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文论历史人物事件之一

古文论历史人物事件之一

来源:测品娱乐
自2010年至2013年4月的古文论历史人物与事件之一

作者:邵宏伟,湖北黄冈团风人

论史之秦国议分封郡县(历代对分封制与郡县制深刻分析的总

结。)

秦朝廷议分封郡县。郡县制,集权于,是其利。但国政不稳,有之乱也。分封制,可夹辅朝廷,初时,有利于安定也,长时,亦起祸端。吾以为就当时,全用分封已,逆常势也。而专用郡县,亦非其利也,何以哉?秦王为人,如尉缭子所言。其得志,必重敛以困其民,必纵于游猎,必大于宫室,必荒于酒色。天下于其手,必归于疲敝,有岌岌之势。专用郡县,若有民乱,必土崩瓦解,归于灭亡也。何当为也?必如汉朝,分封郡县杂用之。虽有民祸,如陈胜吴广之乱,不至瓦解,政必归于秦氏矣。

晋朝天下一统,也用汉制。但也至于瓦解,何也?在其主乃愚顽也,又后宫乱政,无硕士相辅。虽有形胜,而政乱无其实威。另以所封诸王多以晋武帝叔父辈,其儿孙或兄弟所封甚少矣。而所继之帝,名分于其叔爹又少矣。故其种种,晋朝自武帝后,不得少安也。

论郑庄公克段

郑庄公克段乃左传之始记之事,就伦理道德上言,其之卑劣不言而表,就政治而言,不失为一良策。而郑庄公为一国之君,首为政治家,故其欲擒故纵之计,以对其宠弟,亦不可过多厚非。所以毛主

席读此段,大赞庄公也。象汉文帝对其弟刘长,孝庄对鳌拜,皆用其谋也。

论史之汉高祖(从汉高祖那里可以领略一下美好的品质对一个人

的重要性。)

汉高祖侮而慢人,驻秦宫不走,其志远大,而心已骄奢,若非世事多磨,先有秦之未灭,后有项羽未除。建国而异性诸候为祟。其骄奢之意必长,功业之 堕,指日可待也。若使其居国,安以几年,无内忧外患,虽有汉高祖之明鉴,纳谏如流,必流于昏乱,虽庸主之不如也。观唐太宗之晚年可知也。汉文帝,史称一代明君,古往今来,为数不少已。其恭敬克让,少有比也。然天下承平日久,却惑于术士,崇信邪道,其志之少懈,其心之少骄可知已。其不惑之年已没,时人谓之可惜。吾谓之其得所也,成其素好名之志也。其好名甚矣,贾谊之不遇,殆缘于此矣。若加以十数年,天下久平,其志必满,其心必骄,恭谨之意必弱,而流于昏乱,其明矣。观其听冯唐之言而意忤可知矣。故,心性之于事业克终甚要矣。若能守之以谦敬,虽中智之主,亦能保其国业,成一代明君也。若长之以骄奢,虽上智之主,亦成未流昏乱之主也。心之为谦。其意大矣。故易之谦卦,六爻乃吉。

论史之项羽刘邦成败之因

项羽,西楚霸王,受楚怀王所托,从宋义北上救赵。后杀宋义,自领上将军。破章邯,(章邯,秦将,秦危时,为秦万里长城,中流

砥柱也。)解赵围。其时,诸候赴赵者十余军,畏章邯势,皆作壁上观。独项羽,念叔父之仇,奋万夫不挡之勇,自领楚军,九捷秦军,傲视诸侯,诸侯皆畏而奉为主。后分封诸侯,自为西楚霸王,天下共主。

刘邦,汉高祖,初为沛县亭长,后逢天下骚动,斩白蛇。楚怀王遣其直捣秦首都。因项羽牵秦主力于赵都。加刘邦宽简抚民,知人善任,使秦三世俯首而除。后受项羽之封,得蜀、汉中之地。任韩信为大将,出汉中,以得关中。楚汉之争开矣。五年灭楚。自立为汉帝,开汉朝四百基业。

评一、识人用人,纳谏,能赏罚为人君之宝。项羽皆失之,而刘邦皆得之。故项羽失天下,刘邦得天下。陈平、韩信皆不世之才,先从项羽,项羽不识不用,后刘邦识之用之,为灭项羽之张本。刘邦知言能听谏,而项羽任其私智,不能听贤者之言。其胜败之原由之所也。刘邦公以赏罚,而项羽,赏罚从其喜怒。其灭宜乎。观刘邦诛丁公,赏萧何,赦季布,可见一斑。而人言关中可王,项羽不听,故其人言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即烹之。

评二、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为将,不可为帅。其虽屡败刘邦,但是为将才,非为帅才也。帅才必总关全局,谋略当先,有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能。而将才,有勇而无谋也,奋其勇,而不知大略。

