................................................................................................................................................................................... 19 二、旅游服务子系统按三级配置..................................................................................................................................................................................................................... 19 三、湿地公园养护及管理子系统按二级配置................................................................................................................................................................................................. 20

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五节 湿地公园容量及生态原则........................................................................................................................................................................................................................ 20

一、游人容量..................................................................................................................................................................................................................................................... 20 二、公园建筑容量............................................................................................................................................................................................................................................. 22 三、生态原则..................................................................................................................................................................................................................................................... 23

第三章 专项规划 ......................................................................................................................... 24

第一节 保护培育规划............................................................................................................................................................................................................................................ 24

一、分类保护..................................................................................................................................................................................................................................................... 24 二、分级保护..................................................................................................................................................................................................................................................... 25 第二节 风景游赏规划............................................................................................................................................................................................................................................ 27

一、景观特征分析及景象展示构思................................................................................................................................................................................................................. 27 二、 功能分区及景点设置................................................................................................................................................................................................................................ 27 三、游览组织..................................................................................................................................................................................................................................................... 31 第三节 典型景观规划............................................................................................................................................................................................................................................ 32

一、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规划............................................................................................................................................................................................................................. 32 二、植物景观规划............................................................................................................................................................................................................................................. 36 三、建筑风貌及园林景观规划......................................................................................................................................................................................................................... 39 第四节 科研监测及科普规划................................................................................................................................................................................................................................ 39

一、科研............................................................................................................................................................................................................................................................. 39 二、监测............................................................................................................................................................................................................................................................. 40 三、科普教育..................................................................................................................................................................................................................................................... 40 第五节 游览设施规划............................................................................................................................................................................................................................................ 41

一、规划原则..................................................................................................................................................................................................................................................... 41 二、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 41 三、规划布局..................................................................................................................................................................................................................................................... 41 第六节 基础工程规划............................................................................................................................................................................................................................................ 42

一、道路交通规划............................................................................................................................................................................................................................................. 42 二、电力电讯规划............................................................................................................................................................................................................................................. 44 三、给水规划..................................................................................................................................................................................................................................................... 48

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四、排水规划..................................................................................................................................................................................................................................................... 49 第七节 公共环境保护规划.................................................................................................................................................................................................................................... 49

一、现状............................................................................................................................................................................................................................................................. 49 二、对策及规划................................................................................................................................................................................................................................................. 49 三、水质保护与改善......................................................................................................................................................................................................................................... 50 第八节 防灾规划.................................................................................................................................................................................................................................................... 51

一、消防............................................................................................................................................................................................................................................................. 51 二、水系及航道治理......................................................................................................................................................................................................................................... 51 三、湿地公园防洪............................................................................................................................................................................................................................................. 52 四、湿地公园排涝............................................................................................................................................................................................................................................. 52 五、湿地公园病虫害防治................................................................................................................................................................................................................................. 53 第九节 居民社会规划.................................................................................................................................................................................................................................... 53

一、现状分析..................................................................................................................................................................................................................................................... 53 二、居民点调整与控制规划............................................................................................................................................................................................................................. 55 第十节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55

一、经济现状分析............................................................................................................................................................................................................................................. 55 二、经济发展引导方向..................................................................................................................................................................................................................................... 56 三、经济发展引导措施..................................................................................................................................................................................................................................... 56 第十一节 分期发展规划........................................................................................................................................................................................................................................ 57

一、规划分期..................................................................................................................................................................................................................................................... 57 二、分期目标与工作重点................................................................................................................................................................................................................................. 57

第四章 实施规划的对策及措施 ............................................................................................................. 59

一、管理与法规的确立与完善......................................................................................................................................................................................................... 59 二、法规..................................................................................................................................................................................................................................................... 60 三、人力资源的聚集与培养............................................................................................................................................................................................................................. 60 四、资金保障..................................................................................................................................................................................................................................................... 60 五、对外交流..................................................................................................................................................................................................................................................... 60

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杭州城市概况

一、城市性质

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二、位置与人口

杭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西部、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与浙西山区交汇之地,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八个区。市区面积306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73万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区域性大都市。

三、自然条件

杭州市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连接山峦起伏的天目山地,为海拔五百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东北部地势平坦,连接河网交叉的杭嘉湖平原,海拔在黄海标高3到10米之间。

杭州市的水系有钱塘江汇新安江、衢江、分水江、浦阳江、富春江诸水,自西南横穿杭州流向东北,经杭州湾注入东海。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等河道纵横于东北平原,河荡交错,构成江南水乡。西湖三面群山低丘环绕,东部与杭州城区相连,风光秀丽。

杭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在中国气候区划上,划入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中下游南区的钱塘江小区,年平均气温15-17℃,年极端最高温度42.1℃,极端最低气温-10.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399毫米,年平均风速8.1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50天左右,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长,四季分明。

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四、历史沿革

杭州市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城区西北十八公里的良渚.城区老和山水田畈一带,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渔猎和畜牧,创造了以玉器及黑陶为特征的“良渚文化”。相传夏禹治水成功,到会稽会诸侯曾在杭州余杭(航)登陆,因名之“禹杭”,后遂称“余杭”,为扬州之域。春秋后期,这里是吴越争霸的地方,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灵隐山麓设置县治,称钱唐县属“会稽郡”,西汉因之,仍称钱唐县,先隶属扬州,后又归会稽。隋开皇九年(公元5年),废钱唐郡而置杭州,杭州之名就于此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唐代,杭州先后改属于江南道,两浙道,贞观以后,杭州日趋繁荣,成为了“东南名郡”。

五代的吴越国以杭州为首府,在凤凰山修筑“子城”和“罗城”作为国治,经过吴越三代五帝七十二年的开拓建设,杭州已是全国经济繁荣,文化荟萃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北宋时的杭州隶属两浙路,已是“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宋室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南渡,升杭州为临安府,隶宁浙西路。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杭州为行都,环凤凰山建皇城。从此,杭州成为南宋朝庭一百五十二年的都城,开始了杭州鼎盛时期。正如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灭宋后,杭州称杭州路,降为江浙中书行省。这是繁华的杭州城惨遭一场空前的浩动。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张自成举旗反元,割据浙西五郡,重建杭州城。

明代的杭州,建制为杭州府,隶属浙江布政使司,杭州经过一段复苏之后,到明万历年间,又是四方商贾云集,游人纷至沓来,据《万历杭州府志》载,已是“今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繁荣”。

清代建制仍为杭州府,隶属浙江布政使司。清初顺治七年(公元18年),傍西湖建旗营,俗称满城,城周十里,高一丈九尺,置设五门,占地1436亩。清代杭州,数乾隆年间最为繁华,杭州共有44余万民户,207多万人。鸦片战争后,杭州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5年)失败后,被迫订立中日《马关条约》,定杭州为通商口岸,拱宸桥一带辟为日本租界。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4日,杭州光复。

元年(公元1927年),废清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改称杭县。十六年属钱塘道(公元1927年)建制为杭州市,5月17成立市政厅,6月20改为市。十九年(公元1920年)置省。

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民战争时期,杭州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和的统治下,政治、经济受南京、上海的达官豪富所控制,是少数剥削阶级享乐的消费形城市。一九四九年五月三日,杭州,这座古城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二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一、西溪地理位置

西溪在何处?各个时期说法不一: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36说:“西溪在武林山之西。”

明·洪瞻祖《西溪旧志》说:“溪薄余杭界,自分金岭挟上埠诸涧细流,划原田、穿市镇、而逆受余杭南湖之浸,并山三十六里,过生桥、会干江、注古荡,与湖合。”

清·雍正《西湖志》卷4说:“松木场入古荡,溪流浅狭,不容巨舟,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光绪《杭州府志》卷23说:“西溪在灵隐之西北,自松木场水口沿山十八里,汇余杭塘河,合新开运河。”

《杭州市新志》卷4说: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阴,有三路可入、……一水道,由松木场过古荡以西,并称西溪。”

近期(1995)出版的《杭州市志》卷1说:“沿山河,又称西溪,也称留下溪,发源于余杭境内板照山麓,由七支溪水汇合,沿留下镇、天目山路、到松木场桥、西溪河下,连通京杭运河,全长35公里。”

明清以来对西溪这条河流各有认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西溪是指从余杭南部山区流来经由留下至古荡的这条河;另一种认为西溪是从余杭南部山区流来经由留下―古荡―松木场―西溪河下这条河,从河流的定义来衡量,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它具有发源、流向、长度三个要素,而人们习惯上还是把古荡-留下这条河称为西溪。

西溪湿地指哪些地方?综合南宋以来的文献记录,历史上的西溪湿地应该指西溪古荡-留下段两岸的宽阔地带,其范围: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秦亭山-灵峰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竹竿山-小和山山脊线以北的丘陵坡麓地带;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乡-蒋村乡-带水网平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即雍正《西湖志》卷4所说的古荡以西“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的地方。

二、西溪兴废史

西溪湿地的兴废史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北宋以前 在西溪南侧山上建立不少寺院,如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僧慧理在石人岭建古夕照庵,义熙十三年(417)僧昙翼在法华山建法华寺。唐·贞观年间(627~9)在桐坞建悟空寺、在安乐山建永兴寺,显庆元年(656)建光明寺,长庆初年(821~822)在秦亭山建喜鹊寺,中和年间(881~885)建福清

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庵,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1)在西溪西南罗坞建永乐庵,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在西溪西北建隆庆寺,后晋天福七年(942)在碧峰山下建佛慧寺等等。

北宋时期 继续建寺,如宋·建隆三年(962)吴越王建报先寺(知名度很高,旧有“千年灵隐,八百报先”之谚)。同时,开发自然景点和其他人文景点,如秦亭山(宋·秦观建亭于山上,因名)、白兔泉、碧峰山唐人洗马滩、桃源岭方井(传说王方平曾饮此井水,井亭由米芾书扁额“方井桃源岭”)、北高峰塔(宋·苏轼有遗文)。按元丰《九域志》,西溪当时已立为镇、为钱塘四大镇之一,但环境还是比较偏僻的。元佑四~六年(10~1091)任杭州通判的杨蟠(其时苏轼任杭州知州)写过一首至今公认为最早的、歌颂西溪的诗:

西 溪 杨蟠 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 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南宋时期 宋室南迁,西溪有了很大发展,这与宋高宗赵构开辟西溪“辇道”有关(“辇道”是一条从古荡沿山行直至余杭“石平如砥”的车马道,是赵构去余杭洞霄宫的专用道路)。明末·吴本泰在《西溪梵隐志》卷1中说过:“西溪一洼水耳,复古未闻。自宋辇经途,斥为皋壤,沟塍鳞次,耕渔栉比,兼绕梅竹茶笋,而香雪十八里遂成佳话矣!”南宋时在西溪南岸辇道两边育梅栽竹,同时发掘了金鱼井、东法华泉。乾道三年(1167)在法华山下坞口建东岳行宫(民间称老东岳庙),嘉定十二年(1219)造忠义桥(至今尚存的杭州最古老的单孔拱形石阶桥)。这些景点旧址有的至今仍可寻到。在西溪北岸平原区、今五常南部有白荡滩、蒋村南部、当时则称为南漳湖或蒹葭深处、河渚、涡水,民乐耕渔,不少游客来此棹船载酒浮咏。当地军民还营造寺庙,如绍兴年间(1131~1162)在南漳湖侍卫马军司驻屯建庵以奉诸军香火。淳熙初年(1174)建大圣庵,大圣庵在淳熙七年(1180)又改为资寿岩禅院。蒋村建蒋相公庙,蒋家牌楼。五常、蒋村一带此时开始大面积嫁接、培育柿树。西溪,已为南宋文人所喜爱,当时曾辑有《西溪百咏》集(收录于《四库全书》)。南宋时,就行政区而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别属于蒋村里,西溪里,西溪市,整个“西溪”属钱塘县。从环境角度说,“西溪”充满着幽美的山水景色和朴素的田园风光,下面引用南宋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加以证明;

西 溪 叶绍翁

一条横木过前溪,村女齐登采叶梯。 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西 溪 董嗣杲

渔樵耕牧自成村,就屋编篱古意存。

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出坞野云多曲折,过桥溪水半清浑。 一逢白壁书香社,几见朱元障塞门。 地理最饶人事简,山家还有别乾坤。

明清时期 明代除了维修宋时景观,使古刹增新外,还开发很多旅游项目。在西溪南岸,正德十年(1515)重修方井(由洪钟补书“方井桃源岭”),嘉靖38年(1559)重建方井旁的真觉寺。新建石人岭的涌山阁、梅花泉、柏家园、花坞、留下安乐山的放山台、双井、茶市街、金莲池、横山草堂、杨家牌楼等等,居民则大量培育梅花,并以“种梅为业、不事杂植。”从王在晋《西溪探梅记》、杨师孔《华山看梅记》以及诗人们不断歌咏永兴寺的两株绿萼梅的情况估计,明代中期“西溪探梅”一大景色已经形成。西溪北岸,明代后期在蒹葭里一带也建许多名园名庵,如章次白的“西溪梅竹山庄”、冯梦祯的“西溪草堂”、刘符的“淇园”、邹文学的“泊庵”、洪钟的“洪园”。正德年间,洪钟退居河渚、还发起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以“年”、“祈社安”。万历初年(1573年稍后)在南宋正等院旧址上建交芦庵,万历年间(1573~1629)建省庵(崇祯十二年即1639年,改名为慈觉庵),崇祯元年(1628)建曲水庵,崇祯七年(1634)又在南宋资寿岩禅院旧址上建秋雪庵。明末清初张岱在《西湖梦寻》卷5“西湖外景”中写道:“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在张岱以前,明末朱梦彪已写有《观秋雪庵芦花记》,由此断言“西溪观芦”在明末成为西溪又一大景色。吴本泰因秋雪庵风光极佳,罗列了“秋雪八景”,即仙岛荡、幔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苍葡篱、护生堤、弹指楼,并各有诗咏。曲水庵前、景色也美,《曲水杂咏》中就提到法华秋霁、北峰起云、蒹葭泛月、河渚渔歌、佛慧晚钟、竹林问渡、西溪梅墅七景。明代蒹葭里遍地种植梅花,咏者不乏其人,如:

