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聆听
作者:方琼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9期
摘 要: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替代不了聆听音乐。 关键词:教材;方法;拓展
什么是有效聆听?有效聆听是相对无效聆听而言的,有效聆听就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能够听懂,能够共鸣,能使听者所感悟。假如教师重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结果会大不相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 一、想听——精选教材,开启有效聆听 1.直观形象,开启聆听
低年级孩子爱动,观察接受事物都偏向直观,爱看图画,爱听故事,根据学生视觉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起初“听”的活动中,提供画面生动的视频动画音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黑猫警长》《哪吒》等动画故事中的一些带有强烈情节变化的片段和《wawayaya—走进音乐世界》等,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欣赏,指导他们将其中故事的变化与音乐背景结合着看,并学着迁移性听和辨,初步感受到音乐背景和声响效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造势的作用,并以自身其声响的倾听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尝试地感受此时此刻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更多地注意到音乐背景声音的变化,将学生的无意注意逐步转向对声音的有意关注,并初步了解和体会到故事情节的变化与声响效果间的一定联系。 2.内容丰富,推进聆听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就采取不依赖图像的效果,单一的听赏音乐录音的声音题材。从一些学生熟悉的标题音乐作品开始听,《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睡吧小宝贝》等到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小狗圆舞曲》《玩具兵进行曲》《野蜂飞舞》等,学生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激发了学生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二、会听——科学方法,保证有效聆听 1.静静听,感受音乐整体
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热情自信,模仿力强是他们的优点,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制力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聆听时容易失去耐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
的情况,聆听一个完整的作品时,一小段还可以坚持,没到一半,好动的他们就会讲话或搞小动作,更有调皮的孩子便会乘机打闹,如果这时候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静听音乐的习惯就会很难养成,更谈不上感受音乐。让学生懂得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学唱一首新歌,还是欣赏一首乐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聆听,懂得静心聆听的重要性。
2.目标听,捕捉音乐主题
无论是歌曲教学抑或是音乐欣赏还是听力训练,在让学生聆听音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听音乐的环节上尤其如此。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聆听音乐的情况,如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小骑兵的马蹄声为什么有时候强有时候弱?”从而让学生感知渐强渐弱的音乐形象;“小骑兵都去过什么地方?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可以感受暴风雨的音乐形象。 3.模仿听,感悟音乐形象
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愉快、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低年级孩子爱模仿,当听到形象生动的音乐时,他们往往按捺不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因而喜欢上这种方式,喜欢上聆听着音乐模仿。 4.创造听,重塑音乐灵魂
当孩子仔细倾听并创造性地表达他们的聆听音乐的体验及快乐时,他们定会为音乐游戏的美好而惊喜不已。
三、爱听——拓展延伸,延续有效聆听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一项延续性的活动,它可以伴随我们一生。鼓励孩子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把对音乐的聆听贯穿于生活中。不仅仅是作曲家笔下的音乐作品,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音响:风雨声、鸟鸣声、蛙鸣声、鸡啼声、水的滴答声、汽车的笛笛声等等,都是大自然的音乐,教师可以不时地、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去聆听。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周围的声音,培养他们的聆听能力,为养成静心聆听音乐的习惯打下基础。
提高有效倾听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音乐
教师,我们不光要细心,更要有恒心。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杨丽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一代,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