评三、项羽二十四岁起兵,而刘邦五十有余起兵。其人生阅历差甚远矣。其言曹无伤为汉内奸,其不问项伯张良之私可见。而刘邦其知人之明,殆源其天分也,亦源其阅历也。

评四、项羽所信者皆亲戚朋友也,项伯,内奸也,因为叔父,信而任之。曹咎,司马欣,有恩于彼,信之任之。而范增,忠耿无二,因为外人,受陈平之小计,即起猜疑。而刘邦所信者,有亲戚朋友,更有外来之才也。韩信,因萧何之见而信之任之。陈平,先事项羽,后归刘邦,信之任之。周勃曹参谗之不信。故刘邦所用之人,不管亲疏,皆有才而用之。项羽所用,无才者用之,只是亲友尔。

评五、项羽不当仁而仁之,当仁而暴之,任其喜怒也,其性情人也,故失天下人之心,失诸侯之心。而刘邦,当仁者仁之,暴而无害而暴之,任其理也,其理智之人也,故得天下人之心,得诸侯之心。项羽之过,无孑余也,其弑楚怀王等。而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等。其胜负亦有凭也。

古人思(韩信篇)(韩信、刘邦、萧何、吕后在阴司的对话)

韩信,汉刘邦大将,辅刘邦定天下,刘邦称为三杰之一。其赞:夫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然韩信为人孤傲,锋芒毕露,常言:差与樊哙为伍。樊哙,与刘邦为连襟,为开国功臣。常论带兵多寡于帝前,言刘邦可领十万,己多多益善。后刘邦远出与英布会战,韩信将谋乱于关中,自古存疑于此说。司马迁曲笔回护于

史记。萧何设谋,言刘邦已取英布,故会饮群臣于朝堂,韩信托病不允。萧何亲临,再三请之。韩信往,伏兵起于长乐宫。缚韩信于暗室之中,杀之。韩信嗟乎而大呼:悔不听蒯通之言,乃为儿女子所诒。儿女子指吕后惠帝也。蒯通曾劝韩信中立以三分。 韩信、刘邦、吕后与萧何对簿于阴司公堂:

韩信大呼:冤哉,天下定之大半,无我,刘邦何能取天下。而长乐伏兵起,英雄处末路。虽千年之后,我将控之上帝,以明我之冤。刘邦我何负于尔。萧何,我何负于尔,吕雉,我何负于尔。 刘邦:尔之将才,在我之上,在天下群臣之上。而骄矜自恃之心,在群臣之上。吾在世,尔尚言,汝带兵多多益善,吾如也。吾百年之后,汝自恃其经年之威,孤儿寡妇,必受汝欺,汉室江山,将付之东流。杀汝之计非我出,但吾必不罚出计之人,因吾早有除汝之心。汝乃吾口中刺,眼中钉。

萧何:汝功高震主,文臣以我为尚,武臣以汝为尚。君不知狡兔尽,而猎狗烹,飞鸟尽,而良弓藏。汝可效张良之随赤松子以游,也可效我恭敬谦让以避祸。吾知汝无谋君之心于当朝。但主上乃疑忌之人,度汝于子朝,焉无谋反之心。汝骄矜自恃,自取其祸也。今设计,不过吕后听谣言,言汝当有事于朝庙。故我守人臣之本,迎主上之心,伏兵长乐宫,以除汝。汝勿罪我,荐汝功成,月下追韩信,亦我也。当反省自为与天命也。

吕后:男儿可为帝,女子何不能主政。我亦巾帼豪杰,岂可输于须眉。功高之臣,皆吾之敌也,而外姓藩臣更为甚也。彭越,汝,英布,情无仇,但非除不可,不除不足以扫除外障。今主上为保汉室江山,也疑忌于汝等。故主上战英布,关中又起谣言,汝当谋反,故与萧何计,除汝而后快。

结语:韩信,乃兴汉之功臣。其建国之初,当政者为固国政,必剪除功高震主者。为后继之主除障。而韩信有分封诸候之念。其可行于分封制时。但不宜于郡县制时。而之秦后,皆崇以郡县制。故开国功臣,求自保,必以谦逊恭让为韬晦之策。示以不念权位之思。而韩信骄矜自恃,故祸不遗种。

汉刘邦较开国之君,虽杀功臣,但多外藩。韩信若能深居简出,谦让谨慎,或能终其天年。但后当政之吕后,乃残虐之主,韩信能如此,保全于汉高祖,必不能全于吕后。时哉,命哉,夫复何言。

评汉周勃周亚夫(汉代功高震主的周氏父子的人生经历结局给人

的深刻思考

周勃,汉太尉,诛灭吕氏,保汉朝江山,迎汉文帝,其有力也。周亚夫,周勃次子也,景帝时,晁错谋削诸候,引诸候作乱。时天下反者七诸候。周亚夫为汉主帅,三月间败诸候军,汉室景帝时,若无周亚夫,其危甚也。

周勃为人质朴少礼,周亚夫为人刚正不阿。皆方正之士。皆有大功于汉室,并引主上疑忌。而周勃,善终。周亚夫冤死于狱。 方正之士,无圆滑为辅。多大起大落。因爱之者甚爱之,恶之甚恶之。为朝堂之臣,能遇容己之明主,能遇清明之世,皆可有大用,虽无大用,能保其首领而终。若遇不容己之君,更甚为昏君者,遇暗淡之世,多受屈而居于卑职。或死于大用之后。