西溪梅墅 僧大绮 孤山狼籍后,此地香未已。 花开十万家,一半傍流水。

据称,当时西溪与灵峰、孤山已成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明代西溪保持着田园风光,它与具有脂粉气的西湖风格截然不同,文人对其诗画者甚多,如唐寅绘《西溪图》,僧大善重辑《西溪百咏》集。蒹葭里尤为僧侣、隐上所“钟情”,录明人律诗两首。

过河渚故人庄 陈贽 南漳营别业,农父作邻家。 山色当窗好,溪流绕屋斜。 襟怀付鱼鸟,生理在桑麻。

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浊酒能留客,东篱正菊花。

蒹葭里 僧大善

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 鸥凫栖水高僧舍,鹳鹅巢云名士楼。 蒼葡叶分飞鹭羽,荻芦花散钓鱼舟。 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

清兵入关,并未对西溪湿地造成破坏。顺治十八年(1661),在浙江传教多年的意大利人马丁诺·马丁尼(卫匡国)去世后就被安葬于方井附近(“卫匡国墓”今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康熙年间西溪湿地又增添许多新建筑,如放鹤亭、镜水楼、西溪山庄、临流草堂、张区别业、桐荫山房、捻花书屋等等。1699年西溪湿地出现它历史上的辉煌,康熙南巡到了西溪,御笔留下“竹窗”两字和宸翰五言诗一首(此两件与苏轼题诗原藏于交芦庵):

西 溪 玄烨 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 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 俗籍渔为业,园绕笋作林。 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

按雍正《西湖志》卷4,当时“西溪探梅”已为西湖十八景之一。1751年乾隆南巡到杭州,又为西溪留下宸翰《西溪探梅》诗一首。清代学者都热爱西溪,尤以康熙-雍正年间曾被推荐为博学鸿词的厉鹗和杭世骏为最。他们为西溪留下不少艺术成就很高的田园诗词,如:

泛舟河渚,过曲水、秋雪诸庵两道 厉鹗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 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

道光十年(1830)戴熙访蒹葭里,以“一曲溪流一曲烟”诗意画《交芦庵》长卷(210cm×26.7cm,现存上海博物馆)。清代对西溪湿地加强开发,使西溪湿地与(西)湖上、南山、北山并列为杭州四大景区(据江南问题研究会:《杭州概况调查》,1949),与苏州邓尉、江宁蟠龙并列为江南三大赏梅区(根据嘉庆-道光年间龚自珍《病梅馆记》)。明清时期西溪湿地仍归属钱塘县。

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时期 清末民初,许多名园古刹因年久失修倒坍。随着居民耕作业的改变,即不再培育梅花,原有梅树渐渐枯萎消失。蒹葭里一带芦滩面积也逐年缩小。1925年陆曾藩在《西溪秋雪庵》一诗注释中写到:“西溪本以梅得名,近梅林已悄悄变为桑田矣!”。1926年胡颖之在其律诗中写得更清楚:

泛舟西溪 胡颖之

秋雪庵前真似雪,交芦庵畔已无芦。 频年来洗看花眼,有客同题放棹图。 樊榭风流今不作,梦坡好事古为徒。 待寻曲水苍凉境,更种梅花十万株。 樊榭是厉鹗的字,梦坡是周庆云的字。

湖州周庆云于1919年花银元9000块重建秋雪庵(并在庵内增设两浙词人祠,每年霜降以后对以张志和为首、历代七十二名家、一千零四十四位词人举祭),这是“西溪”一次大规模的抢修工程,但终究没有能挽回整个西溪湿地的衰落。据《新市志》,二十年代西溪港汊沂湾中已长满喜旱莲子草,诗人们称:“蔽溪草,滋蔓愈葱茜。”所谓“辇道”,也因1924年建成杭徽公路而渐渐弃用、湮没。不过西溪的野趣依然如故,如1927年深秋马一浮还约友人金蓉镜等去清游,其邀请信中说:“西溪山水幽胜,足以发先生之诗,近虽蒹葭已苍,而霜林野水,弥复清远。”(《马一浮集》第二册,495页)学者们并没有忘记西溪这块诗赋乐园,其中不乏有外籍学者。1935年春,郁达夫在微雨中还有西溪之行。一俟日寇侵华,西溪湿地便遭极大破坏,如“三深”火烧,蒹葭里居民生活难以为继,伐桑作薪。抗日期间西溪荒芜了。

以后 本世纪50~60年代西溪南岸丘陵坡麓地带鳞次栉比盖起厂房和住宅,多数景点遭到损坏。1958年当时香火尚属兴盛的法华寺和老东岳庙被毁掉。70年代末期至今,大量多层建筑落成,丘陵坡麓地带景点几乎丧失殆尽。所以西溪南岸旧时景观今日很难再现。西溪北岸,1950年“土改”时秋雪、曲水、慈觉、交芦诸庵佛像被砸,庵内文物散失。1958年大跃进把大片芦滩改为农田(这些“农田”后因备受旱涝之虞而废为荒滩)。1966年“”伊始,对旧时庵堂作了进一步处理:“秋雪”夷为平地,“交茭”、“曲水”、“慈觉”或改造为厂房,或改为民宅,至今“秋雪”故址尚存百年柿树两棵、乌桕一棵、早竹一簇;“交芦”故址留有1918年种的盘槐两棵;“慈觉”只剩倒向水面的百年香樟一棵;“曲水”已空无一物。由于西溪南岸的高大建筑阻挡视线,在“曲水”无法望到“北峰”、“法华”的苍翠。所幸者,原在蒹葭里一带河网及岸上的植被没有“旧貌”换“新颜”,以保持着固有的自然状态。城市建设不仅蚕食了西溪湿地大片土地,西溪本身河道也被人工填土“挤”得越来越窄。60年代初期松木场至留下可通舟楫(河宽25米、深2米,水下卵石可数,水体清澈),而今西溪宽度只不过15米左右,

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且水流不畅,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真不知道区区杭城,何处觅西溪!后由于只重视工业和交通建设、轻视风景资源的保护,造成西溪湿地的废弃,这是很惨痛的教训。

一部西溪湿地兴衰史,大致经历五个阶段: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衰落,后废弃。从现状来看,目前只有五常至蒋村南部-片水网平原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完好,但五常属余杭区,杭州外环线及其高架桥穿过该乡。原蒹葭里一带,大致西起五常港、东至紫金港、南接沿山河、北界文二路延伸线,在这范围内水乡田园风光依旧存在。从现实意义上讲,当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只能指这片水网平原,这里经过治理重建,原有景观可以恢复,并予以优化,其他地方昔日景观不能再现。

第三节 规划依据

规划以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吸收国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原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确保把具有较高自然与文化价值的西溪湿地世代传承下去。

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办发[1995]23号《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建城国函字(1983)99号《关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理条例》

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建设部(2001)83号文“关于发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委托任务书

杭政函[2004]12号“关于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办通报[2006]100号“以启动二期工程为突破口 加快建设和谐杭州示范区”(王国平调研西溪二期工程的讲话) 办通报[2006]第138期“推进西溪模式 打造湿地公园样板”(西溪三期规划专家评审会上王国平讲话) 杭规发[2006]321号“关于《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间成果)方案审查会议纪要”

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现状分析

一、优势条件

(一)风景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特点突出

西溪湿地内集中了河泽溪塘,山林田园、民俗风情、建筑遗迹、历史文化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资源的互补,适合组织多类旅游项目。在众多的风景资源中尤以自然质朴的溪流河荡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情最为突出,而这些风景资源正好迎合风景旅游发展的趋势。回归自然、山水游览、民俗采风、古迹与历史文化探寻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内容将成为未来风景旅游发展的主流。 (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西溪湿地的开发史与杭州这七大古都之一的城市发展不可分的,吴越和南宋两度建都杭州营造了许多寺观建筑、名胜园林建筑、私家园林建筑,虽然至今仅留下遗址,但还是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宋、明两代皆有《西溪百咏》,清《四库全书》收录两卷,足见其文化价值,清代对西溪歌画者不少;现代林纾、郁达夫等西溪游记又颇为时人所喜爱,都有欣赏价值。

事实上在北宋西溪已立为镇,为钱塘四大镇之一,在南宋高宗赵构开辟西溪“辇道”给西溪发展带来极大机遇,而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当西溪与灵峰、孤山已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西溪”充满幽静的美山水景色和朴素的田园风景与充满脂粉气的西湖风格截然不同,清代西溪湿地与(西)湖上、南山、北山并列为杭州四大景区;历史上的“西溪”它是杭州“西湖”以外的另一大景区,张岱把西溪作为西湖外景;初朱祖谋《西溪泛舟写呈梦坡》诗中有:“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更相宜”;今人陈从周把“西湖”与“西溪”看为杭州景区的一正一副,这都是西溪本身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十分恰当的结果。就“西溪”和“西湖”关系而言,西湖处于城区,西溪处于城郊,两者风范不同。在南宋,西湖已是“歌舞升平”的时候,西溪刚刚“渔耕成村”。到了明代,西湖繁华嘈杂,西溪依旧幽雅寂静。张岱在《西湖梦寻》卷5中说:“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深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朱祖谋在上述诗中又说西溪“小颓风范与鸥期”,而“西湖虽好仅无词”。

10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生态环境健全

西溪湿地池塘遍布、河道贯通、水域广阔、芦荡飘曳,周边无严重污染的工业厂矿,水质较清澈,少受工业污染。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于人们修身养性、休闲度假。 (四)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广阔

湿地公园地处于浙东的主要旅游城市杭州,靠近上海,临近宁波、温州,该地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捷,客源市场广阔。同时,湿地公园地处城市郊区,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车程,汽车仅30分钟即可到达。杭州市区200多万的城市人口,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客源。杭州即将迈入国际旅游城市的行列,西溪境外游客也将随之增加。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西湖景区将以一正一副、一雅一俗的特点成为杭州市资源互补型的两大风景旅游亮点。 (五)依托都市,后勤及客源支撑强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城市群关系紧密,距上海、宁波等周边大都市都在2小时车程之内,该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占国土十五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四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湿地公园所获客源及区域经济支撑十分强大,更由于湿地公园与杭州城区紧密相融,使其在基础设施、后勤供应、内外交通、旅游服务等各方面都可享有“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之利。 (六)形成了十分便捷的旅游网络

西溪紧邻城市的地域特点,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对外交通可以依附于城市,目前,杭州对外的交通网络已形成。

以西溪为中心,450千米为半径的范围内(当天可达)其陆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各占四分之一。

浙江省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各风景名胜区之间都有便捷的交通和连接,旅游交通便利,便捷的旅游网络已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环境保护难度较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市区西部,环城公路的修建,使其交通更为便捷,湿地公园用地受到城市扩张的威胁。

湿地公园中居民点布局与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水体水质形成较大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近年日益红火的养猪业,对环境破坏较大。 居民的现代住宅楼建设,与传统民居风格、样式不协调,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景观。

1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湿地公园中现状恢复的景点较多,耗资较大。

湿地公园中景观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破坏,历史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以遗址居多,重建以恢复其原有景观风貌难度较多,耗资较大,建设期长。 (三)现状景点级别普遍不高。

湿地公园虽然资源类型多,但现存的各类景观资源未经规划设计与专业的保护,景观效果普遍较差,具有强吸引力的景点较少。 (四)湿地公园中人口较多,居住比较分散,不利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现状湿地公园内分布着两个乡、十一个行政村,人口1.4万余人,对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与经营都将构成压力。湿地公园中现各村镇以农业、渔业以及养殖业等产业为主,短时间很难对现有产业完全调整,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五)湿地公园的排洪防涝设施较差。

由于湿地公园地势较市区低,洪涝季节实际成为城市以及附近区域的滞洪区,近年多次发生城市污水倒灌入湿地公园内的情况,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第二节 风景资源评价

一、风景资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郊,用地以水网沼泽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按照风景资源类型特征分类,其风景资源可分为以下七类。

(一) 水域景观 水景是西溪湿地主要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便有“西溪之胜,独在于水”(雍正《西湖志》卷4)之说,湿地公园内稠密的水网、河道、水塘,共同构成江南水乡的特色景观,“一曲溪流、一曲烟”,正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西溪湿地的主要水域景观有:泉井、溪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水堤、岛屿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纵横交汇的六条主要河流围合汇聚,分别是沿山河(西溪)、五常港、紫金港、顾家桥港、严家港与蒋村港。曲折多变的水道、迂回弯转的堤岛,形成了舟移景异的水陆特色景观。湿地公园中的河塘、潭池散布于上述六条河渠之间,岸线曲折、堤岛交融、旷幽结合,形成纵横阡陌的河网港汊。

1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湿地公园中最为突出的水景景观是分布于河塘中部的芦荡—蒹葭里(又名南漳湖)。此处河道纵横、水陆围合、视线开阔。蒹葭里的水域较为集中,围合成湿地公园中部的芦荡、沼泽、滩涂景观,包括西溪水景之最的“河诸芦花”、“蒹葭泛月”、“秋雪听芦”以及秋雪八景中的幔芦港、仙岛湖、秋雪滩等特色景观。陈丛周先生曾称西溪为副西湖,可见其形势之优,有殊于西湖“实为仙境天开”之域。

西溪特有的江南水乡风貌,如河塘民居、水月人家、小桥流水、独舟垂钓等景观均源于西溪的水。因此,素有“杭州三西”之一的西溪便以此与“西湖”媲美。

(二) 地貌景观 西溪自古便以南岸的丘阜叠峦与北岸的河塘水网相峙,交相呼应,互为借景。本次规划以沿山河为南界,北部特有的地貌景观以洲岛、岸陆为主,大面积的水体围合着星星点点的洲岛,微微起伏的地形片植着桃、梅、杮、芦等树木花草,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岸陆景观,同时也成为飞禽走兽的栖息地。

