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来源:测品娱乐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 为了解决湖北低湖地区稻茬麦难以适时播种问题,2004~2007年在江汉油田进行了低湖地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多雨年份,在水稻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耕作方式下,小麦出苗早、齐、快,并对中低产田小麦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稻茬麦免耕法小麦撒播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比撬窝点播增收705.6元/hm2,比翻耕机条播增收446.1元/hm2。

关键词 稻茬麦;免耕;秸秆还田;播种方式;产量

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汉江与东荆河间,属典型低湖地区,农田地下水位一般离地0.5~1.0m,土质黏重,土壤干成块,湿成泥,在农业生产上秋涝与秋旱均会影响农田耕、耙进度和整地质量,我们在江汉油田开展低湖地区稻茬麦冬播免耕栽培技术研究,旨在以优质高产小麦郑麦9023、江汉油田稻田土壤为试材,弄清稻茬麦种植过程中前茬稻桩及稻草的最佳处理方法,为江汉油田及我省其他类似低湖地区稻茬麦免耕种植模式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实现江汉平原低湖地区冬播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种植作物为水稻(品种为丰两优香一号)、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试验用肥料为尿素(含N 47%)、复合肥(N∶P2O5∶K2O的比例为16∶16∶16)。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4~2007年在江汉油田农科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总面积3.87hm2,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前土壤养分状况为:pH值7.6,有机质含量14.3g/kg,速效氮101.6mg/kg,速效磷7.74mg/kg,速效钾97.2mg/kg(肥力试验外),试验分2组进行。

1.2.1水稻秸秆还田试验。设稻秸全量翻耕还田、稻秸半量翻耕还田、稻秸覆盖还田和稻秸焚烧等4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3.3m2。

1.2.2小麦播种方式试验。设免耕撒播覆草、撬窝点播和翻耕条播碎土盖籽等3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6.8m2。

1.3田间管理

试验小区播种量为150kg/hm2,播种时间为11月3~10日,施肥量标准为纯N 200kg、P2O5 120kg、K2O 90kg;磷、钾肥全部用作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追肥;所有试验区均按常规田管理实施。

2结果与分析

2.1免耕对小麦产量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1.1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试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免耕撒播区的平均单产分别为3 2.9kg/hm2、3 983.5kg/hm2、4 267.4 kg/hm2、5 373.5kg/hm2,撬窝点播区的平均单产分别为3 707.5 kg/hm2、3 712.5kg/hm2、4 132.5kg/hm2、5 268.2kg/hm2,翻耕条播处理区的平均单产分别为3 765.4kg/hm2、3 731.9kg/hm2、4 192.8kg/hm2、5 325.7 kg/hm2。4年免耕撒播区的平均单产与撬窝点播、翻耕条播处理相比,均达显著水平。免耕撒播同翻耕条播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3.4%、6.7%、1.8%、0.8%,年度间增产幅度差异较大。年度间的增产幅度与年度小麦生育区内气温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降雨时间的长短关系十分密切,2006年、2007年气温、降雨适中,不同播种方式间产量差异不大,2005年秋季阴雨时间长,翻耕后整地难度大,大部分翻耕田播种时间推迟,而免耕撒播保证了小麦适时齐苗,增产效果明显。免耕撒播同撬窝点播相比产量增幅为5.0%、0.7%、3.2%、2.0%,规律性不明显,这可能与人工点播的深浅有关。

2.1.2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表明:免耕撒播麦分蘖早,分蘖能力强,增穗效果明显,单株带蘖2.11个,比翻耕高30.7%;在分蘖处于两极分化的拔节期,免耕撒播小区平均单株带蘖数仍达到1.76个,比翻耕条播高28.7%。

免耕撒播麦对穗粒的形成不利,穗总粒等于或略低于翻耕麦,免耕区小麦每穗实粒4年平均变幅为34.20~36.95粒,但穗形整齐,年度变幅小。

免耕撒播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免耕区小麦平均千粒重为32.1g,翻耕区为32.9g,差异不明显。

2.2稻茬秸秆返田对小麦产量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1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表2):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不还田(CK)处理,水稻秸秆返田小区的平均单产为4 763.9kg/hm2,对照小区的平均单产为4 700.4kg/hm2,增产幅度

18.5~120.1kg/hm2;从稻秸还田量来看(只比较翻耕返田的2组数据),全量翻耕还田处理单产略高于半量翻耕还田,增幅为34.3kg/hm2。从稻秸还田方式来看,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产量高于翻耕还田处理的产量,增幅为84.9kg/hm2。各处理间产量免耕覆盖最高,但差异不显著,说明免耕返田的效果与年度的气候关系密切。

稻秸还田有利于有效穗的形成,稻秸还田处理的有效穗平均值为427.8万穗/hm2,比秸秆焚烧多17.3万穗/hm2,所有处理中免耕覆盖还田处理的有效穗最高,为439.5万穗/hm2,全量翻耕还田次之,为417.8万穗/hm2。每穗实粒数各处理间相差不大,全量翻耕还田处理最多,为33.8粒,免耕覆盖还田最少,为32.9粒,半量翻耕还田与秸秆焚烧基本相当,分别为33.2粒和33.5粒。稻秸还田所有处理的千粒重均高于秸秆焚烧,翻耕还田处理高于覆盖还田处理,半量翻耕还田处理又高于全量耕翻还田处理,但差异不大。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明显提高,产量有随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2.2.2对茎蘖动态的影响。从表3可知,各处理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免耕覆盖还田有利于发苗,总茎蘖数最多,尤其是返青后总茎蘖数增加较快,但后期小分蘖消亡较多,最终有效穗在还田处理中次于全量翻耕还田;全量耕翻还田处理在3月10日前的总茎蘖数最少,但由于大分蘖多,3月10日以后其分蘖消亡少,最终有效穗反而最多。

2.2.3对生育进程的影响。2007年由于墒情适合,播种后各处理出苗时间基本一致,但三叶期翻耕还田处理比对照提前1d,比覆盖还田处理提前2d;而拔节期翻耕还田处理反而比对照晚ld,但比覆盖免还田处理提前1d(表4)。此外,耕翻还田处理的叶龄进程快于对照和覆盖还田处理,而对照又略快于覆盖还田处理,这说明秸秆还田总体上增加了小麦的生长量,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不同处理间的小麦单株鲜重、基部节间、倒3张功能叶和穗部性状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但规律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