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

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

来源:测品娱乐


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保管和展示一个民族、地区文化的宝库。

本文着重于研究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的概念着手,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的相互关系,阐明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表现的重要性,归纳出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子的方法。总结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

最后以桐乡博物馆文化馆为例。探讨其室内设计与当地‘蚕’文化意蕴的结合;与当代美学设计新貌融合的实例分析。为博物馆室内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

The illustr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museum design

Abstract:

The museum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urban leveldevelopment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degree. A treasure house for custody and display of an ethnic, reg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museum space to proce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museums,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museum design, summed up the excav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factors. Summary of the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museum design.

Finally, take Tongxiang, museums for example. By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ior design with the local „silkworm‟ cultural implication; by comparing with thecontemporary aesthetic design instanc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useum interior design.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museum;interior design

0 引言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注重借助博物馆这一形式来展现本民族的独特个性、优良品质,因此博物馆往往成为民族精神的展示窗口和载体,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杨志刚,《“博物馆文化”的再认识》]。 地方性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到地域文化与全球主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建筑界对地域性的关注与日俱增,这点在当前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也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博物馆设计是展现博物馆所在地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博物馆设计可以让全世界都了解其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们也将是影响厂房单体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中,我们要努力寻找本地域传统文化中为其他地方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元素,在既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心理,又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要素进行再表现。本文通过浙江桐乡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对博物馆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体现方式做些探讨。

1 对博物馆设计中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认识

1.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 祝大同:《现代酒店的设计思路》]。由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态,一种文化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是一样的。

建筑中所谓的地域文化即建筑地域性格的凸现----建筑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及建筑民族精神与风俗的体现,并且其根本之义在于满足人们丰富的且日趋多样化

的建筑审美需求。

1.2 地域文化与博物馆设计

本土化建筑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相对稳定的概念,其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建筑师对具体地方语境的理解。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从博物馆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碍,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探讨博物馆建筑地域性,本质上是追求建筑的“真实性”。 博物馆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包含了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博物馆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和时代的需求。博物馆本土化不能仅仅理解成博物馆建筑形式本土化,本土化应该体现在多方面它: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上,体现在建筑的空间上,体现在建筑的材料上,体现建筑的园林景观绿化上等。

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博物馆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贝聿铭是用“桃花源记”做概念,如图1-1所示,把日本美秀博物馆作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些正是表现了各自开放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德)格鲁伯(Greub,S.):21世纪博物馆----概念、项目、建筑]。

图1-1 日本美秀博物馆

1.3 地域特色文化因子提取

地域特色文化因子来源于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即地域独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所表现的形态各有不同,其属性是独特的。建筑创作首先要从人入手,满足人的多层次心理需求。这种需求的多层次性,其一表现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人们向往着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舒适、方便。其二表现在情感的需求,而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对地域特色的认同上。因此,我们创造地域的新建筑,不能拒绝先进的现代技术,更不能把现代技术与地域特色对立起来,而是要寻找一种途径,使现代技术有利于地域建筑的创造[ 杨晓燕, 王伟伟.文化导向型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18:78]。

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子成为博物馆设计的关键。我们主要采用查阅网络、书籍、地方志等文字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对当地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总结;然后深入考察了解地方性特色建筑与民风、与代表人物座谈,寻找一些永恒的地域特色元素,并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加以凝练和提升。

2 博物馆的地域性表现方式

我们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通过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的方式充分体现其地域特色文化因子,能很好的表现地域传统建筑。而我们把它概括为“变异生成”、 “隐性关联”的观念和方法,开创地域个性化的多元共生之创作道路。

2.1变异生成

所谓 “变异生成”则是指对地域传统建筑的结构、空间关系和形态构成所包含一般原则、原理,通过 “变异的方法应用于新建筑创作。在形象上可通过变形、错位、逆转和提炼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等手法,达到 “似是而非”的视觉效果,使我们创造的建筑不仅引发出抽象想象,而且能引发出符合于民众口味和情感的形式来。如图2-1所示的苏州博物馆,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图 2-1 苏州博物馆与民居的对比

2.2隐性关联

地域建筑的 “隐性关联”法,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把握,这种 “深层”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

内在精神;其二则是对地域传统建筑的典型形象、结构和空间模式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变异使其具有原形的“隐性表征性”。因此,“隐性关联”既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摆脱与此相悖的旧载体形式的羁绊,创作思想,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民族、地域传统精神的关联,开创高层次的地域新建筑。如图2-2所示的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师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

图2-2 上海金茂大厦与中国古塔的对比

3 地域文化与桐乡文化馆博物馆设计

3.1指导思想

浙江桐乡历史悠久,素以“文化之邦”著称,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因此,桐乡新博物馆及文化馆的建成能很好的将大量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资源集中展示陈列,使桐乡地区的文化气氛变得更为浓厚。于此同时,桐乡又是全国蚕茧的主要产区,年产蚕茧2万多吨。与当地文化特色紧密相连,新馆建筑群突出反映了桐乡茧乡的意蕴,并以当代最为流行的自由曲线体结构。可谓兼具地域性、流行性于一身。

3.2 设计构思及风格

我们的设计本着放眼当今世界一流文博馆,彰显桐乡悠久传统文化、弘扬今日桐乡为原则,充分体现“桐乡的世界,世界的桐乡”之理念。

我们从蚕乡的历史衍生出茧的概念,从凤栖梧桐的传说衍生出凤凰的概念,出并通过设计把这两样东西表达出来。

用文化符号对文化信息进行简化、抽离、重构的同时,以暗喻手法加以诠释

的表达层面。

在造型层面的表达中,以整体感强烈又极富律动性的大曲面延续建筑中的曲面语言,表现当代感,并突破传统文博建筑带给观众的方正冰冷感。大尺度的曲面使其既有文博空间特有的神秘,庄严又不乏亲和的面孔。室内空间与室外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3 建筑造型设计理念