(三) 生物景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堤岸、渚岛、田园均片植大量花木、翠竹、芦苇、苍梅,点缀着四季景观。深潭口的古樟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仍然苍翠挺拔;河塘两岸的垂柳,树影垂枝,倒映水中,婀娜多姿。西溪的梅花被清代名家龚自珍称为全国三大梅区(与苏州邓尉、江宁蟠龙齐名)。西溪南岸的梅竹山庄,素有“西溪探梅”的杭州十景之一的美誉,春季梅花盛开,一片梅海飘香的景观,此景象在《西溪联吟》中便有记载:

二雪堂梅 陈如松 为探从前绿萼梅,看他猶似报春回。 枝荣非是花原种,香破仍教雪自堆。

《西溪杂咏》中也曾记载:“居民以梅为主,种梅处不事杂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更有红英绿萼、花种不一”。可见自古西溪以赏梅为特色。

由于水网交错,河荡、鱼塘遍布,湿地公园内的动物种类也是丰富多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色不时可见。

西溪与梅香同具美名的生物类景观还有芦花秋雪,“秋雪八景”中的秋雪滩便是最佳赞誉。现秋雪庵周围片植大面积的芦苇,秋季芦花如雪一样四处飘曳,泛舟河荡处、荻花飞絮满汀。此外“秋雪八景”中的“杨柳”、“莲花”、“詹匐”(桅子花)以及有关诗句中的“竹”、“杮”、“桑”、“麻”等皆为西溪常有的植物景观。

(四) 诗词、碑刻胜迹景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悠久,人文掌故较多,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留有诗词、字画、碑文等胜迹。由于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现存的诗句、扁额、碑刻较少,但仍可挖掘利用。例如明·董其昌曾题的“茭芦庵”名,“弹指楼开”扁额,“西溪梅竹山庄”题词,明·张瑞图曾题交芦庵

1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圆应堂”扁额,康熙题“竹窗”两字仍可在字帖中集成;清·戴熙曾画《交芦庵》图、《溪流延月阁》图以及章次白的《梅竹山庄图》可借原件复制;《西溪百咏》历鹗诗词也可借木刻本复制,而旧时庵堂的碑刻有沉于河底和流失于民间的,部分能挖掘找回,可一并展出。这些均是西溪的历史与文化特有文化胜迹景观。

(五) 建筑遗址景观 西溪湿地的建筑景观种类较多,共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桥、亭以及御道牌楼等建筑景观,湿地公园中深潭口村现有保留完好的民居等传统特色建筑,粉墙黛瓦,木构门面,前店后居,部分街段中还保留着河道、井市、水潭等很具江南水乡特色的街肆景观。

由于人为生产经营,长期的破坏,现存的完好建筑除特色民居、村舍外其余部分或以遗址的形式存在,或已无据可查。我们根据现场调研与史料记载对其进行景源评价,提出不同的恢复要求。规划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建筑主要有茭芦庵、秋雪庵、烟水庵、西溪梅竹山庄、烟水渔庄、曲水庵、泊庵、两浙祠人祠堂等。

(六) 风物景观 西溪湿地内的山、水、村、田、相结合不仅具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还因人们的生活劳做而展现出不同于城市风情画卷,使湿地公园更具乡土田园气息,如竹林挖笋、茶园采摘、潭塘网鱼、河渠行舟、古街集市、社戏龙舟等。湿地公园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当数深潭口的“龙舟胜会”、元宵夜晚的“集市灯会”、立夏正午的“民俗野餐”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另一类风物类景观以当地的美食著称“三墩春笋”、“蒋村杮子”、“塘栖枇杷”、“三家村藕”以及初春的“桃花蕨鱼”、深秋的 “菊花溪蟹”、另外蒋村的“西溪竹编、芦花草鞋、芦蓆柳编”等各类的时令佳肴与民俗工艺,均为西溪的风物景观资源。

(七) 天象景观 天象景观主要指日月星空、云霞雨雾所构成的景观。湿地公园内除将个别景点结合作为天象景观点(蒹葭泛月)外,其余天象景观则由游人应时、应地观赏,不作固定观赏点。

二、风景资源评价

(一)资源评价的目的

资源评价是湿地公园规划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基础。西溪湿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西溪湿地公园现有风景资源中,各类景观的价值及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衡量各景点的潜力与恢复开发的选择性,从而提出合理的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发展规划。 (二)西溪旅游资源景点评价分级

本次规划以景点作为景观评价、分级的基本单元,景点评价分级采用四个等级,其评定的标准是: 一级景点是景观珍稀、罕见,具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作用,在国内外著名或国际吸引力; 二级景点是景观具有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作用,在省内外有影响或有省际吸引力; 三级景点是景观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际或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四级景点是景观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当地吸引力。

1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由于建筑与诗词、碑刻胜迹类景点现状仅存几处遗址,所以其评价依据与标准仅以历史史料为准(招标单位提供资料与现状调查的记录),重点以景点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两个项目层进行对比评价。

依据以上的评定标准,从景点的景观价值、环境水平,旅游条件、规模范围等四个评价层进行综合评价,对在规划范围内选出的51个规划利用的景点进行评价分级,得出一级景点29个,二级景点8个,三级景点5个,四级景点9个。

详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要景点分布及建设设想表。 (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风景特色 1、田园质朴,水乡浓郁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浓郁的乡村特色景观,水郭村居,粉墙黛瓦,烟波渔舟,河网田园随处可见,形成了江南浙东水乡泽国所特有的鱼塘、果园、农家式极具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2、古迹丰富,历史悠久

西溪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上遗留的各类祠堂古庙、庭庵寺院、文墨诗词、雕刻碑亭均反映着杭州西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成就。还有历代留下来的西溪有关的名人异事,民间传说,习俗风情,更增加了湿地公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3、水网密布,环境清幽

湿地公园内水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水陆环绕交融,岸线曲折幽深,草木苍翠茂盛,花果色彩斑斓,共同构成西溪湿地独有的宜人景色和清幽环境。

第三节 湿地公园范围、性质和发展目标

一、湿地公园范围

(一)确定范围原则

保持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保持地域单元的相对性;

1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强调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划定范围

1、湿地公园范围

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用地),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2、外围保护带

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湿地公园界线以外,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约为15.7平方公里。 3、周边景观控制区

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与历史记载的西溪位置及范围基本吻合。

二、湿地公园性质

(一)确定原则

湿地公园的性质需依据的典型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等因素,综合保护和发展对策、功能选择确定。 (二)功能定位

是杭州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为根本立足点,同时恢复展示清雅秀丽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发挥生态修复、资源培育、科普教育等重要作用。 (二)性质

西溪湿地具有江南独特湿地景观,旖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历史,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同时在杭州市绿地生态系统结构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及作用,因此它的性质是:

以秀丽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融保护、利用、研究、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按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编制,以“综合整治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下原则:

1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1、依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征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分析。 2、充分考虑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在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上的重要性,综合各项有关因素,深入进行分析与评价。 3、全面研究,突出重点,针对性分析和评价各专项因素,加强规划的科学性。 4、在突现其湿地生态特征的前提下,满足游览、观赏和休闲的需要。

5、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做到与杭州市总体规划、杭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相互协调,与“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

四、湿地公园发展目标

(一)确定原则

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发展旅游四大任务。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即是合理平衡这四大任务,依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和社会要求,提出适合本湿地公园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并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并满足湿地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 3、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使资源综合保护利用,与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步调相适应。 (二)规划目标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一个地域单元,其本身具有自我健全的要求,即自身性基本目标;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单元,其对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也有特殊的意义,具有社会性要求,即社会性基本目标。

1、自我健全目标

目标一 完整保护融汇了自然生态美感与历史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西溪的美,是自然的,同时又是人文的。自然之美以湿地风光为其最大特色,其间有纵横阡陌的河流,百年交柯的树木,是其特色的体现,而这河流、树木又包含了千百年的人文积淀。保护规划以完整保存、保护这一特点为基本目标,强调历史脉络的延续,在保护措施及保护工程中特别强调这一特色的体现。

目标二 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

1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城景相联的特点,使其与城市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拥有强大的后勤支撑能力,大量旅游服务和娱乐需求都可在城区或外围旅游区得到满足。因此湿地公园应充分满足游人在游览观赏时即时即地的游览服务,形成完善的,与功能要求相适应的游览设施系统。

目标三 建立与城区和谐共美、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

西溪与杭城紧密相连。一方面,城景相依,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城市与公园在功能、景观建设、发展、运营等各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规划应通过适当的疏理与合理布局调整城市与景的良好关系,使城景共美、互利互依。

2、社会作用目标

目标一 保护湿地资源,树立国家和地区形态典型作用。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杭州城紧密相依,处于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和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达到和保持溪水明净、大气清新、花树繁茂、人文荟萃、内涵丰富、交通便捷、设施齐备,成为国内一流的湿地自然景观游览区的基本环境目标,其典型作用极为强大。

目标二 展示本湿地公园特有的自然景观特色,提供游憩风景胜地,使游人在娱乐、休闲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认识自然规律,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深受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的启迪作用。

目标三 促进旅游发展,拉伸地方经济的先导作用。

开展旅游是湿地公园的任务之一,把保护风景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合理选择旅游内容,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风景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将对杭州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起先导作用。

目标四 为杭州市大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在稳定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1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四节 规划结构与布局

根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特征,与杭州市的渊源关系,同时考虑杭州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生态结构构成等,规划按如下方式设置湿地公园总体结构体系。

一、湿地公园子系统按三级配置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五大功能区——各景点(群)。

湿地公园子系统一览表 表2-1

生态保护培育保护区 民俗文化游览区 西溪湿地功能区 秋雪庵保护区 曲水庵保护区 保育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之地 以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 复建秋雪庵,恢复秋雪庵八景,复种西溪传统植物,体现西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景观风貌 复建曲水庵,恢复曲水八景及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风景游览为主题景观 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群类意义配置物种群落,突出科普功湿地自然景观区 能,兼顾五常民俗风情展示

二、旅游服务子系统按三级配置

二处一级服务点(服务半径1500-2000米)——四处二级服务点(服务半径1000-1500米)——分布在各景点的三级旅游服务点。

旅游服务子系统一览表 表2-2

深潭口村 蒋村集镇和 西溪旅游服务中心 龙章村 源谊村 曲水庵 三 级 旅 游 服 务 点 1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湿地公园养护及管理子系统按二级配置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按功能区划分五大管理处。

公园养护及管理子系统 表2-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生态保护培育区管理处 民俗文化游览区管理处 秋雪庵保护区管理处 曲水庵保护区管理处 湿地自然景观区管理处

第五节 湿地公园容量及生态原则

一、游人容量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人容量测算,以综合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依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特点而确定,规划以面积法就湿地公园生态允许容量与游人合理容量来综合预测公园容量。 (一)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一览表 表2-4

用地类型 风景游览 民俗风情游览 西溪水面 合 计 允许容量的用地指标 面积(m²) 3675000 240000 4785000 8700000 人均指标(m²/人) 1500 100 2500 容量(人次) 2450 2400 1910 6760 注:生态容量按每年330天可游览天数计,6760×330=2230800人次/年,游览面积不包括生态保护培育区的中心区域1.94平方公里。

20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游人合理容量

规划以面积法测算公园游人的合理容量,并按全年可游330天计算年游人容量:

游人合理容量一览表 表2-5

序号 1 2 3 4 5 6 功能区名称 生态保护培育区 民俗文化游览区 秋雪庵保护区 曲水庵保护区 湿地自然景观区 合计 规划用地(Km²) 2.4 2.24 1.9 1.4 2.7 10. 可游览面积(m²) 0 1500000 1200000 1000000 1900000 5500000 人均指标(m²/人) 0 1500 2000 1500 1000 日容量周转年容量(人次) 0 330000 198000 219780 627000 1374780 (人次) 次数 0 1000 600 666 1900 4166 1 1 1 1 1 游人量控制在小于生态允许容量值内,旅游活动在不破坏风景资源的前提下开展。

根据杭州师范学院区域文化研究所在《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中以线路法进行的测算,以水路和陆路的游客容量相加得出公园内游客日容量为00人次,年容量(以每年可游330天计)为211.2万人次,该数据与本规划采用面积法测得的公园生态容量相差仅5%左右。

由于本规划中计算的游人容量少于生态容量值,而以生态容量为标准控制公园游客量较为合理。因此,规划公园游人合理日容量可以定为6760人次,按每年330天可游览天数计,公园实际可按照游客年容量223万进行控制。 (三)高峰日游人容量

根据游人生态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合理日容量为6760人次,但从目前的旅游现状看,湿地公园内的游人量存在极大的峰谷差,规划按日生态容量的2倍确定公园的高峰日容量,即公园高峰日容量为13520人次/日。该数据已远远超出了公园的生态允许容量,但作为高峰日容量,其维持天数不长,仍不至于破坏公园的生态资源。这样的人均密度指标标准,也是维持游览活动的最极限标准。

对于超出公园高峰日容量的游人,规划建议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早期预报、劝阻分流、控制进入等手段进行。

高峰日游人容量不是公园固定的基础及服务设施的指导标准,但在设置公园的临时基础及服务设施时,应考虑高峰日游人容量。

2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游客容量是个复杂的体系,影响因素很多,即使是在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和管理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也有产生很大的区别,因此,应结合动态监测机制的建设和有效实施,对生态环境基本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研究环境游客容量与环境生态品质的动态平衡来追求科学的最大游客容量,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有效利用的最佳平衡点。

根据公园的生态培育、养护要求及游览条件,建议公园管理部门设定每月或每年的一定天数、某个时期为禁游日,以更好的体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园建筑容量

公园容积率(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控制在0.029。

根据规划布局,初步测算湿地公园建筑容量为30.51万平方米(含现状保留保留改造建筑),其中一期建设4.万平方米,二期建设12.97万平方米,三期建设12.56万平方米。