周勃与周亚夫所遇皆明君,皆清明之世。宜保其善终。但有功高震主之能,周皆有入狱之苦。

周勃虽方正之士,但犹有圆滑之处,其与陈平伪恭于吕政,其借言于汉文帝,其与臣谋,诛少帝。其奉千金于狱吏。而又遇求名之汉文帝,故能保其终。

周亚夫,刚正不阿。其以军礼见于汉文帝。其辩难于刘荣之废。其无言于狱吏之对。而又遇残刻寡恩之汉景帝,故呕血死于狱中。

赞曰:周氏父子,方正之士,汉室栋梁,中流砥柱。父以圆滑以

完,子以不阿而亡。亦曰时乎,亦曰命乎。比干直谏而诛,魏征刚正而全。其不为时命,何是哉?

论贾谊遇汉文帝(汉代第一奇才贾谊郁郁不得志的深刻分析)

贾谊,史称有辅王霸之才。汉文帝,汉朝明君。而贾谊负不世之才,遇汉文帝,汉文帝知其才而不能用,后贾谊空负其经世之才,与世长辞。

其不得其用有:

一,贾谊年方十九,屈群臣之辩于朝,引周勃等老臣所忌。故其进谗言。此是引因。

二,汉文帝乃甚好名之主,观其欲辞储君于己子,观其数让于帝位,观其俭葬于身后之暮。故贾谊其陈削藩之策,虽千秋经略,汉文帝必不可用,损其名也。此为主因之一。

三,汉朝开国之初,人心思定,百废待兴,必以休养生息,无为之治为主,故汉文帝不欲大有所动,以扰人心。此亦旁因也。

四,贾谊有不世出之大才,能堪大用,但锋芒太甚,性情不合汉文帝之心。汉文帝乃持重之主,所选之大臣必能老成持重方可,此又为主因也。

五,汉朝开国之初,执政者多功臣耆老,而贾谊乃一布衣,无强援,故其不为主用。此又一旁因也。

论吕后识人治国(中国最残虐的一位汉朝皇后)

吕后刚果,而其识人之能差矣。其邀惠帝观人彘,见斯知其然也。有其为,乃泄其私愤,戚姬屡欲使刘邦易太子位。故以其子亦怨之。惠帝仁懦,其护赵王,可见其必不怨于戚姬。而人彘乃残酪之刑,惠帝以仁懦之姿,必不堪受。其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英年早逝,殆以观人彘有因也。吕后不知其子之心,焉能为知人。

吕后识人不明,何以摄政八年,吕刘纷争不已,而天下安泰。殆源于天下初定,民心思定,又有汉高祖,临终荐贤以治国,而吕后听之。萧何荐曹参于惠帝,而惠帝听之。其治国之法,以清净为主,符汉初国情。故朝政之上,吕刘纷争,而其国得治。观其总因,乃贤臣为辅,国策适宜尔。

论戚夫人欲易太子位。(汉刘邦的宠姬在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后,被吕后摧残为人彘,哀哉。)

戚夫人以甚宠于汉高祖,其子亦爱之于高祖。高祖谓惠帝为不肖子。而屡欲易太子之位,其不明甚矣。争子为储君,亦争己为皇后。自古败者多残,而戚姬不量势而妄为,以视高祖以天子威,必能易也,不明甚矣。其族党立于朝,遥为支援。其无厚交于朝臣,唯以泪以情动高祖,欲以易之,其不明甚矣。高祖虽有天子之尊,性情亦有刚毅面,尚未有其孙景帝之果决。而吕后族党遍于朝,又素交于重臣。立嫡立长,又是历朝所奉之准则。故以高祖之不果,群臣之坚违,其不能易太子之位,明矣。

论王猛扪虱见桓温(王猛辅助符坚,差一点统一天下。)

王猛扪虱见桓温,以谈当世之务。可见王猛有三:一、王猛历事甚多,故其扪虱不见色愧。二、不慕权贵,胸有大志,故能旁若无人,色不屈于桓温。三是胸有经世之才,故能侃侃谈当世之务。

论萧何曹参相知(两位都是汉朝开国的名相)

萧何,曹参,未达时为友,后随高祖平天下,后或以功次为私怨,而萧何荐曹参于临终,可见其公允之至。而曹参远在齐国,亦知萧何必荐己为相。其虽有私怨,但相知甚矣。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收降关羽

关羽因张辽之劝,以三事相难,曹操允之,而后降。曹操待之至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赏更是丰厚。而关羽终不留。何也?其张辽之言可知与刘备之交厚矣。其言与刘备,乃君臣也,兄弟也,朋友也。可见其与刘备乃以情交,德交。而曹操分一室与关羽及刘备夫人,欲乱其君臣关系,关羽乃忠正之人,知其意,曹操虽待之厚,必不归服曹操也,视曹操笼其心,不过迫于势利尔。

由此言之,刘备与关羽之交,乃君子之德情交。而曹操与关羽乃势利小人之交,此关羽终不归曹操之因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