3.3.1 博物馆大厅

图3-1 东区博物馆的大厅设计草图

东区的博物馆大厅设计是本次设计中重中之重,它承载着桐乡文明史最精华的部分。大厅是传达博物馆空间气质等诸多考量的实体呈现。在满足空间预设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在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抽象手法将三乡即“菊乡”、“水乡”、“蚕乡”以及“凤栖梧桐”等地域专有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将之运用到本次博物馆大厅的设计中。如图3-1所示,设计上我们采用大量流畅的弧线与建筑外观相呼应,大尺度的弧面更强化视觉冲击力。在上一章中提到的关联,在大厅的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比如顶部的蚕茧形式运用,正面暗喻三乡的封闭墙面共同营造出神秘庄重的气氛;侧面弧面墙体上的凤凰翎毛层层叠落,直至接待台收尾,暗喻“凤栖梧桐”的地域文化。而白色石材墙面和铜色的墙面对比效果,正是历史与当代文明的共生和呼应。

3.3.2书画厅

图3-2 博物馆书画厅草图

书画厅位于博物馆三层中部,是文化中心重要展示区域之一,向观众展示作为文化之邦。书画厅中藏品以中国古代书画展品为主,博物馆收藏有3000件书画作品,藏品丰富。桐乡自古崇文重教、文风兴盛。如图3-2所示,我们在构思时采用变异生成的方法,浅灰色台身墙面设计配上深灰色的展台的设计,整体营造出一种古朴之风。地面的青砖让游客仿佛置身古代。展厅侧面一处中式木大门的处理希望给予游客步入书香门第的时空穿越的感受。整个区域的灯光设计也是别致有加,悬挂于天花上的射灯围成方行,烘托整个展厅的氛围。更有安装展示柜内部的小射灯,对书画的局部衬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个的精致细节,足以表现出设计构思的别具一格。

3.3.3玉器厅

图3-3 博物馆玉器厅设计草图

玉器厅位于博物馆三层左侧,也是桐乡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的重点。良渚文化历史悠久为中华早期文化之源,良渚文化玉器因其独特的原创性、装饰纹样和精致的装饰工艺使其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时代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的杰出代表。馆中藏品亦十分丰富,出土玉器数量之多,器形之丰富,工艺之先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突明主旨,我们再次运用变异生成的方式方法,将入馆后一组连续柱子以玉琮为母型加以表现。同时赋予现代感十足的材料和提炼的造型使之古典而又兼具现代神韵。

3.3.4 钱币厅

图3-4 博物馆钱币厅草图

钱币厅位于钱币馆二层。在钱币厅的展厅设计中考虑到它体积小,信息量大的特点,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的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所以我们将采用先进的三维投影技术融入其中。以高科技手段和传统的实物展示相结合共同为观众营建一个兼具生动和体现科技的展厅。其顶部的造型如同中华两千年历史的大潮,在点点灯光的配合下,如同各时代经济文明的闪现,使展厅更为生动。

3.3.5文化馆中庭

图3-5 文化馆中庭透视图

文化馆中庭的设计大量使用了我们挖掘的当地的文化特色因子,强化整体文化氛围。顶部的造型将原有的平顶设计成船型,其内涵寓意着“承载着桐乡文化的方舟”。一层墙面的桐木条凹凸拼接,使二维的墙面呈现出三维的空间形态。展厅外的墙面则采用竖向的木条密置,间夹清玻窗面,强化竖向形式。地面的椭圆形发散状铺地,自由分色,象征着文化中心的聚集,其绿化种植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色彩。

3.3.6 非遗馆大厅

图3-6 博物馆大厅手绘草图

非遗馆大厅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馆中双重动态的交通环线将公共门厅区域和展厅观展线路自然分离,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中庭上空的大面积玻璃天棚下设计一处茧形灯膜,将平面天花与玻璃天棚相连、过渡。突出蚕文化在桐乡非遗文化里的中心地位,茧形软膜结构与地面通过弧形丝状铜屏风连接,使空间既有分割又不会出现视线阻隔,门厅二层的扶手栏杆与二层楼板采用实体弧形包裹,虚实相间,围绕展现非遗馆的时代感和信息感。总服务台的造型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惯性和未来感,同时表达了当代的文化对未来的期待。

4 结语

地域性博物馆设计是营造具有地域文化和现代审美要求的重要途径,是室内设计人性化的表现方式,是标识地方特色的手段,是地域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 通过本次设计,使桐乡文化博物馆由外而内全面展现桐乡的历史文化。使之达成“桐乡的世界,世界的桐乡”的愿望。在桐乡文化博物馆设计这个空间里,

我们体会到了地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传统文化将作为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源泉,我们要懂得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地域性的博物馆设计的灵魂在于把握好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性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每一个能让人赏心悦目的博物馆都是因为它们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因而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则应该在做博物馆设计时,要首先考虑它的地域性和区域化,提取其地域特色文化因子,通过变异生成法和关联法表现地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展示出博物馆的精髓所在,才富有个性,也才更具世界性。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博物馆文化”的再认识,《文博信息》第7辑,首都博物馆资料信息研究中心,2002年10月

[2]祝大同:《现代酒店的设计思路》,http://www.intl-hotel.com/Zwjd/dzb/2007/02/technology2.htm

[3](德)格鲁伯(Greub,S.)等编,常玲玲等译.21世纪博物馆----概念、项目、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8-4-1

[4]杨晓燕,王伟伟.文化导向型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18: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