现状公园内建筑绝大部分是农居,布局杂乱、无序,大部分村落建筑过密,影响风景景观,应根据总体规划及各期规划重新调整布局,保留的农居建筑应该予以改造,遵循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要求及环境要求等。公园内建筑应控制合理的使用强度,并能结合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减少污染。其中花蒋堤以东临近生态保护培育区的区块内建筑容量应予以严格控制,避免对生态保护培育区产生过多的影响。

详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筑一览表: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筑一览表 表2-6 编号 1 建设分期 名称 一期 二期 三期 2 公园总建筑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4. 12.97 12.56 30.51

2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生态原则

保护是湿地公园事业的根本。为维持湿地公园稳定良好的生态关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定相应的生态原则: (一)生态原则

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公园游客和居住人口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保护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综合体。

3、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功能,提高氧、水、生物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二)环境质量标准指标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

2、地面水环境质量按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级标准执行,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 3、湿地公园室外允许噪声级应符合GB3096-93中规定的一类准值。 (三)环境生态保护措施

实行植树造林、水域保护、景观绿地建设和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切实保护改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完善湿地公园内交通、供水、供电、通话等设施建设;加强西溪水域保护和整治力度,全面开展排污纳管工作,规划湿地公园内除部分零散污水可通过就地设装置处理合格后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外,其余所有排放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使用木材、燃油等燃料,采用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综合治理对西溪水质和环境影响较大的污染源,加大从钱塘江的引水力度。

加强西溪水域的综合保护及治理,修订有利于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各项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觉保护和参与管理的意识。常规保护与重点保护、日常管理与针对性管理、分类治理与综合治理并举,将保护与管理纳入法规化轨道。

2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三章 专项规划

第一节 保护培育规划

为合理保护、适度利用,规划对不同风景资源区别对待。以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的手段双管齐下,使保护工作措施到位、力度充分、规划可行。

一、分类保护

(一)生态保护区

对公园内有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该区域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入。 划为生态保护区的有: 生态保护培育区的中心区域。 (二)自然景观保护区

规划对需要严格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

在自然景观保护区范围内,严格强调植被、地形的原生性,严守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范围内只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道路和安全防护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他设施进入。

划为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区域有:

秋雪庵保护区、曲水庵保护区、湿地自然景观区等大部分区域。 (三)史迹保护区

规划划定湿地公园内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周围的一定范围作为史迹保护区。在区域范围内,应严格保护历史遗存,建立保护标志,建立建全科学的记录档案,实施统一管理。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史迹遗址的整体保护和文物历史环境保护,搬迁保护区内居住人口,严禁增设与历史遗存无关的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划入史迹保护区的有:

烟水庵遗址,茭芦庵遗址,秋雪庵遗址,大樟树,朝天暮港,观音桥等。

2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该区域范围500米内不得建设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500-1500米范围内的建筑严格控制其体量、外观,不得建设破坏或妨碍遗址保护或景观效果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湿地景观恢复区

在现状农居较为集中的龙章、深潭口、五常、友谊等处,因农民的无序建筑住宅,及无序的排放生活生产废弃物等,造成生态环境及景观环境的极大破坏,应通过科学规划,拆除整治建筑,对植被及景观应重点恢复。

该区域范围500米内不得建设与景观恢复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建设破坏或妨碍规划景观效果的建筑物构筑物。 (五)发展控制区

在风景范围内,上述三类保护区以外的水面与用地,均划为发展控制区,包括农居保留用地、旅游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等。在发展控制区内,应合理调整原有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形态,合理配置同湿地公园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游览服务设施,适当设置与风景游览相关的经营服务、管理设施,并合理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

二、分级保护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不同于黄山、庐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城景相邻,城市的活动影响着湿地公园的保护;根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览活动与周边区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密不可分的特点,提出各级保护区需共同遵循的保护措施和要求。

1、保护西溪水域水系和水源,严禁污水的任意排放。

2、各单位的污水、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不得超过环境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

3、保护湿地公园内植被和动植物资源,严禁在湿地公园内攀折砍伐花木、毁坏草坪、植被,保护湿地公园水域内的鱼虾、飞禽、芦茯等水生动植物,禁止擅自捕钓和采摘。在湿地公园范围内禁止放牧、狩猎、打鸟等活动。

4、在湿地公园内不得新建、扩建与湿地保护和公园景观无关的建筑物,与湿地保护及游览无关的单位和工厂要逐项清理,限期搬迁。

5、景点的建设应符合规划要求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相协调,新建建筑只能点缀,从属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度宜疏不宜密,体量宜小不宜大。除风景园林中塔、阁等建筑外,建筑物的高度不超过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7米,造型要与景观相协调,以坡层顶为宜,色彩宜淡雅。

在以上保护措施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环境特点突出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为灵魂的特色,划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在湿地公园范围外,划出外围保护区,在共同遵循保护措施的基础和要求上,按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分级保护措施和要求。

2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一) 特级保护区

生态保护培育区的中心区域划为特级保护区。并提出如下保护措施:

该区域内不安排游览、服务设施,但可以在相邻区域边缘搭建瞭望台,以望远镜等方式观赏禽鸟。最大限度的控制各种人为干扰,禁止一切开发行为,严 禁机动车及其他设施进入,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一级保护区

规划以所有史迹遗址、秋雪庵保护区、湿地自然景观区的大部分区域等为一级保护区,并对一级保护区提出如下保护措施和要求: 1、区域内严禁新建非保护目的的任何设施,拆除任何对区域内保护目的不利的原有设施。

2、搬迁与湿地保护无关的设施和企业单位,严格控制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服务设施的设置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原则。

3、一级景点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严禁建设与湿地保护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和休疗养院、医院等,不允许机动交通工具进入。 4、保护区内不得有住户和居民,在一级景点一定范围内现有的住户和居民要限时搬迁。 (三)二级保护区

规划将一级景点、史迹遗迹之外的所有景点、景物周围划为二级保护区,包括曲水庵保护区、作为湿地展示区的生态保护培育区外围、湿地自然景观区内的五常民俗村、龙舌渔庄、赵家埭等处。二级保护区的保护措施除遵循湿地公园内必须遵循的共同保护原则外,还要求:

1、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景点建设,对现有建筑严格按总体规划要求拆迁或整治搬迁与湿地保护和公园景观无关的工厂、企业单位和设施。 2、严格控制区域内的旅宿设施规模,不得设置休疗养院、医院等与公园景观无关的单位和设施。 3、允许公园内游览车交通适度进入,但要控制车速和车型。 (四)三级保护区

规划西溪保护区范围内除一级、二级保护区外的所有区域为三级保护区,包括了民俗文化游览区的水乡集市、河渚街、董家桃湾几个地块和湿地自然景观区的仲家村及其以北地块等主要游览活动的区域。并对三级保护区在湿地公园共同遵循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保护要求:

1、范围内的各种建设和设施,都必须按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在湿地公园内不得新建、扩建同湿地保护和公园景观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原有的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按规划进行改造利用,影响严重应坚决拆除,与湿地保护和公园景观无关的单位应限期迁出。

2、旅游服务设施要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以不影响景观为原则,控制住宿规模。

2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允许公园内游览车交通进入,不允许外部机动车进入。 (五)外围保护地带

为充分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视觉界面,规划划定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并对此区域提出控制性要求:

1、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准新建污染环境的工厂企业,现有的污染源要限期治理,污染严重而又治理不好的工厂要停产、搬迁。 2、保护山体、水文、植物、动物,不准污染水源、毁林垦荒、破坏植被,不准狩猎、打鸟。

3、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植物生态系统。在外围保护地带内,应尽量缩小工厂企业、居住建筑以及其它单位的开发用地,开发用地之间应森林相隔,避免开发用地片出现。

4、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筑必须满足西溪对城市景观控制的要求,其布局、设计要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不得有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观瞻。

第二节 风景游赏规划

一、景观特征分析及景象展示构思

雍正《西湖志》卷4写道:“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角。稠密的水网,“一曲溪流一曲烟”形成西溪风景主题。水,又造就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色。

西溪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点,是文人墨客每年驻足之地。北宋时期任杭州通判的杨蟠写过一首至今公认为最早颂赞西溪的诗:“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就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而言,使其保持完整的外在界面与内涵,使位于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的这块土地仍具有高度的生态合理性与精致和谐的美感,让人们能永远持久地拥有和欣赏其自然和人文美景,是规划的宗旨所在。

二、 功能分区及景点设置

(一)分区原则

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

2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规划与分区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均界限的完整性。 (二)分区划分

为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众多景源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于对景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实施恰当的建设强度和管理制度,既有利于展现和突出景源的分区特点,也有利于加强湿地公园的整体特征,规划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五个分区:

生态保护培育区,民俗文化游览区,秋雪庵保护区,曲水庵保护区,湿地自然景观区。 (三)分区特征及规划要求

1、生态保护培育区

保育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之地 2、民俗文化游览区

以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 3、秋雪庵保护区

恢复秋雪庵八景,复种西溪传统植物,体现西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景观风貌 4、曲水庵保护区

恢复曲水八景及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风景游览为主题景观 5、湿地自然景观区

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群类意义配置物种群落,突出科普功能,兼顾五常民俗风情展示 (四)景点分布及建设设想

结合现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规划建设51个主要景点,分布在五大功能区,并根据景观价值、游览条件等因素对各景点进行了评价,分为四个等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要景点分布及建设设想一览表 表3-1 功能分区 编次 名称 编次 景点 名称 评价 级别 规划建设设想 2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一 生态保护培育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保护培育区 桑梓漾湿地休闲中心 龙灯广场 董家桃湾 水乡集市 河渚街 烟水庵 龙章独钓 湿地度假营 湿地会所 科普基地 千金漾 烟水渔庄 两浙词人祠 秋雪庵 仙岛荡 幔芦港 秋雪滩 莲花幢 杨柳城 詹葡蓠 护生堤 弹指楼 百家楼 泊庵 龙舟竞渡 河渚觅渡 蒹葭泛月 法华秋霁 北峰起云 佛慧晚钟 河渚渔歌 竹林问渡 淇堂初夏 生池饲鱼 西溪梅墅 西溪水阁 西溪草堂 一级 四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四级 一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一级 三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现状空间形态良好,但杂乱农居点占据其间,规划拆除拆迁农居及企业,保护培育现有池塘湖泊林地,整理植被,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结合景观造景,设置特色休闲空间,并设生态屏障,减少产生的噪声对生态保护培育区的影响。 恢复董庵遗址,改造环境,开展观光旅游。 大面积栽植经济桃树,培育新品种,开展采摘,养护等农家乐活动。 改造现有村庄,沿水边建设传统风格的民俗水街,恢复原江南水乡的集市特色景观。 选址于深潭口村东面,形成独具湿地特色的水乡村落。 保护烟水庵遗址,整治周边环境景观。 改造现状水塘,采用生态技术放养多种淡水鱼,开展休憩垂钓活动。 活动大部分通过船舶进行,传统江南水乡的渔文化和异域的风情在这里得到重新演绎 充分体现“闲文化”与湿地生态景观和谐统一 加强湿地的保护与宣传 保持现状两岸柳树成排,香樟浓郁遮日,规划改造沿岩护坡、驳岸,行植垂柳成荫,建临水观景平台。 烟水庵遗址南部恢复修筑水乡建筑风格烟水渔庄,突出庄园别院,开展游览观光活动。 于秋雪庵南岸修筑两浙词人祠堂庭院,改善堤岸景观环境。 重点恢复秋雪庵遗址庭院,改善周围环境条件,建观光石板步道。 湿地公园中部水面广阔,堤岛交错,景色丽人。 规划局部改造秋雪庵处的水岸,设游船停靠点,改善周围的芦苇岸堤,使码头隐于芦荡中。 保护现状中的芦苇荡,严禁建游览设施,突出秋季芦花如雪的景观,开展水上游览观光与活动。 沿河塘岸边栽植莲花荷叶,形成较大面积的莲塘景观。 芦荡深处栽植杨柳,形成片状林地景观。 沿秋雪庵外围密植桅子花篱,形成花墙景观。 沿秋雪庵西向建长堤步道。两岸栽植垂柳、芦苇。 恢复秋雪庵内的木质观景楼阁。眺望秋雪滩与芦荡水乡。 改造周家村三级,恢复太平天国驻地遗迹,开展参观游览活动。 于蒹葭河道南岸,恢复泊庵厅堂建筑景观。 修筑观礼台,拓宽水道,两岸栽植蔽荫乔木。开展龙舟竞渡等游览活动。 突出自然湿地景观与农耕文化为主。 扩大蒹葭里湖面水域,建兼葭凉亭,幕下夜色,月影泛在湖面,景观奇特。 调整现状水系,整理植物景观,形成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景观。 根据历史记载,调整水系,疏理空间,改造植物,体现诗词意境。 根据资料记载,调整水系,疏理空间,改造植物,体现禅宗意境。 于蒹葭里水域两岸,保护培育观赏芦苇,形成芦花成片的景观。 于西溪梅竹山庄西侧片植竹林,调整植物配置,体现自然野趣。 调整水系,整理植物景观,营造清幽寂静的气氛。 调整水系,整理植物景观,体现诗词意境。 改造现状水系,建造农居别院,调整植物配置,体现自然野趣。 西溪北岸王家村临水修筑观景水阁。突出水乡阁楼景观。 位于西溪竹林丛中、修筑草顶木架的观景草堂,别具古朴风格。 民 俗 二 文 化 游 览 区 秋 雪 三 庵 保 护 区 曲 水 四 庵 保 护 区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2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五 湿地自然景观区 48 49 50 51 曲水庵 茭芦庵和厉杭二公祠 洪钟别业 西溪山庄 御临镇 淇上草堂 茭芦田庄 梅竹山庄 五常民俗村 洪园 观音庵 龙舌渔庄 田园风光 一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一级 四级 四级 于茭芦田庄西侧,恢复曲水庵遗址建筑群。窋庵堂文化与庵堂景观。 保留现有遗址,复原有关信息,体现僧人与文人交流的梵隐文化。 选址深潭口村南侧,定位为士人园林。 恢复重建,采用清代型制。 立碑亭纪念康熙曾幸临。 布局院落别墅式,营造溪山深处隐仙居的意境。 以茭白和芦花为中心展开,同时配植一些其它乡土树种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郊野田园景观风貌。 植梅、竹,恢复园林建筑,追求意境,体现人文特色。 水绕村、村含水的水乡建筑布局模式,以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以五常民俗为主要内容。 在何家桥区块集中展现洪氏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 重塑观音桥节点,设招鸟场所,设观景草塔。 位于最南端,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 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基调,改造仲家埭村适应旅游服务需要,满足观光旅游、劳作实践等休闲活动。 (五)重要景点设置

