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七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城厢中学 刘为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
(1)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关于三国的电视剧、三国的游戏很多,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部?„„同学们最喜欢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哪个人物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
导入二:(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齐读。设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英雄辈出,同学们都找到了这一时期哪些英雄?„„东汉末年有哪两次重要的战役?三国鼎立如何形成?下面学习本课。 【新课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然后师生 共同订正:
1、官渡之战的背景:(了解)
① ____末年, ___割据混战, 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② 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③ ___盘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赤壁之战的背景:(了解)
①曹操基本上统一了____ ,想要_____ 。
②南方_____ 、 ____势力有所发展。刘备依附于____ 的割据势力,
请_____ 辅佐;孙权割据 _____,统治稳固。 (二)、合作探究、小组竞赛 1、填表 战役名称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结果 1、 2、 赤壁之战 胜败原因分1、 析 2、 战役的影响 我的启示或(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谈感想) 感想 学生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历史小故事。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看战役示意图,观看视频片段《赤壁之战》曹操战船被火烧和逃跑片段。分析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4、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谈谈你的感想。
5、结合课本内容,请你完成三国鼎立示意图。或完成三国鼎立表格。 魏国 蜀国 吴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经济发展 6、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你认为鲁迅这段话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证明你的看法。 (三)本课小结(知识网络小结)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 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或歌谣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一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鼎立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建; 相互利用又牵制,鼎立局面暂不变。 (四)课堂练习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 2、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3、《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五)课外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举出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或歇后语。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五、 课后反思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学生从小说、电视或其他读物上都接触过《三国演义》。对其中一些历史人物是比较熟悉的。这为他们学习三国史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参与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还可以抓住他们“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去体会一个人的性格对历史事件成败的影响。
本课设计中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创设情境,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剧(宋词)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教师课前让学生完成自学部分,这部分知识来源于
课本,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基础知识。
3、通过“历史小故事”讲演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图表的填写,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通过历史图表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5、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做到了讲练结合。采用分组教学、分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