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285练)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1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②。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③。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请依据文段的主要意思,以“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为开头写两句语。每句不超过15个字。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①辛弃疾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②烟冷。大都一点宫黄③,人间直恁④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注)①木樨:桂花。此词约写于孝宗乾道元年(1165)献《美芹十论》之后。②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香气浓郁。③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④直恁:竟然如此。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照应题目,点出“回忆”,写出少年的豪爽旷达,由此引出对吴江桂花的回忆。B.本词运用夸张手法,“十里”“人间”“世界”等都极力渲染桂花香气浓郁、芬芳。C.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从香气和色泽两个方面来描写桂花,写出了桂花精神风貌。D.词以“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这两句收束全篇,别出新意,言桂花借着秋天风露的传播,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这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7.词人借桂花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和抱负?请简要分析。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两句相似,都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2)温庭筠《菩萨蛮》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2(3)周邦彦《苏幕遮》中的“_____,___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十分生动,并借以表现自己的快乐心情。【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材料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人口超过35亿,占全球47.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2%,外贸总额占全球29.1%,是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谈判一旦达成,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产业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摘编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材料二:协议的达成还有助于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张建平指出:“协定较大幅度地取消了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以及投资壁垒,将使区域内部的相互贸易需求快速增长,也会将部分和域外伙伴的贸易转移为域内贸易。在投资方面,协定也会带来新增的投资创造效应。因此,RCEP将拉动整个地区的GDP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让各国人民的福祉得到显著提高。”“RCEP的达成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空间,满足国内进口消费需要,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稳外贸、稳外资,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商务部副王受文说。作为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协定,RCEP的签署对世界经济是一大利好。“RCEP的签署表明各成员均承诺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标准壁垒,发出了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强烈信号,有力支持了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有助于对全球经济形成正向预期,拉动全球经济疫后复苏。”王受文表示。据国际智库测算,到2025年,RCEP可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对外投资存量、GDP分别比基线多增长10.4%、2.6%、1.8%。“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RCEP的签署将有效改善全球市场的预期,为全球经济稳定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张建平表示。(摘编自《全球最大自贸区启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7日)材料三:RCEP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日、韩、澳、新和印度参加,2012年11月正式启动谈判,分文本谈判和市场准入谈判两个方面,涉及中小企业、投资、经济技术合作、货物和服务贸易等10多个领域,目标是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新的自贸协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3和全球其他自贸协定相比,RCEP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仅涵盖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也涉及知识产权、数字贸易、金融、电信等新议题,还纳入了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如电子商务。RCEP希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规则体系,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的不确定风险。各成员之间的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10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以成衣制作为例,协定签署后,产自澳大利亚的羊毛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在中国织成布料后再免税出口到泰国制成成衣。成衣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带动域内各国就业的同时,也能让商家与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RCEP不仅能促进本区域内的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跨境的流动,对吸引区域外的投资者也有好处。原来企业到这里投资面临着不同的规则,现在区域内的规则统一了,投资者进入一个国家,就意味着进入整个区域各国,市场和空间都会大大扩大。[摘编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意义》,搜狐网2020年11月1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制定,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B.RCEP的达成,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本地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拉动区域GDP增长,预计到2025年,GDP将比基线增加1.8%。C.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RCEP的达成,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有力支撑。D.为了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新的自贸协定,RCEP各成员国从文本谈判和市场准人谈判两个方面进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RCEP的签订将为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会有效提振经济。B.RCEP的签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标志着消除贸易壁垒,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已成为不可逆挡的世界趋势。C.由于RCEP各成员国承诺10年内将贸易进出口降至零关税,因此,到2031年以后,各成员国某一商品的价格将是相同的。D.由于RCEP的签署降低了人员跨境流动的门槛,预计后新冠疫情时代,将会有更多的人员走出国门从事经贸活动。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达成,将给成员国的生产者带来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4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B.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C.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D.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先称籍贯,次称官名,后称姓名字号。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C.赠,是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D.操持,文中指“行为、操守”的意思。现代指料理、处理的意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教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2)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8.请简要概括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5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285练)
【基础训练】1.C【解析】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据此排除AD;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故选C。2.B【解析】原文:比喻,把“康德美学”比喻为“意志的清净剂”。A.夸张,“三百杯”夸张。B.比喻,“惊风”“密雨”暗喻摧残自己的势力。C.拟人,“无意”“苦争”“妒”,人格化描写。D.借代,“绿”“红”代指绿叶、红花。故选B。3.(1)在“对”前加上“通过”;(2)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改为“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解析】划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对”前面缺少介词“通过”,应加上;第二处,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看,先“个人”,后“宇宙”,故“宇宙精神”和“个人情怀”顺序应颠倒过来。4.①应当重视汉字的教育。②这直接冲击与削弱汉字教育。③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5.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了解汉字历史,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汉字教育,除了创新教学方法,还要提升重视程度。6.C“从香气和色泽两个方面来描写桂花”错误。本词是从形态、色泽、香气三个方面来描写桂花的。7.词人借桂花香气馥郁、弥漫天地的形象,表现了他心系天下希望一展宏图、收复中原的志向和抱负。8.(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综合训练】1.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制定”错,应该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2.C(推断错误。商品价格的构成,还有运输成本等其他因素。)3.关税降低,逐步降到零关税,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大大扩宽,企业获利空间更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D【解析】“如李清臣者”中“者”句中停顿,其后断开,“公议皆谓可用”中“公议”作主语,“皆谓”作谓语,“可用”为宾语,属于能愿动词+动词短语,之间不可以断开,“公”前“用”后需要停顿,这样就排除A、C项。“顾以亲抑之可乎”,句中“顾……乎”是固定短语,译为“难道……吗”,所以,“可乎”之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B项。断句后,加上标点为: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集贤校理。疏通语意为: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职集贤校理。故选D。5.A【解析】A.“先称籍贯,次称官名,后称姓名字号”错。正确的是:这种称谓一般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故选A。6.C【解析】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故选C。7.(1)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2)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解析】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岂……乎”,难道……吗;“上”,上奏;第一个“止”,制止;“异”,灾异;第二个“止”,解除;“而已”,罢了。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词藻”,诗词文章;“蚤”通“早”,早年;“受知”,6被赏识;“以”,因;“皆命作记”,省略句,都叫(他)作记。8.(1)见识深远;(2)关心百姓疾苦;(3)诗词文章好。【解析】(1)根据“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一:他见识深远。(2)根据“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二:他关心百姓疾苦。(3)根据“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三:他诗词文章好。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本来要警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这些。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