根据景点所含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质量、特色,在功能区中的地位与游览线路组织中的重要程度,并考虑景点的差异性等因素,认为以下十个重要景点最能体现西溪秀丽的湿地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特色,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分别是:

秋雪庵、曲水庵、西溪山庄、洪园、五常民俗村、龙舟竞渡、茭芦庵和厉杭二公祠、水乡集市、西溪梅墅、百家楼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景点一览表 表3-2

编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景点名称 秋雪庵 曲水庵 西溪山庄 洪园 五常民俗村 龙舟竞渡 茭芦庵和厉杭二公祠 水乡集市 西溪梅墅 百家楼 所属功能区 秋雪庵保护区 曲水庵保护区 曲水庵保护区 湿地自然景观区 湿地自然景观区 秋雪庵保护区 曲水庵保护区 民俗文化游览区 曲水庵保护区 秋雪庵保护区 心景点之一。 处于水中孤岛,清幽寂静,有蒹霞泛月、法华秋霁等“曲水八景”,景点充分体现了庵堂文化和庵堂景观,西溪湿地核心景点之一。 内含“御临三址”,即“御临镇、御临桥、御临池”,是康熙幸临西溪的历史见证。 由洪氏宗祠、洪府、书院、风化仪亭等多个分景点组成,集中体现了洪氏家族的爱国文化、藏书文化、刻书文化、著论文化等。 内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 五常的龙舟风俗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是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素材。 体现僧人与文人交流的梵隐文化,反映鲜明的历史信息,恢复文人墨客雅聚传统。 展现西溪地方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表达水浒孕育地水乡渔市的独特风光。 重现明清时期作为西溪一大特色的“西溪探梅”胜景,营造别具野趣的农家别院。 颇具价值的太平天国驻地历史遗迹。 景点特色 一片芦花,白如积雪,风光极佳,有仙岛荡等“秋雪八景”,充满诗意和禅意,是西溪湿地核 30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游览组织

风景游览的开展,关系到区域性的旅游网络,是区域网络组织的重要部分。 (一)逐步形成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特色的区域旅游网络

风景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市场。目前要增强全省风景旅游事业的宏观意识,积极增加其他开放城市和湿地公园的接待总量,开展各项特殊旅游项目,丰富传统的观光旅游内容,增辟旅游营运线路,改善旅游交通,逐步形成以西湖风景区为中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特色的旅游网络。

以杭州为中心向东,绍兴、宁波、舟山三大区形成一网络。充分利用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积极发展兰亭书会和水乡风景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基础的建设,开发建设诸暨五泄、新昌大佛寺、十里潜溪和天台山景区。宁波发展佛教朝拜旅游、商务旅游,建设月湖、东钱湖、天童森林公园和溪口风景区以及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古文化观赏区。舟山建成观光、度假、海浴、航海等独具魅力、饶有情趣的海岛旅游区,并逐步发展国际旅游。

积极实施旅游西进,发展西线旅游,该线有临安自然山水风景群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至黄山、九华山一级,是一条黄金旅游线,集江、湖、山、洞、溪泉、瀑布于一体,是具体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的地区。

南线旅游,主要是开发温州市区、楠溪江、雁荡山、双龙洞、仙岩、石门洞、南明山、方岩、仙都等景区景点,目前在保证山林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经济合理的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国内旅游,把金华斗牛、龙泉古窑等专题旅游推向国际市场。

北线,随着钱塘江、运河沟通工程完成,成杭州至北京高速公路的贯通,开辟古运河旅游与自备车旅游,完善杭州、莫干山、湖州、苏州至无锡的旅游线,再往北到南京、扬州、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发展我国东部旅游网络。

以杭州为中心,可组织辐射型的游览如下:

1、杭州向西南行经“黄金水道”(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歙县(皖南)——黄山——九华山。

2、杭州向西北行经洞霄宫、会锦湖(青山水库)——临安(安国山、玲珑山)——天目山——皖南(歙县)——黄山——九华山。 3、杭州向东行经绍兴——宁波——普陀山(海天佛国)——北雁荡山(中雁荡)——楠溪江——温州——仙岩——南雁荡。 4、杭州向西南行萧山兴汀湖——五泄——金华双龙洞——方岩——仙都——南明山——石门洞——温州——南雁荡。 5、杭州向西北行经运河——太湖——苏州无锡——扬州——淮阴。

6、杭州向北行经良渚文化——南山石佛——径山——莫干山——宜兴——南京(钟山)

7、杭州向南行经绍兴——新昌大佛寺——天台国清寺——北雁荡——楠溪江——温州——南雁荡。

3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部游览路线的组织

湿地公园内五常港以西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的对外开放公园,有相对的游览线路;五常港以东部分则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安排游览线路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组织以下几条观光游览路线,可适应不同年龄、爱好的游人,自由选择比较灵活,交通工具以电瓶船、摇橹船、电瓶车和徒步并举:

路线一:天目山路主入口-泊庵-梅竹山庄-西溪梅墅-秋雪庵-观音庵-洪园-烟水庵-河渚街-淇上草堂-洪钟别业-茭芦庵和厉杭二公祠-曲水庵-西溪山庄-天目山路主入口

路线二: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入口-科普基地-西溪山庄-洪钟别业-水乡集市-淇上草堂-龙章独钓-董家桃湾-仲家埭-龙舟竞渡-洪园-五常民俗村-龙舌渔庄-五常大道入口

路线三: 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入口-科普基地-西溪山庄-曲水庵-洪钟别业-水乡集市-观音庵-泊庵-西溪水阁-西溪旅游服务中心 路线四:五常大道入口-龙舌渔庄-观音庵-洪园-龙舟竞渡-仲家埭-五常民俗村-绕城辅道入口

积极发展各种专题旅游项目,适应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丰富旅游内涵,在权衡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力,保护风景资源永续利用,景观特色协调,与规划目标一致为原则的基础上组织新奇特优丰富多彩的特色游赏项目,提高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国内省际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三节 典型景观规划

一、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规划

(一)历史、遗存、现状

1、历史

西溪并非仅是一条溪,而是纵横阡陌的河网港叉,菁菁芦草,夹岸垂柳,清溪绵延,天高云低,茫茫一片,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西湖志》中有一段关于西溪的记载:“溪流水面狭窄而多深曲,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旧志都以此为西湖风景之一部分。往昔以赏芦花及佛寺道观著称。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湿地最根本的风景要素,稠密的水网、“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的主题,西溪的水造就了“荡、滩、堤、圩、岛”的丰富景观。

以芦花、柳、柿、笋、梅构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公园植被主基调,“西溪探梅”和“河渚芦花”享誉海内外。

3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西溪俗名“沿山河”,以秦亭山为源头,西堰桥为埠头。宋高宗初至武林,欲立此地为都城,后得凤凰山,便曰:“西溪且留下”,“留下”因此得名。西溪亦称“副西湖”,主要的自然景观有“西溪探梅、荻芦散花、蒹葭泛月、秋雪八景、秋雪听芦、淇上初夏、云栖曲水等”,其中以秋雪八景最为出名,仙岛湖、幔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苍匐篱、护生堤、弹指楼都是以西溪芦荡为轴心构成的景点。

西溪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点,是文人墨客每年驻足之地。北宋时期任杭州通判的杨蟠写过一首至今公认为最早颂赞西溪的诗:“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2、遗存

宋室南迁后,西溪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宋高宗赵构开辟从古荡沿山行至余杭镇的“辇道”有关,这是宋高宗前往余杭洞霄宫的专用车马道。自此在西溪一带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庵堂,大面积嫁接培育柿树。明代蒹葭里遍植梅花,咏者不乏其人。

以后,西溪逐渐衰落,许多名园古刹因年久失修倒坍。原有梅树渐渐枯萎消失,至今庵堂、古庙、祠堂均已荡然无存,仅遗废墟。

西溪自南宋以后以庵堂文化而著称,而盛时有庵堂36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秋雪、交芦、烟水、曲水、慈家等庵。秋雪庵清溪纵横、曲水环绕、蒹葭深处,粉墙黛瓦、依水而筑,溪流两岸一片芦花,白如积雪,因有“秋雪”之名,早年为西溪赏芦佳处,现建筑已毁,遗址尚在。

“两浙词人祠堂”与秋雪庵毗邻,是吴兴周梦坡于1920年重修秋雪庵时所建。祠堂内供列以唐代词人张志和为首席历代词人72名家、1044位词人,并以每年霜降后举祭。

“两浙词人祠堂”反映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游客和境外华侨的关注,来此寻觅踪迹。 此外蒋相公庙、蒋家牌坊、宋水军操练处等遗址尚存。 3、现状

城市建设不仅蚕食了西溪湿地大片土地,西溪本身河道也被人工填土“挤”得越来越窄。60年代初松木场至留下可通舟楫(河宽25米,深2米,水体清澈),而今西溪宽度仅15米,且水流不畅,污染十分严重;西溪南岸的高大建筑阻挡视线,造成视觉污染;湿地公园内十个行政村,2100户农居散布在各个区域,新建农居体量偏大,色彩杂乱,侵占河道;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堆积阻塞河道。除蒹葭里一带空间较为开旷外,在农居盘居之地视线所及除了没有地方特色,造型、色彩与环境不协调的农居外,就是淤塞的河道或是被污染的水体。昔日“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之意境再也难以觅到。

3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规划、目标

1、规划

根据蒋村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现蒋村乡所属公园范围内农民100%外迁;五常乡所属公园范围内少于50%的农居进行改造保留,其余外迁。拆除公园内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对河道进行清淤,局部水面进行构通扩大,如朝天暮港,增强区域范围内的通达性;保留修缮现有部分木结构居民作为旅游配套用房,迁建或新建建筑以木结构粉墙黛瓦为基本格调;局部根据场所需要可采用毛竹或茅草为建筑材料。

①总体景观

纵横阡陌的河网港汊,菁菁芦草,夹岸杨柳,清溪绵延,天高云低,迷茫一片,景色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②自然生态景观

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强调生物的多样性,以当地原生的生物群落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水体、浅水、泽地、草地、疏林草地、密林等几个类型。

a、湿地——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湿地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起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比许多森林和草地类型都高。

湿地植物群落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两方面,尽可能选择多种植物的组合,同时要兼顾所选物种在连续环境中有足够的种群大小、保证物种有自身维持的能力。 b、草地——本土化、自然化和生物多样性

以多样化、自然化和本土化为原则,不强调草坪而是明确“草地”概念,强调配置本地自然草本植物,此举对保护当地物种的多样性有积极意义,符合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植被未来的发展方向。

c、林地——多样化与自然化

林、草混合种植,在水体和路边的树木应该稀疏,以近随机分布的方式散布在草地上,以既不阻挡视野和又能发挥生态效益为宗旨;远处的林木可以密集,保持自然状态。根据不同要求,配置树木的不同密度组合,主要有孤植、散植、密植,形成疏林、密林等。一些步行小路或休息处是以小片草地设置于林木之中、水体之澳以营造私密气氛。

3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d、动物群落——生态性、多样性

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的观赏意义(特别是观鸟)等角度考虑,配置动物群落。

鸟类:据研究,杭州现有湿地鸟类38种,还应该有一些原来在杭州有分布,后来消失的种类,西溪环境改善后有可能招引过来。注意保护现有鸟类的栖息地和鸟类品种,并选择林密草青人少处人工投放食物吸引鸟类,以增加区块内鸟类的数量、种类和栖息时间;充分运用浆果类招鸟植物,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筑巢环境;有意识创造开阔水面,形成浅水湖沼区,为湖泊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地;严禁各种捕鸟活动。

两栖类和哺乳类:既是食物链重要的环节,同时也具有欣赏值。例如:夏季水边的蛙鸣,树上松鼠的跳跃、岸边水獭的出入……都会给湿地公园带来浓厚的田园气息。西溪湿地区域内的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种类还不多,有待逐步引进。可以通过提高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以提高野生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加景观的连通性,避免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

③人文景观

西溪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与西湖、西泠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点。历史遗存及古迹,是西溪湿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次规划根据历史记载恢复的历史人文景观主要有佛教庙庵、士人园林、文人别业、士人宗祠等几类,包括秋雪庵、烟水庵、茭芦庵、曲水庵、西溪山庄、百家楼、淇上草堂、西溪草堂、梅竹山庄、洪钟别业、洪园、西溪梅墅、观音桥等;同时恢复和建设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乡村落和田园农舍:在现深潭口位置规划建设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特色的民俗旅游村,以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其内容包括水乡集市、河渚街等,在此向游人提供旅游后勤服务,并显示当地的风俗民情;在龙章村设民俗旅游度假村,并安置部分农居,形成以休闲度假,水乡风情游览,农业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水乡民俗旅游村;在五常村一带设五常民俗村,结合改造河道,设堤岛,以西溪美食旅游、水乡湿地植物观赏游览、展现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色。

除了历史遗存及古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还有突出的科普人文景观。规划在湿地公园内设置科普基地景点,在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安排大型湿地科普互动中心,方便科研活动和科普教育的开展,以展示西溪湿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和渊源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特色。

2、目标

通过建筑的拆迁,河道的清淤、构通、扩大,植物的配置、调整,构成以“西溪香雪”、“河渚秋雪”、“柿林夕阳”为植物景观;“一曲溪流一曲烟”造就的“荡、滩、堤、圩、岛”的自然景观;秋雪庵、茭芦庵、烟水庵、曲水庵、洪园等人文景观,营造出“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鸥凫栖水高僧舍,鹳鸠巢云名士楼。苍葡叶分飞鹭羽,荻芦花散钓鱼舟。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的意境。

3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植物景观规划

(一)概况

1、地质地貌

从次一级地质单元说,西溪湿地属于三墩回陷,下伏白垩系杂色砂岩,上覆厚度约40-50米的第四系亚砂土和亚粘土层。第四系上部25米厚的亚粘土层属全新统,它是在古钱塘江和苕溪谷地经受了两次海水进退交复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全新统上层厚约5-6米亚粘土夹枯土层是在全新世中晚期(距今3500年前)钱塘江河口平原业已存在、苕溪古河道两侧尚处洼地(即五常-蒋村、古荡-西湖水流排泄不畅)出现一片湖泊沼泽时、经冲积一湖积形成的,这层亚粘土夹粘土层含腐泥和不连续炭层。第四纪地质作用使西溪湿地成为一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水网平原,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频繁活动,原始地面的微地貌破坏较为严重。在这片平原上,村庄和桑田高出原始地面约1-1.5米,地面标高2-5.5米。

2、土壤

湿地公园土壤区以水稻土类、脱潜水稻土亚类青紫泥田土属和潮土类、潮土来类堆叠土属为主。前者广泛地分布于水稻田中,母质为湖沼沉积物,该上属若能实行合理的水旱轮作、继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能使土早发育加速向潴育化方向发展,逐渐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后者土属多系人们挖土平地、开河提泥堆叠而成,在水网平原的河流两岸和田畈中呈条状分布,目前西溪湿地内土壤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南部山地丘陵地区分布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主;北部平原水网地区以水稻土为主。全面土壤分布主要有红坑壤、岩性土壤和水稻土三个土类,其中以红壤和水稻土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

3、植物资源评价

区内植被发育,陆地绿化率达85%以上,除水稻、蔬菜类外,种子植物以分布多少为序,在岸上的主要有:胡桃科的枫杨,杨柳科的河柳,柿树科的柿,其中盆柿较多,方柿较少,油柿极少,千木科的早竹,桑科的桑、构,楝科的楝树,玄参科的泡桐,樟科的香樟,榆科的白榆、榔榆,锦葵科的木槿,蔷薇科的野蔷薇,梧桐科的桃等等。水生植物蔓生着苋科的喜旱莲子草,少量雨久花科的凤眼莲,槐叶蘋科的槐叶蕨,系蕨类。浅水池塘有睡莲科的莲,菱科的四角菱,零星分布的禾本科的芦苇等。树林中有夏候鸟、如杜鹃科的大杜鹃,雨燕科的针尾雨燕,黄鹂科黄鹂和留鸟如鸦科中的喜鹊等。

3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规划要点

根据西溪湿地的传统种植绿化特点,及各公园景点造景构品立意的要求,结合西溪湿地的自然条件,同时对外围形 影响带考虑其景观的完整性,也作了部分规划规定。

1、柿林培育区

位于烟水鱼庄西北部及董湾村规划。对现状农业园进行整理调整,片植柿树,形成景观林。开展柿树采摘与游览观光活动。 2、水生植物区

位于五常民俗村以南片区。规划拓宽局部水塘,形成集中水面,栽植各类水植物,同时抚育沿岸沼生植物与野生地被,改善周边环境。 3、野生花卉景观带

位于水生植物区以南,在现有野生植被基础上,规划大面积栽植西溪地区野生地被植物与灌丛花卉,合理搭配上层乔木,形成生态型野生花卉地,同时与水生植物区连成片,创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

4、西溪梅园景观区

搬迁现有居民,整理地形,通过栽植各种品种的梅花,形成梅园观赏区与科普研究基地,开展游览观光与科普教育、生产经营与科学研究一体化的现代梅园。

5、竹溪林径景观带

竹溪林径景观带位于西溪梅竹山庄以西,与散布于各湿地公园水岸、塘边等地的竹丛作为特色植被区,同时补植新的品种,开展林下观光与竹林采笋等活动。

6、芦荡灌木丛景观区

位于蒹葭里的堤岛岸边,密生着大面积的芦苇,成为西溪水景之最的芦荡滩景观。规划保护现有芦荡,严禁开发建设,同时培育裸露岸边的芦苇灌丛,栽植禾本科水生与沼生观赏芦苇,开展丰富多彩水上观光游览。

7、湿生沼泽植被保护培育地

公园内现状水塘密集成片,水生、沼生植物丰富,植被破坏较少,原生植被群落保护存完好,规划重点保护培育该区,严禁开路建设,以便创造西溪原始湿生沼泽地,开展科普研究活动。

3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8、西溪圃地培育区

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杭州苗圃地,保持现有规模,培育景观树木与花卉,成为杭州城市绿化建设的苗木基地。 9、杨柳林荫路

规划沿花蒋堤两侧栽植柳树,营造狭长的景观林荫路空间;规划沿池塘岸边种植碧桃、柳树、迎春、鸢尾等耐水生树种,创造堤岛岸边的植物空间。

10、外围生态林带

位于西溪湿地外围地带。规划栽植大量香樟、栾树与山毛榉科的建群树种,定向抚育快生树种,加快次生林演替,尽快形成群落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林带必须有一定的厚度,用以避免外围天目山路、紫金港路与文二西路车辆噪音尾气的影响,和遮挡周围的不良景观削弱湿地生态环境的边缘效应,保证西溪湿地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 (三)主要树科选择

外来物种的引入,有可能因不适应这里的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系统之外,又有可能因缺少与其抗衡、制约的生物物种而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植物的选择要慎重,提倡使用本地物种为主,引进的植物必须适合西溪地区生长,并有利于生态多样性。

1、基调树种梅花、香樟、柿树、桑树、桃树、柳树 2、主绿化树种

(1)大乔木类:香樟、紫楠、天竺桂、枫杨、南川柳、深山含笑、乐昌含笑、广玉兰、雪松、银杏、枫香、无患子、金钱松、珊瑚朴、垂柳、水杉、池杉、栾树、杂交鹅掌楸、七叶树、乌桕等。

(2)小乔木:桂花、桃、梅、雷竹、早园竹、杏、梨、红枫、鸡爪槭、红叶李、山玉兰、红玉兰、木笔。

(3)花灌木:碧桃、海棠类、樱花、山茶、杜鹃、月季(包括月月红)、红花继木、紫薇、木乡球、金丝桃、棣棠、石榴、含笑、紫荆、金钟花、乡线菊、火棘。

(4)引进植物类(园艺种):攀援植物类、槭树类、海棠类、地被类以及常绿杜鹃、山梅花、金雀儿、金缕梅、金叶皂荚、金叶鹅掌楸、金叶刺槐、壁立火棘等。

(5)水生植物及沼生植物:芦苇、白茅、紫萍、菱、莲类、蓬类、水芹、水与齿、水毛莨、草薄、燕子花、慈菇类.

3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建筑风貌及园林景观规划

(一)特征分析

现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传统建筑形式较少,但根据历史资料,图片及现存与民居建筑能看其独具自身特的景观风格。其色彩白墙黑瓦,清新脱俗,是最能与自然山水的色彩相融合的色彩;其形式虚实对比强烈,具有空间的美感;其用材为传统天然材料,体现了生态的美感;其选址而筑傍水往往以建筑群落组合的面貌出现,以单纯简洁的单体组合出丰富多变、融于自然的聚落景观。民居建筑内所居住的居民,还传承着西溪的丰富民俗文化,是湿地公园宝贵的人文资源。 (二)规划内容

公园的建筑与园林,总体上应强调传承西溪湿地建筑与园林的特点,强调色彩上白墙黑瓦的淡雅感;质感上天然材料的自然感;体量上小巧精致,减少干扰,与湿地风貌和谐共生的协调感;布局上依水而筑,借景自然,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天然感,并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1、应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恢复有特色的民居、乡土建筑及其风貌环境。

2、湿地公园的各类新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大自然争高低,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风貌。 3、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破坏或改变。

第四节 科研监测及科普规划

科研监测和科普教育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项重要功能,科研活动和监测工作为西溪湿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依据,科普教育则有利于湿地的保护与宣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可以更有效的提升西溪湿地的国内国际知名度。

一、科研

在湿地生态保护区中设国际湿地研究中心,在民俗文化区中设国际湿地会议中心,在绕城辅道与五常大道交汇处设水乡湿地科研中心,作为湿地的科研基地,为西溪湿地公园的技术支撑,并开展国际湿地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3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监测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约10.平方公里均属于监测范围,适当扩大到包括外围保护地带在内的15平方公里。

在生态保护培育区及其他重点地段建立若干监测点、监测站。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对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建立生态监测整合机制。 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空气环境监测、声环境监测、底泥土壤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具体如下: 1、水环境监测

监测项目:水温、透明度、PH、DO、CODmn、BOD5、NH3-N、TP、TN、CN-、S2-、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等。 分析方法:采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进行评价。 2、空气环境现状监测 监测项目:SO2、NO2、TSP。

分析方法:本次监测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均按国家环保局编制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声环境现状监测

分析方法:按照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进行。 4、底泥、土壤环境现状监测

监测项目:有机碳、总氮、总磷、汞、砷、铅、铬、镉、铜、锌等10项。 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项目进行。

三、科普教育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大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内容,传播湿地知识和湿地对人类环境的重要作用,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并形成相应的国内国际影响。 规划科普内容包括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内的湿地科普互动中心和公园内若干多种形式的室外科普场所,如观鸟点、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演示、湿地植物科普教育点等。

40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五节 游览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西溪湿地紧紧依傍在城区,这为服务设施的安排,提供了较多的回旋余地,可以充分依赖于城市。公园内设施安排,主要考虑、满足游客观光时必须的服务内容(如餐饮、小卖、小憩等)。原则上在湿地公园中不再建设大中型宾馆。

服务设施的经营、管理、布局,应加强整体观念,要以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为原则,与交通、风景、旅游组织等充分配合,形成互相补充、合理适度、高效率、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系统。

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具有景观价值,富有风景特色,在充分保持风景总格调的前提下,考虑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使设施具备良好的供水、供电、消防和排污条件以及美化景观,要每建成一个设施,即成一景,并减少污染。

二、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

目前,杭州市旅游住宿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1999年底,全市已拥有营业旅游用房近4万间,床位8万余张,其中涉外饭店72家,客房约13700间,总体数量合乎实际需求,但旅游饭店档次及功能结构不尽合理,近90%的星级饭店为二、三星级涉外饭店供给结构失调,国内旅游饭店同样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能适应大众消费。

杭州市现状社会餐馆、娱乐场所达2300余家,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及餐饮供应,充分满足了旅游需要。

根据规划强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人年容量约为223万人次,日游人容量为6760人次,本次游览设施规划应强调特色,完善供应网络,丰富旅游商品品种与供应方式。

三、规划布局

(一)商业饮食服务设施

根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结构特点,规划湿地公园的游线是以环线为主,游人游线相对固定可预测性较强,为此,服务设施也以环线布局方式为主,结合局部网络方式布置,并根据游人密度、风景内涵等情况,在环线结点、游人热点等位置,按三级设立服务设施,并创造一批特色设施。

4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1、湿地公园一级商业饮食服务设施

共设二处,分别为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和公园北侧蒋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蒋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公园一级商业饮食服务设施,可以使较大规模的餐饮能在湿地公园之外予以解决,更有利于公园的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2、湿地公园二级商业饮食服务设施

主要设施为菜馆、小卖、茶座、土特产供应等内容,有公交游览系统相连接,通讯设施、卫生室和保卫室等。 3、湿地公园三级商业饮食服务系统

散布在各景点中,设茶室、小卖、照相服务点、公用电话等措施,保卫管理人员,部分配备快餐供应。 (二)住宿服务设施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住宿服务设施应依附于城市,少部分住宿设施可结合湿地公园的农转非,在缩减湿地公园居住建筑的大前提下,可允许部分有特色的农居保留下来开设家庭旅舍,提供不同特色的住宿服务,满足多层次游人需要。住宿设施主要集中在董湾村,规模控制在250床位。

第六节 基础工程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一)交通现状

1、对外交通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杭州主城区紧密相融,对外交通依托城市,条件极为优越。

(1)铁路:为华东地区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沪杭、浙赣、宣杭、萧甬四条铁路干线在此交会,由此出发可直达或中转到达全国各重要城市和景点,新建的火车杭州站和火车杭州东站能满足今后几十年游人的旅行需要。

(2)公路:国家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浙江省公路网中心,国家公路主干线中的上海-昆明(沪杭、杭金衢)、南京-宁波(杭甬、宁杭二条高速公路及104、320国道在此相交,01、02、03省道由此辐射。

4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水运:全国23个内河枢纽港口城市之一,现有航线21条,其中京杭运河是我国“两纵两横”水运主通道之一,钱塘江为浙江省第一大河,出海航道1000吨级,杭甬运河是连接杭州、绍兴、宁波三大中心城市的内河航道。

(4)航空:杭州萧山机场为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飞行区技术等级达到4E级。 2、公园外围交通

外围交通:公园西侧为绕城公路和绕城辅道,南侧为天目山路延伸段(城市快速干道)和五常大道,东侧为紫金港路(城市快速干道),北侧为文二西路(城市干道),公园通过紫金港路及灵西隧道与西湖风景名胜区联系便捷。

根据周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在紫金港路设换乘中心,换乘中心设公交停靠站、停车场、综合码头、游览接待、船坞等。 3、公园现状内部交通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现有一南北向的花蒋公路,宽度约6米,公交830通过该道路,并在公园内设停靠点。 东西向有一7米宽道路自文苑延伸至湿地公园深潭口村,其余各村庄内部道路较为杂乱,不成系统。 (二)交通规划

湿地公园的对外交通,由城市总体规划安排,这里不再赘述。另外,对绕城辅道进行拓宽、修缮,以便强化五常港以西区块的可达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览规划以水路风光游览为主、陆路风情游览为辅。

公园入口:综合考虑湿地公园与外围干道的关系、客流来向及内部功能区块的需要等因素,规划设计了二个主入口和四个次入口。主入口分别设在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和天目山路上,四个次入口则分布在花蒋堤南北两端、五常大道和绕城辅道,游客至此可以通过换乘电瓶车、电瓶船、摇橹船或步行进入公园。

水路:主要游览航道为沿山河、芦荡水面、五常港、新开河、朝天暮港、蒋村港、长家滩、严家港,以上航线可供游览船、公共交通船通行,宽度10-35米不等,以河道的现状宽度为基础,以船只的安全通行为前提;其余各河道港汊经疏浚沟通后,可供摇橹船自由穿行,招手即停,方便游客上下船。规划设计了两个主游船码头和四个次游船码头,主码头位于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和天目山路一期主入口两处,次码头分别位于绕城辅道、五常港、朝天暮港和花蒋堤文二西路入口处。水路主要可以分为两级,一级航道互相联系且形成环路,由二级航道将一级航道和各景点之间充分衔接,形成流畅统一的整体航线。生态保护培育区及其附近区域内考虑不设一级航道,可在临近生态保护培育区处设置一条二级航道用于游览通行。游览由电瓶船、摇橹船和自划船串连起各个景点。

4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陆路:现状花蒋公路改造使用,更名为花蒋堤,作为主车道,规划宽度基本为7米,外部车辆原则上不进入公园内,只允许内部游览车和管理服务车辆通行,两侧保留部分农居,外立面改造,鱼塘整治,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风情游览道;各功能区内游步道自成环线,各环线之间以一至二座桥梁连接,桥梁设置以不影响航线通行、不影响原有河道港湾的景观形态为原则。考虑湿地公园的整体性和各功能区块的交通要求,设置一条能串连一、二、三期主要景点的电瓶车道,沿路设置停靠点,作为游览主要通道,完善公园的交通组织功能。

停车场所规划:规划在公园外围设6处停车场所,基本上与公园各级入口相结合,主要的两处停车场所分别分布在天目山路主入口处、花蒋堤文二西路次入口旁,文二西路北侧靠近现花蒋堤处设置了一个大型社会停车场,因此规划花蒋堤文二西路入口处的停车场地可与之结合。其余都为小型停车场,主要沿绕城辅道和文二西路散状布局。另外,紧靠公园的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入口处停车场,可考虑利用其内部的换乘中心,面积约10000平方米,考虑20辆大车泊位,其余为小车泊位;根据《蒋村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园所有停车场不应使大片硬地暴露,而应有乔木庇荫,花草分隔,停车位采用嵌草砖等形式,都应成为绿色停车场。

发展特色交通工具:为降低噪音、废气、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利于提高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环境质量,因此在湿地公园内需大力发展低噪音、低废气排放的特色游览交通工具,逐步淘汰传统的交通工具及其运营模式。目前景区内主要交通工具有电瓶车、电瓶船、摇橹船和自划船,规划适当控制电瓶车和电瓶船的数量,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二、电力电讯规划

(一)规划设计依据

1.《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0-94 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4.《邮电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 YDJ- 5.建设单位及规划专业提供设计资料 (二)规划设计范围及内容

1.变配电系统

4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2.照明、动力供配电系统 3.道路照明及景观照明 4.通讯系统 (三)变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本规划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居住的综合性建筑组成,按照消防规范,规划中的照明、动力、空调用电设备按二、三级负荷供配电设计。

2.电源:规划由公园东北部市电力局在墩变电网引入一路35KV高压电源(常用),另设一路由古荡变引来的380V低压电源作为消防电源(备用),同时供公园南面部分建筑的配电。

依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用电负荷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规划在公园内分布设置1座10kv开关站,32座10/0.4kv箱式变电所,供相应区域用电。

3.负荷计算:根据负荷,估算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7535KVA,每台变压器均为环氧浇注干式电力变压器。

4.配电系统:高压中心站供电采用KYN高压真空断路器柜,箱式变电所采用SM6高压环网柜,低压配电采用GGD固定式开关柜。高压系统采用环网供电方式,开环运行。低压系统按使用功能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配电形式。功率补偿采用并联电容就地补偿方式,补偿后功率因数COS

5.计量:高压中心采用高供高计量方式(见供电局供电方案要求) (四)动力

排水泵系统采用常规控制。 (五)电气照明

1、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室外照明分为园路系统照明,公园内景观照明及公园内建筑的室内照明三部分。公园内路照度设计标准按公园小路标准设计,平均照度值定为5.0OLX。

2、园内主路照明灯具选用单(双)火庭院灯,灯高5~9米,间距20~30米,灯具布置采用沿道路方向单(双)侧布置。小路照明灯具选用庭院灯,灯高3.5~5米,间距18~25米,灯具布置采用沿道路方向单侧布置。在绿地设草坪灯,灯高0.6 米,根据场所设景观柱灯及建筑造型灯,灯体高0.63~3.5米。在小品与建筑物、树群旁设泛光照明,泛光照明灯具选用高效节能型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太阳能灯。

4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系统控制按重大活动、节假日、平时区分。室外照明采用手动与定时自动控制。

4、接地保护:室外照明采用TT系统,每单支路第一套金属灯具打一根镀锌角钢做接地极,接地极应与灯柱做可靠连接,接地电阻R=10欧姆,不满足要 求,应增补接地极。灯具较密集处,可采用设镀锌圆钢共同接地方式。灯具应自带保护装置。 (六)管线选择与敷设方式

高压中心至各箱式变电所采用YJV22-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护套铜芯铠装电力电缆。低压采用YJV22-1KV交联聚乙烯绝缘护套铜芯铠装电力电缆,10KV高压外线电缆采用穿管保护埋地敷设方式。室外低压及照明线路电缆采用穿管保护埋地敷设方式。线路在进户、转角及不大于50米处设人(手)孔井。 (七)接地

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为变压器中性点接地TN-S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箱式变电所均设接地网。涉水区内电气设备及金属物均做局部等电位接地。 (八)电气安全

建筑电气设计必需符合消防规定。各公共建筑按使用要求设置灯具、插座。插座支路用漏电保护。排水泵必须按0区标准进行电气设计。室外景观照明必须用漏电保护措施。 (九)通讯系统

1、机房设置:电话总机房位暂考虑设置于“游人中心”景区北侧大门入口处管理用房内。

2、公共电话亭设置:公园内公共电话亭主要分布在“深潭口、龙章两民俗旅游村”和“五常民俗村”等公共场所,暂考虑设置28部。 3、路敷设方式:电话电缆采用穿管保护埋地敷设方式。

4、其他建筑电话位置:各建筑室内电话暂考虑予留电话组线箱,电话台数根据各建筑使用功能最终确定台数。 (十)电力负荷估算表

电力负荷估算表 表3-3

视在功率序号 1 用电单位 烟水庵遗址 规划用电负荷(千瓦) 24 同时率 用电负荷 (KVA) 变电所配置 4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2 3 4 5 6 7 8 9 10 小计 1 2 3 小计 1 小计 1 2 小计 1 2 小计 1 2 3 4 小计 1 烟水鱼庄 西溪水阁 秋雪庵 两浙词人祠 弹指楼 百家楼 泊庵 西溪草堂 其他 80 4 32 40 16 40 16 20 617 8 0.9 0.5 0.4 0.4 0.6 0.4 800 516 442 0 497 345 840 513 491 711 553 384 拟设315KVA变压器三台90% 拟设800KVA变压器一台72% 拟设630KVA变压器一台78% 拟设500KVA变压器一台70% 拟设800KVA变压器一台69% 拟设500KVA变压器一台77% 龙章独钓 董家桃湾 湿地度假营 126 592 313 1031 桑梓漾 1104 1104 河渚街 水乡集市 1197 402 1599 湿地会所2 湿地会所3 452 377 829 湿地会所1 湿地会所4 洪钟别业 北入口会所 258 252 160 192 862 西溪山庄 227 4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2 3 4 小计 1 2 3 4 5 6 7 8 小计 茭芦田庄 南入口及御临镇 曲水庵 72 179 14 492 0.5 246 273 拟设400KVA变压器一台68% 拟设10/0.4KV变电所25座,龙舌嘴 管理、科研中心 荆源路服务中心 洪园 北入口及田园风光 休闲度假区 五常民俗村 龙舟竞渡 210 108 72 168 48 360 60 90 1116 总容量2905KVA 三、给水规划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目前供水来自北部的三墩水厂,供水量充沛。 预测总最大日用水量2661.5立方米/日。

公园采取市政管网直供给水方式,所有建筑不设屋顶生活水箱。规划由九溪水厂供水,从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紫金港路和五常大道的各条现状给水管引入,根据各用水点的位置考虑就近接入,保证供水水压。特别在花蒋堤(原花蒋路)上安排DN200给水管,从文二西路、天目山路上两端引入,并在接入点各设置止回阀,以保证供水安全。从五常大道自来水管引入的给水管道则沿绕城高速绿带东缘往北敷设,接入五常港以西区块各用水点。供水管网建设建议采用枝状管网,以节省投资,局部用水点集中且有条件的区域供水管网可采用环状管网供水。

4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四、排水规划

公园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

雨水采用自然排放的方式,直接就近汇入公园水系。

湿地公园的污水除小部分可采用生物方法处理达标后分散处理就地排放外,其余均需采取截污纳管处理,尤其是一些建筑和游人较集中区域内的污水。蒋村乡所属公园范围内经由管道收集后进入西溪污水泵站,经泵站提升后,进入花蒋堤(文二路以北段)已埋污水管道中,最后纳入城西片污水处理厂;五常乡所属区块则经管道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西溪旅游服务中心有的排水规划,规划室内采用雨污分流,污废分流。室外采用污废合流,排入化粪池(集中厨房出口再加设隔油池)。而后经污水提升泵提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若周边条件允许,也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以一年重现期设计,雨水经管道汇流就近排入水体。

第七节 公共环境保护规划

一、现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环境设施数量极度缺乏,设置简陋,生活垃圾及旅游带来的废弃物、垃圾收集处理滞后,不符合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需要。

二、对策及规划

1、尽量减少游人、游船带来的污染,包括降低噪声、控制废弃物数量等。

2、按规定、规范要求设施公共厕所。湿地公园各暂时居住点都需设立粪便集贮处,近期由吸粪车集中抽走,远期应推广应用生物处理新技术和采用沼气技术。

3、湿地公园各景点、暂时居住点,都要设立垃圾废弃物收集处,生活垃圾应进行分类袋装,定时收集清运垃圾,进行统一管理。

4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三、水质保护与改善

西溪历史上曾经源泉百道,大量优质溪水进入水体,水体保持了优良的水质,但随着湿地公园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的优质天然水被抽取、截流,成为生活、生产用水,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溪流,排入了西溪,使原本西溪的所有清洁水源都变成了污染源,规划首先要求改变这一现状:

(1)截污纳管,管网配水

公园内全部实行管网配水,停采溪及地下水,使湿地公园恢复溪清泉涌的美景。经使用后的污水,纳管排放,个别地区无纳管排放条件的,就地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2)缩减人口,净化环境

缩减公园内常住人口,完善湿地公园内环卫设施,公园所产生的各类垃圾除部分就地生态处理外,全部外运。 (3)改变生产方式,取消面污染源

改变生产方式,取消面污染源。改变湿地公园的生产方式,削减影响景观要求的一切作物生产,禁用一切化学用品,以水平沟代替垂直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4)生物净化

改变水体岸线,使之生态化,在溪流入湖段建设生态湿地、自然式消能沉淀池等,过滤、沉淀进入西溪的污染物,同时积极研究西溪水体生态恢复的可能性,多层次、立体化地在水体中配植各类深水、悬水、沉水植物及微生物、动物,使西溪能恢复其清水湖泊生态景观。

(5)疏浚

逐步疏浚西溪,去除千百年来积聚在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避免对水体产生的污染。 (6)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发挥西溪湿地的宏观净水功能,在各主要水口处营造滩地,并适当人工干预,强化水质自净能力。

50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八节 防灾规划

一、消防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的方针,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重点保护湿地公园内的文物古迹、重要设施、建筑、山林、游览景点以水上消防。

(一)建立健全的湿地公园防火组织机构,统一领导湿地公园内各乡、村、单位、共同联防。 (二)落实防火经费,增加防火灭火器材设备,配置先进的消防通讯器材和专用消防车辆。

(三)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宣传月(周)活动,在风景点周围火灾多发地段,散发防火宣传资料。文物保护单位处,设永久性和临时性宣传牌,对广大游人和当地群众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四)加强火源管理。

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当地群众相结合的管理队伍。

二、水系及航道治理

1、河道疏浚

湿地公园内目前的水系及航道无法满足规划要求的水质改良,排水泄洪及旅游航运等要求,湿地公园内河道水泵普遍需要清淤疏浚。其中紫金港、五常港、沿山河、新开河、蒋村港等五条河道,由于其担负湿地公园泄洪,航运等重要功能,其疏浚是公园建设的当务之急。另外,现状东部的生态培育区淤积较为严重,急需清淤疏浚。

2、河道整治

为保证公园水上旅游线路的顺畅,局部拓宽五常港、新开河、蒋村港、沿山河等四条河道断面。其中蒋村港深潭口至余杭塘河段最小宽度不能小于25米,其它河段最小宽度不能少于18米,河道走向基本延续现状河道走向。

3、污水截流

西溪地区地势低速,是杭州西郊传统的洪涝区和滞洪区,城市污水大量流入,规划沿紫金港东侧,天目山路南侧设置污水截流管,截流这两个方向的城市生活污水。

5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4、河道美化

紫金港东侧,沿山河南侧均密植高大乔木,屏蔽城市化视线,加强西溪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氛围。

从市区通过余杭塘河进入公园之间的河道,是湿地公园水路旅游门户,规划沿河道两侧分别设置20~50米宽绿化带,布置自然生态式绿化。河道堤岸形式、绿化与湿地景观结合,塑造为具备生态性、亲水性为主的自然景观带。

三、湿地公园防洪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四周境内有四条河,即北面为余杭塘河,南面为沿山河,西部的五常港,东部的紫金港,纵贯湿地公园的河道有两条,即蒋村港、新开河。现状这六条河使蒋村区域划为“三圩一村”,即中圩、西南圩、西北圩、杨家埭村。圩内许多地方池塘连片,并以若干小河道相连。目前湿地公园内圩堤绝大部分建于七十年代,当时修筑平均高程(吴淞)为6.3米,圩顶宽2.5米。由于堤塘多年失修,堤顶高程偏低,现状堤顶普遍只有(吴淞)5.8米,且坍塌严重。尽管这两年加强了水利的投入,但公园的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城市的一部分,是大运河的上流,因此其防洪工作应该纳入杭州市区整体防洪工程中,系统协调解决。 规划以五常港、蒋村港为分界线将整个区块划分为三块区域。

1、蒋村港以东的生态培育区为自然生态区,可发挥自然湿地的功能,兼为滞洪蓄洪区,可不设防洪排涝工程。 2、蒋村港以西、五常港以东区块内风景旅游活动比较频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3、五常港以西区块为防洪排涝区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建设期内尚未拆除外迁的农舍村庄等建筑物,采取临时抬高建筑物周边土堤、配置小水泵等临时措施,需新建的景点建筑物提高基面到防护标准。 湿地公园内原有闸站需根据防洪方案进行调整,所有闸站建设和改造应与景区环境相融合,使之符合湿地景观及生态要求。

四、湿地公园排涝

公园产业向旅游转变之后,种养殖规模大大减少,排涝工程量相对减少。由于新建建筑可采取地面填高的方式逐步建设,各圩区内无重要保护设施,其排涝时间可以大大延长,排涝泵站规模可以减少。规划建议按照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以三天排完的标准设置泵站。根据公园不同地带建设的重要性,可以在大圩区内设置若干小圩区,其标准按大圩区同样标准建设。

5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五、湿地公园病虫害防治

湿地公园的山林绿化覆盖面广,应及时防止湿地公园内林木受病虫侵袭。 1、根据树木生长特性,设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点,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引进外来植物种群时,应加强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严格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3、设立专项课题,对西溪边柳树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第九节 居民社会规划

一、现状分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涉及蒋村乡的王家桥、包建、合建、深潭口、龙章、三深、蒋村、登云、周家等九个行政村,合计农户2521余户,人口约10148余人;五常乡的五常、友谊两个行政村、二十三个自然村(组),合计农户990户,人口约4000余人。总计人口约14000余人。

根据蒋村乡2000年度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牧渔业产业收入占社会经济总收入的不到15.8%,这其中还有一半是规划应予禁止的泔水养猪业,这表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农民已不以土地为生活来源。

湿地公园内现有3500多户居民分属于两个乡镇,11个行政村,居民点规模不大,分布极其散乱。分散型的农村住宅区一方面不利于生活生产污水的统一治理,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当地村民的生活设施的配套,村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同时,从风景资源保护、生态保护、湿地保护的角度,当地存在着数千居民人口,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干扰和影响,污染水域环境,影响水禽类的栖息。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来看,交通条件差,主要依靠水上交通,而湿地公园的性质又不允许将城市干道引入湿地公园内,十分不便,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不到提高。

蒋村居民点基本情况 表3-4 序号 1 2 村镇名称 包建村 王家桥 人口 859 732 人均收入(元) 5042 5019 用地(公顷) 57.07 51.87 主要产业 渔业、农业 农业、养殖业、牲畜 5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小计 周家村 三深村 深潭口村 蒋林村 龙章村 杨家埭 双龙村 合建村 云登圩 西溪村 街道 1001 1192 1471 1508 1573 704 986 10 759 127 368 12369 5023 5028 4846 5001 5136 5088 5093 5180 5092 5050 17 66.40 91.53 119.27 95.20 126.40 53.53 67.13 83.33 37.87 151.87 渔业养殖、牲畜养殖、农业 渔业养殖、牲畜养殖、农业 农业、渔业、牲畜养殖 农业 农业、渔业、牲畜养殖 农业 农业、牲畜养殖 农业、渔业、牲畜养殖 渔业养殖、农业 渔业养殖 1428 1001.47 五常居民点情况 表3-5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村落名 源谊村六组(乌家湾) 源谊村五组(何家桥) 沈浜口三组 唐家斗门二组 田杜里一组 十组、十一组 十二组 旗杆塘 唐家里 范家塘 水车头 万家塘 姚家港 赵家塘 沈家村 用地 (公顷) 7.13 24.07 26.33 19.20 18.20 6.00 6.47 1.48 1.92 2.36 1.32 2.72 1.28 1.48 1. 户数 42 96 87 62 60 34 37 48 59 33 68 32 37 41 人口 184 374 366 262 243 131 160 194 247 150 266 132 146 712 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 13000 30000 36700 20000 26600 11300 6586 8544 10502 5874 12104 5696 6586 7298 建筑面积(平方米) 15000 34000 38000 25000 23000 12000 16058 20832 25606 14322 29512 13888 16058 17794 5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总计 龙舌嘴 小桥头 密竹金 余田里四组 余田里七组 余田里八组 河道 道路 3.41 0.72 1.28 24.2 10.4 5.8 37.3 6.7 211.41 81 18 32 69 47 7 990 304 70 118 321 184 29 4053 16596 3204 5696 23000 15300 3300 267886 38588 7812 13888 28000 17000 2500 408858 二、居民点调整与控制规划

综上所述,农居点的外迁是必然的。根据区域总体规划,杭州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应由现状的22%达到78%。居住区移向公园北部的蒋村集镇和西部的五常乡集镇。具体可按省市有关拆迁条例实施以此彻底解决湿地公园的开发与居民要求生活设施配套、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蒋村乡所属公园范围内最终只留下维护本公园正常运转所需的人员,并且大部分人员按产业工人形式管理,按国家实行农转非。五常乡所属公园范围内农居的操作策略为整体搬离、部分回迁,综合改造、延续文脉,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回迁人员数量根据保护要求、经营要求而定,不得超过现有总数的50%。

规划设想在龙章村、深潭口村等处集中建设居住与家庭式旅游接待、民俗风情旅游相结合的服务点,蒋村乡所属公园范围内其余农居点均逐户、逐村外迁;五常乡所属公园范围内的农居则主要集中在五常民俗村、龙舌嘴村、唐家里等处,保留、改造农居建筑不超过现有农居建筑面积的50%,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特征应充分达到景观要求、保护要求和文脉延续的要求,力求通过和谐而又有延续性的民居特征表达,形成具有西溪特色的“民居博物馆”。

第十节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一、经济现状分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现有总人口约14000余人,劳动力约3千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农业种植,养猪及少量运输业。养猪和水产养殖对水质破坏严重,与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及生态保护培育之间矛盾巨大,但此两项恰恰是湿地公园居民生产的支柱。

55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经济发展引导方向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型地区,其经济活动与发展不同于常规乡村和城市空间,而应是一种与湿地公园有着内在联系并且不损害风景机制的特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地区,其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有限性、依赖性、服务性等特性。规划经济发展方向,应以景源永续利用和风景品位不断提高为前提,把生产要素分区优化组合,合理促进和有效控制各区经济的有序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使环境保护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相得益彰并积极争取生产活动和经济行为景观化,形成经济持续发展、“致富”与自然风景协调融合的经济格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价值及其与城市紧密相融的特性,决定了其一产、二产可完全依赖城市,而在公园中应重点开拓三产市场,形成排序以旅→贸为特色的经济结构。

三、经济发展引导措施

1、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系统,规划进行产业调整发展旅游业。 (1)实行农转居,全部取消目前湿地公园中现有的14000余名农村人口,为经济产业调整作好基础。

(2)现有一产应大力调整,保留、发展富含风景名胜区特色及内涵的产业如果园、生态农业,开展组织特色农业观光游览,控制、取消原有农牧业,垂钓休闲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加居民收入,并使生产活动具有旅游特性。

(3)进行产业转型,农转居后的人员,改为与旅游相关的旅游服务、商业、娱乐业、湿地公园管理和养护业等。 2、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管理职能为主的湿地公园管理服务经济系统,规划理顺关系,提高效率。 使风景保护、园林养护、建设等行为进一步社会化、企业化,提高其质量和效益。

3、对于分布于湿地公园内提供住宿、购物、旅游服务的单位,规划加强管理、整合调整,规模经营,提高效益。

湿地公园内提供旅游服务的经济实体,规划要求其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创造特色,通过整合调整,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创提高经济效益。

5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第十一节 分期发展规划

一、规划分期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前人遗留给我们宝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对其保护的工作是永无终点代代相传的艰巨任务,是一项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本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也只能是提出一个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通过阶段性、有节奏的规划目标的制定,解决现阶段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其前提是保护好湿地公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慎重、适度地进行开发建设,即不仓促上马,全面开花,也不建设无力,适应不了发展需求。以有限的开发、完整的建设,分期实施建设项目,达到将来全方位、高质量、高标准的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生态、管理、旅游、社会体系的规划目标。根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具体分三期:

一期规划:2003年-2005年 二期规划:2006年-2007年 三期规划:2008年及以后

二、分期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一期――启动、整顿、改革的阶段

一期规划的目标与重点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启动,明确其性质与定位。坚决改善湿地公园的现状,完成管理体系的构建,调整居民社会结构,并完成秋雪庵等一部分景点的建设和改造。

1、管理

目前,成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并全面主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工作。 2、保护

(1)划定湿地公园范围,立桩明示,作出永久性标志。

(2)制订全方位保护湿地公园资源,特别是水体、植物等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的详细法规及切实实施这些法规的措施。

(3)建设好景观保护队伍,做好景观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除专业保护人员外,要发动全社会提高保护意识。

5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3、建设

(1)完成西溪水域综合环境保护、整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绿化植被调整。

(2)完成秋雪庵保护区建设,并进行曲水庵保护区和民俗文化游览区的部分景点建设。

(3)改善西溪水质,以国际先进吸泥技术,对西溪主要河道,规划航道进一步疏浚,综合治理溪流。 (4)挖掘、充实人文内涵,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的旅游服务内容。

(5)改善湿地公园的基础建设,铺设尚未完善的上、下水管道,并纳入城市管线网络,增加湿地公园的环卫设施,提高其质量和效率。 (二)二期――巩固、充实、完善的阶段

二期规划的目标与重点是加强西溪湿地的生态修复培育,充实巩固已有公园的建设,充分挖掘公园丰厚的人文积淀,完善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1、管理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必须强化职能,使管理趋于完善与合理 2、保护

继续进行生态修复培育,并保持其高度生态化、自然化的环境面貌。 3、建设与维护

(1)进一步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2)完成生态保护培育区、曲水庵保护区和民俗文化游览区的建设,并进一步挖掘公园景观资源。 (3)进一步开展公园绿化改造,使其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 (三)三期――在一、二期规划基础上提高和全面完善阶段

三期规划的重点和目标是在与一期和二期规划衔接的基础上,使湿地公园环境向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并全面形成高质量的环境、风景景观,优良的接待服务设施。

1、保护

继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培育,强调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促进人与湿地和谐共生。

5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2、建设与维护

完成自然景观游览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规划期限的结束,即在新的人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保护与建设的开始。

第四章 实施规划的对策及措施

一、管理与法规的确立与完善

由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杭州城区密不可分的特点,结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议确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并相应修订完善有关、法规。

建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在市的领导下主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工作,对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规划、土地、环保、治安、工商、宗教等实行统一管理,全面负责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1、在管委会内部设置规划建设、绿化、文保、财税、工商、、土地管理、环保、宗教事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履行各项职能,其业务分别受市对口主管部门的指导。

2、管委会实行二级管理,其基层管理部门,在现有基础上按湿地公园的地域划分,即根据五大功能区分设五个管理处,该五个管理处明确范围,分清职责,在其管理范围内行使管理职权。

3、湿地公园内农业的管理(包括人口、土地、生产结构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现有范围内涉及蒋村及五常的10个村。根据加强统一管理的需要,湿地公园内的农村由现在的乡领导的变为管委会统一领导,原农居点按规划逐步外迁,余下逐步改变生产结构,使其和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协调起来。通过规划指导和统筹安排,将农居逐渐转化为从事旅游服务、园林养护、园林管理等职业的职工。这样,在湿地公园范围内,除了现有的山林已经实施统一管理外,农业的管理也走上了按规划实施的路子,湿地公园的保护及旅游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对湿地公园的水域、风景点等管理上的法规、通告、管理制度和办法均要作针对性制定,健全管理网络,使整个管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5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说明

二、法规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发展的总体蓝图和基本依据,经过专家评审和正式批准后,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力,为了确保规划的严格贯彻执行,使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管理实践中,应积极推行“以法治园”的战略方针,大力探索和建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规划建议杭州市制定颁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条例》,进一步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湿地管理。

三、人力资源的聚集与培养

与仅仅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外部条件,真正决定规划实施的内因是湿地公园从事保护、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的人才。规划建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在规划近期即应重点进行公园人力资源的聚集与培养,通过各种手段,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建设起一支涵盖公园各项工作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以此保证公园各项事业能顺利展开。

四、资金保障

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营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更好的对西溪湿地进行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生态植被的恢复,防止过分功利的投资建设对西溪湿地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规划建设近期应以为投资主体,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对湿地农民的拆迁安置、生态的保护与恢复进行统筹管理、统一投资。

可适当进行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及湿地科研的技术输出,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社会效益同时兼顾部分经济效益,通过分期开发时序,获得部分资金回流,使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趋于一种良性的资金循环,使湿地公园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外交流

利用杭州市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与世界上湿地研究保护较好的城市结成姐妹友好的城市;在湿地保护、生态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杭州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杭州市作为一个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在生态保护上的示范作用;同时利用西博会,扩大对外宣传,并可定期进行国际性的湿地主题研讨会,交流经验、研究湿地的发展趋势,邀请国际知名湿地专家举行讲座,并可进行交流、回访,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杭州市一张极有特色的名片。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